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幽香闲闲露华浓-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去的路上,沈清兰问沈之逸,是否与方大人提过存书的事,沈之逸笑而不语,沈清兰就撇嘴,“好吧,那我白和茹音说了。”
  沈之逸忙答,“已经说了,方大人和方大哥都一口应诺,我一会就将书送来。”
  沈清兰笑,“我也与茹音说了,你准备送到哪里?”
  沈之逸尴尬地轻咳,也不说送到哪里。
  沈清兰捂着嘴笑,“大哥,岳父和大舅子那边说过的话要言而有信,不可辜负人家美意,那未婚妻就更不能辜负了,这样吧,我给你出个主意,东西送到方家,让他们自己安排去,怎么样?”
  “兰儿,你真是……淘气。”
  等进了门,沈清兰拿了个包袱给碧玉,交代道,“等会,跟着大少爷送书的车去方家,就说我上午忘了个东西要送给方小姐,到了方家,就把包袱放在书箱上。”
  碧玉直笑。
  不消说,等碧玉差事办回来,连连冲沈清兰竖大拇指。
  “小姐这一招实在高,婢子虽然一句话也没说书要放在方小姐那,但包袱压在书箱上,方大人就直接让家丁把包袱连书箱一起送去了方小姐的闺房。”
  晚上,沈家设宴,为世子和沈之逸、沈之潇践行,依旧是男女分开,郭姨娘陪着大半年没出门的齐姨娘也来了,四个女眷坐在里间。
  齐姨娘看起来仍然没从失子的打击中走出来,原本略有些丰腴的她瘦得纤纤一把,惹人心疼,沈清兰挨着她坐,嘘寒问暖,给她添菜添汤,她也不怎么说话,低声答两句“谢谢小姐”,令人唏嘘。
  翌日晨,沈家灯火通明,主子们和为数不多的几个下人都忙碌开来,为世子和两位少爷送行,行李装车,三人骑马,一排立于沈府门口,个个眉目俊雅,意气风发,鲜亮、生动,点亮了灰暗阴沉的冬季,使在场每个人都从眼底到心里燃起一丛火、亮起一片光,明朗,充满希望。
  送行的场面千篇一律,先是三个后生一一向沈良和林氏话别,沈清兰就站在母亲身后,依依不舍的望着两个哥哥,等到她说话时,千言万语挤在嘴边,也只浓缩成一句,“大哥、二哥出门在外,凡事三思而后行,处处以平安为先,莫教家中人担忧。”
  沈良颔首,“兰儿长大了,这话说得甚好。”
  沈之逸和沈之潇都笑。
  穆华景注目望她,良久,才转向林氏,“晚辈在京城等候伯母与沈小姐的到来。”
  林氏笑着点头,“好,但愿有期能在京城再会。”
  沈清兰打了个哆嗦,不知是因为穆华景和林氏的对话,还是恰好吹过一阵寒风。
  卫长钧不着痕迹的站在她身后,为她挡住巷子里卷地而过的北风,与穆华景目光对峙。
  两人目光相对,各自一笑,磊落而坚持,倒是沈之逸和卫长钧对了一眼,彼此点点头,一个字都没说。
  车辕辘辘,马蹄哒哒,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街道的晨光中。
  送走远行人,一行仍归家门。
  西去之期就在明天,但卫长钧这个客人好像一点自觉性都没有,主人家都要搬家了,他还没有告辞的意思,该吃吃,该睡睡。
  沈清兰心中既忐忑,又怀着小小的希冀,想询问林氏,又不敢开口,一边竖起耳朵听动静,一边做最后的收拾。
  到了晚上,沈清兰还是没稳住,去找了林氏,以最后确认动身时辰为由,在她身边长长短短的说了好些话。
  林氏呢,一边整理东西,一边回答她的话,现在世子已经走了,最初的安排也作废,眼见女儿的婚事耽搁下来,她心里也不知滋味,好在丈夫升官,可做安慰。
  “兰儿,你的东西都整理好了?”林氏见她说来说去尽是些闲话,便知女儿过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我想会州寒冷远胜申州,就将冬天的棉袄尽数带上了,倒是夏季的衣裙,只略选了两三套。”
  林氏点头,“这样最好,夏天还早着呢,等咱们到了那边,再裁剪新的,路途遥远,能轻便则轻便。”
  沈清兰顺着话题爬,“我也这么想呢,母亲,车马是否已经备好?够不够装东西?”
