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职业长青-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言
7个习惯助你职业长青
  人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路径依赖”。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
  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
  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的军队所铺设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
  那么,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马屁股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两旁设有两个火箭推进器,由于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便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
  由此我们可以说,两千年前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这个推论当然有些夸张了,不过,它的确揭示了一条影响深远的定律——“路径依赖”理论。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沿着既定的路径,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个人的选择都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这里所谓的“路径依赖”理论大家并不陌生,实际上它不过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惯”的另一种说法。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表现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它的长期积累便形成了思维和性格的固定倾向,最终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支配作用。
  人的意识分为潜、显两个层次。显意识是你处于警醒状态的知觉活动,而潜意识则在潜伏于可感知的显意识之下,默默地发挥着无形的作用。人的意识犹如海上冰山,显意识仅是露出的冰山一角,人类行为的许多奥妙,就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学者们的研究指出,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已经通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说,不等你思考,它便自动运作了。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是习惯的力量。
  毫无疑问,人就是一种习惯的动物。想想看,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从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到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
  习惯不仅仅影响着个人生活,许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实际上正是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过:
  “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使得那些从事最艰苦、最乏味职业的人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选择的范畴内与生活展开搏斗,并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它,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
  抽象地讲,就是“行为积聚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都是习惯性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
  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本上是因为他们得益于一套高效能的工作习惯,正是依赖于这些高效能的习惯路径,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路也越走越宽。相反,大多数人之所以庸碌无为,也并非他们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不够,毋宁说是无意中累积而成的低效能工作习惯抵消了他们的大部分努力。
  如果说成功有什么捷径的话,那也一定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综观取得非凡业绩的优秀职场人士,无一不是高效能习惯的“奴隶”;在一系列决定人生成就大小的习惯中,优秀员工的7个职业习惯占据着尤其显赫的位置。
  习惯1:将职业当成第二信仰
  习惯2:责任、忠诚、敬业——“三位一体”的工作精神
  习惯3:融入团队,创造卓越
  习惯4:服从——执行的条件反射
  习惯5:自动自发——创造性工作
  习惯6。惜时如金、要事当先
  习惯7:身体、心理、精神——职业长青的三驾马车
  本书教你如何在工作中养成办事高效的习惯,内容涵括:以正确的工作态度、忠诚敬业的职业精神为特征的观念习惯;以有效的团队合作、自律服从坚决执行的职场纪律为特征的职业素养;以注重效能、自主创新为特征的工作方法;以压力调节、身心健康为特征的职场辅助策略。
  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尤其是那些能将你导向成功的好习惯,在一定意义上有悖于好逸恶劳的人性弱点,需要你严格要求自己,循序渐进逐步改善。为此,本书精心设计了与每个习惯匹配的专门训练,这些示范性的训练为指引你一步步提升工作能力,改善工作质量,帮你实现从庸碌到卓越的质变。
  当你养成了优秀员工的7个职业习惯,你就走上了职场的阳关大道,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表现不被重视,再也无须自责碌碌无为,迎接你的必将是职业长青的美好人生。
  

在工作中雕琢自己的人生价值
→爱因斯坦的信仰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以其创立的相对论著称于世,他一生所持守的道德信念值得每个人铭记在心;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职业素养更是我们这些后来人应当学习的。下面这篇短文是爱因斯坦关于“我的信仰”所作的精辟阐述:
  “我们这些终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做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的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把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会形成一种特别幽默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一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在“我的信仰”里,爱因斯坦明确阐明了人是为劳动而生的,人只有把自己奉献在工作中才是有意义的。动物按照本能生活,因而千万年来依然是被自然命运所控制;人类发展出劳动(改造自然命运)的第二天性,世代累积因而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存。
  人既是个性存在也是社会存在,与此相对应,个人生活也具有双重意义——你的工作不仅仅是为获得一份不错的薪水以维持家庭生活,你还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你的身上有人类精神的浓缩。工作可以为你赢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工作的最低层次的意义。人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个性,开发能力的,因而,工作本身并不是劳役,在工作中,你的个性得以丰富,你的人格得以完善,你的知识得以累积,你的才能得以体现,一句话,你的自我得以实现。也许你的岗位不被人重视,但这并不等于说你的工作无足轻重;实际上,你的工作犹如万里铁路上的一颗铆钉,维系着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人都有七情六欲。所谓的“欲”,就是欲望,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需要。那么,人都有哪些需要,各种各样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此曾有很精辟的见解。
  1943年,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至今仍广为流传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了5个等级:
  生存需要,如吃、喝、住等满足生理机能的欲望。
  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人身不受到伤害,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依附于群体,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马斯洛进一步指出,人的需要是天生的,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人的行为。而且,从基本的生存需要到复杂的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只有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对马斯洛的观点存在着许多争论。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批评马斯洛的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需要层次学说。阿德弗()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提出了需要的ERG模型。该模型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水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他认为员工最初感兴趣的是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这结合了生理和安全因素。收入、舒适的工作环境、工作保障、额外福利等都可以归为这类需要。处于下一个水平的是关系需要,它包括被他人理解和认可。第三类是成长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愿望。
  不管是马斯洛的五分法,还是阿德弗的三分法,都揭示了这样一个支配人们生活的准则:人们只能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谈得上其他的一切。无论是满足生存需要,还是创造条件发展更为高级复杂的心理—精神系统,都离不开职业的创造性活动。
  →有职业使命感的人更有希望成功
  职业是人的使命,工作是你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使命感是一种促使人们采取行动,实现自我理想和信仰的心理状态,是决定人们行为取向和行为能力的关键因素。富有使命感的员工,一心牵挂在工作上,没有他人的督促,也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最光荣的工作是在秘而不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完成的,那些不使自己的行为和工作成果在他人面前像发广告一样宣传的人,是真正将工作当做使命的员工,他们只追求内心完成使命的欣慰和满足。
  使命就意味着自我牺牲和忘我奋斗,意味着尽职尽责、不肆张扬。人类历史上最为敬业的就是那些为使命感所驱动去全世界传教的牧师们。在非洲蒙昧的原始森里,在南美洲的崇山峻岭里,都有牧师的身影。他们前往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还在茹毛饮血的土著部落、卫生条件极其恶劣的瘟疫流行地区,他们一辈子在那里传教,甚至老死在那里;他们不图名不图利,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仅仅为了自己的神圣使命,而忘我地工作着,直至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人们应该记住他们,他们是整个人类的表率,当自己的职业遇到困惑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多想想他们。
  一些年轻人,当他们走出校园时,总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他们在工资上喜欢相互攀比,似乎工资成了他们衡量一切的标准。但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是无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们就有了许多怨言。
  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将社会看得比上一代人更冷酷、更严峻,因而也就更加现实。在他们看来,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东西,曾经在校园中编织的美丽梦想也逐渐破灭了,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以报复他们的雇主。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前途,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人因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也放弃了,实在太可惜。
  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没有更高尚的目标,并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
  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如果你忠于自我的话,就会发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试着请教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士,他们在没有优厚的金钱回报下,是否还继续从事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绝对是!我不会有丝毫改变,因为我热爱自己的工作。”想要攀上成功之阶,最明智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件即使酬劳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