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战奇略-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答说 :“是的。”宋义劝他说:“我现在认定武信君必然要 
失败。您慢点去就可以免于一死,去快了就会祸及于自身 。” 
秦朝果然调集全部兵马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并且大败楚军,项 
梁兵败身死。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 
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 :“既胜若否。”① 
      秦二世②时,项梁使沛公③、项羽别攻城阳④,屠之。西 

… 页面 238…

百战奇略                                                          ·236· 

破秦军濮阳⑤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⑥,因 
西略地至雍丘⑦,大破秦军,斩李由⑧,还攻外黄⑨。项梁益 
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 
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梁弗听。而使宋义〔使〕 
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⑩,曰 :“公将见武信君乎?”曰: 
 “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⑾ 

       【注释】 
     ①既胜若否:语出《司马法·严位第四》。 
     ②秦二世:即秦始皇的次子,名胡亥。公元前210年即 
帝位,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在位仅三年。 
     ③沛公:即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农民起义后, 
他于沛县起兵响应,故史称其为“沛公 ”。 
     ④城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襄城 ”、今据史校改。该地 
故址在今山东鄄城东南。 
     ⑤濮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阳 ”,今据史校改。该地 
位于今河南濮阳西南。 
     ⑥定陶:地名。位于今山东定陶西北。 
     ⑦雍丘:地名,位于今河南杞县。 
     ⑧李由:即秦朝丞相李斯之子,时任三川郡守。 
     ⑨外黄:地名。位于今河南兰考东南。 
     ⑩高陵君显:显,人名,姓氏不详;高陵君是封号。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 页面 239…

百战奇略                                                           ·237· 

                              58.败战 

       【提示】 
      本篇以《败战》为题,旨在阐述打了败仗之后应当如何防 
止产生畏怯气馁情绪的问题。 
      它认为,打了败仗之后,不可因此而畏敌气馁,应当从不 
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从失败中接受教训,在切实做好再战 
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的基础上,为将帅者实施正确地组织指 
挥,选择击敌的有利时机 ,“候彼懈怠而击之”,就能反败为 
胜。本篇《败战》与前篇《胜战》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们 
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如何防止胜骄败馁这一重要问题,并在继承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须思害中之利 
 “这一闪耀辩证法光辉的重要思想原则,强调从有利之中看到 
不利的因素,从不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强调从失败中接受 
经验教训,做好再战夺胜的各种准备;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作用,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等等。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宝贵的。 
      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八月,河间王司马颙遣兵 
与长沙王司马乂的洛阳之战,便是较好地体现败而不馁思想指 
导的战例。当时,进入洛阳的河间王的部将张方,已被长沙王 
司马乂击败而退入洛阳城,其部队正处于“人情挫衄,无复固 
志”的不利态势,其部将都劝张方乘夜逃跑了事。但张方并未 
因败而气馁,相反,他却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汲取了失败的教 
训,看到了成功的因素。他从“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 

… 页面 240…

百战奇略                                                           ·238· 

成耳”的正确认识出发,积极做好再战的准备,并乘夜隐密进 
兵,出敌不意地一举击败了司马乂。而先前打了胜仗的司马乂 
却放松警惕,对敌人“不以为意 ”,结果在张方突然袭击之下, 
被迫仓皇出战,最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可悲下场。这一正一反 
例子,恰好说明了在任何情况下,为将帅者只有保持胜不骄、 
败不馁的清醒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取得胜利而我军遭到失败了,不 
可因此而畏敌怯战,务必思考不利之中的有利因素,应当整顿 
军备,修缮兵械,鼓励士气,等待敌人出现麻痹松懈之时,而 
不失时机地进攻它,就能夺取胜利。诚如兵法所说 :“从不利 
中能够看到有利因素,祸患就可以解除了。” 
      西晋末年,河间王司马乂割据关中,他派遣部将张方讨伐 
长沙王司马乂。张方率兵自函谷关进驻河南郡,晋惠帝派左将 
军皇甫商率军抵抗。张方暗中出兵袭破皇甫商部,于是进入京 
师洛阳。司马乂奉惠帝之命讨伐张方于洛阳城内,张方部队望 
见惠帝乘坐的车子,于是向后稍退 ,(可是一退)张方竟然无 
法制止,其部众被打得大败,死伤的士卒充满大街小巷。张方 
率领余众退守十三里桥,部队由于严重受挫,已经丧失固守再 
战的决心 ,多数人都劝说张方赶紧乘夜逃走 。但张方却说: 
 “作战的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贵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 
转败为胜 。我们现在要采取迫近敌人构筑工事的办法,但要 
做到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出奇制胜的战 
法。”张方于是率众乘夜秘密前进;直抵距洛阳七里的地方构筑 
营垒。司马乂因为刚刚打了胜仗,便对张方所部不再介意,突 

