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的博弈,管理者的原罪--换个角度看上下级关系-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操作方向:

  既然会议中的冲突大多数时候会影响会议的正常进行,所以就必须有一个相对公正、中立的人将大家引领回正确途径,而管理者的职责特性之一就是公正、中立,而且缓和冲突本来就是管理者的工作,而加入冲突则不但失去了公正、中立,也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所以,如果说在会议中必须有一个人不参与冲突的话,这个人就是管理者。 。 想看书来

细节引发的冲突
过分介入细节引发的上下级冲突

  任何关于方案、流程、事件的会议中,都充斥着无数细节,因为涉及操作,所以这些细节很容易被各类与会者拿来争论,甚至有时候大家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而沉浸在地细节的争论中,管理者也不例外,很多人日认为这没什么,只是跑题了,浪费些时间而已,但真的如此么?

  也许!也许大多数情况下如此,但是如果与会人员出现特别的组合则另当别论了!

  案例1:

  “钱”是某建筑工程公司的部门经理,为人谨慎、严谨,凡事都做计划,他召集几个项目经理开会,听取各项目下一步工作计划,并且对个人的方案逐一讨论,和往常一样,钱有陷入到细节当中去,和项目经理“吴”争论起来,他们两人各说对方点子的弱点和不足,但是谁都说服不了谁,直到钱说:“这个问题不讨论了,按我说的办!”吴不说话了,争论才结束。

  轮到项目经理“秦”的项目,钱极力想说服对方按照自己的说法做,秦实在忍不住了,他觉得自己的权利被严重的冒犯了,勃然大怒,吼叫着顶撞起来,钱觉得自己是在帮对方,对方竟然如此不知好歹,气得不行会议不了了之。

  会后不久钱找来了秦再次探讨项目,秦的态度虽然不像上次那样强硬,但还是极度不爽,于是却不断给对方出难题,钱好不容易和对方达成了协议,但是后来在方案中钱却发现,秦处处跟自己对着干,他很生气地质问秦,为什么处处作对!

  秦的脾气更大,甚至拿出了会议记录与钱对质,钱这是才发现,秦表面上按照自己说的做了,但是大多数方案都是在钻自己言语的空子。

  与此相反,吴按照钱的方法做了,但是他心里极度不爽,拼命盯着项目结束后的检测数据……

  案例2:

  “秦”觉得项目中有几非常大的原则性问题,于是他召开了一次工作总结会,逐一听取了自己下属的汇报。

  他发现几个很不容易发现的疏漏,其他人普遍认为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想到“秦”却大发雷霆,责骂下属无能,其态度与发现原则问题时畔若两人,而下属感到十分郁闷,毕竟那只是几个无伤大雅的小遗漏,整个会场内都战战兢兢,也高不清楚他是因为那个原则性错误而生气,还是只针对那些小问题,或者是长期累计的怨气……但大家都生怕出现什么问题,而本来已经发生的一些问题都不敢再提,而会后不久秦发现了一些会议中下属没有汇报的问题,更加恼火……

  分析:

  细节!有的时候无关紧要,有的时候却能惹下塌天大祸!

  工作中很多管理者都有关注细节的习惯,这是个好习惯,对细节的关注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尽量避免出现错误。

  但是,是不是越关注细节越好呢?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不难发现,过分执着于细节却往往会让事情变得不可收拾。

  关注细节的管理者有这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出发点:

  案例1中的“钱”是个典型的“质疑型”上司,他们的特点是对任何事情都抱有疑问和不相信,这既是性格所至也来源于以往“轻信”的教训,他们大多有过曾经很放心的把事情托付给某人,但结果却差强人意的经历。

  他们天生就不喜欢突发的错误,希望并力图把所有错误扼杀在摇篮中,一旦发现有任何地方有可能出现失误,便会感到寝食难安,非要把这个问题搞定后才能安心,所以有的时候会非常坚持,但是很多时候,因为害怕失误、失败,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这些“令人担心”的细节所占据,特别是当他们遭到反对的时候,甚至会忘掉事物在整个事件中所处的重要程度,不论重要与否一律穷追到底,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反而被忽略了。

  但是身为下属,多数人并不了解他们的心理,只是觉得他们的手伸的太长了,而且对任何事情都不放手,这样变成了:

  下属无法真正自己展开工作,而必须时时处处向上司汇报。

  可是这样同样不能让“钱”这样的“质疑型”上司满意,因为他没有意识到下属这种畏首畏尾的行为实际上是自己造成的,反而认为下属没有工作能力,于是更加不放心了,对不放心的下属怎么办呢?严密监视(他们的方案、他们的提议),自认深刻的“质疑型”的人很不喜欢脑筋不灵光的家伙(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对方脑袋不灵光,而是他不相信对方的脑袋能考虑问题),他们很容易表现出轻慢和不耐烦。

  n 如果下属同样是“质疑型”的人,就好象案例1中的“吴”,两个人都会感到十分辛苦,因为两个人都看到了失误和危险,事情变成两个害怕错误的人针对对方的观点拼命挑错,而渐渐忘记了其他人甚至会议本身讨论什么……

