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战国时代-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蠛!N颐窃谧钜卮Ψ⒕蚶氛嫦啵悦恳桓鲎侄夹U欠翊砦蟆I掀鹫焦轮廖宕惨磺倭辏捕倬攀木怼A硗猓俦嗨饕阅暝挛莸墓旒#允录岬男鹗觯阌诙琳卟榭迹赌柯肌罚踩怼T倭硗猓慰几髦滞际椋贾に堑囊焱得髡嫖保俪伞犊家臁啡怼!芄踩傥迨木怼;厮莨ィ员臼兰停ㄊ皇兰停┝鹉甏甲攀郑浇裉觳潘阃瓿桑朴扑暝拢屑涫艿秸钟跋欤易约憾疾桓蚁嘈拍芄黄桨玻鹤镏林兀蝗萏颖堋�
臣司马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敬请陛下垂念我远离中央,已十有五年,虽然身在外地,但区区之心,无论早上或黄昏,无论清醒或睡梦,何尝不在陛下左右。只以天性拙笨,无从效力,是以专门从事文字工作,报答皇恩,只求点滴之水和微粒之尘,以增加大海之深和大山之高。我现在骨骸憔悴,双目近视,牙齿几乎全部脱落,精神耗损枯竭。眼前办的事,一转身就都忘掉,残余精力,在此书上全部耗尽。敬请陛下(六任帝赵顼)宽恕我因妄自著作而应诛杀的重罪,俯察我一念之忠,在清闲休息的时候,顺手翻阅。参考前代王朝的兴衰,考查当今政治措施的得失,嘉奖善良,排除罪恶,坚持正义,改正错误,就足可以追踪古代的盛世,使国家迈入以前从没有过的太平境界。四海之内的苍生,都蒙受到福祉。那么,我虽葬身黄泉之下,平生志愿也已得到回报。
谨上奏章,请鉴。臣司马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封一千户臣司马光上表。
元丰七年(一○八四年)十一月进呈
检阅文字承事郎 臣 司马康
同修奉议郎 臣 范祖禹
同修秘书丞 臣 刘 恕
同修尚书屯田员外郎充集贤校理 臣 刘 攽
编集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 臣 司马光
宋王朝皇帝(六任帝神宗赵顼)奖谕诏书
圣旨: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完成。史学荒废的时间太久,记载没有法则,议论不能明白,怎么能发挥惩恶劝善的长久功效?你博学多闻,贯穿古今,上自周王朝末期,下到五代时代,整理收集,成为独创一格的巨著,无论赞扬或谴责,都有正确的根据。我阅读之后,深为感叹。现在,赏赐你银两、绸缎、衣裳、玉带、鞍辔齐全的骏马,名单写在另一张纸上,你可前往领取。用以奖励,应当知悉。冬天寒冷,你要保重。体会我意,很多事未能一一道及。十五日。
元丰八年(一○八五年)九月十七日,准国务院(尚书省)便函。奉圣旨,重行校定。
元祐元年(一○八六年)十月十四日,奉圣旨,发交杭州刻版。
《战国时代》导读
公元前四○三-前二九一年
战 国 时 代
《资治通鉴》从公元前四○三年写起,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巨变:晋国的三家大臣——韩虔、赵籍、魏斯瓜分了晋国,周王朝也不得不予以承认。韩、赵、魏三国的诞生,标志着一
个新的时代——战国时代开始。
《战国时代》叙述了从“三家分晋”开始的一百余年的巨变。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时代,各国靠实力来说话。在一些国家发生的变革特别引人注目:吴起在楚国厉行政治革新,秦国采用公孙鞅的主张大兴变法,赵国厉行胡服骑射。变革的创议者如吴起、公孙鞅虽然因触犯贵族们的利益而惨死,却使这些国家因变革而国富兵强,在各国纷纷扰扰的讨伐和吞并中占了上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构成了这一时代的政治版图。
