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31煮酒侃三国-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焕矗街涞墓低ㄔ嚼丛缴伲蠡帷⒚芫退嬷黾印6耗┠昃Щ煺剑黄交穑跤菔嵌郎破渖恚蒙硎峦狻9镨度词腔斡耄尾蛔〖拍沼谕芊⑸渥俺逋弧K较仁窃诮缜耪箍ふ剑镨洞蟀芏兀蠊镨对俅畏⒈ピ埽诹找淮直辉艽虬堋A酱巫髡搅罟镨兜氖盗Υ笪魅酢T谡庖欢问奔淅铮跤葑魑镨兜纳纤荆坏挥信杀剑炊切涫峙怨郏壅稣隹醋殴镨兜氖Ю晃挪晃剩梢韵胂蠊镨队Ω檬且斐7吲模蝗凰簿筒换嵩谡桨芎蟾纱嘣谟闹葜嗡幌囟献灾桓鲂〕牵诳苁饺昧跤菽芽埃涣跤莸H斡闹菽梁螅拔拾罾裎铩保镨丁暗窕嵬接傄宰郧看螅萑尾壳那秩虐傩铡保庖踩昧跤莘浅2宦茉椒⒓由睢!�
就是这种种矛盾造成了刘虞、公孙瓒的关系终于发展到敌对状态。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刘虞就想利用公孙瓒兵败之机干掉公孙瓒。为了慎重起见,刘虞向手下进行了咨询。东曹掾魏攸劝谏刘虞曰:“今天下引领,以公为归,谋臣爪牙,不可无也。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不能不说这是个馊主意,对公孙瓒缺乏本质的了解,可偏偏刘虞这时的心肠软了下来,实在是养虎为患。一年以后,也许是公孙瓒越来越不象话了,刘虞又与手下进行密谋,“密令众袭瓒”。率兵进攻公孙瓒。当时,公孙瓒的部属都散布在外地,身边军队很少。不得已,公孙瓒只能固守,伺机突围。而刘虞派出的士兵作战能力又太差了,加上刘虞又下令不准骚扰百姓,因此居然出现了久攻不下的局面。公孙瓒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于是招募精兵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不但成功突围,挫败了刘虞的企图,不久乘胜追击,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刘虞及其一家,最后反倒把刘虞杀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作弄人,原本以为刘虞一死,公孙瓒和刘虞这一对冤家的恩怨应该就可以结束了,可偏偏公孙瓒自己又不争气,在他统治下的幽州民怨沸腾,乌烟瘴气。老百姓自然也就怀念以前政绩显著、勤政爱民的刘虞了。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虞的旧部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率兵为刘虞报仇。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为之复仇,最终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袁绍乘机联合了鲜于辅及其它少数民族的队伍,率兵十万进攻公孙瓒。此时的公孙瓒众叛亲离,无法抵抗,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袁绍斩杀。
这一对冤家的故事留给我们的思索是什么呢?妇人之仁,只会养虎为患,害民害己,而好勇斗狠,也只能是逞凶一时,终难成大事。公孙瓒和刘虞的争斗,都没有给幽州带来稳定,带来的只是一场浩劫,直到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幽州百姓才开始逐渐安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操才是一位真正的治世能臣,是曹操完成了刘虞未竟的理想。
基诺族与诸葛亮
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山一带,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基诺族。基诺族是中国于1979年最后确认的少数民族,人口不足3万人,被列为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有趣的是,这个民族非常崇拜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基诺族的很多习俗都与诸葛亮有关。基诺人住的干栏型建筑,斜面屋顶上盖的是杉树皮或茅草,屋顶的形状是帽形,基诺人叫这种帽形屋顶为“孔明帽”。基诺族男子常穿一件无领对襟黑白花格小褂,背上都绣有六寸见方、形如日月或鸟兽的图案或花纹,基诺人称之为“孔明印”。还有很多的民族民间传说,也少不了提到诸葛亮。
为什么基诺族与诸葛亮有如此缘分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基诺族的民间传说,基诺族的祖先是三国时期蜀汉军队的一支小部队。相传三国时,诸葛亮率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与雍辏А⒚匣竦呐丫ふ健S幸惶欤蛭ね拘芯髡剑罡鹆撩畈慷釉谝黄髁种行菹ⅰS捎谔@停徊糠志烤谷幻荒芴匠龇⒌暮帕睿人切牙词保蟛慷釉缫殉龇ⅰS谑撬羌泵ψ犯希懊娉鱿忠惶醮蠛樱沧×怂堑娜ヂ罚罡鹆恋拇蟛慷泳驮诤恿鞯亩园丁N厦骶停罡鹆辆龆ú慌纱铀枪樱绷粝乱坏悴柚帧⒚拮押土甘常盟蔷偷匕簿印J勘欠浅M纯啵泶锒宰约盒形幕诤蓿蔷桶粗罡鹆撩弊拥难皆诘钡亟ㄆ鹆朔课荩⒊浦翱酌髅薄保缓罄椿等嗽谧约旱囊卤持写绦迳现罡鹆恋陌素杂。允境缇春突衬睿莆翱酌饔 薄6庖徊糠值氖窈壕司褪腔底宓淖嫦取!�
按陈寿《三国志》及相关史料记载,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之时,足迹遍布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大部地区,最远到达缅甸东北部。除了镇压叛乱以外,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了基诺族之外,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不少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如佤族的祖先盖房子、编箩筐,相传就是诸葛亮教的,稻种也是诸葛亮给的。由此看来,诸葛亮南征之举,对于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之间的融合,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谁写的
