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慈欣科幻作品集-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船长和船员们呆呆地看着我们。
“快一些!以后我再告诉你们人类的另一个故事,现在请快一些把我的话告诉它们!”
船长双手在嘴连围成喇叭状,向那些恐龙喊了起来,比起恐龙的吼叫,他的声音纤细而微弱,很难相信这是同一种语言。
但那群恐龙同时停止了戏耍,一起向我们转过头来,接着,都向我们的大船游过来。
2001。05。11 于娘子关
远航!远航!
(原载于科幻世界2003年3月号)
这是借用一篇科幻小说的题目,作者是一名叫法默的美国人,描写哥伦布乘一艘装备着 无线电的大船,在平面状的地球上航行的迷人故事。其实,科幻小说在精神上与大航海 时代有密切联系,科幻小说家笔下的宇宙航行,就是海洋探险的三维翻版。一艘小小的 飞船,像一粒漂浮在太空中的金属果壳,这是大多数科幻小说中星际航行的情景。
但真实的恒星际航行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在那种航行中,行驶在广阔海洋上的将不是从 利物蒲或鹿特丹驶出的三桅帆船,而很可能是利物蒲或鹿特丹本身。
科幻小说中的宇宙航行大多是以某种超技术为基础的,即那些能在短时间内跨越光年级 的距离的技术,比如超光速和空间跃迁等。目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验中,都没有一 个被科学界普遍认可的对超光速可能性的证明,空间跃迁就更不用提了。科学和技术的 力量是有目共睹的,但自然规律也有一个底线,不可能我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很可能 ,当公元两万年到来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仍然有效,光速仍然不可超越,我们最 强的动力仍然还是核聚变。但如果那时的人还是人,就一定扬起了恒星际航行的风帆。
那么,就让我们想像一下,在以现有的理论为基础,技术向前迈一两步的情况下,星际 航行可能是什么样子。
设想我们能将宇宙飞船的速度再提高二、三百倍(相当不少了!),达到光速的百分之 一,那么我们到达最近的恒星再返回需要一千年,如果飞船从宋朝出发,现在就快回来 了。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像哥伦布那样带足淡水和粮食是不太可能的。当然,应该考虑 到冬眠这个办法(这已经不算是超技术了),一艘小飞船载上两三个人,在冬眠中用五 个世纪到达那里,看一看后再用同样的时间在冬眠中返回,倒是可以带足水和干粮(如 果对保鲜要求不高的话)。但这样的航行只限于探索,而人类宇宙航行的最终目的与大 航海时代一样,是要在那些遥远的地方开辟新世界。在那遥远的星系,可没有用几个玻 璃珠就能哄骗着为我们干活儿的土著,要在那里建立一个新世界,无疑是要去很多人的 。即使采用冬眠方式,在到达目的地后这些人也要醒来去开拓新疆域,在把那里的行星 变得人类可以生存之前,他们还是要依靠飞船上的系统生活,而这个阶段可能长达几个 世纪。一篇获本届星云奖提名的小说《航程中》(《The between days》)就描述了这 样的困境:一艘载有上百名乘员的宇宙飞船,飞向距太阳四十多光年的一颗恒星,计划 在那里的行星上开辟一个人类新世界。全部航程需两个世纪,这期间飞船上的所有人员 都处于冬眠状态。由于一次意外事件,一名乘员在飞船启航不久就苏醒了,而且无法再 次进入冬眠,只能在飞船上孤独地渡过自己的下半生。他又活了六十多年,吃掉了飞船 上给养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些食物贮藏是为这些星际移民到达目的地后准备的,为此, 这名孤独的人在死前留下了一封道谦信。其实,这是没有这位苏醒者,飞船上的给养又 够这上百人维持多长时间?他们真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那个陌生的行星变得适合人 类生存?这些作者并没有交待。所以,过去海上航船那种自带粮草的方式,可能只适合 于太阳系内的航行,在恒星际航行中,飞船必须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系统。
建造这样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需要极其复杂精致的技艺,鲁宾逊的《冰柱之迷》的开始 对此有生动的描写:
。。。。。。它是最精彩的智力游戏之一,在很多方面很像象棋。。。。。。我考虑得 越多,越来越多的小问题就越想越严重,所有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交织成一张巨大的 、相互联系的因果网。。。。。。而这一次,人们玩游戏是为了生存。
事实上,人类已经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这就是一九九一年的生物圈二号工程。但那个人 工生态系统不到一年时间就玩不转了,里面的科学家不得不走出来,由于过多地呼吸二 氧化碳,他们一个个头晕脑涨,病秧秧的像坐了一年地牢。更有甚者,后来还发现这项 实验有作弊行为。
生物圈二号的失败有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够大。“。。。。。。只 有象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簿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 选自拙作《流浪地球》),这也就决定了未来的恒星际航行很可能是超大规模的。
