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5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Provenance:知识窗
Date:1983。5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三国的时候,蜀主刘备在东吴镇江甘露寺招亲的故事,成为千秋美谈。在庐山的名胜古迹中,也有三处与甘露有关,可惜不大为人所知。这就是女儿城里的甘露亭、圆佛殿下的甘露泉、东林寺里的甘露坛。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甘露坛。
“甘露”在我国古代人心目中,是件了不起的神物,被认为是“神灵之精”,“仁瑞之泽”,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食后能使“不寿者八百岁”,称之为“夫酒”,“神浆”,是古代帝王将相梦寐以求的仙药。公元前一0四年,汉武帝为了吃到延年益寿的甘露,在长安城外的建章宫内,建造了一座高二十丈,大七围的承露盘,祈求上天赐给甘露。清朝的乾隆皇帝梦想“长生久视”,也在北京北海公园的琼岛上建造了一座承露台,用铜铸了一个如同真人大小的太监,手捧铜盆,祈求上天赐露。
汉武帝和乾隆皇帝究竟得到天赐的甘露没有,古书上没有作明确的记载。但是,当时东林寺的和尚在林中受戒时,遇上天降甘露的事倒有可能是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恐怕还要从甘露究竟为何物谈起。
“甘露”究竟是什么东西?原来,神乎其神的“甘露”并非什么天赐“神浆”,只不过是蚜虫的一种排泄物。
蚜虫是一种附在草木枝叶上的昆虫,又名游蚁、地蚤、木虱、油虫。全世界已发现的有两千多种,分为有翅、无翅、有性、无性等类型,常见的有麦蚜高、梁蚜、棉蚜、菜、桃蚜等等。它们专靠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是庄稼的大敌。
蚜虫怎么会产生“甘露”呢?原来,蚜虫吸取了植物的汁液,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把多余的糖分和水分排泄出来,洒在植物的枝叶上,状“其凝如脂”,色“皓莹如雪”,味“其甘如饴”,真犹可谓“甘露”了。据专家们研究,蚜虫的排泄物确有较多的转化糖、甘蔗糖和松子糖,其中碳水化合物占百分之七十左右,糖精占百分之二十以上,蛋白质占百分之三。因此,它也确有那么一点儿滋补作用。
最早揭开甘露秘密的,是我国明代学者杜镐。他说:“……此多虫之所,叶下必有露,味甘,乃虫之尿也。”在林木繁茂、百花盛开的庐山,春夏之间,蜜源极为丰富。蚜虫有迁飞的习性,当它们吃饱喝足了以后,一群群地飞过东林寺的上空,这时或许凑巧和尚们在林间念经受戒,香烟缭绕,佛乐悠扬,密集的蚜虫受了刺激,不约而同地洒下了一滴滴虫尿,落在和尚们的头上和衣服上,他们用手一摸“其凝如脂”;把手指头伸到口中一尝“其甘如饴”。于是,虔诚的僧人们一齐跪倒在地,双手合十,仰望上苍,高宣佛号:“我佛慈悲,喜降甘露,普济苍生,阿弥陀佛!”喜讯传开,善男信女,舍施善财,东林寺僧,广募银钱,在受戒逢露的林间,建起了一座甘露坛。从此,进香拜佛祈求甘露者不绝于途,这便是庐山东林寺甘露坛的来历。
Number:2620
Title:讽刺小品二则
作者:司玉笙
出处《读者》:总第29期
Provenance:小说月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书法家”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
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Number:2621
Title:“儿时”
作者:瞿秋白
出处《读者》:总第29期
Provenance:课外学习
Date:1983。10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
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
──定诗
生命没有寄托的人,青年时代和“儿时”对他格外宝贵。这种浪漫谛克的回忆其实并不是发见了“儿时”的真正了不得,而是感觉到“中年”以后的衰退。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末,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而“浮生如梦”的人,从这世界里拿去的很多,而给这世界的却很少,──他总有一天会觉得疲乏的死亡:他连拿都没有力量了。衰老和无能的悲哀,象铅一样的沉重,压在他的心头,青春是多少短呵!
