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振也促成了这件事。    
    明朝倭寇蹂躏苏州,唐顺之当时住在苏州,见此非常痛心。    
    当时赵文华总督江南浙江诸军,他是宰相严嵩的干儿子。唐顺之挺身去拜谒他,向他陈述自己的谋略,并说非专任胡默林不可。赵文华于是将他推荐给严蒿任职方郎中,让他到浙直视察军师。接着又任胡默林做官。胡默林也送厚礼给严嵩讨好,所以才无掣肘之虞,才能顺利在崇明开展除掉倭患的战争。    
    正德年间,叛逆刘瑾掌权,刘健、谢迁都逐渐离去,只有李东阳独自留下来。他办事积极、沉着、谦逊,善于协调各种矛盾,很多人的祸患往往因此获免。可是儒生们说:李东阳没有离开是错误的。人们忘记了孝宗去世时,刘健、谢迁同李东阳三人守在榻前,承受皇帝的遗嘱,皇帝亲自把皇太子托村给他们。这件事假使李东阳也随刘健、谢迁离开朝廷,那么国事将难以预料,如此岂不是辜负了先帝的嘱托吗?所以李东阳不离开,这也是大行不顾细谨,可是却没有人理解,难怪李到晚年只要有人谈及此事,则痛哭不已。    
    世上的事本来很复杂,有很多难言的隐情。只顾保全自己声名的人,很难想到大行不顾细谨的道理。做大事者不为世人,特别是不为俗儒理解的,又那里只是一个唐顺之呢!”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1)

    抓住大事,小事自会照顾好自己。    
    精力放到事业上    
    诸葛亮曾经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一个有智谋的人,会在别人注意小事时,从大处着眼;别人看得近,他会看得远;别人愈忙而事情愈乱,他会不动声色把事情自然理顺;在别人束手无策的时候,他会游刃有余,思路深入于无声无息的细微之处,举动却出乎于人们思索意料之外。    
    这样,再困难的事情对于他都会易如反掌,再多的问题他都可一笑置之。    
    醉心于大事业,就难免在小处疏忽,而光在小处着眼的人,就会忘了大利害。    
    在一次宴会上,有人邀请雅典政治家塞米斯托克里演奏竖琴。但是他却说:“我不精此道。我只会将一个小镇发展成一个大城。”尽管他说此话时态度极其倨做,但这句话却可以一般地用来评论政治家。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历代的治国者,就会发现此辈确可划分为两类——有一类人善于把小镇变成大城大国,却不会弹竖琴。另一类人精于竖琴,却不会把小镇变成大城,反而会把大城变成小镇甚至废墟。    
    有人能听出音乐、歌曲是否和谐、美妙;有人能鉴别书法雕刻是否漂亮、精彩;有人出口成章,能言善辩,对答如流;有人对小说诗词心领神会;有人对于射击、驾车、书法、术数样样精通,可是这些只能算是雕虫小技。    
    而做领导的如果刻意在这些上面下功夫,即便出类拔萃,眼光如离娄一般锐利,听力如师旷一般敏锐,射箭象后翌一样准确,书法象王羲之一样高杆,只能说是一技之专才,对统帅下属做大事并没有一点儿好处。    
    大家都知道,孔子也曾经为生活所迫,而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因此多才多艺。但他自己也说,由于那些经历,而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从而阻碍了政治上的发展。    
    因此,可能的话,最好不要到处找零工,不要将精力放在与自己的奋斗目标无关的事物之上,一个真正的专家,不必多才多艺,应该专注于本专业的学问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别于乃至于超越其它的专家。    
    在我国历史上,专于小事而误大事的人物可以说俯拾皆是。    
    最早的是春秋时的鲁庄公,他能歌善舞,远远超过“曲有误,周郎顾”的水平,却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民不聊生,国人写了《蔽笱》一诗来讽刺他。    
    到了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幼年聪睿俊朗,天姿英发,5岁即能口诵《曲礼》,六岁时为父作诗曰:“池萍生已合,林花发稍稠。风入花枝动,日映水光浮。”    
    他长大成人后,博览群书,下笔成章,文不加点。军旅书翰,策令诏诰,都是自己亲自挥毫,从不假人之手。他平生著述颇丰,先后撰写编着《金楼秘诀》、《古今同姓名录》、《江州记》等书籍四十二种,共七百多卷。他还精通书画,自画孔子象,并作赞语,自己书写,世称三绝。他如改行当艺术家,也许会名垂后世,然而作为皇帝,却将国家人民带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2)