编 者
公元前五世纪九○年代
公元前五世纪
九○年代(前四○三-前四○一年)
战国时代
· 晋阳之围。 · 雅典三十人独裁政治结束,恢复民主。
· 智姓家族覆亡。 · 波斯皇帝阿塔瑟克西斯二世,击败叛弟赛拉斯,造
· 三家分晋。 成“万人大退却”。
· 盗杀楚十六任王芈当。
公元前四○三年 戊寅(1)
公元前五世纪·前四○三年 春秋末期·三家分晋之前国际形势
公元前五世纪·前四○三年 三家分晋
(此处为表)
1 晋国(首府新田【山西省侯马市】)长期以来,在魏、赵、韩三大家族控制之下,国君不过空拥虚名,只在形式上,看起来晋国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封国。本年(前四○三年),周王国(首都洛阳【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国王(三十八任威烈王)姬午,下令擢升三大家族族长,亦即晋国三位国务官(大夫):魏斯当魏国(首府安邑【山西省夏县】)国
君、赵籍当赵国(首府晋阳【山西省太原市】)国君、韩虔当韩国(首府平阳【山西省临汾市】)国君。晋国被三国瓜分后,只剩下一小片国土。
司马光曰:
天子最重要的责任,莫过于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严守等级(分);等级中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匡正名分(名)。什么是“礼教”?礼教就是纲纪。什么是“等级”?等级就是君臣官民,上下有别。什么是“名分”?名分就是官阶大小,身价高低。四海之广,亿万之众,被高高在上的某一个人管辖,人民纵然有盖世武功和高度智慧,都心甘情愿的听从他的指挥,为他奔走服役,原因何在?在于有严格的“礼教”作为“纲纪”。所以天子统御三公,三公统御封国国君(诸侯),封国国君统御国务官(大夫),国务官统御人民。节节相扣,层层控制,权贵支配贫贱,贫贱接受权贵的支配。高官贵爵之驱使小官小民,犹如身体之驱使四肢,树根之支配枝叶。小官小民之侍奉高官贵爵,犹如四肢之保卫身体,枝叶之保护树根。这样,互相配合,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我特别指出:天子的重要责任,莫过于维护礼教。
从前,周文王姬昌研究排列《易经》,认为乾(阳)坤(阴)属于第一顺序。孔丘解释说:“天至高至尊,地至低至贱,阴阳定位。高者自高,低者自低,贵贱定位。”是在强调:君王和人民,他们之间的关系位置,跟天和地之间的关系位置一样,绝不可改变。所以,《春秋》在记载史实时,故意贬抑封国国君,尊敬皇家。凡是皇亲国戚,即令再不成才,也要把他摆在封国国君上面,足以说明圣人(孔丘)对于君王和臣民之间的分际,一直寄以特别的关切。除非是遇到姒履癸(夏桀)、子受辛(商纣)之类的暴君;或除非是遇到子天乙(汤)、姬发(武)之类的仁君,人民归心,上天保佑,才可以改变。否则,君王和人民之间的名分,当永远保持,并且不惜为保持这种名分,牺牲自己生命。想当初,假如子启(子受辛的哥哥)代替子受辛(纣)当君王,商王朝不会灭亡,祖先子天乙(成汤)的荣耀,可永配皇天。假如吴季札当吴王国的君王,祖先吴太伯的祭祀,也不会中断。然而子启、吴季札二位先生,却宁愿国家灭亡,也不愿当君王,原因是,他们认为不可破坏礼教大节。所以,礼教中最重要的是等级永远不变。
