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一生的心态修养书处世经典-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查清原因方可化解怨恨
  产生误会后,一方怒气冲冲,充满怨恨、敌视;一方满腹狐疑,委屈压抑,双方隔阂越陷越深,而且一谈即崩,大有新的误会接踵而来之势。此时,需要冷静,你必须下一番功夫内查外调,搞清楚对方的误解源于何处,否则,凭你费多少口舌,也不会解释清楚,搞不好,还会越描越黑,弄巧成拙。
  (3)战胜自己的懦弱,当面说清
  误会的类型千奇百怪、多种多样,但解决的最简捷、最方便的方法便是当面说清,大多数人也都欢迎这种方法。有人由于懦弱,不敢当面对质,结果把问题搞得极为复杂。记住,如果有的误会需要亲自向对方作说明,你一定不要找各种借口推脱,一定要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想方设法当面表明心迹。不要轻信第三者的只言片语。
  (4)越拖越被动
  有人被误会搞得焦头烂额,总觉得心中有难处,不好启齿,结果碍于情面,时间越拖越长,误会越陷越深,到最后无限止地蔓延,形成了令人极为苦恼的结果。所以,有了误会要迅速解释清楚,时间越长,就越被动。
  □ 不妙的想像
  在苏格兰的南部,有20年没下雪了,突然有一晚下了大雪。克兰赛先生很想去滑雪,可是又苦于没有雪橇。他的妻子对他说:“你的朋友米立干不是有雪橇么?我相信他一定会借给你的。”“真是好主意!”于是,克兰赛就去找他的好朋友米立干。路上很冷,他半路走进一间酒吧,去喝一杯酒。从酒吧出来的时候,他心里想:“我希望米立干能把雪橇借给我,不过也许他会怕我把他的雪橇弄坏了。”走着走着,他又想:“要是他自己不用,又舍不得借给我,那他真是一个无聊的家伙。”想着想着,他心里就有点闷,好像已经被米立干拒绝了。于是他走进了另一个酒吧,喝点酒来解闷。等他出来的时候,他就对自己说:“要是那个家伙真的不肯借给我,我一辈子也不跟他讲话。”
  他到了米立干的家,已经夜深了,米立干的窗子已经没了灯光。他心里气急了,拾起一块石子,把窗玻璃打得粉碎。一会儿,米立干穿着睡衣,出现在那破了的窗口上,向街上愤怒地叫喊:“是谁把我的窗打碎了?”
  “是我,混蛋!”克兰赛举着拳头向米立干挥舞:“你留着你的雪橇吧,看老子要把它打个稀烂!”

  第5节:有容乃大(5)