… 页面 241…

百战奇略                                                          ·239· 

然获悉张方营垒已经筑成,就匆忙出城应战,结果被打得大败 
而逃回。 

       【原文】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 
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 :“因害而 
患可解也 。”① 
      晋末,河间王颙②在关中,遣张方③讨长沙王④,率众自 
函谷⑤人屯河南⑥。惠帝⑦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 
遂入洛阳。乂⑧奉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⑨,于是少却, 
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桥⑩, 
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 :“兵之利钝⑾是常 
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 
 “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又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 
乃出战,遂大败而还。⑿ 

       【注释】 
     ①因害而患可解也 :语出《孙子兵法·九变篇》。但与原 
文略异,原文是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 
     ②河间王颙:即司马颙,司马懿之侄孙,字文载,封河间 
王。晋惠帝时,镇守关中,官至侍中、太尉。太安二年(公元 
 303年),为争夺政权,他派张方等率军攻入洛阳。 
     ③张方:晋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以材勇得幸于河 
间王司马,曾率兵攻入洛阳,劫持惠帝去长安。官至中领军、 
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后为司马所杀。 

… 页面 242…

百战奇略                                                            ·240· 

      ④长沙王乂:即司马乂,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字士度, 
封长沙厉王。惠帝时,任抚军大将军,后于洛阳被张方所杀。 
      ⑤函谷:即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战国秦 
置。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东,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 
年)移此,去故关三百里,故名新关,今遗址尚存。本篇指新 
函谷关。 
      ⑥河南:指河南郡,汉置,西晋因之。治所洛阳。 
      ⑦惠帝:即司马衷,晋武帝司马炎之第二子。公元290 
—  306年在位。 
      ⑧乂:此“乂”及此后之“乂 ”,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商 
 “,今据史校改。 
      ⑨乘舆:旧指帝王乘坐的车子。这里指晋惠帝所乘之车。 
      ⑩十三里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十里桥 ”,今据史校 
改。该桥在洛阳城西,距城十三里,故名。 
      ⑾利钝:谓顺利与不顺利。这里可作“胜败”解。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张方传》。 

… 页面 243…

百战奇略                                                            ·241· 

                               59.进战 

       【提示】 
      本篇以《进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可以采取进 
攻方式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在确知敌人有可能被打败的条件 
下,就应当迅速而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动进攻,这样就能取得 
胜利。本篇引录《左传》的“见可则进”一语,是说发现有战 
胜敌人的可能时就迅速发动进攻。这里所讲的“可”有两层意 
义:一就力量对比方面而言,一就时机选择而言。就是说,在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上,我已具备击败敌人的优势兵力时,就要 
选择最佳时间而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动进攻。显而易见,本篇 
以“见可则进”为据,继《攻战》之后,从把握战机的角度, 
进一步阐述进攻作战的指导原则,这无疑是正确的。 
      唐朝初年,地处漠北的东突厥不断南下袭扰,严重威胁唐 
朝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消除边患,巩固国防,唐太宗李世民于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 ),调集十余万兵力,任命兵部尚书 
李靖为统帅,以并州都督李勣等五将为行军总管,分道北出, 
向东突厥发动大规模进攻,经过多次作战,于次年二月在阴山 
一带给突厥军以摧毁性打击。唐军此次进攻作战的胜利,在军 
事上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从兵力对比看,突厥军在连 
遭唐军打击后,损失颇重,已呈劣势,而唐军则越战越强,处 
于优势地位,以优攻劣,必胜无疑。其二,从作战指导看,身 
为唐军统帅的李靖善于捕捉有利战机,适时组织部队对敌实施 