礼教的精义,在于分辨贵贱,分别亲疏,和用以判断是非,处理事物。没有官位(名),就不能发挥,没有权力(器),就不能成功。官位不雷同,权力有大小,上下分明,秩序自然建立,这正是礼教的主要内涵。如果丧失官位(名)和权力(器),礼教怎能单独存在?从前,卫国仲叔于奚,对国家建立大功(齐国攻击卫国,在新筑【河北省大名县南】会战,卫军大败,新筑平民仲叔于奚聚集兵民,击退齐军,救出卫国当权国务官孙良夫),卫国赏赐给他一个村落(邑),仲叔于奚不愿接受此项采邑,却愿国君准许他使用只有贵族才可以使用的一种佩戴在马脖上的红缨。孔丘认为,宁可加封他更多的村落,也不可准许他使用红缨。无他,只有官位(名)和权力(器),不可以随便给人。这是君王的责任,如果不坚持原则,国家就会跟着灭亡。那时候,卫国国君正盼望孔丘出任政府官职,孔丘提出“正名主义”,认为名分不正,人民就有一种不安的情绪,不知道做什么好和做什么不好。马脖子上的一朵红缨,不过是一个装饰品、小玩艺而已,孔丘却珍惜它。确定名分,看起来不过是一件细微的小事,孔丘却置于优先顺序。只因为名分、等级,如果混乱,上下关系便无法维持。任何事物,从没有不从小地方做起,而能建立伟大勋业的,圣人(孔丘)有长远考虑,所以在小的节目上着手治理。普通人眼光短小,必须等到发生弊端,才图补救。矫正小的节目,用力小而收效大。补救已造成灾害的弊端,则使出全身力量,却不见得可以成功。《易经》说:“履霜坚冰至”,《书经》说:“一日二日万幾”,就是指这类事件而言。所以我特别指出:稳定等级最好的方法是正名。
自从周王朝国王姬胡(十任厉王)、姬宫涅(十二任幽王),政治腐败,周王朝急剧的走向下坡,法律纪律全被破坏,下位的翻过来欺凌上位,上位的权势尊严,日益衰退。各个封国,几乎全成了独立王国,互相攻杀。十分礼教,已丧失了七八分。然而姬昌(文)、姬发(武)留下来的政权,却仍能够绵延不断,只因为姬姓子孙,还能够保持“周天子”的名分。这需要举一个例证:从前,晋国国君(二十四任文公)姬重耳,对周王国建立了大功,当周国王(二十任襄王)姬郑要酬劳他时,姬重耳请求准许他死后用只有天子才可用的“隧葬”仪式。姬郑拒绝,说:“这是皇家传统制度,从来没有不是天子而用天子礼仪的。假如有这种现象,连叔父大人(姬重耳)恐怕都会反对。不然的话,你有的是土地,想怎么葬就怎么葬,还请求国王批准干什么?”姬重耳畏惧礼教,不敢坚持。(前六三六年,姬郑的弟弟姬带,跟姬郑的皇后妻子翟叔隗通奸,姬郑流亡汜邑【河南省襄城县】,晋国国君【二十四任】姬重耳起兵勤王,诛杀姬带,迎接姬郑还都。周王朝和势衰后的周王国,君王们对封国国君,总是称叔父或伯父,大概是一种政治艺术。封国国君下葬,棺材从地面用绳缒下,直抵墓穴。国王下葬,却要先凿一个隧道,把棺材从隧道中抬进去。)所以,周王国的领土,并不大于曹国(山东省定陶县)、滕国(山东省滕州市);周王国的人民,也不多于邾国(山东省邹县)、莒国(山东省莒县)。可是,数百年下来,仍隐然是天下共主,虽以晋国、楚王国、齐国、秦国的强大,都不敢侵犯它,原因何在?不过是名分尚存的缘故。至于鲁国的季姓家族、齐国的田恒家族、楚王国的芈胜家族、晋国的智姓家族,他们的力量或声势足可以罢黜国君而自立,然而,他们不敢。难道他们力量不够,心里不忍?当然不是,只是恐惧干犯名分,招来杀身之祸。而今晋国国务官(大夫),视国君如无物,三分晋国。周王国的国王(天子),不但不能兴兵讨伐,反而公开加封他们官爵,擢升他们当封国国君,使他们成为国际上一个成员。对残留的一点名分,不但不能维护,反而去糟蹋它。祖先(先王)传下来的礼教,到此荡然无存。