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人生重置了-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有点晚。我得赶紧去做饭。。。。。。”
胡志广在家里就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说完,他撸起袖子就去了厨房。
。。。。。。
西江市古称“迪化”,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从每年的六月份开始,气温就会快速的升高,夏季也随之悄然到来。
但这个月份坐在室内还是很凉爽的,胡杨和李浩、吴茂生坐在那里喝茶,身上丝毫没有出汗的意思。
刘东来和韩家兄弟在一旁打扑克,偶尔会听听三人的交谈。
这里就是胡杨最近租下来的办公室,位于教育街一号的大院内。这栋老式的建筑,以前是教师培训学院的老办公楼,不过现在整体用来出租,算是较便宜的写字楼吧。
胡杨租下的这间办公室是个套间,里间是他自己的办公室,放了一张办公桌和一对木质的沙发。
外间稍大一些,放了两张办公桌,还有一个长沙发和茶几。
办公室里配有电话,是分机,需要通过学院的总机转接。电话倒没有安装费之类的,拨打外线需要在号码前加拨“0”。
今天他的办公场所刚刚搞好,这一群人就过来凑热闹。
“杨杨,你准备搞个啥公司?有什么具体项目吗?”
都知道胡杨租下来办公室是为了开公司,但具体做什么,就连李浩都不清楚。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煤场改制的事儿,如果能行,这件事情就是公司的第一笔生意。”
胡杨也没隐瞒,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煤场可是一个老大难单位哦。。。。。。你爸妈都是从煤场出来的,他们最清楚。说说看,有什么新路数?”
李浩现在的日子过得优哉游哉,阿武成了他的专职司机,整天在外面跑个不停。药店那边有李桂香盯着,效益节节攀升。李浩除了管一下进货和结款的事儿,几乎不在药店呆。
最近也有不少人想拉着李浩一起做生意,项目倒是谈了无数个,可基本上没几个靠谱的。
这些人无非就是看中了李浩口袋里的钱。
吴茂生这段时间很老实,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家里看书,现在他对于做生意也有了很大兴趣。于是,他也支棱着耳朵想听听胡杨咋说。
“路数还是那个路数,收购兼并呗。。。。。。不过,我打算给原煤场职工留一些股份,未来还可以聘用大部分人在新公司做事。”
胡杨考虑了很久,还是觉得应该适当让一部分利益出来,留给煤场的老职工。
倒不是他的思想觉悟高,他知道企业改制以后,有没有后遗症,就看是否能安置好原有的职工。
安置得好,和改制企业原有职工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对以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好处。反之,就很很麻烦。
随着胡杨娓娓道来,最起码李浩和吴茂生听懂了他的计划。
第二十七章 家学渊源
第二十七章家学渊源
胡杨打算接过煤场所有的债权债务,再注入新的资金。拖欠职工的工资是十一万元,打算将其转成股份,由煤场内部按照工龄长短分配。
其他欠款,将由新公司偿付。
“我的想法就是把中心煤场和五个营业点都改造成社区小超市,连锁经营。”
胡杨接下来又给几人科普了一下社区小超市的概念。
九十年代初,西江市要么就是商场,要么就是批发市场,然后就是散落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小商店。而超市这种业态,并不为人所熟知。
“你这个想法要得!我在书里看到过。”
吴茂生兴趣盎然,他在书本里还真看到过连锁经营这个概念。
李浩点点头,心里却在想自己的药店。要是药店也按照这个路数发展下去,会不会很叼?
“杨杨,你这个想法倒是蛮超前的。只是,你初期投入的百八十万资金从哪里来?”
李浩都不用问,闭着眼睛都知道胡杨手里最多只有几万块钱。剩下的资金都压在认购证上了。
胡杨笑笑:“哪怕是从现在开始正式和煤场谈,从商定合同到签约,再到煤场的清产核资,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等等。最起码需要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到时候咱们的认购证也应该已经变现了。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想办法筹措资金。”
李浩暗自点头,琢磨自己现在除了药店,也没个正经项目。要不还是和外甥一起搞公司?
