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淑女之谋 作者:大元亨(晋江2014-06-04完结)-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物线索。可惜这些老同志已经离世。这些老同志的事迹,会在以后情节发展中以精彩的篇幅予以介绍的。
卢霞觉得人们一般只叹息青春逝去。对于老一辈的离世,不说是漠视也是尊重不够。至于,一般老人的寿终正寝则更认为是自然规律,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老师在本文开头之所以说,人不会知道自己是如何死去,那也是在鞭挞自己中警醒。因为老一辈已不是社会中的主流人群,因此最可悲就是觉得所有与老一辈有关的事似乎都可以搁一搁。可事情只要一搁下来,在稍不留神之间,一代人的事就像被大风吹走了一样,要找再也找不到影踪了。由此,卢霞觉得就这么老去了的一代人的问题,有些人人为搁下就似乎已得到了解决,那是人间极可悲的解决。不过,就这样如此而已,有时想想就觉得害怕,好像是大风一阵刮过来,那就什么事都已是与之无关了。
因此,老师摘录了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说的那段名言。死神就站在生命的终点。你年复一年地作出牺牲,并且最后有所放弃。这似乎已很明确。是的,老一辈已经这样做了。如今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照着这样去做。至于,赫尔曼黑塞在最后又说,一味地沉溺于此,就太可悲了。这话卢霞还不甚理解。她大致是这样想,为何说人不会知道自己是如何死去。这话就是提醒大家,要实现赫尔曼黑塞所说的牺牲和最后有所放弃的目标,是得有预留时间的。绝不能是以三言两语勿勿忙忙交给后一辈人就以为足够了。这或许就是老师本人之所以要留下来“天堂回忆”那些文字的缘故。当然,老师天堂的回忆,不仅仅限于自己的故乡一个地方。这就更显得老师的书稿的宝贵。当然,书稿的遗失的事还没有传出去。
是的,的确不能太过天真太沉溺于自己的豁达和那种不负责任了。
三
这还得说说“天堂的回忆”那稿件遗失之后的事。这事也并非先有预兆,所以有些事就是不能预料。比如说,谁未意识到老师住进医院以后,他那台陪伴自己度过写作时光的电脑,在他离家后就瘫痪了,并且不仅是电脑机件受损,包括硬盘内的文件已全部毁坏,甚至找高端电脑公司也无法恢复。
这事刘胡明和卢霞都认为尽管一切事件的始作俑者只是电脑病毒。因为,他们自从打印了老师的书稿,自己的电脑内存也全毁坏了。这意味着老师的写作将告付诸东流。至此,刘胡明和卢霞都明白老师的打印稿在路上遗失,唯一保存下来的“天堂的回忆”的原稿就是已寄出去的稿件。因此,他们也知道首先必须在遗失的路上寻找,然后看用什么办法与“非虚构写作”评审办公室联系,他们感叹不要再发生“遗失了的天堂回忆的再遗失”那种事了,并且决定一定要在遗失路上无法找到,要恢复原稿唯一只有寄托于向“非虚构写作”评审单位提出要求时,才可以向北京发出求助函。
当时,老师尚不晓得学生在寻找遗失的稿件无果时,甚至最后得向北京的评审单位索回寄出的稿件。当然,即使这样他的学生也不敢直接索取,而是向负责人打听有否举办“非虚构写作”的讲座之类,并表示可以自费参加。其实,他们是想借此找一个机会,可以用扫描的办法恢复原文。后来他们的联系是碰了钉。他们打听到负责人是一位女同志,就极尽能事套近乎称对方为先生,以及要求这要求那。对方是觉得都感觉对方要求不正常而不予理睬。
为了及时取回遗失的稿件,他们采取以20元一页去收购已散失的稿件。可他们打印给老师的那份稿与寄给评审办公室的那份稿页数大不相同。因为,他们考虑老师在病榻上看稿子字体得放大些。他们考虑老师在电脑写作时 以电脑显示200%的显示比例写作的,要放大就得以200%的显示比例放大打印。因此,收购已是不顾成本。其实,页数多不仅成本高,要将散失的稿件收购上来也实属不易,因为收购价格越高冒牌打印稿就越多,你也分不清真假,并且能收上来的稿件,不齐全也不连贯,实在是太难了!
后来,他们从别人的口中听到有关的笑谈。有人将上述事说成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演化成了“一千零一次拷贝”。他们不明白“一千零一夜”是指什么意思?难道那份打印稿有10001页?他们记得原寄出的那份稿还不到400页,没有01的页码。怎么变成10001页?实在是弄不懂!
他们弄不懂其中的奥妙倒不要紧,但采取以20元一页去的价格收购已散失的稿件却惹出了麻烦,并且卢霞很快就得到了消息。说是有一天,有一位美丽的女子来医院拜访老师。所以要说一说这位美丽的女子。因为她有着还算姣好的面容。她穿戴时尚,除了面容清秀,还有着一身珠光宝气的美丽。
她进来之后,还没作自我介绍就劈头盖脑对着老师大声嚷,哎哟,你这老家伙!你自以为是知名老作家吗?竟敢以20元一页的高价去收购遗失的稿件?你以为有钱就以金钱来粉饰自己吗?你到底懂不懂得羞耻?
