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语注释-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译文】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读解】
  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修养从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
  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在得到提高。
  其实,这也正是《颜渊》篇里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的道理。
  从另一个角度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选择交往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读解】
  未雨绸谬,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妇孺皆知,其道理似乎已不言而喻。
  但是,你不难发现,并非人人都能把这个道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
  比如说,银行劝大家储蓄说:“钱莫尽花啊,细水长流,储蓄起来既生利息又应急,好得很哩!”可A先生B女士却回答:“好什么啊,今朝有钱今朝花,超前消费还更时髦,只有傻瓜才存钱贬值让你们去发大财哩!”
  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多半也会遇到同样的回答。
  不过,这里似乎也有一条代沟。一般说来,上了年岁的人容易成为银行或保险公司的俘虏,而年轻新潮的一代大都是A先生B女士的同志。
  其实,A先生B女士们也懂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只不过是所谓“流洒走一回”或“车到山前自有路”的人生态度占了上风罢了。
  那是不是人越上了年纪越能够接受儒学的思想呢?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就不会招人怨恨了。”
  【读解】
  这实际直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精神。
  凡事多作自我批评,这既是儒者的反躬自省功夫,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倡导的思想修养。
  当然,要真正做到是非常难的。这正如孔子在《公冶长》篇里所感叹的那样:“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能够“躬自厚”的人是很少的,往往倒是“厚”责于人。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
  这样一来,怨恨也就随之而起了。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才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要我们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来减少怨恨,造成一个宽松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说到底,‘潮自厚而薄责于人”从主观方面来说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修养,从客观方面来说也是一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因此,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①,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如之何:怎么办。连言“如之何”,是反复考虑怎么办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拿他怎么办了啊!”
  【读解】
  凡事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事多想一想该怎么办才好,而不应该稀里糊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科学家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问题都提不出来,解决什么呢?
  所以孔子感叹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真不知拿他怎么办了啊!”这就是要求我们主动提出问题,动脑筋想办法。用他在《为政》篇里的说法,就是“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这样,科研这样,我们平时处理日常事务也是这样。
  总之,凡事不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人,就连圣人也拿他没救,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要卖弄小聪明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
  【读解】
  我们今天的人尤其容易犯这种毛病。茶楼酒馆、卡拉OK厅等娱乐消闲场所一坐就是半天,大家说些天气,说些股票,说些海湾战争、中东问题,这还算好的。更糟糕的是说些东家长,西家短,某某领导和某某领导之间有些什么瓜葛,某某男同事与某某女同事之间又有些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没有一句话是上得台盘,见得世面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现象,有点近似于我们所说的“清谈”之风。明末清初,顾亭林就曾经批评当时南方的读书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北方的读书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言不及义也罢,无所用心也罢,都还只是无聊而已。可偏偏就是这些人还喜欢卖弄小聪明,大家凑在一起就专门研究张三,研究李四,耍些小心眼,出些鬼点子整人,今天攻击张三,明天攻击李四。在这些小聪明方面,这些人真正是天才,添油加醋,捕风捉影,甚至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整起人来一套一套的。
  所以,我们切不可轻视了这种小聪明的危害。 
“名”的情结
  【原文】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
  ①疾:恨。②没(mo)世:死亡。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读解】
  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的单行道上吧!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读解】
  这里的“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积极追求的角度说,是指凡事都靠自己的意思,那也就是《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者如孔子在《子罕》篇里所说:“譬如为山,械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进这成败都靠自己。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我们在《国际歌》里面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另一方面,这里的“求”也包括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探求。也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五上》)不怪靶子不正也罢,不怪比自己射手导好的人也罢,总之都是要求从自身找原因。俗话说得好:“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四川方言对那种不会怪自己而只会怪别人的行为更有生动的讽刺,叫做:“人穷怪屋基,屙屎不出怪茅厕(si)。”话虽然过于俚俗,但却合于圣人的雅意,那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原文】
  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②。”
  【注释】
  ①矜:庄重自尊。②党:这里指结党营私,搞宗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读解】
  矜而不争是庄重自尊,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并不骄傲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
  群而不党也就是孔子在《为政》篇里所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君子出于公心,小人囿于私利。
  出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纳百川而归于海,搞五湖四海而不搞拉帮结派。
  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
  君子小人,周比群党不同。
  说起来的确如阴阳清楚,昼夜分明,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总是雾晨黄昏,阴晴不定,难以识别得清楚。
  没有别的的办法,只有靠我们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细心观察,提高识别能力,以免上当受骗。 
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读解】
  因为“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话说得好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所以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够只听他说得好便以为一切都好,轻易地去推举他。
  另一方面,一个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好,甚至简直就是个魔鬼撒旦,但只要他说的话有道理,就应当采纳接受,而不应该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断然否定。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里说得好:“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一我们就照你的办。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原来荣耀显赫,如日中天,“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说出的话都是金玉良言,句句是真理。后来星移斗转,风流云散,甚至身败名裂,原来所说的一切似乎也都成了反动言论,成了粪土,批倒批臭,任何人不得再说。阴差阳错,倒是免费给了那人以专利权。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因人废言。在圣人看来,不是君子风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读解】
  在《里仁》篇里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时,曾子曾概括“夫子这道,忠恕而已矣。”把“恕道”作为“夫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颜渊》篇里,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在本章中,圣人又再次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高材生子贡。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已。”又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实际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所以会如此,其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为自己着想。说到底不是一个私字在作怪。其实,我们也看到,在《公冶长》篇里,子贡自己曾经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当即孔子就说:“子贡啊,这不是你做到了的。”可这里又要子贡终身这样做。这一方面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确很难做到,就是连孔门的高足之一子贡也如此。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是孔门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公冶长》)所说过的:“‘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青天虽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不是可以的吧! 
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惑乱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
  【读解】
  巧言乱德也就是《学而》篇里所说的“巧言乱色,鲜矣仁。”
  小不忍则乱大谋却很有些阴谋哲学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个“忍”字。
  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忍什么?
  “忍小忿面就大谋。”(苏轼《留侯论》)
  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图大业。
  这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忍辱负重。
  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甚至也包括忍“妇人之仁。”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是叹?”(陆龟蒙《别离》)
  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没有螫手断腕的勇气,儿女情长,成不了大事业。
  好一个忍字功夫了得!
  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级层次上,未能深入理解“忍”字的多层次内涵。
  不过,就连楚霸王项羽尚且过不了“妇人之仁”一关。又有几人能真正参透呢?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究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究竟是为什么。”
  【读解】
  怕的是这人特行独立,高风亮节而遭人毁谤,如那些“有争议的干部”。所以应当考察他的工作实绩,而不应仅仅以“众恶之”为依据。
  又怕的是那人党同阿比,虽得众人称赞但实际上并无德行,是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乡原先生,所以也应仔细考察。在《子路》篇里,子贡曾问孔子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