  “……”说到车马,林氏突然皱了皱眉,停顿了好一会,才缓缓点头,“共有十辆车,足够了的。”
  沈清兰惊了一下,笑,“这是父亲安排的?以前出门,父亲都是尽量低调简行,这次也是想着天冷又路远,想让母亲多带些东西,坐得舒服些吧。”
  林氏别有意味的瞅她一眼,“是宜威将军安排的。”
  “……”沈清兰心里像是掉进去一颗糖,一点点化开,甜味越来越浓,又不敢被母亲看出来,抿着嘴,吸了吸鼻子,低头假装喝了口茶,才说,“哦,那他……真是一番好心,对了,母亲,咱们明天一早就走了,他……”
  林氏停下手边的事,看她。
  沈清兰顿时说不出话来,像个露了馅的饺子,准备赶紧跑步。
  幸好沈良进来,解了尴尬。
  “父亲,您喝茶。”
  沈良呵呵直笑,“兰儿也在。”接着对林氏说,“宜威将军已经与我说了,这一路同行,大家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林氏惊道,“这怎么好意思?”
  沈良笑,“不妨事,说来也巧,宜威将军驻军所在就在会州城北,也是会州的北大门,说起来,我这次调到会州,将来与宜威将军还有不少协作之处呢。”
  林氏错愕,“……”
  沈清兰的心怦怦直跳,只觉得父亲的话被放大了无数倍,一遍遍回响耳边,震得她面红耳热,有心再听一听、问一问,又怕被林氏看破,慌忙告退了,好在林氏也正处于惊讶中,没理会她的微妙变化。
  是夜,沈清兰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半夜里又爬起来,打开一口箱子,将里面放着的大包袱、小香囊摸了又摸,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渐渐心境安宁。


第334章 雾气
  翌日凌晨,申州城尚在寒冬中沉睡,晨雾重重,沈府亮了小半夜的灯却悄然熄灭,还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一行人在沈良的带领下穿廊过园,迈出了大门。
  门外是一溜整齐的马车,管家王安叔指挥几个下人手脚麻利的往车上装行李,并做加固。
  马车根据用途,布置也不同,几辆坐人的,都是青尼覆顶,厚毡铺地,保暖又柔软;另几辆放物件的,则是油布包裹,麻绳绷紧,既防雨雪,又防颠簸。
  沈清兰站在台阶上,回首看林氏亲手关门落锁,心中颇为感慨,父亲在申州别驾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几年,她因此打小就在这里长大,虽然母亲和她说过,“为官者,皇命所指,就在家。”也就是说,当官的人,哪有什么安安稳稳、世代不变的居所?但在她小小的心里,还是把这里当成了家,突然离开,明知是高升,仍难免离愁。
  她留恋的四处打量,门边的墙上贴着一张告示引起她的注意,忍不住定睛一瞧,不由愣了一下,告示居然是写给已经消失好几天的梁家母女的,意思是就此别过,好自为之,语气敦厚、诚恳。
  这是父亲写的?
  沈清兰皱眉,细看一眼,摇摇头,分明是大哥沈之逸的笔迹,大哥写这么一张告示公知世人,当真不错。
  也不知梁家母女现在在哪里?
