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皇帝公关学-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主动投降,却难逃一死;跟唐朝争天下的王世充,拿了李世民“坦白从宽”的保证投降,结果还是被唐朝想了个法子害死了。道理明摆着啊,你当过皇帝,这当皇帝可有瘾,皇帝自己最清楚,你今儿个打不过我,投降了,不当这皇帝了,敢明儿歇足了,瘾又犯了,咋办?
所以么,对待投降皇帝,历朝历代多半就是一个杀字,就算不杀,那也决计不能让你好过了,不是软禁就是监视居住,就算封个“违命侯”、“昏德公”之类,那也跟耍猴差不多。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对投降皇帝宽大处理的,比如前秦国王苻坚,把投降和俘虏的几个皇帝都封了大官,有的还让带兵打仗,结果怎么着?他淝水一败,这些前皇帝的孝子贤孙一个个反攻倒算,把好端端一个前秦不几年就给弄散了黄。中国皇帝最讲究“以史为鉴”,有苻坚这前车之鉴,以后的降皇帝,日子就更难过了。
如果不称皇帝,只当没名分的土皇帝,那就不一样了:如果有本事削平群雄,把竞争者都打服了(像朱元璋),那么再当皇帝就稳稳当当;如果见势不妙,自己反正也不是皇帝,投降了往往能得到很好的安排。秦朝末年的陈婴起兵,听了母亲的劝只称将军。王莽时窦融起兵,掂量再三只称省长(州牧),最后都得到新朝皇帝的善待和重用,子孙显贵了几代。五胡十六国时有个前凉,存在了62年、传了9世,却始终自称晋朝大臣,不称皇帝,后来国家灭亡,当了俘虏的末代国君张天锡受到了前秦优待。淝水之战张天锡趁乱逃到东晋,居然还被恢复了以前当土皇帝时的爵位——西平公,他若是当初头脑发热,多迈上那么一步台阶,能有这样的便宜事?隋朝灭亡南陈,江南出现了许多土皇帝,比如汪文进、高智慧、沈玄侩、王国庆等,隋朝派大兵去*,却只许王国庆一家投降,其他都要坚决消灭,为什么?不就因为前三位都自称皇帝,而王国庆只做了“大都督”,没迈上那最后一层台阶吗?想清楚了,汉高祖、朱洪武自然风光,但您有没有人家的能耐和运气?要是没太大把握,还是悠着点儿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如果皇帝让您打小报告
我有个信佛的朋友,每次去寺庙烧香都要烧四炷,而不是通常的三炷,理由是“多烧一炷,好让菩萨觉得我特别,格外记得我”。大臣之拜皇帝,那份善祷善颂,怕是绝不亚于信徒之拜菩萨,他们当然也希望皇帝和自己的关系与众稍稍有那么点儿不同,好让自己得到格外多的关照和好处。
如果突然有那么一天,皇帝把您一个人叫到没人地儿,神神秘秘地跟您说,从今往后您可以不经过正常组织关系,而像地下工作者单线联系那样,直接给他递小报告,甚至这小报告的信纸、信封都是专利生产、限量发行的绝版,您可以用这小报告汇报一切您想汇报的事儿,比如您下属、同僚甚至顶头上司的种种可疑举动、不法行为,但这事儿您千万得保密,别让那些人给知道了。您乍听之下,会有怎样的反应?
您也许会想,太好了,这可是我露脸的时候了,皇上这是没拿我当外人啊,从今往后,我得多长几对耳朵、多生几双眼睛,把周围那几个倒霉鬼给盯牢了,你们哥儿几个不惹我还则罢了,要是跟我过不去,哼哼!
