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9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大庆周游“列国”
1983年10月9日,韩昌海的家,为了一件小事闹得天翻地覆了。那天,他的宝贝儿子大庆私拿了家里六毛钱去买小人书,受到妈妈罗莲芝一顿打骂。晚饭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不见孩子回来,左邻右舍喊过了,学校联系过了,同学家、亲友家找过了,学校平时组织活动的地方也寻遍了,还是踪影全无。韩家住在市郊长丰公社东风大队,前临汉江,后是渔塘,大庆又是倔犟的孩子,怎不急死人哟!
一声“大庆丢失了”,千把户头的东风大队惊动了,长丰中学惊动了,大庆父母所在的武汉汽车零件三厂、武汉精密铸造厂惊动了,不知多少部自行车往来穿梭,沿东西湖找到走马岭,溯汉江找到辛安渡,这头又寻到武汉三镇。大庆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哭断肝肠,大庆妈急得像掉了魂,大庆的爸爸心如刀绞,头昏眼花,差一点撞到急驶的汽车上,可是在人流如潮的武汉,要找一个人,恰如大海捞针!
揪心的一夜一天过去了。十日晚,大庆的一个小伙伴,外号叫“军长”的,慌慌张张带来一个令人心惊肉跳的消息:天黑放牛时,他在鱼塘边发现一件蓝衣裳!大庆不是穿着蓝工作服离家的吗?大庆妈一听,哭得就地打滚,地上蹬出几道槽印;大庆爸由一群人拥着,急奔鱼塘。万幸:衣服不是大庆的。小“军长”错报“军情”,全大队一场虚惊。可是,大庆此刻到底在哪里呢?
十一日凌晨,37/38次特快从北京南下途经郑州。车刚启动,当班的京四组列车员向列车长张顺康交来一个刚扒车的小家伙,只见他满身煤灰,一脸沮丧,头发蓬乱,裤脚一上一下。他前天从汉口扒车到石家庄被撵下,昨天扒车又被扔到了郑州,他就是那个想吓一下父母,又周游一趟“列国”的武汉少年韩大庆。
列车长问过基本情况。按规定,无票乘车是应在下一站强迫下车的,但对儿童、对家长、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在制度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生矛盾时,坚持前者服从后者的队风,使他不能采取那种简单的行动。他和全车组决心把这个世事不谙的少年教育过来,引上正路,包到底,送到家。
不是亲人胜亲人
来到盥洗间,列车长亲自给大庆洗去脸上的煤灰,理顺头发,放下裤脚。餐车里,炊事员端来了可口的面条。两天没吃东西的小家伙,一碗面条几口吞下肚,乘警王继国又端来一碗,一直守在旁边的列车长急忙拦住,倒出一半,说“不能突然吃多了,怕撑坏。”吃夜餐的女乘务员们打趣的说:“看车长关心的,干脆收下做儿子好了。”
在这“绿色的窗口”,一张张热情的脸,一颗颗火热的心,顿时冰释了孩子心头的惊恐和沮丧,叫流浪儿重新焕发出新中国少年特有的光彩。吃罢饭,小家伙机灵地帮叔叔阿姨收碗、洗碗;在叔叔阿姨们亲切的目光鼓舞下,少年接过纸笔,在餐桌上当场写道:“……我错了,影响了爸爸妈妈的正常工作,给列车添了麻烦,我决心以后在外做个受人尊敬的人,在家做个好孩子。”
新中国的少年是可爱的。为了对人民负责到底,车过许昌,列车长把少年交给铁道部命名的“最佳服务员”周荣风。没有座位,小周找来超员凳;怕中途发生意外,小周请邻座的旅客帮助关照;担心这个小弟弟打瞌睡着了凉,小周又递来一本本小人书。车到汉口之前,车组负责人又商量选派最合适的同志,把少年护送到家,同时做好家长和学校的工作。现在的时间,已到十一日中午时分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此刻,在汉口一角,音讯杳然的韩家仍处于极大的痛苦和焦虑中。大庆走时分文没带,如果他还活着的话,过去上餐等不得下餐的孩子如何受得了?今天北风大作,只套一件毛衣的孩子怎样御寒?社会上的情况复杂,从未出过远门的孩子会不会被坏人勾引?……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几天他家夜不关门,灶不举火,寻遍武汉三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最后只好决定求助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把父母的呼唤传送到海角天涯。
正午刚过,当大庆妈在几位妇女搀扶下正要去筹款联系登广告时,她的宝贝儿子,却由一位叔叔牵着,猛不丁地出现在家门口。
是日?是夜?是梦?是醒?一声“大庆回来了”,门口是一片娘哭儿,儿哭娘的哭声,场院是一阵惊喜的感叹。等人们从离合悲欢的大激动中稍稍平静下来,这才发现千里送喜的,就是电视剧《绿色窗口》中似曾相识的自己扮演自己的“罗佑元”。
十月二日,武汉铁路分局客运段办公室的墙上,又增加了两面锦旗。一面是:“绿色窗口,名不虚传”;另一面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当然,读者不难想象,这是谁送的。
Number:4683
Title:风骨棱然话柳书
作者:洪丕谟
出处《读者》:总第32期
Provenance:《文史知识》
Date:1983。11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位擅长楷书,以骨力清劲著称于世的大家,这就是为人所熟知的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中唐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初年擢进士第,官至太子少师。他平生致力经学,对《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及《庄子》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此外尚通音律。
