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直击华尔街风暴2-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股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在2006年1月退休时,格林斯潘的威信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人甚至建议将印在美元纸币上的“我们信仰上帝”这句话,改为“我们信仰上帝和格林斯潘”。格林斯潘被称为一个神话,承载着“经济沙皇”、“美元先生”、“反通货膨胀斗士”等美誉。因其位高权重且又在任期间屡创经济奇迹,美国《时代》周刊曾将他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伟人”,一些媒体称他为“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有意思的是,1996年和2000年两届美国大选,媒体公然宣称:“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行了。”更有意思的是,2000年大选,两位总统候选人竟然争先恐后比谁更会夸格林斯潘,一位说:“格林斯潘是我的偶像,我觉得他成就非凡,无人可及。”另一位则说:“格林斯潘是美国货币政策的掌舵人,功绩卓著,制服通货膨胀的最佳办法,就是让这位识途老马连任美联储主席。”
格林斯潘是一个金融怪杰。
在格林斯潘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布什政府时期的讽刺漫画:作者把格林斯潘画成经济领域中的“卡桑德拉”,手中举的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末日来临”,比喻格林斯潘经常在经济问题上发出的一些耸人听闻的警告。格林斯潘对这幅“丑化”自己的漫画却“十分欣赏”。格林斯潘对金融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奇特的标语牌:“The Buck Starts Here”(钱从这里滚开)。
在美国金融界有这么一说:格林斯潘咳嗽一声,全世界都得下雨。因此,他的一言一行格外引人注目。华尔街的投资者们特别是金融经理,对格林斯潘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会反复推敲、研究,试图从他的遣词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点蛛丝马迹,但结果总是很失望。这是因为,格林斯潘的讲话总是语意暧昧,模棱两可。
格林斯潘也承认:“我花了不少时间努力回避问题,因为我担心自己说话过于直白。最后,我终于学会了‘美联储语言’,学会了含糊其辞。”格林斯潘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误解。”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的一个故事就是:一次在国会作证时,一位议员对“格林斯潘式的回答”表示感谢并且说已经理解其立场时,格林斯潘很快答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一定是没有表达清楚。”
“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他在任的时候,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美国政府、美国老百姓、美国华尔街都说他是有始以来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评价说。但2007年的次贷危机最终把格林斯潘拉下了“神坛”。
2008年4月份,当82岁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断言“美国次贷危机五十年一遇”时,他还没有预料到5个月后雷曼兄弟的“倒下”。9月14日,这家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不得不面对破产的命运,格林斯潘的心情恐怕也不好过。
目前,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格林斯潘表示,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所见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可能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并继续影响美国房地产价格。他认为,美国躲过经济衰退的几率小于50%。
格林斯潘认为,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直至美国房地产价格稳定下来;危机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他甚至作出更大胆预测,将有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倒下。
事实上,格林斯潘很难撇清与这场危机的关系。曾被誉为“拯救了世界的人”、“世上最伟大央行行长”的格林斯潘在退休两年多后,没有想到对他的“清算”来得如此猛烈。经济圈传出疑问:格林斯潘是不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低利率和放松管制这两项原本被认为其功绩的行为,亦瞬间成了“千夫所指”。
。▲虹桥▲书吧▲
第36节:直击华尔街风暴2(36)
《时代在线》和《纽约时报》都撰文称,美国金融体系的隐患很多是狂热推行自由金融政策的格林斯潘遗留下的。然而也有人称,每当美国经济奄奄一息时,寻找替罪羔羊不过是华盛顿的“标准动作”。但毕竟格林斯潘已是“退休干部”,不论曝光率或受指责的密度,都远不能与保尔森和伯南克相比。因此他也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情,对后者的政策时不时评价上两句。
目前,对于格林斯潘的指责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在2001~2003年,美联储为了减轻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影响而降息太多。随后的加息步伐又太慢。低利率刺激了抵押贷款和过度消费,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其二,美联储监管太过松懈。央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以致信用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极低的成本通过贷款得以购买房屋,而在房产泡沫破灭时,这些人最终无法偿还贷款而破产。
从这两项“罪名”中也不难发现,引起较大争议的还是格林斯潘任职的最后几年。2001年,当时美国正面临着互联网繁荣的终结和“9·11”恐怖主义袭击的双重打击,美联储因此充分动用了利率杠杆防止美国经济衰退。正是在那时,美联储连续降息,企图以此来抵制经济增速放缓。
从2001年9月起,格林斯潘连续11次降息,创下了1981年以来“最为猛烈的降息轮回”。直到2003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降低到近50年来的最低点1%,用舆论的话说是“拧开了货币的水龙头”。美联储把利率降得太低,持续的时间也太过漫长,1%的低利率状态一直持续了1年,直到2004年6月再度加息。格林斯潘也为自己辩解,“纵观当时的情况,美联储作出的哪一次加息减息不是必要的呢?”