  这是个笑话,但这一类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有一种人,总喜欢做这一类的想像,想像着别人看不起他,不肯借东西给他,到处讲他的坏话。在想像中,他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这些坏话是怎么说的以及说这些话的声调……他就在这一类的想像中,生别人的气,生自己的气,甚至生全世界的气。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呢?如果你恰好有这方面类似的毛病,赶快改掉吧,只有觉得别人喜欢你,在和他们交往的时候,你才能够把正面的信息反馈给他们,他们也会因此而真的喜欢上你。故事解读:
  猜疑成性的人往往是孤独的,没有人愿意和喜欢猜疑的人呆在一起,这种孤独不是哲学家的心境孤傲,而是别人避而远之的孤独,如果喜猜疑再加上自私、畏惧,那就更惨了。应用之道: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适度的猜疑是一种逻辑推理,但过度的猜疑就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捕风捉影,神经过敏。正如有人所说:“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夜里起飞。”猜疑之心令人迷惑,乱人心智,让你分不清好坏,辨不清敌友。
  本来是一对好友,因为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或一句不经意的话,你便怀疑他是不是对你有意见,是不是有阴谋要搞你的鬼,结果处处提防,最终会葬送了你们的友谊。夫妻猜疑是最惨的了,妻子和别人一次正常的单独交往会被认为是偷情,一封同学的来信会被认为是情书,好一点的结果是家如冰屋,差一点的结局是妻离子散。
  猜疑成性的人往往是孤独的,没有人愿意和喜欢猜疑的人呆在一起,这种孤独不是哲学家的心境孤傲,而是别人避而远之的孤独,如果喜猜疑再加上自私、畏惧,那就更惨了。
  好猜疑的人不光疑别人,还自我虐待般地疑自己。最常见的就是常常觉得自己生病了,脉搏比昨天少跳了两次,怀疑自己心脏出了毛病。医生说没事,回来还琢磨这个医生是不是半路出家,水平不高。
  有这种倾向的人该如何自我改善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试试。首先,一旦发现自己又习惯性地犯疑,立即心理暗示自己:停止推理。很少有人不知道多疑是一种毛病,只是无法控制自己。所以,可以通过逼自己去想别的事,掐自己的手指等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醒和控制自己。长此以往,进而养成一种习惯,那么这种毛病就能基本改掉。
  其次,要养成不太在乎别人看法的习惯。很多人多疑是因为对自己没信心,潜意识中希望通过别人的眼光来评价自己,因此,就会设法弄清楚各种眼光的含义,于是各种猜疑就油然而生。所以,要设法跳出这种怪圈,努力增强自信心。
  另外,尽量地把心里的猜疑放到“外面”。做肚里文章是很伤人的,可以找个好朋友把心里的猜疑和他聊聊,他往往会告诉你这是无中生有。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可笑:自己怎么会想这些东西。你也可以把猜疑写到日记本上,写着写着,你也会觉得很无聊,于是心里也会随之轻松。当然有胆量和被猜疑的人正面交流一下,那很可能是最有效的。
  最后,以宽容之心待之。斤斤计较肯定会纠缠不清,猜疑不定。如能宽容待人,自然不会去乱猜疑。经常告诉自己:不要管别人怎么想,这纯粹是别人的事,是别人的权利。我可能有错,他也可能有错,别计较这么多,有时间猜疑还不如去看篇小说。
  □ 小和尚的答案
  从前,普陀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他们师徒二人在寺庙中相依为命。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爱清洁的人和一个不爱清洁的人一同从外面回来,是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还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小和尚搔了搔头皮,迅速地答道:“当然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身上脏得很。”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置可否。
  小和尚以为自己回答得不正确,又马上改口说:“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老和尚问:“为什么?”
  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说:“那还不简单,爱清洁的人有爱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人没有爱洗澡的习惯,只有爱清洁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说完,小和尚等待师傅的夸奖。

  第6节:有容乃大(6)

  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没有夸奖小和尚,还说小和尚没有悟性,小和尚更加莫名其妙了。
  “两个都得去洗澡,爱清洁的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需要洗澡。”小和尚只有这样回答了。可师傅的脸色告诉他,又错了。
  小和尚只剩下最后一个答案,于是怯生生地回答:“两个都不去洗澡,原因是爱清洁的人很干净,不需要洗澡,不爱清洁的人没有洗澡的习惯。”
  他刚说完,老和尚满意地说:“其实,你已经把四个答案都说出来了,但你每次都认准一个是正确的,你的答案是不全面的。因此,单单拿出一个都不是正确的答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与人交往中,有时并非因为做得不对,而是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故事解读:
  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所以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固定的答案而去争辩是非。应用之道:
  在对方陈述他们的观点、意见、看法和某种判断时,我们总爱否定他们,有时甚至会粗暴无礼地打断他们的话,说:“你说的不对”、“不是你说的那样”、“我不同意你的说法”,等等,这一下便产生了火药味,双方争辩起来,争吵起来,进而还会人身攻击和谩骂,搞的双方都很没趣。
  有时对方说的并非没有道理,或者很有道理时,我们也受虚荣心的怂恿,故意不同意对方,抢着说出我们的高见,其实我们的高见并非高见,而是些很蠢的话。我们只不过是想在大庭广众面前出出风头罢了。就是我们稍微谦虚一点,把对方视为一家之言,然后我们也会从另一种角度出发,大谈我们的想法。其实我们的想法,又何尝不是一家之言呢?我们对人家的反驳或补充毫无必要。只是我们太爱表现自己了,太爱表达自己了。我们的那些意见,大多很愚蠢,很浅薄,很让人见笑。我们不知道这些,蠢头蠢脑地把它们说得义正辞严。
  有时我们完全是出于心里别扭,想干扰对方,说出一些莫衷一是的言辞,我们并不想讲道理,只是不愿意赞同对方罢了。我们这种行为,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为着这种无谓的东西,我们失去了很多难得的朋友、很多难得的机遇。其实我们对人家的这种否定和责难,除去自身完全没有意义外,对我们自己也毫无益处,我们在否定和为难别人时,我们自己也被否定了、为难了。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为自己制造的这种晦气太多了。
  我们完全可以十分大方地肯定对方,学会点头称“是”。我们可以欣赏对方的观点、辩词和立论,想想它们有哪些合理的地方、对的地方、于我们有益的地方。如果实在没有合理的地方、对的地方,甚至一无是处,我们也完全可以只当听听“故事”就作罢,而不必在言辞上较劲认真,这在很多时候是无益的。相反,认真地倾听对方,点头认可,不仅会使我们谦听受益、启悟智思,还会使我们多交朋友,在其他方面,受人实惠,如鱼得水。比方,你可以这样试试,一边认真地倾听着,一边点着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你的话对我启发很大”,等等。只要认真地倾听,就会使对方感觉很好,他的内心也会因此而温和起来。顺着人家的话说,肯定人家的道理,这是人际交流中最基本的常识和技巧。据说老虎的毛要顺着摸,反过来理解,顺着摸老虎的毛,老虎也会驯顺。如此凶猛的动物,都能把它降住,可见“顺着摸”的厉害了。尝试一下“顺着他”战胜他的招数吧!
  □ 以柔克刚
  在加拿大魁北克山麓,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有一个独特的景观:西坡长满了松柏、女贞等大大小小的树,东坡却如精心遴选过了的一般——只有雪松。这一奇景异观曾经吸引不少人前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但却一直无人能够揭开谜底。
  1983年冬,一对婚姻濒临破裂而又不乏浪漫习性的加拿大夫妇,准备作一次长途旅行,以期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两人约定:如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分手。当他们来到那个山谷的时候,大下起了大雪。他们只好躲在帐篷里,看着漫天的大雪飞舞。不经意间,他们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下得大而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然而,每当雪落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使雪滑落下来。就这样,反复地积雪,反复地弯曲,反复地滑落,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其他的树则由于不能弯曲而很快就被压断了。西坡的雪下得很小,不少树都没有受到损害。

