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伤寒杂病论-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人参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二两。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

  右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纳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匙,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也。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人参附子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枚(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人参干姜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为欲愈,脉紧者,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

  柏叶阿胶汤方

  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干姜二两(炮) 牡丹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啐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出者愈。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其人虚极者,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主之。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白头翁二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四逆汤方见前)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如不差,再服,余如将息禁忌法。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方见前)

  下利,(言严)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枳实三枚(炙) 厚朴二两(去皮尖)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一升二合,去滓,纳大黄,再煮一二沸,去滓,分温二服,一服(言严)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襄)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纳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一服得吐,止后服。

  下利,腹痛,若胸痛者,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纳甘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之。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匙,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下利,利之则愈。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其人虚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生姜半斤 大枣三十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诸呕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便脓血,相传为病,此名疫利。其原因,于夏而发,于秋热燥相搏,逐伤气血,流于肠问,其后乃重,脉洪变数,黄连茯苓汤主之。   

  黄连茯苓汤方

  黄连二两 茯苓三两 阿胶一两半 芍药三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若胸中热甚者,加黄连一两,合前成三两;腹满者,加厚朴二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渴者,去半夏,加括萎根二两。

  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 白粉一两(即铅粉) 蜜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止后服。

  厥阴病,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而痛,手足厥冷,是其候也;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

  寒疝,腹中痛,若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眼。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温三服。

  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若逆冷,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五枚

  右一味,以蜜二升,煮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

  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病人睾丸,偏有大小,时有上下,此为狐疝,宜先刺厥阴之俞,后与蜘蛛散。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 桂枝一两

  右二味,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再服,蜜丸亦可。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消渴,小便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

  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牡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枚(炮)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渐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白饮下亦可。

  消渴,脉浮有微热,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消渴,欲饮水,胃反而吐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泽泻田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

  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消渴,欲得水而食饮不休者,文蛤汤主之。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

  五十枚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汗,再服。

  小便痛(门C必),下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其名曰淋,此热结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四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师曰: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霍乱者,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也。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其有饮食不节,壅滞于中上者,竟上则吐,下者,竟下则利,此名吐利,非霍乱也。   

  问曰: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非霍乱,霍乱自吐下,今恶寒,身疼,复更发热,故知非霍乱也。

  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先吐,后利,腹中满痛,无寒热,脉濡弱而涩者,此宿食也,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枳实一两半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胸中满,欲吐不吐,下利时疏,无寒热,腹中绞痛,寸口脉弱而结者,此宿食在上故也,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匙,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

  霍乱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沉而迟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眼。

  吐、利,发热,脉濡弱而大者,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