美联储通过向市场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最终克服了因为股市泡沫破灭造成的市场恐慌。然而,美国的利率连续几年实际负利率,美元在市场上供大于求,致使美元贬值。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在财政上大幅减税,减税总计达1。35万亿美元,鼓励消费与投资。这些措施稳住了市场,使美国经济避免了衰退。格林斯潘虽成功拯救了美国证券市场,却“按下葫芦浮起瓢”,催生了另一个经济泡沫,即美国楼市泡沫。
不过,格林斯潘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中也承认,他任职期间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可能助长了美国房价泡沫。但他却认为次贷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全球经济扩张,正是一段时期以来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导致投资者低估了风险。
2008年10月23日,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众议院同样承认了之前自己的失误,他说:“我以为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组织,尤其是银行之类,最善于保护他们的股东的权利和公司股份,但是我错了。”
事实上,一个更严重的情况或许在于美联储面对金融创新过度的“不作为”。房地产泡沫最终通过资产证券化等衍生金融产品把危机扩散到了全球。
放松金融监管不能不说是格林斯潘一直推行的信条,而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经济自由也难免为此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000年12月15日下午,一项解除了对许多复杂金融衍生品管制的法案获得了通过,交易商可以利用衍生商品,不用实际买进股票、外汇、大宗商品或抵押债等资产,就可押注这些资产的未来走势。
更被人诟病的一点事,格林斯潘还是金融衍生品的大力支持者,正是他与时任财政部长鲁宾在1998年的努力,国会才永久性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他在2004年的一场演讲中还认为,华尔街在利用金融衍生品与其他机构“摊薄”风险。实际上,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零和博弈”,它只是在微观上降低了风险,在宏观上却是将风险从风险回避者转移到风险中立者或风险偏好者,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并没有因此减少。
《石油危机》的作者威廉。恩道尔毫不客气地评论:“次级债或者垃圾抵押债券的证券化,就是格林斯潘留下的最高遗产”,次贷危机是戴在格林斯潘头上的“耻辱的王冠”。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37节:直击华尔街风暴2(37)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在这几年内也发展得“多姿多彩”,复杂程度甚至连“投资大师”巴菲特也弄不明白。
在巴菲特看来,衍生工具是金融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而格林斯潘当时则并不同意,2003年他写道,衍生商品分散了风险,因此缓和了网络泡沫破灭后2001年的经济衰退。“规管难免会约束市场,自由的市场最清楚该怎么做。”
世界银行前负责经济发展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8年9月在法国《回声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当前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任时实行的政策有关。
文章说,一切源于2001年的美国经济衰退。布什总统在格林斯潘支持下推行令富人受益的减税政策,但没能使美国走出网络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美联储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除了降低利率别无他法。但是,20世纪90年代的过度投资是经济衰退的一大原因,所以降低利率没有极大地刺激投资,美国经济虽然繁荣起来,主要是因为美国家庭更多地贷款买房和负债消费。而且,由于低利率促进了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美国人对自己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一直不以为意。
为了让更多人借到更多的钱,美国还不断放宽放贷标准,次级贷款发放额不断上升,一些新的信贷品种允许个人贷款的数额越来越大,还出现了一些非固定利率的贷款品种。许多借款人没有多少金融知识,盲目借贷,也不具备风险意识。
斯蒂格利茨在文章中指出,格林斯潘鼓励非固定利率贷款,认为美国人在过去10年间如果选择了非固定利率贷款,就能节省很多钱。他似乎认为美国经济只要有他掌舵就能一直欣欣向荣。可是经济增长总有难以维持的一天,这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房地产泡沫最终破灭,房价下跌后,有些借款人发现其贷款额远远高于他们所拥有房产的价格。由于利率提高,一些人已经无力偿还贷款。有太多的美国人在制定家庭预算时没有留出余地,一些放贷机构受利益驱使也没有提醒人们注意借贷风险。