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人都记得这首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呢?要说起来,这道题目好象是非常简单的。我想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会回答: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一般的三国爱好者会回答:毛宗岗。其实,这两个答案都是错误的。这个问题不但能难倒一般的读者和三国爱好者,据《三国演义》研究会会长刘世德先生在一部著作中介绍,就连一些娴熟古典诗词的老先生都回答不上来。第一种回答罗贯中的,只要去翻翻罗贯中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就会发现:书中根本就没有这首词;第二种回答也不对,在毛本《三国演义》卷首的确有这首词,但因此就认为是毛宗岗所做,那又大错特错了。
卖了这么久的关子,这首词的作者到底是谁呢?这首词出自《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杨慎(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杨慎出生于书香门第,是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自幼聪明好学,七岁习文,十一岁作诗,明正德六年(1511)高中状元,是四川省明朝唯一的状元,是年年仅二十四岁。杨慎由于禀性刚毅,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三十六岁时因为得罪了明世宗朱厚熄,先是被廷杖几乎致死,后被明世宗下令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最后死于戍所,终年七十二岁。
杨慎虽然一生不得志,郁郁而终,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他不仅精通经、史、诗、文、词曲、音韵、训诂、金石、书画,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明史》本传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本文前面提到的这首词就出于《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第三段,是杨慎晚年在云南时期的作品。关于这首词的内容,后人点评颇多,评价很高,后来清初毛宗岗父子便把它移植到《三国演义》卷首,更是令这首词名扬世界,结果反倒使人误以为是毛氏所作,不记得其真正的作者了。
掩卷而泣叹王允
记得小时侯听大人说起三国,说到王允巧设连环计,离间了大恶人董卓和猛将吕布,并成功除掉了董卓,心中不禁肃然起敬:好一个精忠报国、智勇双全的大英雄呀!但长大后有机会看了《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以后,心中却产生了另外一种别样的思绪,对这个以前认为的大英雄是又爱又恨,一时都不知道怎样来看待这个当年的偶像,思前想后,不禁掩卷而泣,心中感慨:可怜的王允呀!
王允(公元137年——公元192年),字子师,东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被同郡人郭林宗誉之为“王佐才也”。同许多官僚子弟一样,王允很早就投身仕途,史书上说他“年十九,为郡吏,时,小黄门晋阳赵津贪横放恣,为一县巨患,允讨捕杀之”。年轻人血气方刚,疾恶如仇,立显书生本色。经过几年的官场生涯,王允脱颖而出,后来升至豫州刺史,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之时,特意召王允进行策划工作,请为从事中郎,转河南尹。献帝即位后,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初平元年(公元189年),代杨彪为司徒,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要说起来,后来被王允诛杀的董卓对王允还是很不错的。董卓掌权以后,“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把王允当成了自己的心腹。却不料王允早已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一直在想方设法除掉董卓。初平三年(公元 192年),王允利用董卓和其手下吕布的矛盾, 成功离间二人,分化了董卓集团,并把董卓推上了断头台。董卓被杀后,人心大快,士兵齐呼万岁,百姓载歌载舞,一时间,王允的威望达到顶峰。这一壮举,一直也后人所称颂,王允功不可没。
不过,经过这场胜利以后,王允显然被冲昏了头脑,未能正确的判断当时的局势,自己拥有权利以后,也走上了董卓的老路,犯下一系列的错误,导致功败垂成。
错误一:没有很好的处理内部关系。王允掌权以后,捕杀了很多曾经依附董卓的朝中大臣,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也是在董卓的关照下才得以生存;著名学者蔡邕因为听到董卓被杀而叹息了几句,也被王允下狱身死,加上自恃功高,“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造成清流人士及士大夫集团强烈不满,“群下不甚附之”;对待在刺董期间立有大功而且握有兵权的吕布,王允也是非常轻视,“以剑客遇之”,也就是说根本不把吕布当一回事,气的吕布“既失意望,渐不相平”。如此一来,文臣武将都是离心离德,何以服众?