  虽然最终被迫同意上司的提案,但是执行起来却动不动就走极端,尤其是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变得异常暴躁(一方面是因为讨厌突发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名知道回发生问题,但却不得不按照“错误”的方法做),出现突发问题就够令他们火大了,而明知会出问题却必须执行有问题的方法,越发令他们恼火,每当这个时候他们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变得具有攻击性,情不自禁的想激化矛盾,更因为是被迫作出妥协,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情绪失控时很容易破罐儿破摔,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是上司的主张,出了问题当然要上司担当(谁让那个昏头非要出什么夭蛾子)……

  n 如果下属是“领导型”人物,好象案例1中的“秦”,麻烦就更大了……

  领导型的员工掌控的欲望非常强烈,一旦事情变得无法掌控,很多时候他们和你正面冲突,而且看上去活像个正在喷发的火山。

  更让人头疼的是他们并不像“质疑型”员工那样,内心有正确和错误的明确划分,一旦冲突,对错并不重要了,“赢”这个概念充满了他们的脑袋,不管用什么方法(更多的是攻击对手的弱点),只要赢了就好。而且,相比“质疑型”员工的“罐儿破摔”,他们的行为更多是挑战上司的权威。

  而案例2中的“秦”其实并不关心细节,他只是不喜欢失控的感觉,特别是那些不容易发现的地方出错,这往往令他们感到恼火,些细节出了问题却是防不胜防,而显而易见的错误却并不可怕(因为他们太明显得像秃头上的虱子,即使闭着眼睛都能看见,因此完全可以及时纠正),所以那些其他人认为无足轻重的错误而大为光火,因为他所爆发的负面能量很大,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敢与之正面冲突,也因为惧怕这种破坏力所以要隐藏一些可能引发“爆炸”的失败或者失误,但是,这样就变成本来想掌控却怎么也掌控不了了……

  操作方向:

  关注细节本身并没有错误,但了解细节是一回事,干预解决细节则是另外一回事,前者是好习惯,后者则有可能造成混乱。

  不要强迫别人接受你的方案;如果必须在没有取得统一时强行推行,则必须想办法确保大家的积极性,毕竟具体执行者是你的下属,而且大多数人都能了解——事情往往不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在告诉下属:“事情往往不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有时必须妥协时,自己先做个表率(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必要的妥协)。

  给质疑型管理者的忠告是:

  n 分清主次,细节本身对于整体事件来说也有主次之分,把握主要的、对事件整体有重要影响,对涉及原则的部分务必坚持;无伤大雅的,尽可能让执行者自己作主。

  n 如果你真的不放心——多问、多听、多想、说出你的担心和困惑、少发表否定意见,如果想办法是下属份内的事,而他们又愿意自己承担,你只需提出目标和考核标准即可,让下属自己思考解决方案,尽可能多留一些的空间给下属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示自己的才华。

  n 允许可能出现的错误存在,工作进行中,总会有这些那些的突发问题出现,解决这些问题是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使你把准备工作做得再到位,也回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问题,而且人有时候需要犯错误,只有这样,知识才能转变为经验,就仿佛小孩子的成长一样。所以,允许错误存在的心态和工作方法。

  n 承认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多尝试按照别人的方法解决问题……

  给领导型管理者的忠告是:

  n 不要试图掌握所有事情,分清主次,把握住最主要的,细微末节本来就是防不胜防,与其自己掌握,不如发动家“捉虫”,中国人不是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成就型管理者容易犯的错误
2。 成就型管理者容易犯的错误

   成就型管理者的特点

  他们个性活跃、思维活跃,往往是一个主意接一个主意;

  他们总是人群中最引人瞩目的那个,同时也是天生的演说家,极富渲染力的语言几乎不假思索的从嘴里流淌出来;

  对流行的东西一般都非常在行,或者是周围中最早知道的人;

  他们对穿着很在意,很少有那种不修边幅的人;

  大多数时候你能明确的感觉到他们生活在“荣誉”的光环中;

  他们生存的目的就是——获得掌声;

  他们是实干家,行动能力超强;

  他们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情绪波动;

  如果与他们的目光接触,你会发现:持久注视着你的那双眼睛正闪闪发亮,灵动而鲜活。

  但是当你和他们相处时,你会发现——自己正面对着一个不折不扣的小“魔怪”,让人又爱又恨!