斯蒂格利茨的文章认为,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可以预料到的,它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新的房地产项目在减少,正在销售的楼盘找不到买主。有关数据显示,美国过去6年创造的就业机会有2/3以上与房地产业有关。房地产泡沫一度使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高于他们的支付能力,而没有了房地产这台发动机,美国经济增长将会减速。
斯蒂格利茨最后总结说,有句话用在格林斯潘身上很合适:斯人已去,遗害犹在。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攻击,格林斯潘的辩解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尽管格林斯潘对其政策决策过程做了很多解释,可是这丝毫不能减轻其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和调控节奏错误、风险监管不到位的责任,也无法彻底洗清对其机会主义倾向的批判,甚至无法反驳其在决策过程中有可能向华尔街利益集团妥协的质疑。
穆迪公司的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论:我们不像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来换取金钱。
【相关链接】“失节”的金融市场看门人
从原来的次贷危机演化到现在的金融危机,并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经济危机——如果追根溯源,人们就会发现那些被打上AAA烙印的抵押债券是现在一切麻烦的始作俑者。但问题在于,到底是谁为这些劣质品打上“放心使用”的标签送到投资者的面前的呢?——答案就是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2008年10月22日,著名评级机构穆迪(Moody’s)的CEO雷蒙德。麦克丹尼尔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的时候承认,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和惠誉(Fitch)不惜降低标准,没有尽到监督之责,并把全球金融系统置于巨大风险之中。
“维持我们的标准和维持我们的市场份额,这两者是完全冲突的。”麦克丹尼尔如此表示,并再次把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置于舆论指责的焦点,因为2008年7月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已经指责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给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评级时,都存在违反内部程序的行为,并且未能避免利益冲突问题。
◇。◇欢◇迎访◇问◇
第38节:直击华尔街风暴2(38)
虽然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这三大评级机构在避免利益冲突问题上都有明确规定,但SEC的调查显示,一些对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竟然直接参与评级费用的商谈。由于评级费用由债券承销商支付,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评级费用也越高,因此评级机构无法保证评级的独立性。而批评家们更是认为,穆迪和它的竞争对手标准普尔及惠誉其实是这场金融灾难的帮凶。
《纽约时报》2006年的一篇报道向人们展示了债券评级是一种复杂的专业过程:一个名为ABC的债券池摆在穆迪的前面,所有的按揭贷款都是次级贷款,而穆迪没有可能看到每一个贷款人的文件,更没有他们的联系方式以证实贷款人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它能做的就是使用自己的数学模型,依据贷款人的历史行为分析进行评价。对于穆迪来说,它们面对的贷款人正处于美国房地产业最狂热的时代,必要的规范和风险控制都被抛到了脑后,而这样一个行为,如果做一个国人熟悉的形象的比喻,就是用“三亚的气象资料去预测哈尔滨的天气”。
在2006年,美国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忙着做和房地产有关的生意,穆迪公司的分析师们通常只有一天的时间处理相关的数据。虽然他们很清楚这些次级贷款“有点不那么可靠”,但是让他们稍感安慰的是,大部分贷款人是为了取得自己的第一套住房,这也许表明,不到万不得已,贷款人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房产。
于是穆迪给出了3个A的评级,投资银行则专门成立了负责这部分债券销售的公司,由它们买下这些按揭贷款,然后向外发行债券。投资银行想让穆迪知道的是,只要给了ABC高评级,它们的债券就畅销,它们所做的一切就有利可图。
在上面这个AAA债券的生产线中,信用评级机构扮演的角色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经不无讽刺地说,世界上有两大超级力量,美国和穆迪。
于是,在那样的一个投资狂热、风险控制被漠视的年代,这些盈利越来越丰厚的中介机构不仅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反而成了疯狂市场的一部分。不过在这一点上,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