“儿时”的可爱是无知。那时候,件件都是“知”,你每天可以做大科学家和大哲学家,每天都在发见什么新的现象,新的真理。现在呢?“什么”都已经知道了,熟悉了,每一个人的脸都已经看厌了。宇宙和社会是那么陈旧,无味,虽则它们其实比“儿时”新鲜得多了。我于是想念“儿时”,祷告“儿时”。
不能够前进的时候,就愿意退后几步,替自己恢复已经走过的前途。请求“无知”回来,给我求知的快乐。可怕呵,这生命的“停止”。
过去的始终过去了,未来的还是未来。究竟感慨些什么──我问自己。
一九三三,九,二八。
Number:2622
Title:父亲的手
作者:加尔文·渥星顿
出处《读者》:总第29期
Provenance:难忘的人们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夏燕文
父亲的手粗壮、有力,能不费力气地修剪果树、也能把一匹不驯服的骡子稳稳地套进挽具。他这双手还能灵巧、精确地画一个正方形。使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这双手抓着我的肩膀,我就感到的一股特殊的温暖。这双手几乎能干一切活儿。然而,只在一件事上,这双手令人失望了:它永远没学会写字。
父亲是个文盲。美国的文盲人数现在已经逐渐减少了。但是,只要还有一个文盲,我就会想到我的父亲,想到他那双不会写字的手和这双手给他带来的痛苦。
父亲六岁时,开始在小学一年级读书。那时,课上答错一题,手掌上就要挨十下打。不知什么原因,父亲那淡色头发下面的脑袋怎么也装不进课上讲的数字、图形或要背的课文。在学校才呆了几个月,我爷爷就领他回家了,让他留在农场干成年男人干的农活儿。
若干年后,只受过四年教育的母亲试图教父亲识字。又过了若干年,我用一双小手握着他的一只大拳头,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开始,父亲倒是甘心忍受这种磨炼,但不久,他就变得烦躁起来。他活动一下指头和手掌,说他已经练够了,要自己一人到外边散散步。
终于,一天夜里,他以为没人看见,就拿出他儿子小学二年级的课本,准备下功夫学些单字。但是,不一会儿,父亲不得不放弃了。他趴在书上痛哭道:“耶稣──耶稣,我甚至连毛孩子的课本都读不了?”打那以后,无论人们怎么劝他学习,都不能使他坐在笔和纸面前了。
父亲当过农场主、修路工和工厂工人。干活时,他那双手从未使他失望过。他脑子好使,有一股要干好活的超人意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一家造船厂当管道安装工,安装巨型军舰里复杂、重要的零件。由于他工作劲头大、效率高,他的上司指望提拔他。然而,由于他未能通过合格考试而落空了。他脑子里可以想象出通到船的关键部位的条条管道;同时,他手指可以在蓝图上找出一条条线路。他能清楚地回忆出管道上的每一个拐角、转弯。然而,他却什么都读不懂、写不出。
造船厂倒闭后,他到一家棉纺织厂工作。他夜里在那儿上班。白天抽出些睡觉时间来管理自己的农场。棉纺织厂倒闭后,他每天上午到外头找工作,晚上对我母亲说:“通不过考试的人,他们就是不要。”
最后,他在另一家棉纺织厂找到了工作。我们搬进了城。父亲总是不习惯城里生活,他那双蓝眼睛褪色了,脸颊上的皮肤有些松弛了。但是那双手还是很有劲儿。他常让我坐在他膝上,给他读《圣经》。对我的朗读,他感到很自豪。
一次,母亲去看我姨妈,父亲到食品店买水果。晚饭后,他说,他给我准备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水果。我听到他在厨房里撬铁皮罐头的声音。然后,屋里一片寂静。我走到门口,看见他手拿着空罐头,嘴里咕哝道:“这上的画太象梨子了!”他走出门,坐在屋外的台阶上,默不作声。我进屋看到罐头上写着“大白土豆罐头”。但是那上面画的的确象梨,难怪父亲把它当梨买来了。
几年后,妈妈去世了。我劝父亲来和我们一起住,他不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因为轻微的心脏病发作,他常常住医院。老格林医生每星期都来看他,给他进行治疗。医生给了他一瓶硝酸甘油片。万一他心脏病发作,让他把药片放在舌头底部。
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他那双又大又温暖的手放在我的两个孩子的肩上。那天晚上,我们全家乘飞机离开父亲到新城市里居住。三个星期后,他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了。
我只身一人回来参加葬礼。格林医生说他很难过。实际上,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他刚给父亲开了一瓶硝酸甘油。然而,他在父亲身上却没找到这个药瓶。他觉得,如果父亲用了这药,大概还能等到急救医生的到来。
在小教堂举行葬礼的前一小时,我不由自主地来到父亲的花园门口。一个邻居就在这儿发现的他。我感到十分悲痛,蹲下身,看着父亲生前劳动过的地方。我的手无目的地挖着泥土时,碰到一块砖头。我把砖头翻出来,扔到一边。这时,跳入我眼帘的是一只被扭歪、砸坏、摔进松土里的塑料药瓶。
我手里拿着这瓶硝酸甘油片,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情景:父亲拚命想拧开这个瓶盖儿,但拧不开;他在绝望中,企图用砖头砸开这个塑料瓶。我感到极端痛苦,知道父亲至死也没能拧开这个药瓶。因为药瓶盖上写着:“防止小孩拧开──按下去,左拧,拔”。目不识丁的父亲看不懂这一切。
