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海-第5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西域的东大门,出嘉峪关至瓜州,再走一步便入了沙海大漠,去往吐蕃千里之路水源难寻,而哈密,就是巍峨山脉保住的珍贵绿洲。
六百里,是千百年间僧侣、商队、军队生死千万次的路。
达云的只身犯险,让沿途极为疲惫的明军有了足够的休整时间,他们无需投入战斗便入了哈密卫古城,并牢牢地掌握住这座古老城池的城防。
当顶盔掼甲的西北健儿列着整齐阵列打马入塞,率领部下在城门下保持躬身姿势迎接天军的哈密马黑麻扬起头来。
后知后觉被欺骗的他皱着深深的抬头纹看向城关上撑着墙垛微抿嘴唇的达云,长长地叹了口气。
若是他奋力一搏,这看上去不过区区千把人的明军前阵,纵是人剽马壮装备精良,焉能如此轻松入城?
只是这世上能卖给马黑麻的后悔药呀,在第一队扛旗矛、着泡钉无袖罩甲、束发巾戴勇字铁盔的大胡子凉州旗军进入城内,就已经卖完了。
明军究竟有多少他不知道,看阵势决计没有三万之多,同样城内也没有达云所谓的乞儿吉思内应,混入城中的明军连带达云统共十七人,全叫他捉个干净。
如此的局势,却在这个明军小将连唬带吓得叫他交出城防。
哈密马黑麻心里既是恼羞成怒,也有对达云的佩服,易地而处——他可没这勇气!
第一批精骑与凉州卫的四百旗军在凉州的指挥使杨魁率领下入城,分至四门守备,命城上原本守军将弓弩弦一一下了、铠甲统统解了。
而后主力部队跟随佟登入城控制街道,随军辎重的马队、驮队、驼队入城,最后宁夏镇先锋、西宁参将、甘州指挥使鲁光祖率精兵六百屯城南险要筑营垒,派遣斥候回返寻宁夏张臣、陕西魏时,为他们引路。
鲁光祖的祖先是元末安定王脱欢,随元顺帝北逃时掉队流落河西,投降明军被安置在连城,传至如今已是第八代,从百夫长有了如今有了指挥的世荫。
他父亲鲁东与入侵的蒙古军打过数次战役,兄长死在任上,鲁光祖袭世职五年,也已经是与蒙古军交手数次的沙场老将了。
诸路兵马驻军不数日,后阵便传来消息,陕西的魏时已率军五千入瓜州界。
甘肃的老将张臣所率皆是精挑细选的高原兵,从皇帝领了复兴玉门、阳关的使命,率军走的是青海哈尔金水。
张臣这暴脾气出了家门口是肯定要打仗的,想当年镇守宁夏,俺答想借道贺兰山,张臣不让,俺答就骂了几句。
就这几句,张臣点起人马连夜决了汉、唐二渠水把道路淹毁,陈兵赤水口,硬逼着俺答从山后边绕路,往后三年宁夏互市都没人敢大声嚷嚷。
这不在青海大山中沿河而走,一边行军一边打仗,这会儿已经跟那边驻牧的卫拉特蒙古人打三仗了,那些蒙兵平时侵扰边地百姓上瘾,战力在起于行伍的张老爷子眼中着实不够看,两三冲就散了。
出山后还要重设关西七卫的安定卫,扼守西域东南大门,以防止嘉峪关内抽调军兵造成的内部空虚为敌所趁。
老爷子在派人报信中极为遗憾,他很可能无法参与他们接下来对吐蕃的战争,但对于战事倒是满心乐观。
至少在他那边,沿途收拢许多藏兵、收降蒙兵亦不在少数,麾下还有个名叫长略的游击率藏兵阵斩了卫拉特千户,如今已差信使从瓜州向国内送去报功战报了。
其实战争中将军真正能发挥出几分才干,主要还是看朝廷,辎重管够、奖赏照发,不必束手束脚,想煽动起一国杀才把天捅个窟窿很容易,难就难在让有能力的人坐在该坐的位置上。
出征三日就吃不饱饭的辎重、立下功勋从来给不够的奖赏、军饷拖欠到刚领了前年秋天的饷银、还自缚手脚,军事技术就算强悍到天上去,又管什么用呢?
