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临走那天,他告诉众人说:“我本来没有拒收你们礼物的意思,不想大家所送的东西太多了。而我只有一辆车,要走很远的路,如今天下兵连祸结,我恐怕带着大量的财物遭到不测。所以好意我心领了,礼物请各位收回。”    
    于是将大家的馈赠一一奉还。众人都十分佩服他的德行。    
    我国是“礼仪之邦”,互相之间送礼是常事,如果一开始就坚决不收,就会伤了大家的心,被人认为是不讲情面。如果收下以后,就会有人以此相求,甚至被认为是贪图小利之人。而华歆的做法可以说是既不拂他人好意,不伤情面,又避免嫌疑,保全自己的名节,其中的分寸是掌握得很好的。    
    宋朝韩雍驻守南方边境时,有个当地的头领准备了酒宴进献给他。酒菜用一个大盒子装上,还把一个美女藏在另一个盒子里,直接进献到韩公所住的寝帐中。    
    


治事智谋第11章 掌握分寸的智谋(2)

    韩雍知道这里必有隐藏的东西,就把那位头领请到军帐里,打开盒子,让藏在盒子里的美女献酒之后,仍让她钻进盒子里,然而把盒子交还给头领,让她跟头领一起出去了。    
    这是那头领想借此来试探韩公的,韩公不驳对方请他饮酒的好意,又能若无其事地处理他派来的美女,分寸把握得很到位。    
    这不是一味死守规矩的道学家所能做到的。    
    北宋仁宗时,龙图阁直学士明镐任并州(治所即今山西太原)知州。当时,边境部队的军官中有许多是纨绔子弟。明镐挑那些最不知书明礼者给以杖责处罚,那些软弱无能者都各自解职而去,于是奏请批准选择其中那些熟悉军事的人守卫堡砦。    
    军队行动时,有不少妓女随行,明镐想把她们撵走,又恐怕刺伤士兵的情绪。正好碰上军中有人因忿争把妓女杀了,吏员把凶手抓来向明镐报告。    
    明镐说:“胡说,军营里怎么会有妓女呢?”将杀妓女的人放掉不予处治。妓女们听说都赶紧走散了。    
    没有伤士卒们的心,而让妓女主动从军营中离开。用以静制动的办法来驾驭别人,有什么不可以做到的呢?    
    轻重缓急的分寸    
    愚笨的人坏不了什么大事,因为他自知愚笨,也就不奢望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人们也不会把重任交给他;而聪明人不同,由于他们平素精明干练,人们肯托付重任。因此如果他们考虑不周,所思所行操切浮躁,把握不了轻重缓急的分寸的话,就一定坏事。而且因为他们做事太聪明了,一旦办坏了也无法弥补。    
    所以,愈是精明之人愈要自知责任重大,愈要小心谨慎才对。    
    唐宪宗时,裴度被封为晋国公,任中书令。    
    一次随从忽然报告说官印丢了。裴公依旧神色怡然,告诫随从们不要声张此事,当时正在举行酒宴歌舞,随从们不晓得他为什么会这样处理。半夜酒宴正进行到热闹处,随从们又报告说官印又回来了,裴公也不说话,宴饮极欢而散。    
    人们问他为什么这样,裴公说:“书办们偷印去私盖书券,不急着寻找追查的话,就会再放回原处,追得太急的话就会将印销毁掉,再也找不着了!”    
    西汉初,燕王卢绾谋反,刘邦派樊哙率兵去平叛。    
    发兵之后,朝中有人揭发樊哙谋反。刘邦听后非常生气,说:“樊哙这个老匹夫,看来是盼我早死。”他把陈平和周勃叫到病床前,吩咐说:“陈平火速传我旨意:由周勃代替樊啥统帅军队。等陈平到达军中后,就把樊哙斩首。”    
    二人领了皇帝的圣旨后,私下商量说:“樊哙是皇帝的好朋友,立下许多功劳,又是皇后的妹夫。皇上一时恼怒想杀他,恐怕日后后悔,所以我们还是缓一缓,不要急着杀了他,还是让皇帝自己看着办吧。”    
    陈平和周勃来到军队驻地,叫樊哙来接受皇帝的指示,樊哙一进来,马上被捆起来装进笼子运往京城长安,周勃代替了樊哙率兵平定燕王之乱。    
    陈平在回京城的路上,听说高祖死了,他担心遭到吕家报复,就命人先回去报告消息。不久,陈平接到命令,要他马上回宫。    
    见到吕后,他哭得非常伤心,就在皇帝灵堂前把逮捕樊哙的事报告吕后,吕后说:“你回去休息吧。”陈平坚决请求在皇帝灵前守夜。    
    不久,吕后任命陈平为郎中令,陪伴皇上读书,从而避免了受害。    
    宋仁宗时宰相吕夷简也是一位很懂得办事分寸的人,下面这件小事就很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治事智谋第11章 掌握分寸的智谋(3)