  第7节:有容乃大(7)

  妻子若有所悟,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其他的树,只不过由于不会弯曲而被大雪摧毁了。”丈夫点头之际,两人似乎同时恍然大悟,旋即忘情地紧拥热吻起来。丈夫兴奋地说:“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要像雪松一样弯曲一下,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一对浪漫的夫妇,通过一次特殊的旅行,不仅揭开了一个自然之谜,而且找到了一个人生真谛。故事解读:
  如同弯弓是为了更有力地射箭,退却是为了更勇猛地进攻一样,柔软的关键在于韬光养晦、蓄势待发。这是一种至高至善的人生艺术,只有精心锻造才能成就!应用之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你需要挖掘出这些长处并且给予尊重。正如美国作家爱默生所说:“每一个我所碰到的人,都在某方面比我优秀,而在那方面,我可以向他学习。”
  当你真正以谦逊之心,以欣赏之心,以包容之心对待他人时,对方一定会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因而把你当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朋友,产生对你的亲切之感。
  按照这一规则,几乎所有的社会矛盾冲突都可以在客客气气的商讨中得到解决,它包括下列方法:
  以柔克刚法。双方发生冲突,绝不能强迫对方,即使你有权力、有实力,也不能强迫人。采用以柔克刚,软磨硬泡,会减少乃至降低对方的反感,即使做不成生意,也丢不了声望。
  妥协求和法。两个人下棋,谁都不认输,当你看到赢的希望不大,不妨主动说:“不行了,和棋”,这比最后真的和了甚至输了要好。生意谈不下去,还硬着头皮捱,不如换个说法,暂停。这样,不至于造成对方反感。
  合作法。明确你和他的需求,考虑各种可能,找出双方都能满意的方案。这样,你好我好,和气生财,各有所获,冲突烟消云散。
  容纳法。尊重差异,容纳对方,不在细枝末节上争你高我低,宽容大度才能笑口常开。
  转移法。话不投机出现僵局,你可自言自语,自我解脱,转移话题,首先“停火”。如,可以说,“事情好商量,咱们一回生二回熟”。
  从容法。受到取笑或者攻击,不动声色,态度从容,沉着冷静,严控自己。心理学家告诉人们制怒的有效办法,就是闭眼静坐,舌舐上牙床3分钟,3分钟过后,“多云转晴”。
  认错法。确实因你语言不当,行为不周,或者过于鲁莽、草率,触了人家自尊,冒犯了对方,应当老老实实地、规规矩矩地诚恳道歉。“这事怪我,请多包涵,实在对不起了。”这样,可解决诸多尴尬。
  沉默法。双方发生争执,各持己见,甚至对方咄咄逼人,你也不要扭头就走,不要火上浇油,可以坐在那里,不吭气,不吱声,让对方以为你“没电了”。实际上,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也就渐渐地泄气了,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嘛!
  □ 禅师和小偷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