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云晓的儿童世界
云晓兄的教育作品集就要出版了。希望我为他写点文字。
  其实,我们见面的次数不多。印象最深的有两回:一回是《人民日报》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座谈会,作为嘉宾我们都作了发言。他的讲话并不十分流畅,但是故事很精彩,语言很生动,他特有的幽默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回是我们举办“新教育实验与新父母学校建设”的研讨会时邀请他来捧场。他非常爽快地来了,同时作了非常精彩的报告。
  当然,在此之前,孙云晓的大名早已经如雷贯耳。他的名字是与儿童联系在一起的。
  云晓1955年2月8日生于山东青岛一个工人家庭。17岁的时候,他就当起了小学老师;1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在《青岛日报》发表儿童诗,从此与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晓写过许多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甚至写过小说、剧本,几乎都是关于儿童的;而真正让他天下美名扬的,是他在1993年7月发表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报告文学通过对比中日少年在夏令营中的种种表现,揭示出两个国家教育的差异以及竞争力的不同,让人们蓦然惊醒,从而震撼全国,引发了一场社会各界参与的大讨论,同时也受到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12集专题片《改革开放20年》,称《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的大讨论是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后来,云晓又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儿童的著作。看一看云晓关于儿童教育的作品清单,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智慧与勤奋:《孩子,抬起头》、《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向孩子学习》、《中国青少年自我保护手册》、《走进学习时代》、《百年中国儿童》、《体验成长——青少年民宿地球村报告》、《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孙云晓与您网上聊天》、《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孙云晓教育建议》、《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较量”背后的沉思——中日儿童教育比较》、《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12讲》、《我的教育自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忠告天下父母》、《好父母好方法》、《好孩子好习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父母的“上岗执照”》等等。这些作品虽然有的是主编的和合著的,但是大部分是他独立完成的。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云晓关于儿童教育的许多基本理念与思想,如“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 “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等。
  虽然云晓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科班”出身,但是他有着文学家的敏锐,有着对于儿童的关注与“真爱”,因此,他的“发现”、他的感悟、他的情怀就经常让我们这些研究教育的人自愧不如。因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这样一些“头衔”落在他的身上,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而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这样一些全国大奖被他收入囊中,也一点儿不奇怪了。
  十多年来,云晓总能够捕捉时代的精神,走进儿童的心灵。他之所以常常成为媒体的焦点、新闻的中心,是因为他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提出命题;是因为他先知春江水暖,并且勇立潮头。在网络还没有走进我们生活的2000年,他就开通了孙云晓网站(sunyunxiaoyouthcn);在博客刚刚传到中国不久的2005年,他就在新浪网开了自己的个人博客(blogsinacn/m/sunyunxiao)。现在,他的网站已经有各类作品千余万字,且每个月组织一次专题讨论;他的博客也已成为他与网友互动的重要场所。
  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云晓的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世界。我相信,这里只是儿童世界的一个角落,云晓还会继续给我们展示他看到的那个精彩的世界。
  我们期待着。
  朱永新
  2006年9月4日晚于姑苏滴石斋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1)
在世纪之交中国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改革进程中,孙云晓无疑是一位领军人物。从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中日夏令营”风波,到本世纪之初关于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奔走呼喊;从“分数是学生###”的评判,到“家长应该称父母”的提议,孙云晓关于当代教育的话题常常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也震撼着众多父母和教育者的心灵。他以一位作家的敏锐,加之青少年理论工作者的深邃,更加以对青少年那种理性的、透彻的爱,在对当代青少年生存、学习、发展环境及状况深入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少年权利价值、关于当代教育思想观念的精辟观点,也尖锐、强烈地批判了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现存教育在观念、体制、方法等方面的误区与弊病。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作品,是他对当代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真诚、系统的建议,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总结和阐述。
  阅读孙云晓的教育作品,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于青少年儿童的信任和关爱,感受到他对当代教育深深的忧虑和反思,更能够领悟到其理论上的深刻及其独有的思想魅力。
  首先,孙云晓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批判性。批判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的共同特征,是一种理论的力量所在。是孙云晓关于中日孩子夏令营的思考和呐喊,给了国人以“孩子的教育与综合国力”间重要关联的警醒和深思;是孙云晓关于孩子与父母之间位置、关系,乃至称呼等全方位的、多次反复的言论发表,让更多的国人更急迫地从儿童权利的视角去审视亲子关系,去反思在教育过程中自身的态度和方式;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是孙云晓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进行的关于中国少年儿童学习压力、身心健康、同伴关系等生存状态的多项调查,提醒国人重视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并从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角度,进一步认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的重要思想。作为一项研究成果,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设计、结果的分析、对策的建议,都立足于对现实儿童成长问题,对教育,特别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中误区的质疑、反思、批评,都渗透和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对教育的反思是社会整体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反思与批判视角不一,多种多样。在众多的批判声中,孙云晓的批判不仅尖锐犀利,而且紧紧抓住了现存教育的根本弊病,即对少年儿童自身的忽略。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繁衍、传承知识技能的社会性行为,教育以社会为本,强调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正是传统社会中教育社会功能的一种定位。正是这样一种过分强调,往往忽略甚至扭曲受教育者的个体人格,以至于酿造出中国教育的种种悲剧。孙云晓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涉及方方面面,但其核心紧紧抓住了这一根本问题,这也就使其批判在理性、价值、系统等诸多方面具备了理论批判表现在内涵上的生命力和力量。
