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以诚立,为人必须诚实守信,但这是指对信得过的朋友。但是在敌我对立的特殊情境中,对待信用却要灵活。在特定情况下,信用是做给人看的,是一件道具而已,用来显示自己的魅力,或者达到特定目的工具。如果在残酷的斗争中遵守不应遵守的诺言,就是因信而自缚。
东汉末年太史慈在郡里担任属官,正巧郡里和州里发生争执,是非难辨,于是分别上奏章分辨。谁的奏章先到达京城洛阳,谁就能占上风。
当时州里的奏章已派人送出,郡里的官员怕自己落在后头,选中太史慈去追赶州里送奏章的人了。他昼夜兼程赶到了洛阳,马上来到专门接待臣民上书的公车衙门,送了奏章。
这时州里派出的官员刚到,正在求守门的官吏为自己通报。太史慈问他:“你想通报上奏章吧?”州里来的官员说:“是的。”太史慈问他:“你的奏章在哪里?题头落款是不是写错了?”
州里的官员说:“你得答应不能弄坏了。”太史慈答应了,于是就把那官员拿的奏章拿过来看。奏章刚一到手,太史慈就把它撕了。
州里来的官员大叫起来,拉住太史慈不放。太史慈对他说,“你要不把奏章给我,我也没有机会把它撕了,是祸是福,咱俩都一样承受,反正也不能让我独自蒙受罪责,与其这样,不如咱俩都悄悄离开这儿。你回去就说奏章已经送到,反正也不会有人知道。”
于是太史慈与州里的官员一起悄悄地回来了。郡里送的奏章终于被批准,州里认为自己的奏章没有起到作用,也就没有追究。
信用和诺言最难经受考验的地方就是外交领域。白纸黑字的外交公文和友好邦交的外交辞令在这里用得最多最勤快,但是在背后往往都是外交时机和国家利益的表现。在外交中,谁能得出来英国外交家德斯累利的话:“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不必守信还有一种情况是情况紧急,必然要靠信义为引子达到目标,而信守承诺又难以达到的时候
宋朝陶鲁字自强,二十岁时,因为父亲陶成在战争中牺牲,被录用为广东新会县丞。有一次,都御史韩雍下令,要犒劳军队,需要一百头牛,限三天内备办出来。令出如山,众同僚都不敢应承,陶鲁越过同僚承担了这项任务。
三司和同僚们责备他胡来,陶鲁说:“我决不以这件事来连累你们。”
于是在城门上张贴布告说:“交一头牛酬谢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牵了一头牛来了,陶鲁马上给他五十两银子。
第二天,人们争先恐后地牵牛来,陶鲁选取其中一百头肥壮的,按平价给了主人钱,说:“收牛这是韩公的命令,我没有权利多给你们钱啊。”他接期向韩公进献了一百头牛,韩公十分赞赏他,让他随自己担任后勤官员。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拿信用来说事。信用最普遍使用的是爱情领域。但是古今中外,多少悲剧就是由于诺言问题而产生的呀。
实际上,尾生抱柱并不是信用的例证,而是爱情的见证。要是换了别人,尾生肯定不会那么迂,他想做的不过是为爱情坚守一回而已,跟信用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所以信用是一件道具,是用来作事的。如果不懂得这一点,而把信用视为一种高贵品德,那就大错特错了。
待人智谋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谋(1)
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借鉴历史 明镜止水
古人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正在流动的水,有时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坦白地反映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历史,就是这样一面所谓的“明镜止水”,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态向我们提示过往和未来的一切事物的真相和境界。
因此,所谓的料事如神,并不是凭空“顿悟”出来的能力,而是首先通过对历史事物的深刻了解,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因此能正确预测所面对的事物背后的发展趋势和结局。
春秋时,齐国攻打宋国。宋派臧孙子到南方向荆(楚国古称)求援。荆王听后非常喜悦,答应前去营救。随臧孙去的人都很高兴,唯有他面有忧色。
他的车夫说:“求援已经得到了回答,你为什么面带忧郁呵!”臧孙子说:“宋国小,齐国大,因救小宋国而得罪了大齐国,这是一般人都有顾虑的。荆王面带喜悦,一定是做给我们看的,为的是让我们坚持住。我们坚持作战,齐国也将疲惫,荆国就可以坐收渔利了。”
后来,臧孙子回到宋国时,齐国已占据了宋的五座城市,而荆国的援宋之兵仍没有到。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观察别人不能仅靠对方说的话,更要观察对方言行是否一致。一般地说,心有忧患时神色一定疲乏而枯槁。荆王因小国得罪大国本应该忧心忡忡,但却面露喜色,就是言行不一,因此其许诺必须是假的。
曹操是一位雄韬武略过人的大英雄,更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料事如神的智者。
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太监,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想召董卓带兵进京,以兵力来胁迫太后。
曹操听说后,冷笑着对人说:“宦官古今各朝代都有,但当世之主不应该给他们权力和宠幸,使他们到这个地步。治他们罪时,应当诛杀元凶,这只需要一个武士就够了,何必纷纷召外将呢?想杀尽宦官是不可能的,事此一定会败露。”
果然,董卓还未到,何进已被宦官所杀。
我国清末思想家魏源认为,智慧的真正来源是自己和别人的实践,而不是死的书本。
他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披(即阅读)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指海外贸易商人)之一瞥;疏(即注释)八珍之谱(名贵菜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品尝)。”
每个人经历的事情可以提供判断的依据,然而人的一生毕竟有限,要想能在遇到问题时举一反三,还必须学从历史的经验中学习。
南宋初年,金国太子兀术在朱仙镇战败后,想要放弃汴京撤军回国,有一个书生在金兀术的马前,拦住他说:“太子不要走,岳飞快要退兵了。”
金兀术不相信,说:“岳少保用五百兵力打败了我十万大军,汴京的百姓日夜盼望他的到来,我凭什么能守得住汴京呢?”
