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淑女之谋 作者:大元亨(晋江2014-06-04完结)-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依依兴奋说,呵,霞霞,不错呀!你也注意到了纪实性散文!
其实,她俩所说的就是老胜的散文,只因在老先生面前没有明说,当然也因为有陈阿姨在,也没有说得那么直白。不过,卢依依提到了桂中官城旧县村在旧村改造中很重视老百姓的老宅,说老百姓的老宅不的在短时间次住人,但老百女仍觉得有如鸟雀的巢穴,衣食住都由此出发。如杜甫所说“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龚自珍也说“著书皆为稻梁谋”一样涉及人如鸟雀离开了巢穴都将衣食无着。若按开发商的做法,江村社区不出半年,也会像离开旧巢便找不着北的堂前燕。因此,拆迁和开发无论如何也得与乡亲共谋。但要搞明白就得往“中国作家网”的纪实性散文找……
最后卢依依还说,特别要到那揪心的篇名《对乡亲不能如此官僚》!
卢霞似是得到了妈妈这么暗示她明白不管是桂中官城镇旧县村或江村社区,只要得知这篇《对乡亲不能如此官僚》纪实文章,都会请老先生参与旧村改造策划。因此,她也猜到了老先生在2009年,参加了建国六十周年征文暨郭沫若诗歌散文奖评奖中推出了《对乡亲不能如此官僚》的纪实性散文。可能她与妈妈一样在网上并没有查到这篇纪实文章,所以妈妈也不了解老先生为何要用《对乡亲不能如此官僚》这一个题目?
卢霞在反复琢磨对乡亲不能如此官僚这话。若说这话是老先生的老家人的埋怨话却又不像普通老百姓的话。由此,她想起了丈夫大刘说过,老先生那间房是有人设局,甚至说可能社区也参与了设局。这么说《对乡亲不能如此官僚》这篇纪实性散文,是老先生自我解嘲之作?因此,她心里颇是不踏实。她给大刘发短讯问,在网上能否查到老先生的旧作……
其实,卢霞和妈妈实际上并未见过原文。卢霞觉得那篇建国六十周年的征文应该是老先生的旧作,但偏偏老先生的老家人却不知道老先生还有这么一篇叫《对乡亲不能如此官僚》的文章。大刘不是去过桂中官城镇旧县村吗?她得问丈夫对这情况有没有了解。可她给丈夫拨通电话,大刘觉得她既然已决定陪两位妈妈回玉市,就应该在资料上尽量为妈妈拾遗补缺。比如,江村社区在几年前还不是社区,既然还是村(乡)套上旧村改造似乎还可以。但几年之后江村已是社区,套上旧村改造还能接受吗?
另外江村有明,清两朝的教育遗存,官城镇旧县村没有。但官城镇在现代教育史中是有新锐人物。如,该村有广西大学首任校长留德工学博士马君武在桂中的秘书和京师大学堂的学生。马君武曾任非常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长和广西省省长等职。后还任过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校长等职,可称为“一代宗师”。江村缺的正是这新人新思想……
卢霞百思不得其解。她要咨询的,是老先生建国六十周年的征文是不是旧作,那篇名有没有用《对乡亲不能如此官僚》,干吗扯那么远?
卢霞侍候老先生吃完睡下,便到病房外说了大刘说话的古怪。她还气鼓鼓地说,大刘在江村呆了几天,回答不了“官僚”的来由。也可说说江村划入社区前,为何要影印《酾江诗草》上、下卷合订本,还不动声色到老先生单位去订购《广西教育史》,还掏钱建宗祠和村文化走廓为何?
卢依依听女儿这么说,可她没有说话。但是也瞥了一眼已经吃完中餐,于是向女儿示意说,霞霞,看样子老阿陈有很多话说,你好好听!
