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感受清华 作者:尚尔凡-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的两个高中同学,一个是前两年就本科毕业,在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上班,当时他找到这个工作也是乐了几天,毕竟本科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不容易。另一位高中同学,去英国读了一年书,前前后后因为申请出国又多耽误了一年,晚了两年在中国找工作,结果也是去了一家四大会计事务所。每个月工资和两年前第一个同学进去的时候一样,一个月几千块钱。想想他去英国“投资”的那20万哪辈子能赚回来呀?
当然“牛津”和“剑桥”之类的和上面说的英国“烂”大学绝对是两回事,能在名校毕业是货真价实的,而从国内申请去这些地方也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去不了这些地方,钱又是家里工薪阶层辛辛苦苦一分一分挣出来的,还是不要光想着镀金,出国烧钱了。那样还不如赶紧找个好地段,拿20万付个首期,买套房子来的划算。
香港一族
去香港读书,算不得出国,但香港纯西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传统的中国风情,已经越来越多的吸引中国内地学生前去“准留洋”。像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世界排名要比清华北大高很多,科研经费也比清华北大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对学生来讲,得到奖学金的学生,一个月可以拿到一万到一万五港币的补助,足够生活。出国的机会也比内地多很多。在内地,如果论文投中了欧美的会议,八成导师不会让你去,因为去一趟,光机票、住宿就是一万多,导师拿不出这么多钱呀。就算要去,也是导师跟着学生一起去,不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到了那边到处玩去了,关键是很多导师自己也没去过,也借机去开开眼界。而在香港,只要世界各地能去开的会,导师不会不让同学去,就算花的钱不能全报销,学生的补贴也足够支付其中一部分。而看到自己同学自费去澳大利亚“大堡礁”旅游的照片,真是让我口水横流。
在香港读研两年就能毕业,比内地还短,同时欧美学校承认香港大学的硕士学历,所以对于继续申请出国的同学,香港是个理想的跳板。新加坡也成了类似的根据地。
香港已经成了清华北大申请的保底学校的首选,毕竟很多同学心比较高,等到无缘留洋欧美,香港成了他们的新聚集地。现在清华一年会有上百人去香港读书,清华北大的同学会早就在那里扎了根。
清华北大的我们不要
高考挤破头要冲进清华北大,家长和同学都知道,这对未来的发展是个极高的起点。而在就业当中,清华北大普遍就业形势比普通大学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这里集合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但这一点也造成了清华北大学生的优势心理。对差的公司、单位不屑一顾,目标就是找到有目共睹最好的工作。而目标再高也要搞清楚,自己能做好什么。
清华北大学生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眼高手低”。去了单位,对待遇和工作环境“挑三拣四”,不努力工作,有了好机会马上跳槽。到头来,很多单位都觉得招几个清华北大的,还不如招几个普通学校踏踏实实能干事的学生来得实在。
好学校的毕业生不仅眼光高,要的钱也多。清华的BBS投票,大家一致认可的薪水待遇,硕士是一个月6000块。而普通大学的硕士生,在面试时被问到待遇,有的说两三千就行。有些好单位,普通学校的同学为了能进去,提出每月只需要给800块钱的生活费就行了,其他的没有要求。有些单位甚至不敢要清华北大的,觉得他们一定在自己这里待不长,早晚会跳槽。于是一些单位已经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清华北大的我们不要”,有的单位甚至就在招聘会上公开写在纸面上“清华北大的免谈”。
一次听了一个报告,讲到在销售行业,清华北大同学在头几年就很少有做得特别优秀的,因为他们的优势心理会让他们觉得那些是低级、基本的事情,他们不愿意去做,更摆正不了心态,拉下脸皮和客户套近乎。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对于难得的工作机会是珍惜得不得了,不管什么普通的事情都认认真真地完成,反而更得到上级的肯定。
清华北大的挤破头
1991级的清华某个班级,30个人里,如今20个在美国,一个清华北大挤破头的地方。美国硅谷这个聚集IT精英的地方,有清华毕业生3000到4000人,占全部人员的四分之一。院士王选去美国考察,回来写道:“美国硅谷集中了大批中国工程师,人们说,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而没有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则是罕见的。”深圳也有清华毕业生5000人。他们都密集地堆在这几块小地方,最后呢?没有几个能有成就的。在美国,几乎所有中国人永远做的都是技术工作,很难变成管理者和决策者,直到干不动了只好走人。而在深圳,这个“总让自己觉得钱少”的地方,5000个清华人只有有限的机会让他们当中的极少数奋斗出来,而其他人呢?只能埋没着自己的才华。而与之相对的是,前几年我国西部某省,全省只有9个博士在那里工作。太多的需要人才的地方,没人愿意去。