   “曹无伤”们的悲哀

  在上中学的时候学过《鸿门宴》的,想必很多人都记得:那个身在刘帮帐下却一心想投项羽的曹无伤,是如何被项羽的一句话断送了性命。

  本来是站在项羽一方的曹无伤,本该受到项羽的保护,但是项羽因为急于要洗刷自己的责任(借此缓和自己与刘邦的关系),却反而把他推出来做了替罪羊,让他与刘邦正面PK,虽然这场PK没有在《鸿门宴》中详细写出来,但是结果却是再明显不过了,《鸿门宴》中最后用一句话写出了曹无伤悲惨的结局:

  遂诛杀曹无伤!

  其实,以项羽所处的位置,就算把设鸿门宴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承担所有后果,刘帮也不能把他怎样,毕竟项羽手中掌握的资源足够对付刘帮,而让与刘帮实力相差悬殊的曹无伤与之PK,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表面看上去项羽不承担责任也并没有什么损失,实际上他与刘邦之间的离析早已出现,而且又失去了一个在将来,有可能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的盟友,同时这种行为也警告了那些试图或者有可能支持他的人——此人不值得托付前程和性命。

  刘帮一方则完全相反,当张良问刘帮“谁为大王为次计”时,刘帮只说了:“鲰生说我曰……”,一个“鲰生”(见识短浅之人的小子)便把如此严重的后果从谋士身上卸了下去。

  俗话说: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所谓“鲰生”虽然失策但必有过人之处,而且不管怎样,他的出发点是为刘邦考虑,失策的事情传出去,势必会给这个人造成压力,那么以后再发表意见便会有障碍。

  而且,即使是同一阵线,谋士之间也有意见相左、也会有微妙的人际关系,自己过去的失误很有可能会被有意无意地被人拿来作为标靶……

  站在张良的立场上看,虽然他没有能知道出主意的人是谁,但是却体会到了刘邦对下属的体贴,毕竟自己也是谋士,所谓:“兔死狐悲”,刘邦对待其他谋士的态度、手段也会用在自己身上……

  刘邦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所以他很巧妙的规避了这些风险。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优劣自见。

  工作中,我们也常碰到上司把下属推到正面冲突的前线的情形,并且为此次的冲突买单的往往是下属……

  案例:

  B是某大型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组的负责人,最近销售部的C经常提出在设计定案后提出修改的要求,这让本来人手就不足的平面设计组工作量超负荷,B于是向自己的上司M抱怨,希望他出面和销售部的人谈谈,尽量避免这类事情出现。

  M听说后很生气,因为定案后修改而出现的问题已经不止一次了,立刻找到了C和他的上司F,很生气的表示要解决这种情况。F向C了解情况,C很尴尬,因为修改方案是客户提出的,她无法拒绝,而且面对来自B和对方主管级的责备,又是当着自己上司这无疑会她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她很不安又也很委屈,可又不能得罪设计部的人,只能尽力解释。

  B的本意是想让自己的上司和C的上司谈谈,想个办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并不想为难C,毕竟大家以后还要合作,所以他强调,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该想个办法尽量避免次类事件的发生。

  但是M摆出兴师问罪的架势,非要弄个是非曲直,B很希望制止他,因为这让事情变成了自己正面指责C,但是面对M咄咄逼人的气势,在这时候那么说无疑是拆他的台,特别是他主动找到对方的主管,这么做了无疑会让他很下不了台,所以自己只能硬着头皮,把说了对C不利的话,但她知道,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对C和自己都是伤害,而且以后自己还要与撕破脸的C共事,这让他极度恼火。

  分析:

  任何一个机构、企业中都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问题之一便是处理这些矛盾,使之不至于造成阻碍,暴露矛盾在某些时候并不是坏事,如果不计后果的莽撞行事,则有可能使所有人陷入人际冲突的泥潭。

  案例中的B、C之间有矛盾,但是B采取的是暴露矛盾、避免冲突的比较柔和的方法,这么做是有道理的,首先B知道整件事并不是由C工作的疏忽导致;其次B、C两个人的合作关系比较密切,一旦产生冲突,两个人都要承担冲突的后果,而且很显然B不是那种什么事情都能忘记的人,令人感到尴尬、不快的事情给他留下的印迹尤其深刻。

  B希望尽量避免针对具体人、具体事件的冲突,试图借助高层M与F的对话,通过对体制和机构调整或者其他的更加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但是他没想到M居然跳出来跟对方“挑衅”,不但如此还把自己推到了冲突的最前线,让自己直接面对C甚至是C的上司,担当起挑起冲突的角色。

  糟糕的是他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问题解决者的位置,而且完全不会在事后承担冲突的后果(对方不会把他怎样,他也不用与受到伤害的C共事)。

  更让B感到生气、为难的是,身在M麾下的自己,为了保住上司的颜面,只能硬着头皮为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