  “兰儿,上车了。”林氏已经锁好门,回头喊她。
  沈清兰收回心神,匆匆下台阶。
  赵妈妈道,“小姐恋旧得很呢,这里毕竟是小姐长大的地方。”
  沈清兰不置可否,低头一笑。
  突然,只听到浓雾中传来急促的车马声,很快就见两辆马车由远而近,停了下来。
  “丰瑜兄,还好我没来迟啊。”随着一声笑呼,马车上下来一个人,正是亲家翁方大人方宏远,紧随其后的是其长子方行安。
  “平谦兄,有劳你赶来送行。”
  两家多年交情,现在又成了亲家,自是非同一般,沈良和林氏都赶紧迎上去,沈清兰也跟过去行礼。
  “咱俩这情分,你又何必见外?”方宏远转身又对沈清兰笑道,“清兰,我今天可是带了任务来的,筎音让我转句话,路途保重,到了会州,莫忘了来信。”
  沈清兰也笑,“我也正好有句话要劳烦方伯父转给筎音,千里不远,鸿雁频频。”
  大家都笑起来。
  两家长辈互诉离情,从公事说到私事,最后,还是林氏会意,插了句言,说是沈家虽然搬走了,但是儿女姻亲不会变,沈家必定会按照当初选定的良辰吉日来迎亲。
  方宏远很高兴,虽然他也希望沈家仍在申州,这样女儿就算嫁人也在身边,但女婿有本事能谋得更好的前程,他更欢喜。
  双方又说了些话,眼看着时辰不早,准备拱手作别,恰好又有人来,却是郑大人郑昌明带着儿子郑学昀。
  郑学昀看到沈清兰,眼睛一亮,过来打招呼。
  “兰妹妹,此去会州,一路风霜兼程,切记要照顾好自己,到了那边,给我写封信,也好让我放心,好吗?”
  沈清兰心里打了个突,既不是亲人,又不是密友,我给你报平安,算什么呢?婉转回绝,“有劳郑少爷挂念,世道安宁,车马平缓,父母又都在身边,自然是安安稳稳的。”
  郑学昀有些失望,还是继续说道,“兰妹妹说的是,我还没去过会州呢,听说那边风土人情迥异于申州,兰妹妹要是得了闲,能不能在信中和我讲讲当地习俗,也让我增长见识?”
  “……”沈清兰怎不知他的用意,但两人从小认识,十多年来也没生出情义,当然不愿临走时还惹人家牵肠挂肚,当即拒绝,“郑少爷说笑了,郑少爷博闻广识,就算没有去过的地方,也在书中早有了解,何须我讲?”
  郑学昀见屡屡被拒,郁闷得不行,还想再接再厉,却被林氏岔开。
  林氏就在旁边,见他缠着女儿,不由得警铃大作,她其实并不讨厌这个少年,毕竟是看着长大的,曾经也动过心思想把女儿许给他,但后来人选越来越多,就比了下去,歇了这心思,她现在依旧想着穆华景,当然不愿郑学昀粘在女儿身边。
  “学昀,过了年,你也该进京了吧?”
  “……是的。”郑学昀被点名道姓,只得回答。
  林氏笑道,“你与之逸、之潇从小在一起的,他们俩已经先进京了,你要是去了,就去找他们俩,出门在外,大家相互照应。”
  郑学昀心中大喜,连连答应,一则,他也想通过沈家兄弟进一步攀上穆华景这棵大树,二则他觉得,只要自己继续保持与沈家兄弟的关系,那么,娶沈清兰还有希望。
  沈清兰却没这么多想法,她见母亲接话,立即松口气,悄然后退,拉开距离。
  这时,又闻马蹄声急,浓雾之中隐现一骑如飞而来,转瞬间就破雾带风,停在众人面前,卫长钧飞身跃下。
  “宜威将军!”方昌明和方宏远愣了下,作揖行礼。
  卫长钧虽然是个晚辈后生,但他的赫赫威名和军衔品阶都让在场的长者不得不低头服气,他们敬佩这个年轻人,也不敢不恭,心里还存着攀交情的意图。
  卫长钧也没傲慢,拱手还礼,目光却在不远处的沈清兰身上一扫而过,途径郑学昀时,微微一眯,意味不明。
  大概是因武将天生性冷,不像文官们温雅儒和,自从他出现,气氛就自然而然的冷下来,话也没什么聊的了,也就到了登车告别的时候了。
  一行车马缓缓启动,卫长钧一骑当先,薛扬和胡泽押后,胡泽也学了些功夫,是个话少沉稳的性子,薛扬在沈府进进出出有些日子,慢慢的与他熟路起来。