待人智谋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谋(2)
书生说:“自古以来,没有专权的大臣在朝而大将军能够在疆场立功的。岳少保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全,何况成功地收复汴京呢?”金兀术恍然大悟,于是没有撤军。
不久,岳飞果然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被斩于风波亭。
上面必个例子都是从人生和历史的经验中推断出的正常结论,其前提是历史的相似性。但另一方面,要真正探知事情的真相,也必须发现其不同寻常之处。
晋国的智伯要攻打卫国,就先给卫国君王送野马四百匹,璧一块。卫王大喜,大臣们纷纷祝贺,只有南文子偏偏面露忧愁。卫王问:“大国向我们赠送礼品,大家都高兴,你为什么忧郁呢?”
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有出力而得到礼遇,不能不弄清对方的用意。野马四百,玉璧一块,这是小国给大国送礼的规模,而今是大国送给小国,大王您要警惕呵!”卫王认为他的话有道理,于是转告给边境驻军。
以后,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到了卫国边境,见其已有准备,就返了回去,并说:“卫国一定有贤能的人,他能预先知道我的计谋。”
料事知人 防患未然
东海有个姓钱的老翁,从一个小户人家发财致富,想在城中买房子定居。
有人告诉他:“某处有一座房宅,众人已经出价到七百金,马上就要出售,你赶快去看看怎么样吧!”
钱翁看了房子,又向当地人了解当地市场的情况,竟然用千金买了下来。他的儿子说:“这座房屋的价钱本来已经有了定论,你现在骤然增加三百,岂不是太便宜那个房主了吗?”
钱翁笑着说:“这当中的道理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我们是小老百姓,房主违拗众人而将房屋出售给我,不稍稍多出些钱,他拿什么话去堵住众人的嘴巴?而且那些想买又没有得到满足的人,一定会想办法来阻止我们得到这座扇子。我用千金买下他们出价七百金的房子,房主的愿望既得到充分满足,其它人对我这座房子也无利可图了。管他们笑也好,哭也好,反正从此后,这座房宅就是我钱氏的世代家业,再没有什么隐患了。”
后来,很多房产因为竞争激烈或转手赎回,引起很多纠纷,只有钱家的房产因为是吃亏买下来的,没有人眼红,因而也没有任何纠纷。
大凡发生变故,一般都是先具备某种趋势,然后慢慢发展而成。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趋势不同,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只有对这种趋势的特点洞若观火,才能相应采取对策,防患于未然。
战国时,秦国王稽奉命出使魏国,回国时,偷偷带着范睢一同乘车到了湖关。这时远远看见一队车马从西边驰来。王稽说,“是秦丞相穰侯到东边各县城巡视。”
范睢说:“我听说穰侯这人在秦国很专制,厌恶诸侯国的来客。恐怕他要羞辱和难为我,我得藏进车里。”
待人智谋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谋(3)
一会儿,穰侯车赶了上来,慰问王稽后就便站在车旁问:“关东一带有什么情况吗?”王稽回话:“没有。”又问:“请问您这次是否同诸侯国的客人一起来的?带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而已。”
王稽答:“我不敢这样做。”随后,穰侯离去。范睢从车中出来说:“穰侯是个有智谋的人,但他判断事物要慢一些。刚才他怀疑车中有人,却忘了寻找,过后一定会后悔。”
于是范睢下车跑掉了。他走了几里地后,穰侯果然派骑兵找王稽查人,听说骑兵没查到人才放心离去。以后范睢才得以和王稽一同潜到秦都咸阳。
穰侯的举止不出范睢的意料,所以穰侯的行动无法跳出范睢的预测,而范睢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使自己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就是因为有对穰侯行动的先见之明。
情势不同 表现必异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每个人的表现不同,
在不同的环境里,情势就会不同,人的表现是不同的,甚至迥然相反,万不可为一时一地的表现而迷惑,凭着特定环境里的表现,而断定一个人的品质。
