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一生的心态修养书处世经典-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孔融的寥寥数语,令李元礼不禁暗中啧啧称奇,从此对他刮目相看,视为奇才。后来孔融长大后,李元礼力排众议推荐他为京都大学之师,并视之为忘年之友。
  不过,紧接着孔融锋芒太劲的言语,又为他英才多劫的人生埋下了沉重的伏笔,直至最终被曹操无情地贬黜。
  当孔融正在和李元礼谈话时,碰巧太中大夫陈炜前来造访。李元礼的门人将刚才孔融的表现,绘声绘色地告诉了陈炜。陈炜一向老成持重,听后以略带轻视的口吻说:“小时候聪慧的人,长大以后未必如此。”
  孔融立刻反唇相讥道:“想来太中大夫小时候一定是十分聪慧的啦!”
  陈炜顿时唇紫髭翘,无语凝噎。但从此之后,他心中充满了对孔融的厌恶感。故事解读:
  路不能乱走,话不可乱说,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因言招祸。应用之道:
  有一种人,反应快,口才好,心思灵敏,在生活或工作中和人有利益或意见的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辩得脸红脖子粗,哑口无言。
  这种人不管自己有理无理,一要用到嘴巴,他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你语言上的漏洞,也会转移战场,四处攻击,让你毫无招架之力;虽然你有理,他无理,但你就是拿他没办法。
  在辩论会、谈判桌上,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不是辩论场,也不是会议场和谈判桌,你面对的可能是能力强但口才差,或是能力差口才也差的人,你辩赢了前者,并不表示你的观点就是对的,你辩赢了后者,只凸显你是个好辩之徒罢了。

  第81节:说话之道(6)

  而一般常见的情形是,人们虽然不敢在言语上和你交锋,但对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反而会同情“辩”输的那个人,你的意见并不一定会得到支持,而且别人因为怕和你在言语上交锋,只好尽量回避你。如果你得理还不饶人,把对方“赶尽杀绝”,让他没有台阶下,那么你已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这对你绝对不是好事。
  人有好口才不是坏事,但运用不当则会坏事,因此你若有好口才,建议你:
  1.把口才用来说明事理,而不是用来战斗。不过当有人攻击你时,你当然可以“自卫”。
  2.有好的口才,也必须要有相对的内涵,否则别人会笑你全身只有舌头最发达。
  3.要驳倒对方,保卫自己的意见时,点到为止即可,切莫让对方“无地自容”,换句话说,要给对方台阶下。
  4.别人得罪你时,你虽理直气壮,但也不必把对方骂得狗血淋头。
  5.若自己的观点有错,要勇于认错,并接受对方的观点,切莫用辩论的技巧死命反击,因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硬辩只会让人看不起你。
  不过有好口才的人,常会因“所向无敌”而忽略收敛的重要,因为他把“逞口舌之快”当成一种“快乐”,这是这种人最大的悲哀。
  □ 新媳妇进家门
  卫国有户人家娶媳妇。婆家借来两匹马,加上自己家里的一匹,用三匹马驾着车,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十分隆重地去迎接新娘子。
  到了新娘家,迎亲的人将新娘子搀上马车。一行人告别新媳妇的娘家人之后,就赶着马车往回走。
  不料,坐在车上的新娘指着走在两边拉车的马问赶车的仆人说:“边上的两匹马是谁家的?”驾车人回答说:“是向别人家借来的。”
  新娘又指着中间的马问:“这中间的马呢?”驾车人回答说:“是你婆家自己的。”新娘接着便说:“你若嫌车走得慢,要打就打两边的马,不要打中间的马。”
  驾车人有些奇怪地看了看这位新媳妇。
  迎亲的马车继续前进,终于到了新郎家。伴娘赶紧上前将新娘扶下了车。
  新媳妇却对还不熟悉的伴娘吩咐说:“你平时在家做饭时,要记住,一做完饭就要把灶膛里的火熄掉,不然的话会失火的。”那位伴娘虽然碍着面子点了点头,心里却有点不高兴这个新媳妇的多嘴。
  新媳妇进得家门,看到一个石臼放在堂前,于是立即吩咐旁边的人说:“快把这个石臼移到屋外的窗户下面去,放在这里妨碍别人走路。”婆家的人听了这个新娘子没有分寸又讲得不是时候的话,都不免在心里暗暗发笑,认为新娘子未免太爱讲话又太不会见机讲话了。
  其实,这新媳妇所说的三件事,对婆家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可是她刚踏进婆家门就俨然以主妇自居、多嘴多舌的做法却引起了旁人的反感。故事解读:
  一个人说话、办事,要有理有利有节,讲究场合和方式。如果不顾时机、不看对象,即使是好话,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应用之道:
  古人说:“讷为君子,寡为小人”,祸从口出并不是不让人们说话,而告诫人们讲话一定要谨慎,常言说:“言多必失,谨开言,慢开口”;“会说话的想着说,应该怎样开口,都有一定的学问。”
  普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心理学家说,人若有心事,应该说出来,才不会在心内郁积,憋出病来。这个说法基本上是没错的,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
  之所以处理心事要这么慎重,是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掌握住,会形成他日争斗时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预防。
  其次,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与牢骚,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快乐地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他日被人拿来当成修理你的武器,你是怎么吃亏的,连自己都不知道。

  第82节:说话之道(7)

