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改革的试验区-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踊ど撤ⅲ灿姓感碌牡窕ù蟠病�
那大床的式样大约是清朝的!
走了好几家,我所遇见的差不多都是老人、妇人、孩子。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在外跑供销的——天兵天将,在家搞家庭副业的——杨门女将,剩下来的——虾兵蟹将”。也有人把务工经商的称为“5471”部队(即青年、党团员),在家搞副业的称为“3861”部队(即妇女、儿童)。看来,我在三叉戟飞机上,在青岛、桂林、郑州遇到的,全是“天兵天将”,而在龙港遇见的,大都是“杨门女将”、“虾兵蟹将”了。
汽车开动了。我回眸扫视即将逝去的龙港新城。忽然,在一堵刚刚砌成、尚未粉刷的墙上,见到用黑墨写着一条大字标语:“谁在这儿大小便,谁就是乌龟!”
那乌龟两字并非写出来,却是一个圈儿四条短腿外加一个脑袋一条尾巴。我忍俊不禁,对于这农民式的大标语发笑了。我尚未笑毕,却又见一张大字报式的广告:
“本店供应不锈钢门槛,要买快来!”看那“大字报”的口气,不锈钢门槛已成了这儿的紧俏货——在中国的大城市,居民们恐怕还不知不锈钢门槛是什么模样的哩!
当年,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把一年的工钱12块“鹰洋”给了土地庙,也只不过捐了一条木门槛罢了。如今温州龙港的农民们却这般财大气粗了……
望着这座气宇恢宏的农民城,我在思索:几年前,家中只有几口破木箱的温州农民,怎么又腾又跃,成为“万”字号?
我带着这个巨大的问号,来到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
小商品赚大钱
在我的印象中,桥头镇属于温州话所说的“山头底角”,是个荒远的山村。如今,汽车驶过新建的瓯江大桥,不一会儿,就直抵位于山脚下的桥头镇了。那里,已经面目全非,也造成了成排成排的新房,样子跟龙港的一样,只是没有像龙港那样全面规划形成一座新城。这一幢幢装着一扇扇落地长富的新屋,已成为万元户的象征。在温州农村,哪儿的新屋多,哪儿就意味着已成了富裕之乡。
桥头镇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听口音,外地人不少。镇上的旅馆,住满外地采购员。我随着人群,走向桥头市场。一座两层大楼和一座盖着绿色玻璃钢顶篷的市场,成了桥头的交易中心。步入市场,我仿佛置身于北京东风商场,上海城隍庙市场——那里是小商品的世界。
弹簧秤。眉笔。立体画片。“坦克”表带。袖珍卷尺……五花八门的小商品,令人眼花缭乱。16元一盒的假戒指,共45只,每一只的式样都不相同,造型精美,足以乱真。带着袖珍通讯录的钥匙圈,那通讯录只有纪念邮票那么大,却有几十页,足以记下上百个电话号码、地址,又有金属封面保护着内文,两个两角五分。比自来水笔稍粗的袖珍打气筒,五角一个,骑自行车的人都爱买一个。手枪式的试电笔,又是玩具,又是工具。金光闪闪的小帽,斜插着一根彩色羽毛,成了一只精致的扣针,别在胸前显得优雅大方。……看得出,这些惹人喜爱的小商品,出自别具匠心的设计者之手。外地采购员在那里论千论万地采购。
桥头小商品之王,要算是钮扣了。金色的、银色的、五颜六色的;大衣钮扣、西装钮扣、中山装钮扣、军钮、铁路制服钮扣;金属钮扣、塑料钮扣、玻璃钮扣;圆的、方的、牛角形的、月牙形的、蝴蝶形的,……到这儿走一遭。可以编出一本《钮扣大全》来。这儿已经不仅是“中国之最”,而且进入“世界之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钮扣商场,现在年销量已达80亿颗——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每年有五颗钮扣来自小小的桥头镇!这儿的钮扣品种,已达1500种!
我在桥头钮扣市场采访。那里与其说是商场,倒不如说有点像图书馆的阅览室,一排一排长桌子,堆满了一袋一袋钮扣。各家各户都来这儿摆摊,每个摊位的长度为一米半。一个摊位背后,就是一个钮扣专业户。这儿的钮扣摊,已经有1000多个!
钮扣之类小商品,便于家庭生产。这儿人多田少,本来多余的劳动力无出路,如今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在那里做钮扣。虽然每颗钮扣的利润不过几厘以至几分,可是长年累月地生产,利润就十分可观。那一幢幢新楼,仿佛是用一颗颗钮扣砌成的!
大家都生产钮扣,竞争是激烈的。一位摊主告诉我,谁家设计了一种畅销的新式钮扣,只要在市场一露面,半个月后,就会有几十家、几百家生产这种钮扣!