尽管我知道这样做是完全不理智的,但我还是进城买了一支金笔和一本皮革包的袖珍字典。在向父亲遗体告别时,我把这两件东西放在他手里,这双曾经是温暖、灵巧、能干,但永远没学会写字的手。
Number:2623
Title: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29期
Provenance:外国文学
Date:1983。2
Nation:
Translator:
部长:“您看施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
评论家:“我认为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评论家:“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赏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这衣领真别扭”。
Number:2624
Title:母爱一位母亲的自述
作者:马继红
出处《读者》:总第30期
Provenance:文汇
Date:1983。10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我是一个妇产科教授,从医四十多年,亲手接生的孩子就有上千个。我爱我的事业,爱那静谧洁白的产房,更爱孩子。每当我看到一个新的生命哇哇哭喊着向大千世界报到,看到年轻妈妈滚烫的唇在孩子粉嫩的小脸上亲吻,我的心就仿佛流过一泓甜甜的琼浆。终于有一天,我也做了妈妈,有了自己的孩子。
让我谈谈是怎样爱孩子的,真不知道从哪说起。
一
我结婚很晚,由于工作紧张,又先后流产过两次,直到三十七岁,才经过剖腹手术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对妇女来讲,高龄得子,是不容易的,可我想,养孩子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孩子长大后,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的路能不能走得端正,起步十分重要。所以,从孩子出生后,我就注意培养他独立生活的习惯,晚上,我从来不搂着他睡觉。白天,除了喂奶,也很少抱他。孩子刚满二十天,我就把他抱出去晒太阳。正好是五月天,和风丽日,洁白的云朵在蓝晶晶的天上静静地流过,小草唱着绿色的歌,花儿吐着恬淡的芳香,金色的阳光象一双双温暖的小手,轻抚着孩子雪白的肌肤,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他翘着小脚丫,哭得那样惬意。
孩子长到六七个月,再也不愿老老实实地躺着了,开始翻身,爬,渴望有人抱。于是,就扯开嗓门哭,哭声中一半抗议,一半乞求。遇到这种情况,我是不理会的,照旧看我的书。一来二去,孩子倒真的不哭了。学走路时,不知跌过多少跟头,爬起来跟没事一样。
两年后,我的女儿降生了,孩子多了一个,家务事也由此多了一分。怎么处理好工作和孩子的关系,这是摆在每个妈妈面前的一张考卷。那年,刚满一岁的女儿突然发了高烧。早晨上班时,保姆拉住我,“你就请个假,带孩子看看病吧!”望着孩子那红红的小脸,裂开血口的嘴唇和无力垂下的眼皮,摸着孩子那滚烫的小手,我的心软了。走到电话机旁,拿起话筒,手却无力去拨动号码,想到病房里等待我主刀的两个手术,想到难产母亲那痛苦焦灼的目光,我怎么能在这种时候请假呢?我狠了狠心嘱咐保姆多给孩子喝点水,用凉毛巾敷一敷,便毅然推门走了。刚进病房电话就追来了,保姆着急地告诉我,孩子烧得更厉害了,连水都喂不进去,手脚也一阵阵抽搐,我什么也没说,把电话放下了。我不愿以此而惊扰周围的人,影响大家的工作情绪。我象往常一样先去看病人,可不知为啥,腿特别沉,手也一个劲儿地打抖。不一会儿,电话又响了,我尽量抑制住自己的心情,平静地说:“知道了,请你不要再打电话影响我的工作。”“真没见过你这样的妈妈,再拖下去孩子会烧死的!”话筒里那激愤的声音近乎咆哮,简直想象不出是出自温和的老保姆之口。“死了我也不怨你!”话虽这样说,可眼泪还是不由自主地漫上了眼眶。此刻,我多想立刻飞回女儿身旁,去尽母亲的一分责任。可我是一个科的主任,我如果这样做,又怎么要求别人呢?手术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两条生命!当我拿起手术刀后,翻腾搅动的心,顷刻间静得竟象一潭深深的湖水,好象什么也不曾发生过。脑子里只有一信念,要保护产妇母子的平安。直到那响亮的哭声在手术室振荡开来,我才长长地吐了口气,脑子又回到现实中来。我顾不得擦一把额头的汗,顾不得换下手术衣,第一个念头就是去看女儿。
儿子两岁时,有一天,定要缠着我带他出去玩。临行前,我告诉他:你已经会走了,要锻炼自己走路,不能让妈妈抱。儿子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可是,没走多远,他就和我慢慢地拉开了距离,越走越慢,皱着眉,撅着小嘴,最后干脆蹲在了地上。“妈妈,我走不动了。”他声音里带着哭腔,眼里噙着一包泪水。“走不动就回家去吧。”“不,我要妈妈抱。”说着便扑过来,软软的小手紧紧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