找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响当当的国企、外企,清华北大的排成长队去应聘,前前后后尽是认识人。某世界知名外企,校园招聘,一次就收了3万份简历,最后只要四五十人,而清华北大各报名了几百人,不顾千里挑一,义无反顾,前赴后继,最后拿下这些名额中的“半壁江山”。
这本无可厚非,找个好的归属自然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好起点。但与之相对的是清华北大同学浮躁的风气。清华某系,每次开全体学生工作会议都会讲,为什么我们堂堂清华大学XX系,从1975年以后,快30年过去了,就没在社会上混出几个响当当的人物来,我们的学生毕了业都做什么去了?看看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11位高层里没有一个清华毕业的,很多大企业也有类似的情况,而事实上每年学校派到那里的访问学生、访问老师和兼职的同学多如牛毛,最后却没有同学长期留在这些地方作出一番事业的。
挤破头的现象让同学们找工作时非常的盲目,同学们考虑的更多是自己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我的一个清华同学,毕业一头扎进一家大国企,现在常向我抱怨,他做的工作换个中专的也能做,觉得自己在混日子。
金钱成为了如今清华北大同学找工作的指挥棒,哪里挣钱多,就签了哪里。虽然这些同学的才华是国内最好的,但他的职业选择观念实在太实际、太短浅。
找工作就像找女朋友
俗话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等找过一次工作了,才会发现,找工作和找女朋友,这两者的精髓实在是相似,顿时敬佩起古人高瞻远瞩的比喻。
一个同学本科的时候在清华年级里排到了前十名,一个无数人羡慕、嫉妒的分数。于是他选择了当时所有高分都去的XX研究所,而研究的东西是他以前并不熟悉的,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三年过去了,因为研究生阶段,他做的东西不是热门,找工作却变成了班里最后一个还没找到的人。他向同学抱怨,当时随便挑一个普通点的研究所,随便做点什么,至少工作好找呀,当时就不该随大流进现在的研究所。看着原来一个个成绩和水平都不如自己的人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而因为自己做过的东西公司不感兴趣而拒绝自己,心里真的很不平衡。但男的就怕入错行呀,这就像找女朋友时,因为很想找个伴,找了一个当时觉得凑合的就好上了,但过了三年,才发现她不适合自己。
同时,找工作时不能让公司觉得你太主动,如果让公司感觉你的态度是“只要要我,让我干什么都行,钱少点没关系”,那么公司八成不会要你。因为公司对你为人的认识就是,你“饥不择食”,为了想要的东西不是凭实力说话,而是过于降低自己。这就好比找女朋友,即便再喜欢一个女生,也不能过于主动去骚扰人家,不仅招人烦,还不给别人不安全感,显得很不成熟。追女生,就应该用自己的魅力和优势打动别人,找工作亦是如此。
找工作要有耐心,一家不行,要勇敢地面对下一个机会。找工作的同学里,一般少则会投十几家公司,大部分都会投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没机会要创造机会,几个机会同时到来,要认真比较,相信其中总有最适合自己的。找女朋友也是一样,“天涯何处无芳草”,没有女朋友也不能降低标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有几个女生同时追你,也要遵守“国家规定”,只跟一个好。
对一个公司越是钟情,就会投入越多的精力,每通过一次面试,希望就会抱得越大。而当被公司“拒绝”时,也会像失恋一样痛苦,而且是陷得越深,越痛苦。
找工作多少要相信随缘,这个“缘”就是供需相符。和你无缘的公司,就像和你无缘的美女一样,即便有机会擦肩而过,也无缘同行一程。固然自己有多么优秀,你不知道对方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你能言善辩,但公司就想要闭嘴干活的;你技术非凡,但公司觉得你overqualified了,怕留不住,只要了个比你差的。找女朋友也一样,你再优秀,不是女生喜欢的style,也走不到一起。
还不如早点毕业
学上得越久,学生的意志似乎越受到了常年压力的消磨和社会利益的诱惑。不像本科毕业时的斗志昂扬,很多同学到了研究生毕业已经对原本强烈的出国愿望变得淡漠,随之取代的是希望找到安稳的工作,获得有竞争力的收入。
如果早就确定了要到社会上闯一闯,没想着在学术、科研搞出名堂的同学,那么其实很多的工作岗位不用说博士,甚至硕士都不需要,本科就可以了。自己的一个师兄,当年读研的时候,上博士还是时髦的事情,而读研的同学也远没有现在清华搞“4+2”本硕连读时那么多,他令人羡慕地读了博士,而他们很多同学“遗憾”地工作了。博士一读就是五年,后来因为非典,又耽误了半年多才毕业。他的一位同学在这五年里,已经在一家大的IT公司经历了风风雨雨。从公司的低谷到如今的复苏,他也坚持下来没有跳槽。如今,他的同学已经做到了IT公司的一个重要部门的经理,而同学手里持有的公司股票已经从公司低谷时的几十万,涨到了如今的几百万。而我的师兄刚刚博士毕业,还在苦于寻找工作,分文没有,人也年近而立之年。而师兄不论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都一样要像五年前他同学毕业时一样,从底层干起,还是需要几年才能赶上同学现在的状况。而那些像他同学做的高级职务,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管你是博士、硕士,除非现在做的人不做了,否则没机会升职。其实主要还是要看能力。给当年没读上博士的同学一个机会去读博士,不一定博士读得比有机会的就差,而既然从本科毕业就选择了工作,也不一定就没有高学历的学生做得好。只要有能力做好一份工作,学历并不重要,反而选择工作的时机就成了新的问题,而我的师兄只能算是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小玩笑。