清朝雍正年间广东代理省长(署理巡抚)傅泰就是这么一位。他当这代理省长没半年,已经连着通过“地下单线联系”给雍正递了好几份小报告,最多时一天竟递过3份,把周围的几个同事,像军区司令(提督)王绍绪、法院院长(按察使)楼俨、副省长(布政使)王士俊等等,从工作缺点到作风问题,从疑似贪污到思想动态,揭发了个体无完肤。把这些都折腾差不多,这傅泰踏踏实实坐在办公室里等着皇上嘉奖、提升,结果怎么着?等了半个月,等来皇帝一张调令,把他的代理省长就地免职,回北京重新分配工作,不仅如此,在干部评价上写得明白,他“才能平庸,不适合担负广东省领导职务”,嘿嘿。
一个皇帝但凡到了喜欢搞单线联络、好听小报告的地步,他就绝不会只有一条单线,只听一面之词。对您而言,能看到的就是跟皇帝那一条线;可对皇帝而言,手里攥着的,却准是成百上千条线织成的一张网。您可千万要相信一个事实:首先,如果皇帝亲口告诉您,您是他心腹,但别跟其他人讲,那么这句话他一定跟不下三百个人讲过;其次,如果您对跟皇帝发展特殊关系兴趣浓厚,禁不起诱惑,那么您千万别指望您那二百九十九个同僚会比您觉悟高,会禁得起诱惑。您以为您是皇帝的耳目,正奉旨监视别人?您还是先扫一扫周围吧,保不齐有多少双同样的耳目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您呢!知道傅泰怎么撤职的吗?他小报告里褒贬的那些同僚,每个人都接受了和他一模一样的“特殊任务”,而且打出的小报告比他更稳、更准、更狠,不撤他?不撤他撤谁?
明白了吧?在皇帝眼里,你们都是他的普通棋子儿,什么单线,什么特殊,都是逗您玩儿呢,千万别太当真,作出些扭曲人格、损人不利己的事儿来,小报告那玩意儿,可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易燃易爆物品。武则天时候有个能工巧匠叫做保家,原本替反政府武装徐敬业部研制过管制刀具,后来贪图富贵,跑到首都帮新皇帝武则天研制多功能意见箱。这意见箱设计巧妙,只能往里扔意见,不能往外掏,只有掌握特殊密码的人——武则天自个儿才能打开,这样谁也没法子在小报告上做手脚。结果他没想到,第一份投进这意见箱的,就是检举他替非法武装效劳的黑材料,于是他专利费没混着,反整了个满门抄斩。
千万听我一句,如果皇帝让您打小报告,您最应该的反应绝不是“我该多长双眼睛”,或“我该多生对耳朵”,而是“我该多长个心眼”:对皇帝,也对周围那无数对(双)耳朵和眼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没事别整天编书玩
如果有幸给皇帝做儿子,那日子大约是不错的:有权有势不敢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怕是没什么问题。要说同为皇子,这素质可是不太一样,有的喜欢打猎,有的喜欢女人,有的喜欢大白天拿弹弓弹人玩,甚至还有喜欢刨古墓的。这些皇子当然是有些低级趣味,别说老百姓背后戳脊梁骨,就算皇帝老子知道了,也是要狠狠发一顿脾气的。
和这些不肖皇子比,有的皇子爱好就高雅得多:编书。找一大群学者,著书立说,谈文论艺,这趣味不可谓不高尚,这品味不可谓不风雅。照理说,这路风雅皇子,前途该比前面那路吃喝嫖赌的光明得多吧?
大错特错了!作为皇子,编书可是前途的一大毒药。不信?瞧瞧吧。
唐太宗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聪明好学,曾召集一批才学之士编纂出版了一套地理学专著《括地志》。这书可了不得,一共550卷,花了四年才修成,后世的许多地理类书,像《太平寰宇记》、《元和郡体志》等,都仿冒这本《括地志》的体例,可谓当时最经典、最权威的地理专著。可修这书非但没为李泰带来什么好,反倒弄出“出风头”、“有野心”、“想跟太子较劲”等流言飞语来。后来太子承乾谋叛事泄,这事儿照理说跟李泰半点关系都没有,结果李世民来了句“太子造反该恨,李泰这小子也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儿”,竟然把犯事儿的太子跟没犯事儿的李泰一并弄去支援大西北,一辈子都没能翻身。
有人说这李泰的确有野心,在承乾下课后毛遂自荐要当替补太子,这其实算不得什么错误(正选没了还不兴我候选?),但毕竟有个口实。
康熙的三儿子诚亲王允祉是半点儿野心都没有的,也是没事儿干找了帮人,花几年时间编了套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这回老皇帝康熙倒是没说什么,可康熙一死,允祉的四弟雍正即位,就横看竖看这个哥哥不顺眼,几年后就找了个茬口把允祉给一捋到底,软禁起来,最后把个好端端的皇子给活活憋屈死了。
您看编书危险吧?其实李泰也好,允祉也罢,得罪的都不是老皇帝,而是皇位继承的竞争者,自己的亲兄弟们。您想,能编书的都有学问啊,保不齐老爹就因此中意,那还得了?再说,编这些有分量的大部头类书,得找多少名人贤士啊,这些人聚在一起除了琢磨书,就不兴琢磨点儿别的?再说了,要显摆学问,也得我皇帝显摆啊,你一皇子显摆什么?
