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局一条小渔船-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鲲说着就举起桌面上一个宝石烟灰缸,正要往地上砸。
却看到旁边一个黑克兰毛妞女助理、原本是拿着迷你摄像机在那儿拍摄谈判过程的,但因为听到老板骂脏话了,下意识就要掐掉摄像机,不拍这一段。
所以顾鲲顺手一转,把宝石烟灰缸从拿摄像的女助理安娜斯塔西娅身边丢去,砸在她脚边的大理石地面上粉碎了。
“关什么关!把我说的每一个字,包括这个CAO,原原本本录下来!”
安娜斯塔西娅吓得一哆嗦,手一抖,迷你摄像机摔在地上砸坏了。
顾鲲眼皮都没抬,只是把手头剩了半截的哈瓦那雪茄,弹在沙发前铺设的波斯地毯上,用小羊皮底的皮鞋蹂躏着踩灭:“存储棒没坏吧?没坏就换一个机器。”
98年已经有数码摄像设备了,比较早期的那种,用的是索尼的记忆棒,后世很多人没见过。顾鲲为了确保拍摄的微缩,才选了这些。
对于砸坏一些摄像机,他是丝毫不在意的,甚至最后那个镜头落地的抖动、镜头玻璃的碎裂,拍出来的画面龟裂,都能增加史诗的神圣感和未来观众的代入感。
童院长似乎突然矮了20厘米,他知道今天要是中途反悔不接这个活儿的话,说不定就不是钱的事儿了,而是有可能被顾鲲灭口。
他只能矮着身段,用求饶的语气恳求:“顾先生,700米足够你保持世界纪录30年以上了!我们不是骗你,不是想挤牙膏从你这儿多骗钱,绝对是有真真切切历史依据的——
纽约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这几幢楼都是1930到33年之间建成的,前两座就是因为比之前的世界第一提高不够多,所以很快被人超过。
可是帝国大厦就是比克莱斯勒大厦提高了足足三分之一以上,从282米一口气拔高到381米,所以保持了世界第一足足40年!同行都知道,同时代要明显超越帝国大厦的成本太高了!
而70年代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进一步把世界纪录从381米提高到442米,提高幅度百分比是两成左右,所以西尔斯大厦只保持了20年左右的世界第一。
现在马来西亚人的吉隆坡双子塔,我们讨论之后,也确实不得不承认马来西亚人目光短浅,只比西尔斯提高了2%,所以确实保持不了几年,我们有风声听说湾湾人就在暗中阴谋,等的就是马来西亚人结顶再狙击他们。
不过,历史百分比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我们基本上可以总结出,‘比目前的世界第一高10%,就能保持10年的世界纪录’这个设定,是没问题的。帝国大厦比前纪录高40%就保持40年,西尔斯比前世界纪录高20%就保持20年。
您要保持30年,我们让你比马来西亚人的吉隆坡双塔高出50%,甚至至少比湾湾人规划中的高出40%,怎么算都是有很大余量的,你保持40年都没问题。”
数据如此翔实,可见童院长的人,是真心做了功课的,殚精竭虑算了一切可以从历史中预测的可能性。
只能说,如果不是重生者,谁能想到迪拜人如此疯狂,孤注一掷跟赌命似地嗜血。
顾鲲叹了口气:“我们来说说你初选的施工方案吧,怎么就盖不到800米以上,我都说了,不要给我计算成本。”
顾鲲决定还是稍微提携一把,至少他知道后世的沪江中心大厦和迪拜塔是怎么盖的,至少大方针大原则知道。
或许真的要从方案的底层认知上,点拨一下,这些缺乏赌命想象力的设计师才能开够脑洞。
真是已经说了不差钱、拿枪抵着他们脑袋让他们充分做梦,都梦不到啊。
贫穷限制的想象力,不是武力和生命威胁能逼出来的。
………………………………
第132章 不破不立
顾鲲是很不喜欢跟设计师讨论具体技术方案的,一来是他相信术业有专攻,二来是一旦讨论了,就容易限制住思路的发散性。
项目经理从来都是要暴君的,老子管你能不能实现怎么实现。提需求的人想那么多还立个几把毛的项呢。
可惜,现实与理想差距过大,让他不得不破一次例。
在顾鲲一张一弛的询问下,同济建院的设计师们,很快在童院长的引导、梳理下,把几个主要难点,拿来大吐苦水:
“这个项目,您非要盖800米的话,最大的问题还是地基和主体结构承重的风险。我们不知道地基要打多深、目前也不知道地质的基础。即使知道了这些,现有的钢筋混凝土分应力承力结构,恐怕也撑不了那么高,600多米就是极限了,这是行业公认的。”
这番话,外行人不一定听得懂。稍微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强调“现有结构的承重柱体系”,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就连自己本身的楼层自重都撑不住了。
举个例子,目前全世界主要的直筒子摩天大楼,比如芝加哥西尔斯,纽约的世贸双塔,都是那种结构。
最外圈因为是玻璃幕墙,所以外墙其实是不承重的,就是挂在内侧的承重墙上的,用承重墙横向伸出去的钢筋桁架把最外圈拖住(可以理解为普通住宅那些伸出去凌空的阳台,就是用圈梁或者桁架托住的)
但是,因为这些承重墙也是要可通过的,要在承重墙上开门,所以承重墙的厚度有极限,钢筋的占比也有个极限。
如果为了把楼进一步盖高、就把钢混承重墙加厚,加到一定程度就出现边际效应了。再往厚加,下层承重墙的开口(比如门和通道)承受的应力集中、种种其他杂七杂八的建筑学专业术语上的效应,就会让加厚变得得不偿失。
对于外行看热闹的人而言,细节不重要,只要知道“加厚承重”这招是不能无限加的就行。
但这倒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比如把承重结构的下层做成彻底闭环封死的状态,不允许留门,不允许留通道,那就不会在这些薄弱点被压垮了。不过这样就会导致某些楼层和区域非常浪费——
一整层的承重墙都是没有开口没有门的,承重墙内部的空间不就无法进入无法利用了么?那你还盖那么高的楼干嘛?直接盖实心的金字塔好了。
这也是为什么到西尔斯和世贸双塔为止,前人没想过去突破这个极限,经济上太不划算了,大洋国人又过了刚刚暴发户富起来的早期阶段,犯不着再为了世界第一高楼折腾。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吉隆坡双塔,也是那种落后结构,所以他们破世界纪录的程度才如此局限,只是在尖顶上做做文章。
600米到800米,需要的是彻底推翻现有底层结构的船新方案!