… 页面 244…

百战奇略                                                            ·242· 

决战进攻 。他利用唐使“慰谕 ”突厥从而造成其丧失警惕而 
 “不虞官兵”的可乘之隙,采用突袭战法,出其不意地歼灭突 
厥主力于阴山,并活捉了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以上两点可以说 
明,此役是在“见可则进 ”原则指导下取得作战胜利的典型 
战例。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已经查明敌人有被打败的可能,就应 
当迅速出兵进攻它 ,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 。诚如兵法所说: 
 “发现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就迅速向它发动进攻。”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兵部尚书李靖出任定襄 
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保铁山,然 
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唐太宗命以李靖 
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内心里 
却犹豫不决,另有企图。李靖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此时, 
太宗诏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于是 
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 :“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敌 
人必定会放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 
从白道北出向它实施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 
胜利。”张公谨不无疑虑地说:“皇帝已经如约接受突厥来降, 
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可 
怎么办?”李靖斩钉截铁地说 :“战机不可错过,这正是汉初 
韩信能够击败齐国所采取的战法。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 
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挥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 
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 
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 

… 页面 245…

百战奇略                                                          ·243· 

根本没有料想唐军会来进攻之事。李靖的前锋部队乘着大雾天 
气前进,当抵达距颉利可汗官署处所仅七里的时候,突厥兵才 
发觉唐军已经迫在眼前。颉利可汗慌忙拉出队伍还未摆好阵势 
之时,李靖指挥唐军猛烈冲杀,歼灭万余人,俘获十余万,活 
捉颉利之子叠罗施,杀死颉利之妻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单 
骑仓皇西逃,后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而献给朝廷。此 
战的胜利,为唐朝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直至大沙漠一带大片土地。 

       【原文】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 
无有不胜。法曰 :“见可则进。”① 
      唐李靖②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③走保 
铁山④,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 
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 
靖谓副将张公谨曰 :“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 
⑤粮,自白道⑥袭之,必得所欲 。”公谨曰:“上已与约降, 
行人在彼,奈何?”靖曰 :“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⑦。 
如唐俭辈何足惜哉 !”督兵疾进,行至阴山⑧,遇其斥候千余, 
皆俘以随军⑨。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 
乘雾而行,去其牙帐⑩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 
之,斩⑾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⑿,杀义成 
公主⒀。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之以献。于是, 
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⒁ 

       【注释】 

… 页面 246…

百战奇略                                                          ·244· 

      ①见可则进: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但与原文略异, 
原文为 :“见可而进。” 
      ②李靖:唐代著名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 
三原东北)人。精兵法,善谋略。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尚 
书右仆射等职。曾先后指挥唐军南灭萧铣、东平辅公祏、北击 
东突厥、西讨吐谷浑等重大作战,因其战功卓著而晋封卫国公。 
史载其一生撰著的兵书多达10余种,但大都失传了,现在仅 
有清人汪宗沂根据唐代杜佑《通典》等存录的部分容而辑成的 
三卷本《李卫公兵法》流传于世。 
      ③颉利可汗:东突厥最高统治者。名咄芯,启民可汗少子。 
在位期间(公元620—         630年),屡扰唐朝边境,贞观四 
年(公元630年 ),被唐将张宝相俘送长安。 
      ④铁山:位于阴山之北,在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境内。 
      ⑤二十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日 ”,今据史校改。 
      ⑥白道:即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西北。 
      ⑦韩信所以破齐也:即汉高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