老师一听什么以20元一页去的价格收购遗失的稿件就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千方百计寻找自己的稿件,但不急于应答,而是在瞅着这位女子不作回答,他想看看这女子还要耍什么把戏。可就此时,一个孩子的哭声打破了沉默。
他知道这是隔壁有个骨折的小孩在撕破了喉咙大哭。这种哭声很烦人,孩子的父母是郊区的农民,他俩为此还按农村的习惯贴了个小小纸条: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啼哭郎。
过路先生提一句,
我儿一觉到天光。
这个小孩的哭对老师影响更大。孩子一哭老师就得闭上眼睛,不然哭声会助长有节奏的抽颤。那女子见老师不回答,也似感到自己的话语不需要如此直接。她缓了口气说,算了吧?不管是谁花了那么长时间伏案写作,总是珍爱自己的作品的。你知道吗?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过吗?几乎没有一个作家不以自己的作品为美。你一定觉得刚脱稿的草稿也很美,对吗?其实,你的草稿还不能称为作品,你以20元一页高价收购实在是太过份了!
小妹妹!老师很客气说,我虽不认识你。可你应该明白,一个躺在医院里的人,与外界分明已隔绝了。你说的以20元一页收购价不是我的主意。当然20元一页价是高了点。不过,那也不能说是对我稿件的评价。可我已从你的话得出了估计。我遗失的那份稿,现可能已落在你手上了吧?小妹妹!这样说好不好?如果说20元一页,侮辱了你的人格。你多要一些或少要一些,我都没有异议。当然你像雷锋那样将拾物交还失主不要报酬,我则是万分之感谢!另外,你要什么方式的道谢,上门或登报都可以满足,决不食言!
不,老师的话刚出口,看对方脸色大变。老师于是改口说,小妹妹,别误会。不是的,我以上只是举个例,也就是说只是打个比方说说。我已这么大年纪了,做事还是明理的。我不会赖着向你要失稿,若你不要酬劳把稿交还给我,车费油费我会考虑的。如果失不在你手,可再作计议 ……
不料,对方一下勃然大怒道,老家伙!我先声明,你的稿件不会在我手上。你不要将事赖在我身上,你若要这样,我就跟你没完,你放明白些……
这时,小何看到情况不妙,跟一护工耳语一阵,一人偷偷溜出病房去了。
当然,这么个珠光宝气的女子,是没注意小何溜了出去。她就是看到小何溜出去也不会走的。她是有备而来。本来医院最注重就是个“静”字。这女子既是有备而来就顾不及医院的规矩了。不过,老师看得出她是有文化的。她已不五扯着喉咙嚷嚷 ,可能她觉得只要给对方一个下马威。后面当然就不能像市井女人或那些泼妇那样骂街。当她说完不要将事赖在她身上以后,大概也注意到老师的情绪未升级,于是一屁股坐在小何刚离开的椅子上。
这时,她将火气降下来说,老家伙!请原谅,我不知为何,大家叫你老牛筋琴弦?我还是叫你老家伙吧?我所以来找你是为老家要开一条路。我也不瞒你,我专程从老家赶来,就是为了你最近登记给别人的那间房而来。你好好想一想,既然管拆迁的人员已将你的房登记给了别人,你就不要再争了。你是百病缠身又兼有足疾的人。你不要以为你是政府公务员,也不要说这房与切身利益有关,用上切身利益这个词,别人就会直接想到钱。一间房能值多少钱?你只要为全省教师评一次论文,就能赚回这个钱。你干吗要花那多时间去上访,甚至一连写了七封上访信。你再好好想一想,你这样上访值不值得?我有耐心等候你思考之后,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如何?
老师可能早明白她是从老家来,也已明白她的来意。因为从穿戴就知道这是浮上水的那种人。她不会是政府人员,可能是从事高收入行业或是官员的阔太太。因为只有上面这几种人才会表现得如此趾高气扬。
那女子见老师还是不理不睬又说,好,我不再叫你老家伙了,就叫你老先生好不好?但你不要以为自己在自治区机关,算高高在上。你不会不知道刘邦是一代帝王吧?他在衣锦还乡时,也只能够哭丧着脸诉说自己无将士守四方。实际他的还乡很沮丧。第二年就一病不起死了。你是个孤儿,你要村里人叫你老先生,好威风啊!不过,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若同意不再去管那间房,你就是个识时务者。假若你真能做到不管那间房,今后只要回到村里一定会受到礼遇,不像刘邦那样倒霉。你若再次还乡,欢迎你的人依然前呼后拥。你仍然是威风的老先生,你看好不好?她说着稍一停顿再说,你若再管那一间房,鬼都不理你,你掂量掂量吧。我耐心等候着你的回答!