别说这些候补太子了,就是正牌太子——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那部《文选》编得多好,不也因种种原因给老爹猜忌,最后郁闷而死?所以啊,要么别当皇子,当了皇子,哪怕吃喝嫖赌都比整天没事儿编书来得保险点儿。
如果瘾太大,非编不可,也行,那就得好好斟酌一下题材了,像《括地志》这样的,容易被联想到图谋江山,不行;《古今图书集成》或者《文选》,可能抢皇帝老子或皇帝兄弟风头的,也不行,得编些“无害”的书。比如朱元璋的儿子宁王朱权,没事儿写了好多戏曲学、音乐学专著,他的皇帝老子朱元璋、皇帝哥哥朱棣,就都没把他放在心上。如果更有心计一些,那么还会有意外之喜,清咸丰皇帝的六弟奕訢䜣,编了好几本书,什么《君臣酬唱集》、《君臣拳术对练合谱》,等等等等,不但没遭皇帝哥哥埋怨,还弄了个御笔作序、奉旨出版,大大风光了一把—您想啊,他这些书都是把皇帝捧做主角,自己甘当绿叶,皇上美还来不及,哪儿顾得上挑刺儿呢?
。。
谁是“自己人”
话说前秦国王苻坚是氐族人,因为氐族人口膨胀,产生了“马尔萨斯制约”。为解决几十万族人的生存权即吃饭问题,他不得不想办法将他们三千一群、五千一伙的分散到外地去。这让很多氐族大臣非常不满,因为在他们看来,氐族人口集中,可以震慑其他民族不敢乱来,一旦分散了“自己人”,“外人”就会蠢蠢欲动,这简直跟自杀没两样。后来前秦果然被叛乱的鲜卑、羌族推翻,这让许多后来人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皇帝应该把“自己人”拢在身边,否则“外人”坐大造反,你就会落得跟苻坚一样的下场。
果真如此吗?其实不见得。
比苻坚稍早,有个同样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后赵,皇帝是羯族的石氏。老石家因为看到兵荒马乱,皇帝论打数,担心“外人”算计自己,就把大部分同族人都集中在首都附近,光皇帝的两个儿子就各带了10万户。这算是把“自己人”拢到家了吧?结果怎样?老皇帝石虎一死,国内照样发动叛乱。“自己人”羯族因为都集中在首都附近,几乎全部卷入内讧,死伤殆尽,没死的也在后来的异族政变中被杀戮了大半。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民族,就这样在短短几年中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谁是“自己人”?和自己基本利益一致,你发达他就发达、你倒霉他也倒霉的,那就是自己人。如果只信赖同族、乡亲或者亲戚,那么你就算把“自己人”都拢在身边,又能有多少?能守得住万里江山吗?别说前秦、后赵这样的地方割据王国,就是元朝这样的大国,光把蒙古人当“自己人”,不也是一样留下惨痛教训吗?朱洪武后来痛定思痛,不再搞安徽老乡的小团体,而是谁忠心能干就重用谁,这实在是很高明的一招。
那么苻坚怎么后来就垮了呢?那不是分散“自己人”的错,而是他不顾形势,不听劝阻,在自己内部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倾巢而出去攻打东晋,结果稀里糊涂吃了个大败仗。本来那些“外人”都一心一意指望您能统一天下,他们跟着您可以当元勋、功臣,利益一致。现在您惨得连专车都丢了,亲兄弟都战死了,人家再跟着您保不齐就得满门抄斩,那还有不乱的!别说“外人”真的变成了外人,就连“自己人”也会变成外人的—苻坚派去远征新疆的大将吕光,不但是同族、亲信,还是亲戚,听到他打了败仗、朝不保夕,不一样在回国途中闹独立性,最后赶走了甘肃一带的前秦地方官,自己做了个后凉王国的皇帝?