或者有人以为,在那个时候,周王国衰弱,赵、魏、韩三家强盛,纵想不加分封,也办不到。是又大大的不然,即令赵、魏、韩更强更大,假令不怕天下的诛杀,而蛮干到底,他满可不必请求天子加封,自己干上就行了。问题在于:不请求天子加封而自己坐上国君的位置,就成了叛逆,天下如果有姜小白(桓)、姬重耳(文)之类国君,必然用礼义作号召,发动大军攻打。而今却是天子批准的,是奉天子的命令当封国国君的,谁能说他不对?谁能讨伐他?所以赵、魏、韩三大家族之被封为封国国君,并不是赵、魏、韩三大家族破坏礼教,而是周天子本人破坏礼教。君王和人民间的官阶身价,既不能保持不变,当然是诉诸力量,看谁的智谋最高和谁的拳头最大。结果,圣贤后裔当封国国君的,终于全部消灭。人民受到涂炭,几乎死绝,岂不哀痛。
柏杨曰:
司马光从没有一本专书或一篇专文,完整的表达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却在《资治通鉴·司马光曰》评语里,陆陆续续、零零星星的透露无遗。(这是写给皇帝看的,所以称“臣光”。)当十一世纪宋王朝宰相王安石正推行政治改革,以图拯救正向死亡之谷奔驰的帝国之时,司马光率领传统保守的士大夫群,坚决抵制。结果改革失败,腐烂加速,半个中
国,丧失在北方新崛起的金帝国之手。
在《司马光曰》中,可以充分看出司马光的意识形态,他有一种崇古的狂热和一种维持现状的固执。他关心的是官僚群和大地主的利益,远超过关心人民的利益。我们了解他的基本立场后,才能了解他苦口婆心以赴的目的何在。
司马光最服膺的是孔丘的正名主义,我们解释正名的意义是:“是什么就是什么。”当选总统还没有就职,是“总统当选人”;就职之后,则是“总统”;下台摆地摊,则是“小贩”。而孔丘的正名认知,却恰恰相反:“是什么偏不是什么。”具体的说:“曾经是什么,就永远是什么。”楚王国早就是一个王国,身为首领的酋长早就是自称和被称国王,可是《春秋》却咬定牙关,硬称楚国王是“楚子”,你不是说你是国王么,我偏偏称你五百年前周国王初封你时的那个官位——“子爵”,因为你本来就是“子爵”嘛。这种胶柱鼓瑟式讲礼教、定名分的正名主义,在当时不过是为了对抗动乱的一种手段,然而,发展下来却成了一种政治意淫,不切实际,而且把自己陷入一个被嘲笑的困局。
公元前四七八年,齐国国君(三十任平公)姜骜,跟鲁国国君(二十八任哀公)姬蒋,在蒙邑(山东省蒙阴县)举行高阶层会议,二人见面时,姜骜向姬蒋叩头(八世纪之前,中国人席地而坐——正确的说,是坐在自己的小腿上。所谓叩头,只是深深的把头俯下。跟八世纪后必须屈辱的先行双膝跪地的叩头不同),这是所有礼节中最尊敬的一种。可是,鲁国国君姬蒋,却双手一拱,只作了一个揖。这情形跟现代社会交际场合,你先伸手,对方却不伸手,只微微的点一下头一样。姜骜跟他的随从大臣,都怒不可遏。鲁国宾相引经据典的说:“依照礼教的规定,国君见国君,不过作揖,国君只有见国王时才叩头,你们怎么连这都不懂?”齐国确实不懂,不过不久就懂了。四年后的公元前四七四年,两国国君在顾邑(山东省鄄城县)再度会盟,齐国早就准备妥当,届时一声令下,跳出几个壮士,抓住姬蒋,强迫他向姜骜叩头。这时礼教派不上用场,姬蒋只好叩头。齐国为这件事,还编了一首诗歌:“鲁国人冥顽不灵/多少年都不清醒/使我们难以为情/他们死守着儒书/引起无谓的纷争。”
公元前五世纪二○年代就成为笑柄的那种礼教,司马光不但用来评论同为公元前五世纪九○年代的三家分晋,还在该笑柄发生后一千五百年的十一世纪,拿到桌面上膜拜。
司马光是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