达云为诸军免去攻城死伤,他的事倒是还没报回朝廷,不过总兵佟登已在私下里给了份赏——给了达云一套崭新的袒肩战袍,还许诺等跟戚帅会师成功,专门从战利里让他挑两匹最好的战马。
乐的达云高高兴兴的领部下边军在城西扎营,伪装攻城军队去了。
毕竟间隔千里,别管是达云还是佟登都知道多部队协同作战不靠谱,他们别说不能指望戚继光的军队从背后对吐蕃形成夹击之势,就连那消息能不能送到戚继光手上都要两说。
攻打吐蕃最大的仰仗依然是他们自己,别管吐蕃上不上钩,他们都得先在这做做样子。
没过几日,达云就收到城内送来的消息,城上守军发现远处草原上的炊烟,佟登上城用神目镜发现小股骑兵的迹象。
即便仗着视野广料敌于先,当天夜里达云带骑手溜达一圈差点把自己绕迷了还是没找到人,第二天傍晚向城内确定了敌骑人数不过十余,夜里就发了狠。
二百旗军兵分四路,人人嘴里噙着木棍缠着面巾,朝预先发现的方向摸了过去,就算在蛇洞崴了脚也叫不出声来,直至发现敌军才能解下,这便夺了十二颗首级回来。
紧跟着官道上又出现孤零零的商队,让达云放进营里好好一通演戏。
演戏跟智谋全无关系,只是明军知道的消息原本就比吐蕃知道的多,在吐蕃马黑麻心里,明军是不知道这些年吐蕃哈密一线商路实情,装作商贾毫无破绽。
可明军知道,哈密马黑麻把情况都说了,两城已经许多年无商路往来,但凡吐蕃那边过来的商队全被哈密劫杀了。
这商路就算废弃状态,又怎么会有不知死活的商人来呢?
所谓的商人在达云营内好好探了一番明军情况,得知围城的是嘉峪关守将,军队只有六百多,短时间难以攻下哈密,但哈密剩下的守军也不多了,再这样下去一定能把这座城攻下。
他们喜滋滋地就给吐蕃回报去了。
望着他们的背影,城上的佟登看着脚底下撤掉的大明军旗,心满意足地抱起了手臂。
第145章 对穿
敦煌以西,阳关故地,大明帝国老将张臣看着城关遗迹,面露忧虑。
他不知道为什么汉朝皇帝会选择在这里设立城关,但他知道对大明来说最明智的选择是大军屯驻嘉峪关。
依照太祖皇帝古训: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斯为上策,若专务穷兵,朕所不取。
这里有水,但沿途绿洲少得可怜,嘉峪关已经是整个河西走廊最西端,有水无粮,则意味着这不是产粮区,不是产粮区,粮草就得要后方输送。
离这儿最近的产粮区是瓜州,征夫六百,往返输送,一年粮产够阳关屯兵二百。
不过这个位置倒是极好,扼守着水源与仅有的绿地,且地势极高视野广阔,虽说是无险可守,但扼住水源就是最大的险要。
没有任何军队能在这里以西的大漠里保证补给,说实话,张臣认为就连富足的中原王朝都不能。
在他的认识中,军队所能远离国土行军的最大距离是一千五百里,一旦超过一千五百里,路耗就把粮草都耗空了。
而在这边,最大的问题是瓜州以西路上难以取得草料,牲畜使得运力大大降低。
张臣一封信送到嘉峪关,从中原调来的参政文官邢玠便派人回信,修缮城关、设立卫城所需木石诸物已经上路,电报路线同时开修,请老将军探查地形,择卫城选址,同时让军兵对沿途查验地貌的北直军士行个方便。
嘉峪关内的文职官员、卫所军官这段时日一点都不比出征军事轻松。
万历的指挥是高屋建瓴的,他要对自己的帝国如臂使指,给六部、地方都派下任务,诸多使命要一齐完成。
战争所需辎重自不必说,他还要地方修铁路,沿途征发徭役不多,主要还是苦了半农兵性质的卫军,上头一个命令,他们就得向西边运粮,各卫还要另派人手沿道路修出一条埋设电报线通道。