幸好,顾鲲虽然不懂建筑,好歹也在交大海院读了四年本科,工程基础还是在的。
更重要的是,他大致了解过后世迪拜塔和沪江中心大厦这些的粗略结构特色。
他只能拿出纸笔来,跟设计师们纸面讨论:
“承力结构的事儿,现有世贸双塔这一类的方案,确实有瓶颈。但是,如果把承力筒做成绝对封闭、没有开口没有门没有通道,那不就回避了你们刚才说的弊端,可以无限加厚来提升承重极限了么。
当然了,承重柱体肯定还是要带有一定锥度的,这个不用我多说,你们都是行家,肯定知道这些常识。越往下越厚、越往上越薄嘛。”
所谓锥度,就是很多柱体加工的时候,要下面大一些上面小一些。
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看路灯杆电线杆,仔细量一下你就会发现路灯杆都是下面粗的,一般是4度的锥度率,接过市政工程的设计师都懂。(我当年也做过接市政工程的设计师,七八年前了吧,那阵子LED行业市政节能改造这些很火)
这些常识,同济建院的大牛当然毫无交流障碍。
不过,他们仍然很是惊讶:“这么搞,承重圈以内的空间不就绝对封闭、浪费了么?没门没通道的房子怎么用?”
顾鲲下嘴唇压住上嘴唇,轻蔑地吹了一下额发:“切,你不知道,我盖这个楼就是抢世界第一的嘛?你跟我讲什么实用性、建筑面积利用率?要不是直接盖个实心金字塔有作弊嫌疑、还没法供游客观光,我早特么直接盖实心的了!
我再说一遍,把你们伺候其他甲方时考虑的指标都烧掉!我这里只有一个最高优先级的指标,世界第一!其他指标,是要在满足了这个指标之后,才考虑的。”
同济建院的人很快默不作声了,他们着实被开了一番脑洞,更关键的是,他们入行半辈子,第一次遇到完全不在乎建筑面积利用率的甲方。
所以,他们的很多思路,需要从根子上推倒重来。
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华夏才富了没几年,之前国内没见过这样变态的需求啊。
乙方的想象力,也是在此之前的其他甲方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
终于,同济这边一个看上去30多岁的相对年轻女设计师,奓着胆子举手:“既然您都这么说了,我觉得我们可以考虑吧闭环承力结构直接缩小成一个空心圆柱筒子,也不要原来那种口字型的四方承重墙了,反正结构内的空间您已经有思想准备浪费掉,我们把这个筒子尽量做小,也能少浪费点。”
顾鲲听了,微微点头,不得不承认,在彻底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情况下,有时候年轻人反而比经验丰富的人反应更快。
当然了,这个年轻也是相对的,你首先基本功还得扎实,也就是说你至少得是一个同济建筑系的博士生、再入行摸爬滚打三五年。
当然你要是清华的建筑系博士,甚至MIT、哈佛、苏黎世理工的建筑系博士,那就更好了。(清华建筑系大概勉强挤进全球前十,同济估计勉强前二十。)
可惜,那位年轻女设计师的想法,却被老派的童院长,非常持重地质疑了:“怎么可以随便缩小承重砼本身的尺寸!这个尺寸是要跟地基相配合的,而地基的面积是要跟整体建筑的承重、分摊压强配合的。
在整体楼那么重的情况下,地基的面积只会比以往所有建筑都大。承重筒缩小的话,其与地基的连接部分,就像是一根针扎在一片铁片上,本身的扭矩风险多大?如果风力大一点,八百米的楼体杠杆扭矩,岂不是直接把地基和承重筒的连接部……”
“诶,童院长,集思广益嘛,有问题我们就解决问题,新方案风险肯定一大堆,这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请你稍安勿躁。”
幸好,作为甲方的顾鲲,及时提出了制止,他还顺势在纸上花了几笔示意:“往年的方案,承重筒围住的面积,跟地基的面积,确实是比较近似的。不过,承重筒截面明显远远小于地基,也不是不能做。
我这个想法,可能是灵光一闪,你们别介意,就当是提供一种思路。比如说,我们把地基做得也有一些锥度,是慢慢斜着扩张的,用钢筋钢板圈住,就像那些七八十米高的风力发电机立柱的地基,这样最多浪费掉地下几层的空间,但应该可以把承重筒与地基连接部的扭力分散问题解决掉。”
这套方案,用语言描述外行或许难以看懂。不过到网上搜搜那些风力发电机的地基施工视频,原理就理解了。抖音上这种各行各业的视频多得一批。