老师仍是不说话,其实老师也意识到自己已到了这步年纪,身体状况又如此糟糕。 正如赫尔曼黑塞所说,死神就站在生命的终点。他这间房若不是还有共有人,他早就放弃了。不过,实际上老师正在写信与共有人商量是否就放弃了。可这个女子是那咄咄逼人,他的态度却已发生改变。这时,他已改变了原来的心思,他觉得即使共有人同意放弃,他也要保留意见。
不过,这回老师说话了。他说,小妹妹!从年龄上看你没资格与我讨论那间房的事,那间房在我手里已50年了,你还未到50岁吧?我回顾50年的前前后后,扶持我前行的最大人脉是党和政府以及耳鬓厮磨的孤儿伙伴。大家都觉得错误登记那间房的拆迁人员,再坚持错误就成了潘多拉魔怪的恶奴。我可以告诉你,即使我因病再站不起来,人死了还得坚持……
你太可恶!那女子又一次大声嚷着,拆迁人员是凭你父亲的卖契登记的。你说“四清”工作队将房判给你,说有当年大队党支部、大队长,以及贫协主席都可以作证。可大队支书死了……大队长死了……贫协主席也死了……
那女子看到护士长带着护士过来更提高了声音,你再坚持也会死……
这时,护士长制止道,这是医院不得大声嚷嚷……你快出去……
恰在这时,小何带着医院保安过来了,那女子见状才悻悻离去。
这时,大家都觉得小何虽是个山里人,却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并且是非观念清楚又敢于承担的一个好护工。为此,护士长嘱咐小何,如果那女子再来闹,你给护士站打铃,我就赶过来。因为打铃比打手机还快!
然后,护长叫小何找来其他护工宣赖布说,以后凡有人来探望各个病房中不能走路的重病号,必须得到护长的同意。我不在,还有其他护长!
护士长也顺便向医院保安打了招呼说,今天这个女子你算认得了。我估计她还会再来。烦你这几天都关注这个病区,最好是能即召即来!
护士长重点布置后,老师很放心。他只跟家里人说了,没有告诉卢霞。卢霞是从老师家里人口中得知。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她,事情在医院也没扩散。
四
上述事老师是很注意跟家里人沟通的。不知为何对于他在孤儿时发生的事,老师却不曾跟家里详细讲过。包括他的老伴好像也只知道个大概,特别有关那间房被错误登记的事。可能他有这样的想法,既然要写一个长篇才能讲清的事,好像也无须立即交代清楚。反正,就他已病成这个样子已经够他们操心的了。那些年代太久的往事,反正他留有文字记录,最后总会知道的。
老师知道他的病主要是病因还不明,所以才有如此的古怪的病情。
他知道自己还有一段艰难的日子。这段时间,他除了离不开家人以外,还有那位挺身而出要照顾他的,来自铁路线上一个小山村的女子。虽说是一个小山村的女子,但我他已将她视为一位高尚之士。再有,就是那位瞒着他一直上演“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学生卢霞,因为她是在拯救他书稿的人。
不过,对于刘胡明也在为拯救他的书稿做事,但他却不知情。对于刘胡明在跟踪他,并已将他列入除了疾病以外尚有致死原因的行将就木的老人。另外,这个人在他一息尚存时还在保护他,这他就加更不晓得了。
当然,此刻老师已将自己的躯体已看成只是一张空皮囊。因为他觉得一个人已老得走不动,做什么事已成为不可能,哪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此外,这些日子支撑生命并与病魔搏斗的是一群医护人员。如果他还能写作就必须以大篇幅,以浓重的笔墨去表现这批医护人员。这与“天堂的回忆”虽并不相关,他仍觉有必要列入去。不过,当前他还只定为《住院纪事》。
他还是强调那生不如死的每一天,并且注定他尚离不开医院。这期间医人员每天都在全力拯救他的生命。当然,也有人在期盼他走到生命的另一端去,那珠光宝气的女子就是其中的一员。因而,他在默默承受着巨大病痛,他并不怕死,他也想顺从地走到生命的另一端去。这,他真有那个期盼。为此,他对学生说,若书稿拯救有了结果,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就告诉他。这会是他生命中最美好期盼。可以说别人感觉光阴似箭,他却感觉度日如年。
不过,他觉得生命中最美好期盼会如期而至,是一定会如期到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章
一
刘胡明从老师的书稿知道笔者不是靠灵感写作,而是得益于写实录。卢霞是一位法律硕士,也有写实录的习惯。刘胡明见妻子也有此习惯,也喜欢上了写实录。因为从自己的身边生活就知道,最经得起推敲的就是事实。
在平时生活中,卢霞称刘胡明为大刘,刘胡明则称卢霞为大霞。这本是很自然的事。但刘胡明想到他要跟踪老师疾病之外还有没有致死的原因,因为调查也是要写实录的。可这在他们夫妻的称谓上,他颇有些犯难。因为别人还未死,你作什么致死调查?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抵触太大。他觉得还是从自己的姓氏渊源出发,看看有谁在疾病之外还有另外什么个致死原因吧。
他从《史记》中找出《高祖本纪》读一读。高祖是他刘家的高祖,并且高诅已经故去,调查他实际的致死原因,这是与姓氏关系不太大的学术问题。
他对《高祖本纪》已是很熟悉。按《高祖本纪》,刘邦死于汉十三年(即公元前195年)夏历四月二十五日。这是刘邦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