提到超大规模宇宙航行,我们首先想到用整个行星做为宇宙飞船。这个想法固然宏伟, 但也是最笨拙的一个。因为按照这个方案,绝大部分的推进能量都消耗在加速巨量的几 乎是毫无用处的质量行星内部的质量上,这些质量的唯一意义就是产生引力,而在 薄壳容器状的飞船中,引力可以用旋转离心力来代替,即便捷又便宜,即使没有引力, 飞船中的空气也不会丧失。
第二个方案自然是建造超巨型宇宙飞船。我们可能会想像如上海或纽约那样大的飞船, 但考虑到飞船生态系统所需维持的漫长时间,肯定需要大量的植被和水体,这就意味着 飞船可能必须造得更大,像克拉克笔下的拉玛一样成为一个小世界。建造这样的飞船恐 怕又需要超技术了。我们知道,对于薄壳结构,体积越大就越脆弱。一个核桃是很结实 的,但如果把它的直径放大十万倍,即使把壳的厚度也按比例放大,它怕是也难以在地 球重力下保持完整。不错,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早就在认真地设计同样庞大的太空城了, 但飞船与太空城有一点很重要的不同:前者需要加速,这与那个大核桃需要承受重力是 一回事。不管推进力的分布如何均匀,超巨型飞船总会有相当多的部分产生极其巨大的 应力,在可能想像的技术范围里,这应力是任何材料都难以承受的。这个方案还犯了一 个从事理智的风险事业时最大的忌讳:把所有的鸡蛋都放进了一个篮子,一旦遇到什么不 可避免的灾难(这在太空中是很正常的),就全完了。
前一阵美国宇航员杰瑞。M。利宁杰出了一本书,描写作者在和平号空间站上的经历,这本 书是傲慢与偏见的范本,通篇充满了对俄罗斯宇航事业恶毒的抵毁和丑化,其中有这样 一段记述:当亚特兰蒂斯号航天与和平号对接后,航天飞机上优良的空气循环系统改善 了和平号上恶劣的空气环境。这本来不能成为利宁杰贬低和平号的证据,因为和平号毕 竟已经在太空独立运行了很长时间,航天飞机则刚升空几个小时。但由此受到启发,想 到了超大规模宇宙航行的第三个方案:银河列车方案。设想一只庞大的船队,由数量巨 大的常规尺寸的飞船组成,每艘飞船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态循环系统和推进系统,可以独 自进行航行。当然,这些飞船上的小生态系统受其规模限制,不可能长期运行。但在航 行中,所有的飞船将组合为一个整体,飞船上的生态系统相互贯通,形成一个巨大的可 以长期运行的总生态系统,同时,每一艘飞船都可以快速脱离组合体而成为独立的飞船 ,并可与其它飞船随意组合成新的大小不同的组合体。这样一旦遇到灾难,也只能伤及 组合体的一小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结构在星际战争中极为有利。这很像想像 中的银河列车,区别在于每节车箱都可做车头,并且它也不是长条状,更有可能是球状 或环状的。对于超远程超长时间的世代航行,我们可以设想出一个“全息原则”,使得 每艘个体飞船都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承载所有的乘员,这就使安全系数达到最大。这 样的组合体有可能达到一个行星的体积,但由于其蜂巢状的结构,质量要小得多。这种 组合体的内部没有超巨型飞船那样广阔的空间,而是像一个庞大的迷宫。这些小生态系 统如何相连,这无数个体飞船上的推进系统如何联合发挥作用,都是很复杂也很有魅力 的技术课题,但从现有的技术方向看出去,这是最有可能实现的超大规模宇宙航行方案 。
以上的宇宙航行之所以被称为超大规模,还有一个时间上的含义。这些巨大的飞船,可 能要用上万年时间到达第一个恒星,而找到适合开发的带有行星的恒星,可能要几十万 甚至上百万年,这可能完全改变宇宙航行的概念。对于地球来说,一次宇宙航行已经不 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而成为漫长历史中始终存在的一个背景,那艘在太空深处跋涉 的飞船,已经和它出发的世界本身一样成为永久的存在,成为人类在宇宙中的一个永远 离去着的寄托。从飞船上说,经过漫长的岁月,宇航者们在与地球完全不同的环境中, 可能沿着一条完全不同的方向进化。与一些科幻小说中的描写不同,地球不可能被完全 遗忘,但在几百代人后,永恒的漂泊可能被认为是文明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即使到达 了一个能够生存的星系,他们也不会停下来,远航将成为星舰文明的终极目标。每当到 达一个世界,他们就会利用那里的资源对船队进行修补和扩建,最后,这只船队可能达 到令人难以想像的规模。
说到这里,我们有了超大规模宇宙航行的第四个方案:雪球方案。以上的三种方案都要 消耗出发的世界中的巨量资源,对于那些一去不回的孩子,地球是否愿意付出那么多还 是个疑问。但我们可以先建造一艘中等规模的飞船,使其中的生态系统可以维持到到达 第一个较近的恒星,然后用那个星系的资源对船队进行补充和扩建,这个宇宙雪球就这 样一站一站地滚下去,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航行世界。。。。。。。打住吧,这又太科 幻了些,今天我们只谈最有可能实现的科幻。
最绚丽的梦是那些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梦,科幻之梦就是这样,尽管它的想像只有万分之 一的可能变为现实,但比起魔幻的万分之零来还是无穷大。据现代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推 测,我们人类在宇宙中出现的几率可只有几亿分之一,但我们还是出现了,并且把许多 看似飘渺的梦幻变成了现实。