  那么,对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答案还是:不可随便说出来,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筛选,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来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了解。
  家人呢?能不能说?
  不可随便说出来,假如你的配偶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并不是你能预期的,譬如说,她(他)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
  然而,闭紧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城府深,心机沉,不可捉摸与亲近的人了。如果你本就是这样的人,那无太大关系,如果不是,给了别人这种印象是划不来的。
  所以,偶尔也要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你周围的人听,以降低他们对你的揣测与戒心。
  有些话可以公开谈,有些却只能私下说;有些话在这里能说,在那里就不能说;有些话这时候能说,那时候不能说;当着那些人能说,当着这些人就不能说。
  □ 不要过分热情
  有位先生,与太太的感情一直不错。但毕竟结婚的时间很长了,所以平时夫妻间的感情较为平淡。只有当他与朋友聚会或有其他事情需要向太太“请假”时,才会表现出热情如火的态度来。
  这种举动,使他的太太很快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只要丈夫对自己表现得很好时,就一定是“有求”于自己了。
  一天晚餐时,这位先生突然对太太说:“亲爱的!你真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不但烹调技术越来越好了,而且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我的确很幸运,娶了一位既美丽又能干的好太太!”
  听了他的话,太太却毫无反应,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别说得那么好听了!你是不是明天又有什么事,又要晚回家了?那就赶快对我直说好了!”
  这位先生感到很奇怪,说:“我最近什么事情都没有啊!你怎么会那样想呢?我是真心实意地认为你好,所以才会从心底里对你表示赞赏啊!”
  “我才不信你的花言巧语呢!”太太还是一脸不屑的表情,“以前只有当你‘有求’于我的时候,才会对我说几句言不由衷的漂亮话。”
  此时,这位先生才明白,原来是自己以前的表现使太太产生了误解。他赶忙解释说,自己因为最近读了一本有关爱情和婚姻的书,看到上面说夫妻间只有相互尊重、欣赏,才会生活得更幸福,正是这句话提醒了他,所以才会对太太表示赞赏。故事解读:
  不要认为只要热情待人就一定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很多时候,别人之所以远离你,恰恰是因为你太热情了。应用之道:
  一般说来,当我们和别人交往时,一旦别人对我们表现得过分热情,超过了一定程度,那么我们心里都会打上一个问号:“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不仅对熟悉的人是如此,陌生人的交往也是一样的。
  比如说,当你走入一家商店时,如果售货员对你冷若冰霜,你就一定会不高兴;但是,如果售货员对你热情万分,嘘寒问暖,不停地与你搭讪,推荐、介绍各种商品,那么你也会感到浑身不自在。结果,你不但不愿意购买任何商品,而且很快就拂袖而去。
  过分热情的售货员,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他一定是想多赚我的钱,或者是这里的商品不好卖,所以才会如此热情地向我介绍、推销的。”所以那些懂得销售技巧的人,都是十分善于把握分寸的人——既不冷漠淡然,也不过分热情。否则的话,就一定会遭到顾客的拒绝。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如果你想受到别人的欢迎,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过分热情。这样做,才更容易让人接纳你。
  在与人交往中,有一个“度”的问题,即要注意掌握分寸,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否则便极容易“失度”,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分以及交往的程度深浅等等方面的不同,热情也应该有档次、分寸上的区别。如在公开场合中,即使熟人、恋人相见,也不要旁若无人地高声纵情说笑,过度的亲昵举动则更不合适了。
  不要认为只要热情待人就一定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很多时候,别人之所以远离你,恰恰是因为你太热情了,从而让人产生怀疑和误解的缘故。虽然说热情是人际交往的“升温剂”,但是倘若失控,温度超过了正常值,也会导致焚毁人际关系的悲剧发生。

  第83节:说话之道(8)

  在社交场合中,有的人怕受人冷落,更想急于和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就对人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好像与人已经认识了很久似的,无话不谈,没话找话。
  这种人通常被人称为“自来熟”,而他们的这种表现,换来的常常是与自己所想要的完全相反的结果。付出和所得的不对等,经常使他们陷入痛苦之中。
  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总想多多和别人交往。一进入单位,无论碰到谁他都拿出一副热情的态度,在各种社交场合中,他也总是寻找机会和人拉关系。
  凡是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有事想找他办,他也从未拒绝过,总是笑眯眯地说:“好的,让我想想办法。”
  开始时,大家都以为这个年轻人肯帮助别人,十分慷慨好义,但时间一长,人们却发现他所答应的事情没有一件办成的。
  这个人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自己根本帮不上忙,但为了和人拉关系,显得感情好,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别人的话“照单全收”。久而久之,人们便送给他一个绰号“老沙皇”,即“老撒谎”的谐音。
  然而,这位大学生本人却在心里经常沾沾自喜,自以为得计,因为从表面上看来,他的“人缘不错”,“熟人很多”。殊不知,他只是和别人“混个脸熟”罢了,根本没有一个人愿意真心和他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循序渐进、久而弥笃的。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到一定的“火候”,人们之间的感情就不可能变深厚。
  与人交往,不可刚一见面就表现得仿佛相交多年似的,更不要说话口无遮拦,太过随意。这种人际交往上的“揠苗助长”倾向,常常会导致彼此的关系早早夭折,迅速“死亡”。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人们之间的感情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深厚。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无论对爱情和友情来说,所谓“一见钟情”往往都是靠不住的,也是不可能长久的。尤其对于一般人来说,“自来熟”都会给人一种轻率、轻浮、不可信的坏印象。
  □ 善意的“谎言”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
  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牲口已经不中用了,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
  院长问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将他在集市上的话说了一遍。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故事解读: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应用之道:
  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
  一个善于说话的人;此时必然避其锋芒,即使觉得他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

  第84节:说话之道(9)

  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鲁莽,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怎样理解真话被肯定的现象呢?
  换一个角度我们便会看到,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趋利而避害。
  可以设想,如果某甲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直言不讳,人们因此认定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所以乐于与他深交,并在人前人后夸赞他,某甲也因此感到快乐和自豪。
  也就是说,某甲的真诚为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