    有一次,仁宗病了很长时间,没有上朝理政。一天,他的病情稍有好转,想召见主持政务的大臣们。于是坐在便殿,召中枢省、枢密院文武二大臣紧急进宫。    
    吕夷简得旨后,过了一会儿才起身入宫,枢密大臣催他快点走,而吕夷简却象平时一样,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宋仁宗见到他们就说:“我病了这么久,今天刚好些,非常想见见你们,你们为什么姗姗来迟?”    
    吕夷简从容禀奏皇上:“陛下患病,不能亲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很担忧,今天忽然召见大臣,我们再慌慌张张跑进宫,人们会误认为出了什么大事,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宋仁宗听后,认为他辅佐政事,考虑周全,办事得体。    
    李太后死后,仁宗的丧服还没脱掉,吕夷简就马上劝谏宋仁宗立曹氏为皇后。范仲淹不同意吕夷简的见解,马上去晋见皇上说:“吕夷简又给陛下出了一个坏主意。”    
    第二天,吕夷简告诉韩琦说:“这一类事情宫廷外的人不会知道,皇上的年龄已经大了,郭后和尚美人都因为失去宠爱而被废掉了。后宫中想凭姿色得到皇上宠爱的大有人在,不马上册封皇后,就没有办法阻止这样的事。”    
    可见,吕夷简做每件事都自有他的深谋远虑,这类的例子还很多。    
    宋徽宗刚即位时,想革除哲宗绍圣年间的弊端,广开言路。众人都认为,象司马光那样品行高洁的旧臣,应当优先恢复地位。    
    陈瓘当时正在谏省任职,他独独认为前朝废黜孟后,追贬已死去的丞相,都师出有名,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现在要给他们恢复名誉,就应该先分清哪些是受了冤枉,哪些是罪有应得,给无辜蒙冤的人平反昭雪,谴责、诛杀制造这些冤案的人。然后发诏书公诸于世,接照礼仪的规定进行,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不要只求快而遗恨无穷。    
    大部分大臣却认为,公众的意见被压抑得太久了,希望很快作出决断以博取世人的欢心,于是就仓促地将这些事办了。    
    到了崇宁年间,蔡京当政,又把徽宗年间的旧案一股脑儿翻了过去。这时,人们才开始佩服陈瓘的见识,称赞他是懂得把握分寸的人。    
    宽严相济的分寸    
    曾国藩曾经向人传授管理强悍部将的经验,他举了一个例子。    
    李世忠是投诚过来的湘军将领,因战功显赫而官至一品,为人暴戾险诈,很不驯服,其部下也经常为非作歹。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对待这样的部将的呢?    
    