这里本来与钮扣无缘。1980年,桥头有人到苏州去,靠弹棉花维持生计。偶然见到那儿有一家钮扣厂把一些稍有疵点的钮扣作为废品廉价处理,便买了一批,回家摆摊出售,生意颇好。于是,很多人效仿,到钮扣厂买废品,把其中稍好的挑出来,以比正品低的价格出售。当然,这价格比废品要高得多,成了有利可图的途径。
渐渐地,在跟钮扣厂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懂得了钮扣生产技术。干脆,自己动手做钮扣,成了钮扣专业户。亲戚帮亲戚,邻居教邻居,顿时,桥头镇刮起了钮扣旋风,桥头农民成了“钮扣迷”。千家万户都动手做钮扣,你做这种钮扣,我做那种钮扣,形成了巨大的钮扣生产力,形成了世界最大的钮扣市场。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桥头的名声在全国飞扬,众多的采购员闻讯而来。
在这儿兜一圈,轻轻松松,就能置齐往日要跑许多城市才能到手的各色钮扣,哪个采购员不乐于向桥头投来微笑?何况,这儿钮扣的价格还特别低廉——因为家庭生产,男女老少齐上阵,成本当然低。
我在桥头遇上两个青年,攀谈起来,才知道他俩来自诸葛亮的家乡——河南南阳。《陋室铭》里提到的“南阳诸葛庐”,就在他们那儿。他俩一个是木匠,一个是待业青年,偶然从河南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知道桥头有个钮扣市场,于是决定做钮扣生意,远道赶来。其中一个名叫刘晓的告诉我:“这儿的中山装钮扣,才一分钱一颗,我们河南要一毛钱一颗。我一下子在这儿买了好多。我想,到了河南,以七分、八分一颗卖出去,准能畅销!”
这两位年轻人身穿崭新的人造革茄克,脚下是米黄色尖头皮鞋,都是温州货,价格比河南便宜得多。唯有牛仔裤很旧,那是因为温州的牛仔裤是从外地运入,价格不低,所以他们还是穿河南货。虽说新衣、新鞋跟旧裤配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好在他俩只讲实惠,也就不计较全身上下的“统一”了。这两位诸葛亮的同乡,对桥头讲了许多钦慕的话,说这儿的人热情,旅馆也干净,桥头人的脑子比诸葛亮还聪明。对于这儿一排排新屋,他们当然眼热,期望着自己的家乡也能像桥头这样迅速地富裕起来。
钮扣兴,百业兴。随着大批采购员的涌来,桥头镇的饭店、旅馆也大兴土木。
小小钮扣,使这个小镇充满青春活力……
据统计,中国北方某省农村,万元户只占万分之几而已,永嘉桥头镇的万元户,则已达百分之八十!
专业户十专业市场十“天兵天将”
童年的印象,虽然隔着久远的历史年代,却还是清晰的:父亲是温州乐清县人,常常带我去乐清农村。坐着小船,河面上飘着开了紫花的水葫芦。驶过白象镇时,那座古老的白象塔显得格外高,小镇如同《早春二月》里的芙蓉镇……
如今,乐清白象镇的古塔,淹没在一群新建的楼房之中,过了白象镇,另一个小镇——柳市,新楼房毗连成一大片了。
我看到一份关于乐清柳市镇个体居民的调查,在6459户中,全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有1216户,3万元以上的有296户,5万元以上的有89户。
往日的柳市街头,只有卖香糕、炒米糖、香烟之类的小摊。如今,几乎难以令人置信:街道两侧一摊连一摊,卖的是咬不动、吃不了的继电器、熔断器、变压器、电闸、瓷瓶、矿灯、触发器……
就在桥头冒出个钮扣市场的同时,柳市冒出个低压电器市场!
电器毕竟不像钮扣那样一家一户就能生产。在这儿,许多个体户联合起来,形成了“联户工业企业”,生产电器。
我跟一个“老牌”的个体户交谈。他说,他从事电器生产已经很久。早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些电器因为批量少,工艺繁杂,利润低,大工厂不愿生产,成了短线产品,他曾组织一些人生产过。在“文革”中,他遭到批判,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干不成了。这几年,不仅他重操旧业,许多个体户也加入这支队伍,小小柳市居然云集了800多家五金电器商店和小摊位,形成了电器市场。
我发觉,柳市办起了好几个电器产品发运站。这儿有许多货车驶往全国各地。
快运,可在16天内到货!慢运,22天内到货。这是因为电器比钮扣重得多,采购员们不能随身带货,于是货物运输业就随着兴旺起来。
温州农村,办起了各式各样的专业市场,金乡镇的徽章标牌市场,仙降塑(料)
(皮)革鞋市场,宜山再生睛给市场,肖江编织袋市场……每一个专业市场,只经营一、两种类商品,专业性强,就形成自己的特色,容易打入全国市场,而在每一个专业市场周围的农村,则有成千上万个体户生产这些专门商品。
温州,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13万个专业个体户,形成十来个专业市场,而那10万“天兵天将”——供销员又把专业市场跟全国各地联系起来,于是温州产品便走向全国。这可以说是“温州模式”的一大特色。
那些供销员的收入也相当可观,因为他们推销的产品越多,收入也就越多。据调查,供销员们年收入5000元至1万元的为数不少,其中个别的供销员年收入达5万元以至10万元!当然,这些“天兵天将”天南地北奔跑,也够辛苦的,不少人忙得连春节也回不了家。桥头镇的一位供销员对我说,除了台湾之外,他跑遍全国29个省市!