顾鲲的方案,其实就是把摩天大楼的承重结构,视为一个放大、加固版的风力发电机罢了。
世上还有哪一类建筑物受到的风力杠杆扭矩,会比等比例的风力发电机还大?事实上,后世沪江中心大厦和迪拜塔,在内部承重筒和地基的连接结构上,就是用的这类原理的结构。
“把摩天大楼当成一个杆高800米的风力发电机?”童院长听得迷瞪狗带,偏偏他的专业素养告诉他,这个思路是很有戏的。
当然,具体还需要非常纷繁复杂的计算和设计,这里只是一个思想,还远远没法落地。
“交大出人才啊,我们同济服了。”沉吟半晌之后,童院长慨然长叹,他还以为顾鲲的这些见解,完全都是交大念海洋工程念出来的。
顾鲲拍拍对方的肩膀:“诶,童院长过谦了,我不过是愚者千虑,偶有一得。正因为我对这个行业原先那些惯例不了解,所以才有天马行空的想法。真要把技术落地,还是要靠你们这些专业人士,何必妄自菲薄呢。”
童院长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带着下属默默估算了一下。
原先很多需要纠结权衡的指标,包括地基本身的处理,在这种新思路下,似乎都有解了。
而且,兰方地处北纬3度,跟北纬1点5度的李家坡气候环境类似,基本上是在赤道无风带上了。
即使现在还没有精确评估当地气象数据,楼梯承重、杠杆扭矩,应该都是没问题的。地基打深一点,那就是世界第一高楼的优良孕育土壤。
………………………………
第133章 出来混就是要讲信用
确认了总体上的大方向和技术思路之后,兰方塔的规划设计进展总算是突破了瓶颈,进入了一段快车道。
经此波折,顾鲲也深刻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甲方光有豪横是不够的,马来石油和湾湾人肯定也豪横,但他们之所以中计,其中一方面的因素,也是因为甲方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
就拿全封闭承重筒结构这事儿来说,甲方要是不主动提“我愿意浪费占整体工程好几成的建筑面积”这种姿态,让乙方想办法,他们是绝对没胆量提出来的。
盖一个楼,钱花下去了,可能盖出来的面积三分之一都是废的,哪个乙方能主动这么异想天开?
顾鲲就非常慷慨,他的姿态,充分让乙方认清了他铺张浪费的程度和覆盖范围:给他做事,不但可以浪费钱,还可以浪费建筑面积、实用效率、时间……
不要限制了想象力的覆盖面积,为了世界第一,一切皆可浪费。
他还给所有设计师报销了无限次往返机票、未来两年在兰方国内的酒店住宿和其他饮食起居开销。让乙方的人想什么时候现场勘测就什么时候现场勘测,配套一律确保到位。
技术上的难点肯定还有,但相比于顾鲲显示出来的决心,那些都是可以用钱搞定的了。
比如一开始,同济建院最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兰方的地层过于疏松,基底主要是由千万年来珊瑚礁的生长、以及砂劳越河带来的冲积泥沙构成。
这样的地方起高楼,浅表地基是很难撑住的。冲积泥沙哪怕经过千万年的压实,也充其量就是变成页岩,而页岩是硬度比较低的岩层,跟花岗岩玄武岩基质完全不能比。
然而,顾鲲只是大笔一挥,批准他们随便增加挖掘土方作业量和填灌作业量,相关工程量上不封顶,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对建筑比较外行的同学,千万别以为这些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其实都能解决。
迪拜塔的选址地质就很好么?那里曾经是沙漠,点缀着少量的绿洲,要论地质疏松程度,迪拜沙漠肯定比兰方沉积岛礁更疏松。
后世国内的沪江中心大厦,地处沪江这种江河冲积平原末端,明朝的时候那里还是海底的淤泥呢,即使是如今,那也是黄浦江边的烂泥地,还不一样轻轻松松起六百多米高楼?
沪江中心大厦,靠的就是基桩打到80米深,然后把疏松的沙土淤泥全部挖了,重新浇灌混凝土。明朝的地皮只到海拔负10米,那就挖到海拔负30米的宋朝地层、负50米的唐朝地层、负7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