治事智谋第11章 掌握分寸的智谋(4)

    他用的是二宽二严之法,也就是两个方面宽容,两个方面严格。    
    宽容的方面,一是在金钱上对他慷慨大方,绝不计较,资金充裕时动则拨给他几十万上百万,视金银如粪土,资金困窘时宁可自己受穷也要对他解囊相与;二是不与他争功,一齐打了胜仗以后多归功于他,有保荐的机会也优先照顾他。    
    严格的方面,第一是与其保持距离,尽是少打交道,不与其攀交情,避免频繁往来,来往的书信简明扼要,一句话不多说;第二是明辨是非,凡是李部手下与百姓争斗而告上来的,一律分清是非曲直,绝不袒护,要求李严加惩治。    
    曾国藩自己总结说:“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强兵,则无不可相处之悍将矣。”    
    宽大仁慈,并不意味着软弱。它实际上既体现了胸襟和气度,也体现了涵养与明智。宽大为怀,是为了征服人心,使人心服,也是自信心的表现,可以当作笼络人心的“胡萝卜”。    
    威猛严厉,不意味着残忍。它所体现的是决心和力度,为的是以强硬手段迫使越轨者和不法之徒循规蹈矩,遵纪守法,平等竞争。    
    明朝人况钟从小吏提拔为郎官,由于杨士奇、杨溥、杨荣的推荐,作了苏州知州。皇帝召他到朝堂,赐给他皇帝自己签署的文书,授予他不待上奏、自行处置事务的权力。    
    他刚到苏州,管事人拿着公事案卷来上呈,他不问下吏对事情处理得是否得当,便判个“可以”。这样,下吏们便藐视他,认为他没有能力。接着衙门中发生的弊病、漏洞就越来越多。通判赵某千方百计地欺凌况钟,他也只是嗯嗯而已。    
    一个月以后,况钟令手下人准备好香烛,把掌管礼仪的礼生也叫来,所属官员全都聚集起来。    
    况钟对大家说:“有一封皇帝的诏书没有来得及向大家宣布,今天就来宣布这道诏谕。”当官员们听到诏书中有“所属官员如做不法之事,况钟有权自己直接捉拿审问”这一句话的时候,全都震惊了。    
    宣读诏书的礼仪结束后,况钟升堂,召来了赵某,宣布说:“某天有一件事你欺骗了我,偷了财物多少,对吗?某天你又这样做了,对吗?”    
    小吏们都十分惊骇,为况钟的才智所慑服。况钟说:“我忍受不了烦琐的审判手续。”说完以后,他命令赵某脱光了衣服,让四个有气力的衙役把他抬起来扔到空中,掉下来便摔死了。    
    这样一个接一个地很快就摔死了六个小吏,并且命令把尸体抬在集市上示众。这件事使全城上下恐惧万端,苏州地方的人民从此改变了恶习,面目为之一新。    
    但况钟绝非是一味严刑峻法,而是恩威并施,张弛有度。    
    


治事智谋第11章 掌握分寸的智谋(5)