  长长的队伍消失在街头,雾气越来越轻,冬阳已经升起,一缕缕浅金色的阳光穿过雾气稀稀拉拉的洒在屋檐、街道上,温和而无声的唤醒这座城。
  行人渐渐多起来,申州城日复一日如此。


第335章 偏向
  “方大人,让孩子们回去,咱们也走吧。”方昌明望着已经看不到马车的街道,笑了笑,对方宏远说话。
  方宏远点头,回头和儿子方行安说了声,与郑昌明一起去衙门。
  郑昌明笑道,“沈大人真是好福气呀,两子一女,个个都了不起,让沈大人也跟着享福。”
  方宏远奇异的看他一眼,“郑大人是说沈家两位公子有才学吧?郑大人的小公子又何尝差了?明年开春,必定也要金榜题名,为郑大人脸上争光呢。”
  方昌明打了个哈哈,突兀的换了话题,“我本来还担心沈大人年关西行,风雪兼程,又拖家带口的,必定艰难,没想到有宜威将军护送,倒是我杞人忧天了。”
  方宏远略略沉吟,“郑兄这话偏了,我们与丰瑜兄多年同僚,携手共惠,早已是通家之好,为好友路途牵挂,怎能说是杞人忧天?我本也为此担忧,不过,宜威将军年轻虽轻,但从小跟着开国郡侯在马背、军营长大,对西行这一路也很熟悉,有他同行,我们确实不用操心了。”
  “是啊,是啊,京中有穆世子,会州有宜威将军,沈家有好女,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啊,哈哈哈。”
  方宏远蓦地惊眼看他,眼底不悦骤现又压下,语气低缓,“郑兄,这话就不合适了,听闻宜威将军现在驻军之处距离会州不远,沈大人与宜威将军有交情的话,将来共守会州,自是更为和谐;两位少爷此去京城,多少能得到穆世子的照应,这些无可厚非,但是要说沈家将来的飞黄腾达依仗的是这些,就过于偏激了,更与沈小姐无关。”
  “平谦啊平谦,你……”方昌明笑声中初听是羡慕,再听却微微有些嘲讽,“刚才是我多嘴,你与沈家已成亲家,沈大少爷明年开春再金榜题名,你这老丈人也脸上有光哪,方、沈两家早已亲如一家了。”
  方宏远这时再看他,眼里连适才的不悦也没了,只有平淡的微笑,“郑兄说笑了。咱们快走几步,丰瑜兄离开了,新任别驾的调令应该应该也快送到了。”
  晨雾渐渐稀薄,冬阳淡得只剩个浅金色的影子,隐隐约约的藏在雾霭之后,街上的行人渐渐多起来,来来往往,为这沉沉冬日添了些生气。
  方宏远走着、走着,突然回头,再看一眼街道尽头大门紧闭的沈府,无声的叹了口气。
  此时,一行长长的马车车队已经出了申州城门,行走在开阔平坦的官道上,车上装满了行李、坐的也是女眷,因此行得缓慢。
  沈良也生了后生意气,骑了匹马与卫长钧并行在队伍前面,边走边聊,甚为欢快,也不知两人说了什么,沈良仰天大笑,然后即兴赋诗、放声吟唱,卫长钧大声喝彩。
  林氏在车里听见,忍不住撩起帘子一角,往外瞧了瞧,合了帘子,暗暗皱眉。
  赵妈妈陪在旁边,笑赞,“老爷意兴不减当年,与宜威将军一般少年郎呢。”
  林氏神色微微一动,略略展眉,仍是轻轻一叹,“你看,老爷与宜威将军交情如何?”
  “这……自是不错。”赵妈妈看了看林氏的脸色,笑容跟着声音一起迟疑,有些话,就不能说了。
  林氏却看她一眼,苦笑,“你不用瞒我,‘自是不错’四个字怎么够形容?你听听外面,有说有笑还有唱的,怕是忘年交吧?”
  赵妈妈笑,“瞧太太这话说得,忘年交,那得岁数相差多了才算,老爷正值壮年,比宜威将军才大了十几岁,算不得忘年交,依我看,老爷素来平易近人,性格温雅,宜威将军呢,爽朗大方,他们俩能聊到一起,也很正常。”
  林氏闷闷的点点头,轻蹙着眉,表情很复杂。
  赵妈妈犹豫再三,低声问,“太太其实是为小姐的婚事发愁吧?”
  “可不就是嘛,现在这局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