这时陈阿姨说话了。她说,今年是马年,六十甲子回头,正是老胜的本命年。可老胜因有腿疾怕别人说他是瘸子,已有不少年头不回老家了。其实,也不仅仅是为面子,他也害怕别人要知他已成为样,老家人为了高考向他咨询也免了。他为腿瘸保密,起码还有点事情做。大概正因这个,不知为什么,有一天村里送来一张请束和一包东西,只交给门卫就走了。
老胜见老家人不愿到家里来,打个电话也好呀。他从门卫那里要回来请速和那包东西,请束是请老胜参与旧村改造策划,那包东西则是《酾江诗草》上、下卷合订本和《玉市赋》,还有一张字条写着:老先生,《酾江诗草》上、下卷合订本和《玉市赋》以飨情,旧村改造策划就不用烦劳了。为什么,是了解内情不打扰,还是有了误会?但到底是为了什么?
陈阿姨接着又说,哥、嫂,因为久违的一次回乡表现。那是他俩第一次从天津岳母家返单位,顺便也回了一次家乡。可他俩回到单位后来电话,却发了一通牢骚。虽没明确说什么,似是又没头没脑却又重重撂下了“官僚”两个字。老先生只理解为是哥、嫂回乡被冷落了。因他俩从天津经京广转湘桂,再转黎湛支线,几经辗转回到家乡,在酾江边要寻访旧日的家乡印象,已搞不清老宅的位置。由于哥、嫂不返乡的年月,正是家乡面貌变化较大的年月。这种难堪可以理解,但当事人可不比崔颢式的乡愁好受。当时他俩就跟找不着巢穴的燕子差不多。只是他俩没有明确去说,但却将不知归宿何处的牢骚发在老先生身上。现在又是村里人到了家门不入,很明确是在表达了家乡伙伴对老先生有意见,只是对哥、嫂没有正面说。这次送书和《玉市赋》手稿复印件来塞给了门卫,虽也不正面却也没有正面表达,却是表达得很露骨,奇怪是自己像被蒙在鼓里又不知为何因?
当时,为了弄清原因陈阿姨从四、五年前已有疑惑谈到如今。说记得以前曾来信邀老先生回乡谈旧村改造计划。但附在书里的字条却又说有什么主意请提供,是否村里见长期不返乡,原邀约他参与的计划取消,于是送书便改成塞给门卫了。但当天单位的同事打来了电话,先报告村里有人向单位买了《广西教育史》。然后,提到他们既已来邕还想登门拜访。但单位觉得老先生腿有毛病,便向村里人表示不欢迎随便打扰。说老先生完成《广西教育史》身体已是极大透支。但还要参与主编《广西通志教育志》,所以不管有什理由也建议不要打扰。单位主要是希望老先生的精力不要作过多无谓的交往。由此,老先生与村里人的隔阂,是否也与单位的无理干预有关?以上说法,陈阿姨没有直接附和与单位有关的意见,也不说这就是村里人疏远老先生的原因。现老先生已得病住院,再说隐瞒自己是跛子和谈论旧村改造策划已没意义,说老先生欠了乡亲的情都一样。
不过,卢霞还在努力理解村里兴建村文化中心,包括建苏氏宗祠和重视《酾江诗草》的影印和重视《玉市赋》手稿复印件等等。前段还特地来邕到老先生的单位买好几套《广西教育史》。这些事情之间不会是孤立的。她搞不明白的是,村里的事老先生一贯都支持。比如建村文化中心,他捐资是工薪阶层中最多的,村里不是送来表彰奖状了吗?为何江村人还要给老先生戴上“官僚”的帽子?她想,老先生不是“官”,只是在写字楼的编书人何来的“官僚”?她觉得若因《广西教育史》引出矛盾,或因江村人还要给老先生戴上“官僚”的帽子。所以老先生追悔莫及,而必须撰文《对乡亲不能如此官僚》作表白,似乎这一切一切都扯得太远了些……
至于,老先生为何要用《对乡亲不能如此官僚》的题。卢霞觉得是尚未搞清事情的头头尾尾,所以回老家有必要考察源头。反正陪妈妈和陈阿姨回玉市去,虽有“三不接触”的说法,不跟村里人接触,不跟社区领导接触,不跟政府接触,知道两位妈妈不想大张旗鼓显身。可是,江村社区可能正是各方面的矛盾都交织在一起了,所以拆迁不得不停止。社区已得到了区(县)规划局签具意见的修路和旧村改造文件也被市里撤消了。本来就是因为有包括开路在内的旧村改造项目才成立了建筑公司也一起告罄。后来是否因老先生这个真人始终不露面,社区求救无门。因此,可理解“官僚”一词就缘于老先生真人不露面。由此,更该回一次老家了。