  其次,孙云晓的教育思想核心价值明确,凸显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儿童权利观念。近年来,孙云晓经常发表一些教育批判或问题的文章、言论,有的甚至震动社会;他还提出了不少积极的教育建议,有的十分生动具体。我们在《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中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内容。认真读下来,你会发现,孙云晓的教育批判和建议中,一直有一根主线,即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儿童权利观念。平常在我们眼里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在孙云晓那里,就有了新的发现,关键是他有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者的视角——儿童视角。他善于从儿童自身出发,去观察思考教育,去认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这就使他有了不同于一般的视野,也使得他的教育论述具有了面向未来的超前性和创新性。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功能、使命、目标;也影响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根本关系。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自由充分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目标逐渐定位于促进个体的持续性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不再是被动的被塑造者,而是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自主的主动者。在社会发展中,少年儿童往往会比###更快、更直接地接纳新的观念和价值,也会因此与###社会发生越来越多的冲突。孙云晓研究的儿童视角,不仅表现在他对当代儿童生存状态的多重描述,也表现在他研究整体上的一种超前与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当代少年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领域里,孙云晓很多时候充当的是一种儿童代言人的角色。这种代言,绝非简单地为儿童说话,而是代表儿童发展本质需求的代言,是面向未来的代言。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理论品质。教育理论的创新不在于提出什么新的、未曾使用过的方法,甚至是别人没有说过的观点、意见;教育理论的创新,最主要的是基本价值和核心理念,是体现在外在形式上的一种内在精神。孙云晓的教育理论,闪光之处恰在于此。

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2)
第三,孙云晓的教育理论体现现代理论研究的特色,重视实践指导性。从书斋走向实践,从空泛的理论阐述走向具体的实证研究,是现代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一种理论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核心观点、学术体系、理论的严谨性等传统元素,更多的还取决于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具体的实践功能,研究过程也由重视理论的逻辑推断,转化为重视实证的、个体性的描述和研究。《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中的众多论证,既体现了理论研究的科学严谨,也突出了对现实教育,特别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他在提出问题引起父母和教育者的警觉、分析原因讲清道理之后,总会认真详细地作出对策性建议。读孙云晓的书,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是我们家庭、学校、孩子父母身边的,甚至是我们每日每时都会遇到的;他所作的分析,也都是我们熟悉的,贴近我们所思所想的;他给予的指导,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是生动具体的。读孙云晓的书,总能够使我们在获得思想的启迪之时,更获得一些具体生动的教育建议、教育行为指导。这在今天各种教育思想流派流行共存,各类家教指导人物、书籍众多,“专家”、“大师”泛滥的情况下,特别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科学,在社会变迁、整体价值多元的情况下,教育的指导更需要科学和理性;而只有建立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的具体、实际的家教建议,才是真正能够使用的、有效能的好建议。
  孙云晓是一个儿童工作者,他牢固树立了一个儿童工作者的职业伦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这样的伦理深入到他的研究和写作之中,就使得他的研究在整体上恪守了很多人很难获得的一种基本价值体系,并以此构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准确地说是社会教育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框架;孙云晓是一个青少年理论研究人员,他坚持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特别是近年来,他主持了多项关于青少年儿童的课题,团结了一大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专业学科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少年儿童生存发展的研究成果,这就使得他的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具备了一种科学的底蕴,有了在研究基础上的学术底气,并以此确立了他在少年儿童研究领域里的独有地位;孙云晓是一名作家,他以一个作家的细腻和敏锐,以一个文人的独立思维,去观察儿童的生活,去观察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去思考相关的问题。曾经的记者生涯给了他笔耕的勤勉,给了他责任赋予的力量,也给了他在细微之处思索社会大问题的思考习惯,这就使得他的书籍和文章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还颇具文学性,哪怕是一项研究成果的发布,也更多地具有了人文气息,具有百姓易于认识与理解的特点。正是凭借这样的多重身份,孙云晓在教育研究领域具备了自己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成就了他的多彩与成功。
  以上是我从儿童社会工作,从青少年研究,从教育变革角度对孙云晓近年来的努力所作的思考,是为序。
  陆士桢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1)
认识孙云晓,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就在写序的头天晚上,我们在儿童剧场一起观看了第一部由儿童与###一起主演的儿童剧《弹珠 巫婆 魔法国》。我们都对剧中出现的“巨婴”形象非常感兴趣。哭着的“巨婴”几乎占据了大半个舞台,他一出现,便引起小孩子们的惊呼,而那个魔法无边但却总是烦小孩子的巫婆奶奶倒比他小好多好多。孙云晓说:这让他想起了陶行知的一首诗,“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当时,我几乎与他同时脱口而出。我们都很喜欢这首《小孩不小歌》,全文是: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认识孙云晓的快乐就来自这种寻找儿童世界的共同感觉。从1988年相识,到1991年开始合作作儿童研究,至今快20年了。我们一直试图研究如何从儿童的视角来理解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我不能忘记孙云晓的文学作品《“邪门大队长”的冤屈》。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被冤枉的历史,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想说而难以说出口或不敢说出的话,几乎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大人的理解和尊重。回顾我们刚刚成长为大孩子,还没有学会尊重小孩子时,我们往往对比我们小的孩子不屑一顾,但当我们再长大些,我们就逐渐知道了:人,无论大小,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的社会化不仅应该包括学习与各种文化、社会背景的人的沟通,也应该包括学习与各种年龄的人的沟通。因为这个世界不仅是由大人组成的,也是由儿童组成的。真正成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