其实,温州的先天条件并不好,除了平阳矾矿举世闻名之外(明矾年产量占全国百分之八十,占世界百分之六十),没有优厚的资源,工农业基础也很差,向来只以瓯柑、团绣、蜡纸、黄杨木雕之类作为当地特色产品。然而,温州如今居然创造了“温州模式”,用温州人的话来说,那是“逼出来,放出来,干起来”才形成的。这“放出来”,当然是指“开放”的“放”。
我从对于“温州模式”的采访,进而引起新的思索:温州人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
聪明灵活的商业脑袋瓜
许许多多细小的事例,像一块块小石子汇聚在一起,慢慢地堆成一座塑像。哦,看清楚了,看清楚了——温州人的形象。
请看一看我在温州采访时随手拣来的“小石子”:
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章,我见过多了,无非是把当地名胜刻在纪念章上罢了。
可是温州名胜——雁荡山的纪念章,不同于众。那纪念章看上去像个勋章。那横着的纪念章,刻着“雁荡旅游”四个字,普普通通,然而,下方却用链条悬着一枚勋章。不,不,那圆形的勋章,竟是个塑料盒,里面装着指南针!旅游者一边在雁荡山跋涉,一边可以用挂在胸前的指南针辨别方向。怪不得这种两角钱一只的旅游纪念章颇为畅销,因为温州人动了一番脑筋!
温州已出现许多个体户长途客车。从温州坐车到金华、到宁波、到杭州、到福州,往往十几个小时,够累的。可是,个体户的长途客车生意兴隆,原因之一是车上安装了彩色电视机,可以播出录像片。旅客们一边坐车,一边看录像,多惬意!
为了招徐旅客,为了使旅客旅途舒适,温州的个体户别出心裁。
温州商业繁荣,临街的房子的底层,差不多都被店铺所占领。一天,我路过一幢居民楼,底楼挂着招牌——“美容请上三楼”。我抬头一看,三楼一间宿舍门口,横挂着“小世界美容厅”的木牌。显然,那户居民把自己的住房让出一间,当作店铺。像这样的三楼以至五楼开店,恐怕全国罕见。在屋少人多的温州市区,温州人居然想出了这样的楼上开店的点子!
温州的个体户,密切注视着新的信息。1980年2月底,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刚在报上登出,温州的个体户马上想出了新点子——以极快的速度赶制了五万枚刘少奇像章,一下子在全国一售而空!
大学一招生,赶着制造一大批校徽,还为共青团制作了数以万计的团徽。个体户们真会赶浪潮。
我还听说了一桩真的笑话:不久前,当公安部部长发表了关于在全国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的讲话,温州一位个体户立即闻风而动,试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样品,亲自送往北京。他想,十亿人口要做数以亿计的居民身份证,这可是一笔大生意。不料,他来到公安部,却被当场拘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怎可私人制造?他的样品,成了他的罪证!幸亏温州农村有关领导闻讯赶去,向公安部证明这位个体户试制居民身份证只有经济动机,没有政治目的,公安部这才把他释放。虽然他闹了一场笑话,却也充分表明了他对新信息的无限关注。
……
温州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有人曾称温州人为“温州鬼”,这“鬼”其实是“诡”的意思。然而,我却要说,这许许多多“小石子”,汇聚成温州人的真实形象——一个聪明灵活的商业脑袋瓜!
眼下,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指导下的温州,真个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温州人在充分发挥自己聪明灵活的商业脑袋瓜,进行“全方位、立体型致富”。
其实,温州人善于经商,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朝程俱的著作中,便称温州人“其人善贾”,贾,也就是商,可见温州人自古的形象就是“善贾”。
在鸦片战争之后,温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温州人曾大批出洋经商。迄今,荷兰的华侨、华裔约5。5万人,其中温州人占1。3万人!在法国的温州籍华侨有2万,而在意大利有4000。此外,在英国、波兰、比利时、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西班牙、葡萄牙、丹麦,都有许多温州籍华侨,在那里开饭店,经营百货,做皮鞋,做服装。温州人“善贾”,已名扬海外。
也正因为这样,“温州模式”在中国改革浪潮中先声夺人,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的。
使我惊讶的是,在温州我走亲访友,送点小礼品给孩子们,他们居然问:“在上海卖多少钱?”看来,商业意识已经深深地渗进下一代的心灵,将会造就未来的“善贾”的一代温州。
温州的另一面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这是不足取的。
“温州模式”蜚声国内外。海外关注温州信息,就连《欧洲日报))1986年10月4日刊登中文报刊征订广告时,也把《温州日报》排在所有中文报刊之首。巴黎凤凰书店成了《温州日报》在欧洲的发行所。在国内,报道“温州模式”的文章更是连篇累续。不过,我在温州采访,大抵由干我会讲温州话,我可以跟许许多多人随意聊天,何况我也是温州人中的一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