吴茂生觉得胡杨嘴里说的事情很高大上,马上说道:“杨杨,要不我也在你的公司里入股吧,你看需要我出资多少?”
多少比较合适呢?几个人商量了半天,最后敲定新公司注册资金为一百万元,其中吴茂生出资十二万元,占比12%。李浩出资二十一万元,占比21%。最后胡杨出资六十七万元,占比67%。
“杨杨,我认识一哥们,他就专门帮人家代办公司手续啥的。费用也不高,要不我找找他?”
开办公司的手续本来也不复杂,营业执照等事情就交给了李浩。
“阿茂,回头你问问吴叔叔,集体企业的改制重组有没有什么政策上的障碍?”
实际上在整个九十年代,无论是集体企业的改制还是国企的改制,各地的执行情况并不一样。直到2003年国家才出台了第一份企业改制的纲领性文件,算是结束了之前较为混乱的局面。
“好,我先问问。要不,杨杨,你还是抽空来家一趟吧,我怕我说不清楚。”
吴茂生没什么底气和自己的老子谈正事,他便怂恿胡杨自己去问。
“你这家伙。。。。。。”
胡杨摇摇头,心里却琢磨哪天还是去一趟阿茂家吧。
李浩抓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打过去问了问,按照人家的要求问胡杨和吴茂生要了身份证复印件。回头股东之间的投资协议书等等,代办手续一方会提供,他们三个只需签字画押即可。
“小武,走了。”
李浩站起来,喊上韩武一起出了门。
“小舅,等等我,我搭乘你的顺风车回家。”
迟了几秒钟,吴茂生才追出门去。
胡杨简直是服了这个家伙,从这间屋到吴茂生家里也就一站路,走路十分钟他都懒得走。
韩武走了,刘东来他们三个人的牌局自然也就结束。
刘东来看向胡杨,说道:“老胡,快中午了呢。要不咱们回去吃饭吧。”
“回去还不是没饭吃?中午家里就我自己在。算了,等会儿在外面随便对付两口得了。”
家里,李桂香和胡志广各忙各的事儿。胡杨的午饭根本没人管。
刘东来撇撇嘴,道:“外面的快餐有啥好吃的,咱总不能天天吃大餐吧?走,老胡,去你家做饭,让你尝尝哥们的手艺。”
胡杨看了几眼刘东来,这才想起一件事,刘家可是家学渊源咧。
刘东来他爸就是一个厨子,一直在一家饭店做大厨。刘东来的大哥、二哥也都是厨子,只有这家伙到现在还是无业游民一个。
“哈哈,你爸不是不让你学厨师这一行嘛,你啥时候学会做饭了?那就走吧,阿文,把门窗关好。”
胡杨说着也起身往外走,韩文里外检查了一番,锁好了门。
刘东来跟在胡杨的身后,说道:“他不让我干厨师,我不会自己学啊?今天中午我给你做臊子面和肉夹馍,绝对比外面的好吃。”
三个人回到胡杨家,刘东来洗了手就开始和面。需要的食材路上就买好了,现在只需等着刘东来大显身手。
“老胡,你家有高压锅吧?肉夹馍的卤肉要炖很长时间,咱就来个偷懒的做法。”
手擀面切好,刘东来开始调制卤肉。中午的时间有限,没工夫在火上慢慢炖肉,他就让胡杨拿出来高压锅。
等卤肉炖上,刘东来就开始烙饼子。饼子烙好,接着就做臊子面。。。。。。等所有的工作完成,卤肉也好了。
胡杨看着刘东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还真是很意外。在他的记忆里,根本不记得这家伙还这么会做饭。
不愧是一家都是厨师吆,家学渊源。
“老胡,阿文,吃饭喽。”
韩文帮着把香气四溢的臊子面端上桌,刘东来用刀从中间切开饼子,然后将剁碎的卤肉夹在饼子里,肉夹馍也好了。
胡杨咬了一口肉夹馍,顿时觉得三猴子不当厨师真的可惜了。今天的肉夹馍软烂醇香、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入口即化。。。。。。真香!