并且,我们上面的梦想,实现的可能性远大于万分之一,它们所需技术的理论基础已经 具备,剩下的只是力气活儿而已。
“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 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选自《朝闻道》)
《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科幻界总是有一种不太好的毛病:把一些公认为优秀的作品拉到科幻名下,以前曾把《蝇王》和 《1984》划拉进来,现在我也想划拉一个:日本电影《东京圣战》。
尽管大家都不会认为它是科幻片,但从中确实能看出许多科幻因素:首先影片描述的世界是一个 近未来的虚拟世界,肯定有人不同意这点,认为影片中的世界在细技未节上都很现实,但谁都能看出它的基础 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用我们的话说,它建立在一个大硬伤上。与BR法律的残酷程度相比,古罗马斗兽场 都是一个很温柔的地方了,那里进行生死搏杀的人至少的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和准备,且生存率是二分之一而不 是四十分之一。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真有政府去干这事儿,那掉脑袋的可能只有BR法的制定者们。所以说《东 京圣战》中的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
《东京圣战》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是一个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寓言,冷酷无情地揭开了层层面纱 ,暴露出人类社会某些很本质的东西,这很像自然科学所干的事,只不过后者是针对大自然。不管自然还是人 类,其发展规律总是被层层迷雾所庞罩。由于磨擦力这层迷雾的存在,在我们现在看来很简单的牛顿第一定律 也曾是深藏不露的,人类社会的本质则更多地是被一片温情的迷雾所掩盖。正如加速器的高能量才能撞开粒子 ,也只有极端的环境才能暴露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种环境有时要靠科幻手段才能创造出来。当然,自然定律被 揭示只是令我们恍然大悟,人类社会的规律被揭示时,特别是把它用文学或视觉艺术生动地表现出来时,会令 许多人精神紧张的。
《东京圣战》展示了这样一个人类常常陷于其中的极端环境: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是通过消灭 别人使自己能活下来,还是大家一起死。其实这种困境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无所不在,只不过结局不是死,而是 某种较轻的失败如失业失恋等等,同时它还被无所不在的温情脉脉的迷雾所掩盖。其实,对于严肃的社会科学 而言,人类的温情和善良是很少被考虑的,比如:如果不把所有人都设定为唯利是图,那整个经济学就失去了 基础。当然不能就此认为《东京圣战》就是科学,深作欣二想表达的东西显然在别的方面,但从科幻角度看, 他描述了一个冷酷的社会学实验。
这就使我们想到了《冷酷的方程式》,这篇科幻经典中的世界与《东京圣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区别微不足道:只是《冷》中的那个女孩儿自愿去死,而没有采取《圣战》中的女同学们的做法,把那个宇 航员的脖子割断弹出舱外,然后再自己学着干飞船(更大的可能是宇航员把女孩儿的脖子割了),如果用科学 的方法对那样一个小世界的发展做出预测,社会科学家们肯定不会考虑小说中的可能性,而会按后一个方向思 考和研究。
《东京圣战》对我们的科幻的另一个启示是:通俗不等于肤浅。这部影片所用的表现手法很极端 ,对暴力的表现真实而内行,且毫不掩饰(听说那个七十多岁的老导演经历过战争),同时不可谓不通俗,我 肯定小学生完全能看得懂。当然让不让他们看又是一回事,我看到DVD封套上有R…18的字样。我觉得应该让孩子 们看看,像我这样看得入迷,并从中体会惨烈美感的变态观众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能从中知道什么是真正 的暴力,甚至进而想到什么是战争,因而由此产生的和平主义者会远比杀人狂多,还能从中悟出许多人世间一 言难尽的深刻道理。这可能是导演真正的目的,网上有人说得好:深作欣二是在用暴力进行关怀。
说了半天,下面才说到写此文的真正目的:我真的没想抄袭《东京圣战》,尽管《超新星纪元》 中上半部分的某些情节与之如出一辙。我写这篇小说远早于这部电影,第一稿中就有那些情节,但后来看过的 编辑坚决让删了,第二稿中就没出现,但三四稿中又恢复了,只是弱化了许多,撕杀变成了一场准游戏。《超 》中互相残杀的孩子们岁数更小,只有十一二岁,目标也同样是为了一个国家的生存,初稿中的残酷程度与电 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历史观很冷,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