以俭朴和谦恭的品质来说,贫穷的人无须学习俭朴,卑贱的人无须学习谦恭,这不是人性的不同,而是人的处境决定的。所以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俭恭,必须在富贵人身上才能鉴别出来。
蔺相如曾经是宦官头领缪贤的门下食客,缪贤一次闯了祸,把相如找来商量。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位远方客人来到缪贤的府前,拿着一块玉璧叫卖。缪贤见此璧白润无瑕,宝光闪烁,就花了五百金买下。后来缪贤让玉匠前来相玉,玉匠大吃一惊,说这就是和氏璧。缪贤异常惊喜,连忙秘藏起来。但早已有人将此事报告了赵惠文王,赵王向缪贤索取,因为缪贤非常喜爱和氏璧,所以没有立即献璧。赵王大怒,趁出猎之机,突然来到缪贤家里,搜走了和氏璧。
缪贤十分害怕,准备要逃到燕国去。
相如问:“您怎么知道燕王可靠呢?”缪贤说:“我曾随赵王与燕王在边境上会见,燕王私下握我的手说:‘我愿与你结为朋友。’因此敢去他那里。”
相如劝说他道:“那时赵国强,燕国弱,而你受到赵王的重用,所以他为保持住宠幸想结识您,如今,你是从赵逃到燕,燕一向怕赵,一定不敢留您,而要把您押送回赵。您不如袒胸背斧到赵王那去请罪,才会幸免。”
缪贤采纳了相如的计策,终于得到了赵王的原谅。从这件事看,可以说蔺相如已洞彻到了人情的细微隐蔽处。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春秋末年晋国的中行文子身上。
当时,中行文子获罪于国君,被迫流亡在外。
待人智谋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谋(4)
有一次,经过一座小城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着后面的车子呢?”
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我们赶紧走。”
果然,不久,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献给了晋王。
另外一个故事则更发人深思。
东晋大将军王敦去世后,他的兄长王含一时感到没了依靠,危险一步步逼近,便想去投奔王舒。
王含的儿子王应在一分劝说他父亲去投奔王彬,王含训斥道:“大将军生前与王彬有什么交往?你小子以为到他那儿有什么好处?”
王应不服气地答道:“这正是孩儿劝父亲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强手如林时打出一块天地的,他能不趋炎附势,这就不是一般人的见识所能做到的。现在看到我们衰亡下去,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而荆州的王舒一向明哲保身,他怎么会破格开恩收留我们呢?”
王含不听,径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将王含父子装入麻袋,沉到江里。而王彬当初听说王应及其父要来,悄悄地准备好了船只在江边等候,但没有等到,后来听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后惨遭厄运,深深地感到遗憾。
反激试探 巧得真情
所谓反激,就是运用激将法使人感情心念有所动,而按刺激信号行事。它是一种驾驭人,调动人的计谋手段,所以又称为激将计。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就是这个意思。
反激的手段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挑起被激人有所动,这种动可以表现为好奇、生气,可以表现为怒,也可以表现为其它感情。无论好奇也好,怒也好,羞辱也好,只要他按照我的意愿去行事就成。所以,行反激之谋的人能享受一种暗中观察人隐秘思想的快乐。
五代时南唐的赵王李德诚镇守江西,有一位算卦先生自称对于世上众人的贵贱,能一眼就分辨出来。
赵王让几个歌女与他的夫人在一起,穿戴打扮都完全一样,站立在庭院中,让那位算卦先生来分辨这些妇女的贵贱。
那算卦人弯着身子进来说:“夫人头上有黄色的云。”那几个歌女都不自觉地仰头看夫人头上,而唯独夫人自己微微抬头向上看。
算卦先生马上就指出,那几个歌女所注视的那一位便是夫人。
这是以言语引导来探知真情。在这方面,也可以来一点逆向的考察手法,也可以探得一点虚实,比如对专爱说好听话的人,偏不听他的,偏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