说到底,皇帝的“自己人”不是同族,不是兄弟,不是老乡,而是自己的政绩和能耐。如果您自己英明神武,国势昌隆,那么不相干的人也会是您忠实可靠的“自己人”;反之,如果国运衰微、屡战屡败,别说同族、同乡,就是亲兄弟、亲儿子,保不齐也正在背后磨刀霍霍,准备瞅冷子算计您的位子呢!
。 想看书来
得给自己的脑袋找顶钢盔
提到三国归晋,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杜预。没错,这位文武双全的大能人一手策划了整个西晋灭吴战役的战略框架,最后攻破吴国首都建业的大将王,也是在他点拨下才大功告成的。可事实上灭吴的统帅不是他,而是太傅贾充。这贾充非但没在灭吴大计上出过什么谋,划过什么策,而且一贯反对出兵,甚至几路大军都出发了,他还磨磨蹭蹭不想挪窝,直到晋武帝司马炎说出“您再不去我只好自个儿去了”这等狠话,才勉勉强强跑到离前线千里之外的襄阳“督战”。您说,就这么一位统帅,摊上够憋气不?
可有趣的是,这位窝囊元帅偏偏是杜预推荐的,而且是不管人家乐意与否,生拖硬拽,愣给拖了出来。他吃多了,还是校对《春秋》把脑子弄糊涂了?
才不是,杜预多聪明的人啊,他这招看似给自己请了个干爹,实际上是给自己的脑袋找了顶钢盔。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皇帝最不放心的就是大将领兵在外,往往要求出兵大将留下老婆儿子当人质。魏国灭蜀,大将钟会因为是丁克一族,没什么人质可交,就招惹了好一番猜疑,结果钟会果然造反。后来的皇帝,疑心病自更重了一层,就算交人质也不放心了—可不是,既然都决定造反了,谁还在乎老婆孩子呢?
北魏末年,北魏的“影子皇帝”尔朱荣派贺拔岳去攻打地方军阀万俟丑奴,这贺拔岳就曾形容自己的处境是“胜败两难”:败了自然是有罪;即使胜了,也会增加老大对自己的猜嫌。他想出的解决方法就是请了尔朱家族的血亲尔朱天光当大帅,自己当了个副手;结果虽然功劳让那个没什么贡献的尔朱天光分去一半,但任务好歹是圆满完成,自己也加官晋爵,捞到了不少好处。
出兵攻吴,那更是大场面,如果缺乏必要的信任和放权,这仗就没法打。贾充虽然又无能又胆小,还一贯反对攻吴,但他不仅是司马炎最亲信的大臣,还是人家儿女亲家。只要把这尊泥菩萨往大本营这么一放,不但皇帝不会再猜忌,而且各路大将的关系也好协调。反正这家伙胆子小,就算成心捣乱,襄阳离南京,那得多远?
哪怕再贤明、再有头脑的皇帝,总不免认个亲疏远近。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英才,信任乐毅,雪耻破齐,这气度算得不凡吧?可他愣害怕这些外国人才进自己首都,结果在离首都几百里地的蓟县境内搞了个“下都”安置他们。吴王阖闾算得雄才大略吧?可当他决策伐楚,要登台拜将时,愣就不敢任用伍子胥、伯嚭这两个楚国来的将才,最终看出苗头的伍子胥不得不找来个“假土著”孙武顶账(其实人家孙武是齐国人)。如果遇上脑袋还不如上面二位豁达的帝王,就更需要弄顶保命钢盔,护住自己的一颗脑袋了。
当然,要选钢盔就得选个合适的,否则比没有更糟。唐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