柳公权在入仕之初,便被书法所累。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入奏,皇上一见到他便说:“朕尝于佛庙见卿真迹,思之久矣。”于是就拜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这侍书学士的职务是很低的,为“绅”们所耻,但他却默默地做了很久,竟至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他在做官期间,仍然保持着正直的性格。相传穆宗尝问他用笔之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致使皇上“改容,悟其以笔谏也”。这就是所谓“笔谏”故事的来历。
柳公权的哥哥柳起之,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由于不满意他弟弟的职位,便写信给宰相说:“家弟本志儒学,先朝以侍书见用,颇类工祝,愿徙散秩。”后来,朝廷便改柳公权为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在唐文宗时,柳公权虽然做了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但仍侍书宫中;直至咸通初年,才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十八岁。
柳公权的书法,由于帝王的赏识,在他在世时就已极其珍贵。一次,文宗和学士们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一时续的人很多,但文宗却偏独赏识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以为“词情皆足”,并“命题于殿壁”。柳公权遵旨持笔,一挥而就,字体很大,约有五寸,但精美非凡,以致文宗赞叹着说:“钟(繇)王(羲之)无以尚也。”立即迁他为少师。又有一次,宣宗叫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等29字,令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写完后备加赞赏,且又“赐以器币”。后来,此事传开,大家便都争着向他求字,以致一时形成了“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的局面,连外夷入贡,也都特地带了专款,并说:“此购柳书。”
柳公权的诗也做得好,并有过一段以诗救宫嫔的佳话。武德时,皇上曾迁努一宫嫔。后来皇上对柳公权说:“我责怪这个宫嫔,但如果能得到你的一首诗,我就放了她。”说时把视线移往案头的几十幅蜀产笺纸,以示让他作诗。这时,史见柳公权提起笔来,略加思索,顷刻之间便作成七绝一首道:
不忿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皇上看后心中大悦,当即赐柳公权“锦二百匹,令宫人上前拜之。”
由于柳公权生前已享盛名,所以,虽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然而他的碑版却依然流传较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家都知道的《玄秘塔碑》了。《玄秘塔碑》书刻于唐会昌元年(841),碑为楷书,总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四字,原碑下半截每行磨灭二字,即使是旧拓也不能窥见原豹,其余诸字则都完好无损。后世因此碑字画挺朗完好,结体精密紧凑,故学习柳体楷书的常以此碑为入门之阶。碑今存西安碑林。
除《玄秘塔碑》享有盛名外,其楷书之最精者当首推《神策军碑》。《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书刻于唐会昌三年(843),崔铉撰文。因为此碑记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书刻后又立在皇宫禁地,不能随便椎拓,因此流传极少。
再从柳公权的行书帖刻来看,其流传有绪而能见到的很少,一般以《兰亭诗》为最出名。今观《兰亭诗》字迹虽较丰肥浓艳,但却骨力清劲,没有半点俗气,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柳公权的行书帖刻《蒙诏帖》也很有名气。《蒙诏帖》全文只七行,仅“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数字而已。又因帖中写有“翰林”字样,故此帖又称(翰林帖》。按柳公权《蒙诏帖》作于长庆元年(821),其书字体气势超迈,意态雄健,当时柳公权44岁,正值雄姿英发之际,故其书自是如此。后人认为此帖不仅是柳公权行书的杰构,亦且代表了中唐一代书法的风格,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柳公权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入手起步,后又广泛涉猎隋唐诸名家的作品,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自出新意,卓然成一大家。宋朝范仲淹在《诔石曼卿文》中称“延年(石延年,字曼卿)之笔,颜筋柳骨”,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便不胫而走遍了天下。
Number:4684
Title:画家张大千
作者:程榕宁
出处《读者》:总第32期
Provenance:《集萃》
Date:1983。5、6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张大千的家族原住广东番禺,在清康熙廿二年迁到四川,住在内江。父亲号悲生,和母亲曾太夫人育有十男一女,兄弟都是单名,大哥荥,二哥泽(善子),三哥信,四哥楫,五哥、六哥、七哥早故,他行八,名爰,九弟名端,十弟名玺。他生在1898年旧历四月一日。
当了一百天黑笔师爷
1916年,张大千到重庆求精中学念书,放暑假时回内江途中,被土匪绑去。
押到一个叫“千斤磅”的地方,土匪们一面休息,一面清查俘虏的底细。张大千这才弄明白,土匪把他们当肉票,要他们写信回家去勒索钱。
轮到张大千写信时,一个姓邱的土匪一看到他的字,赞赏的叫:“这娃儿字写得漂亮,我看留他作黑笔师爷好了!”