再吃一口臊子面,手擀面柔韧滑爽,味道酸辣可口、鲜香浑厚。
“嘿,三猴子,你的手艺还真不是吹牛。好吃!我说,就你这手艺,开个小吃店绝对能火起来。”
胡杨吃的高兴,赞美的言语不要钱似的往外蹦。
韩文也深以为然,伸出了大拇指。
“你们也觉得我做的不错是吧?哎,我爸他不愿意一家子都干厨师,他说要托关系把我弄到工厂里去上班。”
刘东来其实很喜欢干餐饮这一行,只可惜家里的老头子不让。
胡杨笑着摇摇头,倒没说什么。不过他心里可是明白,现如今效益好的工厂可不多。尤其是当下的一九九三年,可谓是多事之秋。
一九九三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一年,也是宏观调控重拳整治的一年。这是承前启后的一年,也是转型阵痛的一年。
这一年,继承了一九九二年的经济发展态势的同时,引发了经济发展过热,中央紧急出台“国十六条”进行宏观调控。这一年,土地市场异常火爆,东南沿海各地纷纷出现炒地潮。这一年,海南房地产泡沫进入最后的颠狂。这一年,全球众多的知名企业大跨步进军中国。。。。。。
这个时代,要是不能进一家好企业上班,真的还不如干个体或者自己创业。
第二十八章 首战告捷
第二十八章首战告捷
接下来三个人都没说话,闷头吃完了午饭。
屋里收拾干净,胡杨拿出了姐姐胡悦托乔依娜带来的茶叶,泡了一壶铁观音。
“老胡,你开公司我也没有钱往里投。等你的资金宽裕了,咱们一起开一家餐厅咋样?”
刘东来实际上很羡慕胡杨、李浩以及吴茂生能一起合伙开公司。不过他知道自己既没有特殊的才能,也没有资金,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局外人干看着。
但他三猴子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呢,他的理想就是能开一家餐厅。
“好啊,就冲你这手艺,开一家小吃店绝错不了。不过呢,暂时还不行,到年底吧。等到了年底我的资金就能回笼一部分,到时咱就开一家。”
胡杨很豪爽的点头答应,刘东来心里美滋滋。
不过呢,胡杨的心里始终有自己的定位。自个儿就是一个职业投资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任何项目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眼光以及合作者的能力。
“下午咱们还去不去练散打?”
韩文没那么多心思,他现在就是一心一意跟着胡杨混。
“去呀。。。。。咱们歇一阵,等下午三点半再出门。”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胡杨明显壮实了一些。从外表看,他倒没有胖多少,可身上的肌肉开始有了紧致的线条,身材比以前好了很多。
六月下旬。
胡杨拿到了期盼已久的驾照,而他和小舅以及吴茂生发起设立的“汇嘉实业”,也顺利地办好了相应的手续。
和煤厂那边的谈判,胡杨带着小舅以及吴茂生去和廖国强接触过几次,对方现在也开始重视这件事情,已经召开过全体职工大会在商议企业改制的一些细节。
“杨杨,老廖那边现在一口咬死要把拖欠职工的工资先结了。问题是,他们还要股份,这就有点过分了啊。”
在外人的眼中,整件事情都是以李浩为主的。这就是胡杨年龄的弱势。但随着他在外面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相信以后别人再和他打交道的时候,会自动忽略年龄这个问题的。
“怎么说呢,煤场那边还是不相信咱们的实力。他们怕万一改制不成功,职工什么都没捞着。这样,回头咱再和廖叔谈谈,他们要是不放心,我们可以承诺预留一部分股份,时间上放宽一些。这一条,可以写进合同里。”
胡杨当时开条件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在他心里,最终还是会答应廖国强的。
不过呢,即便是答应也不能太痛快,免得对方得寸进尺。这也是商业谈判的一个技巧。
前几天,胡杨去过一次吴茂生的家里,见到了吴处长。嗯,现在应该称呼为吴秘书长。
吴茂生的父亲,吴迪,这个月中旬才刚刚调整岗位。
胡杨还记得当时吴迪说过:“企业改制,不能造成国有或者集体资产的流失这是一个大原则。而成功的标志,就只有一条,那就是多方共赢。杨杨,哪怕是吃点亏,也要安抚好原有的企业职工。有些东西要辩证的来看,现在看似吃亏,但到了长远以后,你就会发现当初的让步会给你带来多么大的好处!