卢依依和陈阿姨听完后,只是笑了笑,好像都没有肯定和否定。
作者有话要说:
☆、第十七章
一
次日,卢霞开着事务所那辆老式桑塔纳,陪妈妈和陈阿姨回玉市去。老先生的护理工作已由陈阿姨布置给她的儿女。虽说陈阿姨大女儿和大女婿,以及二女儿和二女婿刚从北京回来。前一段既然是他们的妈妈和卢家母女来承担,现卢家母女要带妈妈回玉市去,从哪个角度说都是应该的,照顾父亲自然也该由她们姐妹共同来承担。由此有关老家那一间房,在老先生未主张告诉儿女之前也暂不提及。卢霞的车一到三个人就要出发了。
当然,在出发前陈阿姨的儿女也为妈妈的晕车,参观了那辆老式桑塔纳。他们也懂得只因大刘使用了家里的车,卢霞才会用这辆老式桑塔纳。不过用这辆老式车的好处是,可将后排座椅往前稍一移,拉平椅背就成了一小床。对解决晕车和血压不稳定都有好处。卢霞也的确为了保驾护航使出了当年当女生委员时防晕车及其余病的种种本事,让陈阿姨服一片晕车片又用膏药贴肚脐,成了防晕车双保险。可杜绝从邕到玉260公里路段血压稳定以及带病和不带病的昏眩事故。陈阿姨的儿女一听也放心了。这时,老先生的女儿和女婿带来了两把精美的绘图蒲扇给陈阿姨和卢霞的妈妈说,虽是春节刚过,但玉市是亚热带城市,有可能一下热得难熬。要是开空调,可能在春天老人又受不了。这样蒲扇就派上了用场,带着好不好!
他们看到自己的妈妈和卢霞的妈妈将蒲扇拿在手里。但们却给了卢霞一把名贵的杨州纸扇。卢霞接过一看,这把纸扇一面是杨州瘦西湖的彩图。另一面是无名氏的诗《莫生气》的行书书法。卢霞很喜欢纸扇这一手漂亮的行书,并且这一把纸扇是杨州纸扇厂制。然而,那纸扇两面的彩图和书法却是杨州问心斋艺术品商监制,可算是一把工艺精美的杨州上品纸扇。
她再看那首无名氏的诗《莫生气》,诗是这样写的:“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卢霞很明白。虽是一首规劝夫妻和好的诗。但要规劝的却不是她和大刘而是老先生和陈阿姨。的确,老先生和陈阿姨的几十年夫妻不容易,不能为了这间房这小事搞垮了身体。这正好是她主张的“命比房重要”的翻版。应该说老先生的女儿和女婿,或者也包括老先生在京任职的儿子的意见。也就是说他们不赞成玉市一行,但因种种原因又不得不支持玉市一行。可能他们想以这把扇提醒一下,或者也有委托卢霞每事必须慎重的意思。
卢霞想,不是说有关老家那一间房的事,在老先生没有主张告诉儿女之前暂不去提及吗?可见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或许他们已有所闻。
不过,她觉得妈妈的说法也很中肯。若要是拱手相送,老先生对党和政府对孤儿的这份情就太淡薄了。真的,绝不能像阿斗送江山那样将房交出。况且还不是理所当然地交出去。这是与一张过期卖契和一个被人收买的拆迁人员有意的错误登记,以掩人耳目的买卖。所以才有人将这个拆迁人员(即叫宁聪明的人)说成是潘多拉魔怪的恶奴。这是智商和人心上的较量。可老先生的女儿和女婿送了蒲扇和《莫生气》的杨州纸扇后走了。
卢霞与妈妈和陈阿姨就这样很是得心应手,顺利地离开了南宁。
这天,阴雨天正好转晴。她们过南宁伶俐大桥时,大桥上下宽阔的江面出现了少有的东边太阳西边雨那样美丽夺目的邕江雨霁。三个人不由精神一振。卢霞向妈妈提议,妈,江上有如此美丽奇异景色,赋诗一首吧!
