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共党史-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草稿于1980年10月交党内4000人讨论,以后又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多次修改,进一步完善了决议稿的内容。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任务是审议和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改选和增选中央主要领导成员。
《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还对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贯串于以上各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决议》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决议》的通过,充分表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政治上的高度成熟,它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任务胜利完成。
在讨论《决议》稿的过程中,许多同志对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以来工作中的错误提出批评意见,并要求调整他担任的职务。十一届六中全会决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赵紫阳、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
平反“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有步骤地处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中央到地方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先后平反了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并为一大批党、国家领导人和各族各界的领袖人物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议,肯定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久经考验的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几十年来一贯忠于党和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因刘少奇冤案受株连的冤假错案,也得到了平反。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落实了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和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宣布原工商业者已改造成为劳动者,把原为劳动者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从原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开来,为已改造成为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原地主、富农分子改订了成分。
为了从制度上和具体措施上保障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在1979年6月召开的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以后,全国普遍实行县级和县级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省、县两级人代会增设常设机构;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和逐步扩大地方和基层组织的权力。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工作逐步活跃。在法制建设方面,恢复、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令和条例,包括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制定的刑法、刑事诉讼法。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根据实践经验和广大人民的要求,取消了宪法中不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规定;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着手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加强司法、检察和公安机关的建设和工作,打击各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分子和经济领域的严重犯罪活动。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依法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0名主犯的审判,表达了人民的意志,伸张了正义,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为了具体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党规党法的决定,1979年1月,中纪委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制定加强党的纪律教育和作风建设的具体措施,着手解决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些突出的问题。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工作任务、职权范围、机构设置的规定》。会后,逐步建立起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并对一批党员违纪案件进行了认真的查处。11月13日,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重申“文化大革命”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章程。在这之前,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报告。他强调《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一经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就要当作法律一样,坚决执行。全国的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年10月,党中央批准中纪委关于对康生、谢富治的审查报告,决定开除他们两人的党籍。11月,中纪委召开第三次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座谈会,胡耀邦在会上传达和阐述了陈云关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意见,要求党的各级组织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党风建设。
党中央认真总结和吸取以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开始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开始着手经济体制改革,并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党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工作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认真纠正“左”倾错误,落实党的政策,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外交和军事斗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胜利。
这样,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又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了从遭受严重挫折到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历史性伟大转变。
四、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
在胜利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形势下,1982年9月1日至1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着3965万多名党员。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也应邀列席了大会。会上,邓小平致开幕词,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叶剑英、陈云就干部队伍的新老合作和交替问题讲了话,李先念致闭幕词。大会认真讨论了邓小平的开幕词,审议并通过了胡耀邦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大会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在开幕词中阐明了这次代表大会的重要历史地位、任务和指导思想。他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就的。
大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条战线取得的重大成就,宣告自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的历史性的转变已经胜利实现,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大会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围绕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
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是把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大会规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大会还确定在今后20年内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即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提出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根据“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以及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几个重要原则问题。
大会第一次指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物质文明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因此,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
大会强调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依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需要进行长期的大量的工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大会按照新党章的规定,经过充分酝酿,选举产生了由正式委员210人,候补委员138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其中新进入中央委员会的有211人,占总数的65%。同时还选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72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2人。这三个委员会的产生,贯彻了新老干部合作交替的原则,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实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随后召开的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会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为副主席,杨尚昆为常务副主席。批准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党的十二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充实和完善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十二大作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会,载入党的史册。
第二讲 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最严重的历史挫折和痛苦的反思基础上所作出的伟大决策。近2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的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着党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国民经济停滞、倒退的局面虽已扭转,但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陈云、李先念致书党中央,提出“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李先念还说,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为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我们实行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之后创造一个良好的新开端。
1979年4月,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制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会议要求集中三年时间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以调整为中心,边调整边前进,在调整中改革,在调整中整顿,在调整中提高。坚决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积极而又稳妥地改革工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体系,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继续整顿好现有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通过调整、改革和整顿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更好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这次会议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为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做了大量的工作。到1981年底,调整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前进。与此同时,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首先抓住农业这一薄弱环节,着重克服过去指导思想上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和扩大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大幅度提高粮食和其它主要农副产品的价格,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