茂生和你一起开公司,我和你向姨都不反对。不过你们可要守法经营哦,另外我也不会给你们什么政策之外的帮助。这一点,你和茂生都要心里有数。”
作为心理年龄好几十岁的胡杨,当然能听懂吴迪的弦外之音。他本来也没想着依靠人家的地位来赚钱,他需要的仅仅是万一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能有一个有分量的人替自己说句公道话而已。
兼并煤场,并不是胡杨一时心血来潮。
他记得当年由于煤场最后的结局并不好,李桂香和胡志广郁郁寡欢了好几年。现在就当是了却当年的一个心愿吧,让父母和他们曾经的同事能有一个好的结尾。
煤场,毕竟是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一个遮风挡雨的大厦。
另外从商业的角度说,煤场潜在的价值远不是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就拿煤场的六块地来说,现在的估值是不高。但即便是不考虑未来增值的因素,像这样六块处于密集居民区中心地带的地皮哪找去?
就是租门面,你都不见得能一次性租到这么合适的位置。
对于胡杨要做的社区连锁小超市项目,位置很关键。所以呢,即便是多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但目前小舅和吴茂生对于煤场方面开出的条件都有些抵触,他还得耐心的劝说才行。
翻过六月,西江市的逐渐进入盛夏。
胡杨代表“汇嘉实业”,和煤厂的谈判差不多进入了尾声。他这会儿就刚把最新成稿的改制方案交给了廖国强,然后带着阿文返回了三道湾。
位于教育街的公司办公室,胡杨两三天才去一回,毕竟汇嘉实业现有的业务就只有一笔,那就是兼并煤场。
最新的改制方案中,胡杨的汇嘉实业全资并购煤场,承担煤场所有的债权债务,并发起成立新公司。
也就是说,新公司将获得煤场原有的六块地皮,胡杨的“汇嘉实业”负责偿付煤场历史欠款三十九万元。
三十九万债务当中,有十一万元是拖欠以往职工的工资。胡杨承诺,将在一九九四年元旦前付清。
另外,新公司将预留百分之十一的股份给全体职工。但这不是无偿给予的,而是需要职工个人出资购买。这部分股份,作价十一万元,缴款日可以延迟到今年的十二月三十一号。
当然,这部分股份完全是自愿购买,不强迫。
新公司其余百分之八十九的股份,由胡杨的“汇嘉实业”持有。
新公司的法人、董事、总经理由李浩担任,监事由廖国强担任,吴茂生挂了一个业务经理。
这个方案,无论是李浩和吴茂生,还是廖国强和煤场职工都基本能接受。没什么问题的话,一周内就可以签订协议。
等协议生效以后,煤场也就不存在了,其拥有的六块地皮的所有权,将转入新公司。
新公司注册资本一百万元,其中土地估值三十九万元,现金投入六十一万元。土地和五十万元现金由“汇嘉实业”投入,其余十一万元现金由煤场三十七名职工投入。
名称暂定为:益佰家(连锁)有限公司。
煤厂改制这事儿,首战告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