    有一天太守府发生火灾,公文案卷都烧掉了。这场火灾的肇事者是一个小吏。大火扑灭以后,况钟站在一堆瓦砾的现场,喊来了那小吏,痛打了他一百杖,喝令他马上回屋去。    
    之后,况钟便迅速亲自起草奏疏,把罪责全部归在自己身上,而没有归咎和牵连那个小吏。开始,引起火灾的小吏认为自己罪当判死刑,况钟叹道:“这本来是太守的责任,一个小吏哪里能够担当呢?”况钟的奏疏呈给皇帝后,皇帝判定扣除况钟的俸禄。    
    况钟在同小吏打交道上能够如此宽大,所以他实施权威时,他们并不怨恨他。假如让现在的人处在这种境地中,即便是自己的罪过,还想推给自己的底下人,还谈什么替别人受过呢!    
    况钟的毒辣是别人赶不上的,足以让那些能说会道的文人自愧不如,其品德也是别人赶不上的,也足以让那些外表矜持威严的权贵感到惭愧。    
    宋哲宗元佑年间,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完全恢复了旧政。这时,吕汲公、梁祝之和刘器之等王安石革新派三十多位变法人物遭到严厉的打击,有的被贬,有的监禁,同时朝廷还将他们的名单公布于世。    
    这时,范纯仁上疏给皇帝,认为镇压罪魁就可以了,对协从者应不予问罪,但是没有被采纳。他叹息着对同僚们说:“这样下去,我们这些人也免不了要遭到报复。”    
    后来形势急转直下,革新派重新掌了权,果然如范纯仁所预料的那样,对旧党的处理更加严酷。    
    王樊在《野客丛谈》中说,君子治服小人不能做得太过分,如果无节制地打击他们,将来他们的报复也一定很残酷。    
    处置对手太过苛刻,则对方也用恶行来对付我们。所以,不能只知道尖锐凶猛地攻击,图一时的痛快,更要认识到其中的危害。    
    过分的宽大仁慈容易使人误以为软弱,从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过分的威猛严厉容易导致残暴,从而引起强烈反抗,法纪大乱。所以,宽与猛互相补充调节,可以避免走极端造成的不良后果,让人们心服口服地遵纪守法。    
    因此,在特定的环境下,从宏观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必要的,对于非原则问题,能够放过去的就放过去。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人官》)也就是这个意思。    
    班超因在西域很久,上书给朝廷说,自己希望能活着回到玉门关内。于是朝廷召回班超,派校尉任尚代替班超的职位。    
    在交接工作时,任尚对班超说:“您在西域干了三十多年,现在我来接替您的职务。我担当重任而思考问题却很浮浅,请您多多指教。”    
    班超说:“塞外的官吏士兵,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而是因为犯罪才来屯田戍守边疆的,而那些部落又常常怀着侵占边疆之心,对他们更是难以安抚和团结。我看您的性情过于严厉和急躁,水太清澈,鱼就难以存在,政事上要想明察,处理问题就要平和,希望您开郎简易,尽量宽恕别人的小过错,只要掌握大原则就可以了。”    
    班超离去后,任尚私下对亲近的人说:“我以为班超君有什么超人的奇策呢,今天听他讲话也都是平平常常的道理。”后来,任尚在西域数年后,那里就发生了叛乱,正如班超所告诫的和预料的那样。    
    莫把人逼到墙角    
    有诗云:宜将剩勇追穷冠,莫使沽名学霸王。这种斩草除根,不给对手喘息机会的的策略,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在和平岁月,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少之又少,如果凡事一定要把对手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对手就会困兽犹斗,就可能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治事智谋第11章 掌握分寸的智谋(6)

    困兽犹斗是说野兽即使在被围困时,仍要拼死搏斗,不甘束手就擒。因为兽都有其勇猛的本性,搏斗也就是其专长。这不仅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现象,在政坛和生意场上也随处可见。    
    这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网开一面的策略,避免把对手逼入墙角。    
    宋仁宗时,宰相富弼采用朝士李仲昌的计策,从澶州商湖河开凿六漯渠,将水引入横贯陇西的故道。    
    北京(大名府)留守贾昌朝素来憎恶富弼,私下与内侍武继隆勾结,命令司天官二人,等到朝臣聚会时,在殿廷提出抗议,就说国家不应当在京城的北方开凿渠道,这样会使皇上龙体欠安。    
    几天后,两个司天官听从武继隆的主意,向皇上上书,请皇后与皇上一起出来听政。    
    史志聪将他们的奏章拿给宰相文彦博,文彦博看后藏在怀中。他不慌不忙召来两个司天官:“日月星辰、风云气色的变异,才是你们可以说的事,因为这是你们的职责。为什么胡言乱语干预国家大事,你们所犯的罪有灭族后果。”    
    两个司天官十分恐惧。文彦博又说:“看你们两个也是狂妄愚昧之极,今天不忍治你们的罪。”二人走了后,文彦博把他们的奏章拿给同僚们看,富弼等人十分愤怒地说:“奴才们胆敢如此胡作非为,为什么不斩了他们?”    
    文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