虽然张大千不肯,但在生死关头,由不得他。
第二天,土匪还要去打劫峰高铺,那个姓邱的土匪派了两个兄弟伙,一乘轿子,送张大千回龙井口窝子里去。一路上,在路边放哨的土匪,居然对着他的轿子行举手礼,他弄不清该不该神气?
到了龙井口,土匪头送他一对象牙章,带红结子的瓜皮帽,把他打扮成师爷样。
可是,在龙井口没有安顿两天,政府军要来攻了,土匪们赶紧转移阵地,把他移交给一个叫老康的另一个土匪头子。
有一回,张大千被迫跟着老康去抢劫,他站在一旁看热闹。有人警告他说:“你也要动手拿东西,否则要犯忌讳的,黑道上的朋友不能空手而回。”他看看四周,有不少书,就在书房里拿了一部《诗学涵英》。另一个土匪马上训他:“什么不好抢?怎么抢书?‘输’是犯忌的。”逼他换别的,他只得拿了墙上挂的四幅《百忍图》,和《诗学涵英》一起带走。
“抢”到匪窟的《诗学涵英》,真派上用场。张大千学作诗,就从那时候起。俘虏中,一个受虐待的老进士还教他平仄对仗,真是少见的奇人奇事。
后来,老康暗中与官方的人接头,接受招安,到松溉去接受改编。老康被改编作了连长,恢复本姓赵,而张大千就成了赵连长的司书了。
过了一个多月,地方军队来打赵连长,把整个连都消灭了。张大千被捕后才知道,当时地方军队虽说招安土匪,但绝不是真的信任土匪,等到机会,安排妥当了就围剿。
所幸,张大千被捕后不久,他的四哥就赶来营救他,结束了前后整整一百天的绑票。
历险归来,张大千原想到上海二哥处寻师学画,可是,父母不同意,他只得在1919年,到日本京都学染织。
跟日本人赌气
在日本四年,因为赌气,他雇用一位翻译,而不肯说一句日本话。
张大千说,世界上有两国人最没有语言天才,一是日本人,二是印度人,他们说英语的发音真难听。他忍不住对一个日本人说,日本人的英文真蹩脚,而那个日本人却说:“你不知道?亡国奴的舌头是软的,要侍候人当然先得学好话。”
“自己学不好,反而刻薄别人!”张大千发了火,“好!我就是不学日本话,我出钱,雇日本人来侍候我。”
于是,他花了几百块钱,雇了一个在天津长大的日本人作翻译。
张大千结束在日本学染织的四年课程,回到上海,主要原因是,为祭吊他的未婚妻大他三个月的表姐谢舜华。
据说,谢舜华长得美丽清秀,贤慧温柔,和张大千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张太夫人见他俩这么投契,就在他俩十岁时,定了亲。
谢舜华一直很体贴张大千,订婚之后尤其关心。有一天,二哥张善子先生课弟,叫张大千背书,他因为贪玩,背不出来。
在对面屋里的谢舜华,担心张善子会揍张大千,把书上的字写在自己的左手掌上。给张大千提示。
可是,没过一会儿,就被张善子发觉了,人证俱在,张大千和谢舜华一起挨了戒尺。张善子打她的理由是:“你还没有跟我弟弟结婚,就和他一起作弊,欺骗人,将来他还做得了好人吗?”
谢舜华在二十岁时,因患干血痨而与世长辞。
出家当“野”和尚
这段纯洁的爱情,曾重重的打击了张大千,一回到上海,立志要出家。
他先到松江的禅定寺,主持人逸琳法师为他取法名“大千”。他完全根据佛经的规定,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当年,佛门中声望最高的是宁波观宗寺的谛闲老法师,张大千特地去拜见,和老法师论道多日。
可是,临到要烧戒时,张大千迟疑了。
张大千和老法师辩论:“佛教原没有烧戒这个规矩,由印度传入中国初期,也不流行烧戒。这个花样是梁武帝创造的。原来,梁武帝信奉佛教后,大赦天下死囚,赦了这些囚犯,又怕他们再犯罪恶,才想出烧戒疤这一套来,以戒代囚。我以为,我信佛,又不是囚犯,何必要烧戒?不烧戒也不违释迦的道理。”
谛闲老法师说:“你既在中国,就应遵奉中国佛门的规矩。举例说,信徒如野马,烧戒如笼头,上了笼头的野马,才驯成良驹。”
张大千问:“有不需笼头的良驹,难道您老人家就不要吗?”
老法师笑而不语。
辩论了一夜,不得要领。第二天要举行剃度大典,张大千心有不甘,便去投奔西湖灵隐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