陈阿姨建议说,不,霞霞!有你这个女状元,赋诗就不用你妈了吧!
卢霞跃跃欲试说,好,我先献丑。然后由两位妈妈俩斧正好吗?
可能是触景生情也可能是与现实结合得到启发,卢霞一边开车一思,
终于以“伶俐桥即景”口占七绝并大声朗诵起一首《远征》来:
邕江雨霁景分明,
为救恩公三人行。
天道为民天作主,
无须恭唯半雨晴。
二十平方房不大,
不甘受辱去出征。
老妪知遇小妪哭,
力挽沉钩求铁证。
陈阿姨听后朝卢依依一瞥道,依依,赋诗自有后来人,不错吧?
卢依依没有表态。陈阿姨仍两面讨好说,小卢,得给女儿打个分。霞霞是业余,就是拿专业水准来说,除了你这大诗人也不差不到哪去!
陈阿姨,别打岔。我妈妈就是说不及格,我也觉受用,妈妈会指点的。
卢依依知道她说两句是应当的。她略一思考便对女儿说,霞霞,妈妈不打算全面评论你的诗。因为口占是当场作诗,就是即兴之作。无论是谁都不要吹毛求疵。诗的立意能结合宗旨很不错。这诗可改成很好的七律。不过,我不是要求要一定改成七律,我的意见只有一点,就是每句诗都要力求表现得突出,若能够结合实际,就要尽量结合实际摒弃华而不实之句。如,第二句按实际应该写成,“一边是雨一边晴”。下面一句则应该是,“说天不公日照正,说地不公雨分明。二十平方房不大,一寸一尺党恩情……”
妈,我懂了!卢霞觉得自己真不如妈妈。她觉得妈妈说不评论,实际已经评论了。通过这次评论,她似乎已触到了妈妈诗人的才气。按实际的领悟,她觉得所谓诗人,就是能将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变成诗的人。她认为自己的妈妈正好就是这么一种人,正因如此妈妈诗风特别平实。诗言志,妈妈的诗一辈子只有一个题就是表现人生宗旨,妈妈跟老先生都是一生不得意之人。所以妈妈的诗,除了在北仓河出海口的那首急就章之外,就只能是一首首悲歌。大家因此围绕诗歌谈了一阵子。不过,卢霞没有兴趣再去谈诗。她装着一心一意开车,其实是在为妈妈的失意人生偷偷抹泪。但大家的话题很快就转到这次回乡会不会被冷落。这当然是老先生那些发小的冷落。由此,陈阿姨解释说,老胜的哥、嫂回乡被冷落,又不是哥、嫂人缘不好,这次回去又与哥、嫂无关。原来座落村两头的上村和下村,如今东、西已斜斜拉开两华里半距离。原来上村、下村都在酾江和酩江的范围内,现在已变成以江为界,似乎是隔江相望了。那是家乡面貌变化太快了。实际当前已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无地农民。这样人的个性就随着离开土地在慢慢改变,就因为互相感到陌生,似乎觉得是被冷落了。三十多年来,卢依依也觉得酾江和酩江的桥头,已有大片滩涂和沿江两岸的果园已成商铺。原来江村的下村,已改称为社区并具备了小镇的功能是事实。
卢霞说,我从许多城乡的民事诉讼看已晓得另有原因。如今家乡老宅的权属已不易说清原印象支离破碎,而家乡面貌变化快与记忆反差大常感不适应,开发又常常与民间习俗相左,站在开发立场又似与群众对立……
由于一路话题不断。不久,桑塔纳已进入玉市。陈阿姨大概讲了社区情况,说社区支书苏大江,是一个刚从部队复员的,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