大公司vs小公司
我的大部分同学们毕业后都选择了大公司、大外企去工作,但也有少部分选择了有挑战性的小公司,那么去大公司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呢?下面就来谈谈大公司的优缺点。
大公司的优点是工作环境好,同事很优秀,制度规范,待遇也不错。一毕业就进入大公司,能够很快适应大公司的思维方式,如合作、专业、激情。待遇也会很快给你舒适的生活,给你相对于同龄人的优越感。你还可以从其他优秀同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就像在清华里一样。如果打算一辈子都待在一家大公司的话,那么一毕业就进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公司也要允许你待一辈子。
而大公司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待遇好,会让自己觉得自己的价码就是这么高,而当自己不幸离开大公司,会发现很难找到同类薪水的工作,原因是高估了自己。由于是已经成功的公司,公司正常的运转、严谨规范的运作和合作在你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而一般的中小公司经营的不完善和不合理会让你感觉受不了。工作环境的优越,也会让自己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很难再到一个没有免费咖啡喝的办公室工作。同事们都很优秀,会让自己错误地估计这个社会的执行能力,当自己走出公司,会深恶痛绝太多人不上劲、不努力、不聪明。
而主动去挑战一家不成熟的公司,几年里你会了解到真实的商业运作的复杂、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勾心斗角、真实的业务目标是怎样的残酷无情。如果这个时候你有机会进入大公司,会比很多人有资历、竞争力,也会比很多人更有机会走得更远。
所以,不要太在乎你的第一份工作的环境、薪水等等条件。关注一下发挥的空间,关注一下具体做的事情是不是能更好地锻炼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能力决定位置
很多人都认为就业的形势是一年比一年差了,其实是大学的标准降低了,或者说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了。试想,如今的大学生扩招,每年全国就是几十万。今天的大学教育已经不是多少年前的那种精英教育了,而变成了普及教育。公司也觉得如今本科多了就不招大专了,硕士多了,就不招本科了。如今,以往可能上不了大学的学生也能步入高校了,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因为是大学生了,但其实只是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而真正决定自己是否能够占据就业的有利位置的,还是学生的真实能力。
比如所有人都觉得北京的学生有优势,考清华北大名额也比各省都多很多,但以北京最后几名考上清华的学生,如果真的是因为能力不行才分数低,那么他们毕业了,能力也未必比外省考上普通大学的人强。而同样如果北京的清华名额也和外地一样少,那么从北京招上来的学生会同样和外地尖子生一样优秀。所以说,如果给全国学生的能力排个队,比如排出前10000名,那么他们永远都不用害怕找不到好工作。
出国也是一样。如今出国的人那么多,但是如果在国内原先混不好,出国了回来多半混不好。但如果你去的是哈佛、牛津,那就不一样了。出去前,你是国内的精英,回来了还是精英,能力决定了即便时代不同,你所处的位置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English; English and English
不去找工作,你就不知道英语的重要性。硬指标上说,单位都会考虑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是否通过。同时很多公司也希望应聘者准备过托福、GRE,比如有些公司会标明要求应聘者国家六级70分或托福成绩600以上。从面试看,几乎所有正规的面试没有不包括英语部分的。而外企自然对英语能力更加看重,简单的如自我介绍,难的如Case interview(在面试时给你一个小案例(case),让你分析),全部都是英语。可想而知,英语好的优势会有多大,一个再有分析能力的人如果不能用英语说清楚他的意思,也没法通过面试。中国某大城市作过一个总体薪金调查,外语能力达到“熟练”的,平均年薪水平达到了51270元,超过外语能力“中等”的近14000元。
听一个世界知名公司的报告,他讲到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一共有三条:第一条叫“Hands…on”,意思就是大牛,希望你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