与此同时,十二个小型青龙头刚乘船被纤夫拉到渭河,挂上马匹在甘肃的苍凉古道一路奔驰。
邢玠要被紧张死了,他早前在北直隶参与过铁路修建,在山东也督管过电报铺设,但那会像这样的浩大工程是有整个系统在运作的,他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螺丝钉。
如今得了皇帝厚望,要他在这主管此时,要他在两年内修出一条从武威到嘉峪关甚至是伸出到口外至少八百里的铁路,谈何容易。
所幸,邢玠还是有一点可以所幸的,那就是在东北、东南修铁路的难点在路,而他这边难点在铁。
修铁路这个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要自己不去找难,比方说这条路弯弯曲曲的修要二百里,直线修过去只要五十里,但面前有条小河,得用钢筋水泥架起一座桥来,这在邢玠看来就叫找难。
在中原修铁路有时候没办法只能找难,比方说这路不平,绕过去要多一百五十里,浪费是小事,主要是不方便,一旦不方便事就大了。
中原的铁路不光军用,在朝廷议程里还要承担一部分运河功能,促进繁荣,但在西北不一样。
基本上大明百姓的城市都有大路,都是沿着千年前的古道,道路都平坦,何况这条路在邢玠看来主要是军用,不然皇帝老爷修这条路干嘛呢?
好端端,咱先集中力量让四川好好修路不好吗?
干嘛让人四川把沥青这些东西费老鼻子劲儿运出山来,让陕西把铁轨木轨运到甘肃来。
何况他们修的这条路还是个半截,从武威到嘉峪关,难走的地儿都避过去了,上不着天儿、下不着地,修这条路能他能干嘛呢?
邢玠不知道,反正至多就是运兵呗,最远到凉州卫的旗军,一条小青龙两天把两个百户所送至前线,十二列在两天里把三千军兵运到嘉峪关,他料想,皇帝肯定在小本儿上把这个算过了,下诏时心里无疑是很爽快的。
想想吧,西边的瓦剌诸部集结万众游牧骑兵穿越大漠举兵而来,他走北线,哈密得到消息一个电报拍过来;他走南线,阳关玉门关一封电报派过来。
各卫兵马、各县物资就都往铁路沿线聚集,四天以后,四天以后瓦剌大军还在哈密城下劫掠呢,哈密报信的士兵也才刚刚走到瓜州,嘉峪关的三千机动兵力已经出关在瓜州一带设伏了。
所以他老实的很,皇帝既然说要修,让他来修,皇帝说的都对,那他就修。
该征发徭役就征发徭役、该征发卫军就征发卫军,难得户部连买粮带修路拨了一百二十万两……权当把沿海商贾赚的钱花到西北来促进经济了。
不过随着修路十二尊小青龙进入甘肃,他知道皇帝要在这儿修路是做什么了。
张臣留在西宁卫附近的随军北洋研究从大山里钻出来,那边发现了硝池,要邢玠从甘肃镇向宣府要人,过来采硝建厂,一个是生产火硝、皮硝。
紧随其后,西宁多个地方也被北洋研究发现硝矿,并且根据他们推测,关外应该还有更多。
没过多久,这句推测就成了真。
就别说电报能带给军事多大变化,就一个望远镜,就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探查哈密军情的商人马不停蹄地赶回吐蕃,途中收到消息的吐蕃马黑麻对这一情报确信无疑,当即决定率军向哈密城全速开进。
同时,他还向据守吐蕃的虎赤儿下令集结壮丁兵,在今后两月内率兵驰援哈密。
势要在明军面前演一出虎口夺食的好戏,抢下这座西域明珠般的城池,遥控周遭西域最珍贵的百里绿地。
他们一路紧赶慢赶,两人三马急行轻进,三天窜出去四百里路,八百重骑合仆从第三日夜里才在名叫七角井的地方放心驻马歇息,等待掉队的骑兵。
再向东走,那四百里就不能急了,得小心谨慎,以图雷霆之势摧垮哈密城外的明军。