错误二:不懂得笼络人心。面对董卓死后留下的大量财富,吕布就提出“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按说这是个正确的建议,对于稳定长安的局势有积极作用,但王允却不与采纳。
错误三:毫无战略眼光,书生气十足。原本铲除了董卓以后,其手下李傕、、郭汜、樊稠、李蒙上表求赦,如果王允能正确的判断形势,赦免其四人的话,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或许能得到宝贵的喘息机会。而王允的回答是:“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心里只想着除恶务尽,逼的这四人起兵造反。在这个问题上,王允显得还不如他一向看不起的吕布。
王允刚愎自用,又不讲策略,焉能不败?初平三年(公元 192年)九月,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率兵围攻长安,王允再一次不听吕布提出的撤出长安的正确建议,决心以死报国,终被李、郭所害,时年55岁,宗族老幼,尽被杀害,同时也制造了更大的社会动荡和政局混乱。老百姓陷入更大的浩劫之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能不说王允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王允,既有除乱臣于朝堂,缓危局于一时之壮举,又无挽狂澜于倾倒,救百姓于水火之伟略,他的的一生留给后人的只有无限的感慨和叹息!
生子莫如袁公路
三国时期,群星荟萃,各种风流人物粉墨登场,展示了一幅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卷。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早期不可一世的群雄之一袁术的沉浮兴亡耐人寻味,给后世者诸多提示。
袁术(?——199年),字公路, 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家世显赫,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按现在的话说,就一高干子弟,群雄割据时期的一方霸主袁绍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们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成为各路诸侯之中实力之最强者。照道理莫说是复兴汉室,就算是统一华夏也是唾手可得,但最后却都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
袁术早期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发迹得很早。仗着家族的背景和当时在朝中担任司空的父亲袁逢,袁术先后担任过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等职务。董卓专权时期,为了拉拢袁术,还特意任命他为后将军。这时的袁术倒是头脑十分清醒,看出了董卓的的狼子野心,和兄弟袁绍一样,借机逃出洛阳并迅速组织各大割据势力联合讨董。这时的袁术应该说是很有号召力的。同时他又利用长沙太守孙坚杀死南阳太守张咨的有利时机,占据了南阳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据地。不过在占据南阳后,袁术身上所具有的一些高干子弟的劣根就一览无余了:不学无术,眼高手低,原本南阳郡户口数百万,手工业、商业都十分发达,袁术根本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管辖,奢淫肆欲,征敛无度,闹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而袁术此时一味穷兵黩武,先后占领了扬州,豫州、司隶和荆州一部,俨然成为南方霸主。这时的他开始沾沾自喜,摆出了一副群雄领袖的臭架子,到处煽风点火,制造出各种事端,弄了个损人不利己。先是和堂兄袁绍反目成仇,又同近邻刘表翻了脸,史书上说他“舍近交远”,其拙劣的政治眼光和手段可见一斑。
袁术为人言而无信,重利寡义,令不少曾经投靠他的人失去信心而离去。孙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孙坚死后,儿子孙策和其旧部投靠袁术却一直得不到重用。袁术曾经许诺孙策,让他出任九江太守,但不久又变卦转而任命丹阳人陈纪为九江太守。袁术派孙策进攻庐江,又对孙策说:〃以前用错了陈纪,现在如果打败了陆康,庐江太守一职就非你莫属了。〃结果当孙策占领庐江以后,袁术却派自己的心腹张勋。逼的孙策终于借故离去,之后转战江东,奠定了东吴政权。
随着自己地盘的扩大,袁术的狼子野心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公元197年,袁术从孙策手里夺得传国玉玺,开始做上了皇帝梦。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获得手下的支持,袁术利用195年汉献帝被劫持之机,召集手下,恬不知耻地提出称帝的梦想,完全一副乱臣贼子的嘴脸。不料竟然是无人响应,令袁术大失所望,他写信给孙策,想得到他的支持,而此时已是威镇江东的孙策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对袁术的野心进行了严厉驳斥。袁术是投机不着失把米,还因此气的生了一场大病。为了能当上皇帝,袁术已经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
几年的军阀混战让袁术损兵折将,地盘也越来越少。此时的袁术不但没有认真的进行反思,皇帝梦却是越做越香了。公元196年9月,曹操迎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