只不过吐蕃马黑麻没有想到,在七角井这个地方,他将遭遇到有生以来莫大的耻辱时刻。
通常战斗,别管日战还是夜战,敌人数目是很难让人清楚知晓的,唯独这一次,吐蕃马黑麻算的清清楚楚,因为敌人太少了。
这个黑夜里明军将领达云率凉州兵二十九骑,冲进他驻营休息的七角井,杀了个对穿。
第146章 差距
吐蕃马黑麻在七角井的休息极为放心大胆,既没设置拒马,也没挖掘壕沟。
这不是因为他身在西域,战争经验少或粗心大意。
首先他的战争经验不少,而且对于战争相关的知识,实际上比大明也少不了多少。
作为吐蕃的汗,一个明军将领懂的东西,只要去掉陈沐、戚继光、曾铣这些嘉靖以来为帝国带来军事技术革新之人的影响,基本上叶尔羌的汗们都懂。
因此这不是粗心大意,而是深思熟虑。
他的人马有八百重骑,每个重骑是两个人三匹马,人是一个重骑兵一个仆从,三匹马是两匹战马、一匹驮马。
再加上汗的卫队,一千六百出头,这样规模的部队,不光驮马是重负、就连战马携带的物资也不少,三日奔行四百里实属不吝马力。
行军过程中骑兵是没有一丁点追击能力的,都累坏了。
这么跑肯定有弊端,但是没办法,这就是现实环境下吐蕃马黑麻的作战计划。
他们尽量减轻草料、水粮的携带,先疾进至七角井这片绿洲,在当地休息八个时辰进行补给、休息,后面四百里路就轻松了,可以在沿途村庄、草原、农田进行补给。
至于马跑坏了怎么办?马跑坏了没关系,对占据吐蕃的他来说,战马本来就是一种消耗品——这一点与叶尔羌其他不占据草原的苦逼大汗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他根本不担心明军会进攻,这一样也经过深思熟虑,哪怕往上追溯至上古时代,战争也是个数学问题。
从吐蕃到哈密,一条路,八百里。
刺探情报的商队传令兵一人多马速度飞快,两天半就把消息传回去,他带着部队一路疾驰又是三天,仅耗时五日。
明军面临兵力不足的情况,不会在哈密城都没打下来时再发兵向西。
即便商队走后援军赶到,打下哈密城后发兵向西,怎么说也要在城里休整一日,半日集结、然后每日行军一百里也要四日。
这就是五天半。
所以明军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七角井。
但是……哈密城下发生的事并不想吐蕃马黑麻想象中的那样。
商队来了、商队进了兵营、商队刺探了情报、商队走了——故事发生到这,和吐蕃马黑麻想象中一样,但达云跟了上去。
二百从凉州卫调来骑兵,在达云的率领下跟在商队后头,为了避免被商队发现,达云没选择跟着人,而是跟着骆驼的脚印,远远地跟在后面。
在靠近七角井的地方,风沙越来越大,终于在一阵风吹过的地方,脚印没了,看着望远镜里远方漫天沙尘里的小小的村镇,达云陷入深深的思考。
‘这就是吐蕃?怎么跟想象中不太一样呢?’
最后达云决定带兵在七角井不远的山窝里睡一觉,睡醒了感觉马还是有点乏,吃饱饭后又在山窝里睡了一觉。
然后人们发现,西域夜晚的星空可真美,夜晚的‘吐蕃’也好亮呀,那是无数人打着火把映照的光芒。
达云从袒肩战袍里掏出珍贵的神目镜,小心翼翼擦拭着镜片这才朝那边望过去,一看,哟呵,好多马啊!
这神目镜是总兵官佟登的,来的可不容易,甘肃不像沿海,尽管这东西已经问世许多年,甘肃的将官都还没见过呢。
就连佟登这个,都是早前儿子考中武进士,万历爷高兴赐下来的。
这要是搁在前几天,他达云连看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