    晋代惠帝有一个很聪明的太子。此人不喜读书,也不喜执政,偏偏喜欢学做买卖。即位后,他在宫里面按市场的样子建造店铺,自己打扮成商人大声叫卖。他让爱妃当酒保,自己当伙计。还在苑中开渠引水,在岸边设立肉铺,自己操刀卖肉,让爱妃卖酒。    
    由于长期杀猪卖酒,他竟锻炼到可以用手来估掂肉的斤两,不差毫厘。可他不得不去当皇帝,结果搞的一塌糊涂,最后自己也身首异处。    
    到了宋朝,宋徽宗又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史载,宋徽宗赵佶天资甚高,可是他对皇室钦定的儒家经典和史书一概不感兴趣,但对笔砚丹青、骑马踢球却乐此不倦。高俅就是因踢得一手好球而受到他的宠幸才日见重用的。    
    赵佶对书画的嗜好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宫中专门设立了一个御前书画所,由著名书法家米芾等人掌管,里面收藏了数以千万计的珍品,古代的钟鼎有一万余件,全都是商周奏汉之物。在他贮藏文房四宝的大砚库中,光端砚就有三千余枚。他命人将历代著名书画家的资料加以整理,编写成《宣和书画谱》,为后世美术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科。他还对所藏古代青铜器进行考证、鉴定,亲自编撰了《宣和殿博古图》。他决心要在绘画领域“雄冠天下”,置朝政于脑后,用整整三年的功夫临摹了宫中所藏的汉代毛延寿等37位名家的全部传世佳作。在书画造诣上,他也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他自成一体的“瘦金书”,不能不说是千古一绝。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先后将赵佶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赵桓虏掠至金国都城大定府(令辽宁宁城西),不久父子二人和一同被虏掠到北地的臣民九百多人又被迁到韩州,金朝给他们拨了十五顷地,让他们耕种自给,直到父子二人老死于此。    
    如果说赵佶本应是个杰出的艺术家的话,那么明嘉宗朱由校却是一个好本匠。朱由校人很聪明,手也很巧。他平生最爱搞土木建筑和木工制作,全套木工活他无一不精,油漆一行亦极奇巧。凡是他见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阁,一看便能制作。他酷爱营造,常在宫中亲自动手建造回廓曲室,手操斧锯,兴致盎然。    
    朱由校尤其擅长的是精致的雕刻。他做的砚床、梳匣皆是自己雕刻、自己油漆,五彩绚丽,工极奇妙。他雕刻的八幅屏,在不足一尺的天地里花鸟鱼虫、人物走兽,无不栩栩如生。朱由校沉缅于木工制作,根本不理朝政,文武百官有时三年也见不上他一面。    
    太监魏忠贤等就抓住他这个特点,专门等他干木匠活的时候才进来奏事。天启皇帝听后,总是赶紧说:“你们看着去办吧,我知道了!”就这样大权旁落,终于葬送了大明江山。    
    有人就此感慨说,帝王的才华,应该表现在文德武功上。论文则应体察、把握自然法则,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制定政策法令;论武则应制止暴乱,平息战火,稳定社会,团结人民。这才是做帝王的宏图大略。至于鼓瑟吹萧,和诗谱曲,是文人墨客、歌伎演员们的事情,做皇帝的却一味去钻研,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3)

    刘邦的成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做大事不必多才多艺的道理。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乃是一介小吏,没有任何方面的超群才能,但是他能任用张良制定国策和战略思想的,用萧何负责经济规划,在战时就是解决军需,用韩信负责南征北战,让他们各尽所能,因而也成就了自己的“无能”之功,和那些专于小玩意而亡国的君主不正好形成鲜明对比。    
    凡事从大处着眼    
    洞察力过于高超,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因为这种人容易从小的地方观察入微,有时反而会忽略了大的问题。而且,能把毫厘之差算得一清二楚的人,经常忽略对天下形势的了解;对小事一点也不放过的人,对于大事常常会感到困惑不解。    
    项羽年轻的时候,读书半途而废,学剑又不了了之,于是他叔叔项梁就生起气来。    
    项羽说:“读书读到能够写名字就可以了,学剑又只能与一个较量高低,我要学万人敌。”    
    项梁一听大喜,于是就教给他兵法。    
    作为综管方方面面的人,必须学会识大体、知大体而弃细务,这一法则是很重要。东汉名臣陈蕃说:“大丈夫应当扫除天下,怎能只留心收拾屋子这些琐事呢?”    
    前不久有人在报纸上提倡,一周里有几天不要看报纸。在美国,从1995年开始,有人倡导一个活动叫做国家无电视周,今天已经有5万所学校响应这一活动。在那个完全没有电视的星期之后,大多数人都感觉到变得更有创造性和想像力。    
    无论是不看电视还是不读报纸,道理其实都很简单:如果天天被各种“消息”所淹没,反而会忽略真正需要注意的东西。远离那些“无微不至”的琐碎消息,而把时间留给自己来思考世界真正的发展趋势,好处要大得多。    
    吕端,字易直,河北人,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后周时曾任著作佐郎,入宋之后,历任成都府、蔡州(今河南汝南县)主管,在公元九九五年继吕蒙正为宰相。    
    据说宋太宗想任命吕端为宰相的时候,有人对太宗说:“吕端为人胡涂。”    
    太宗则说:“吕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    
    据《宋史.吕端传》记载,公元九九七年,宋太宗病危,吕端每天都陪同皇太子(宋真宗)入侍,探问病情。    
    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英明过人,私下里勾结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和知制诰胡旦,图谋拥立因纵火焚宫而被废除的太宗长子楚王赵元佐,替代太子。    
    有一天,吕端循例到宫禁中去探问皇帝的病情,发现太子不在皇帝身边,怀疑其中有变化,就在笏上写了“病危”两个字,命令亲近可靠的官员请太子马上人宫侍候。    
    太宗死了,李皇后叫王继恩来召吕端进宫。吕端知道事情有变化,马上哄骗王继恩,让他领着进书阁查检太宗先前亲笔所写的册立太子的诏书,然后把王继恩锁在书阁内,这才入宫。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4)

    皇后说:“陛下业已驾崩。立嗣以长子(指赵无佐)才顺乎传统,你认为应当如何呢?”    
    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去年的今天。现在天子刚刚离去,难道可以马上就违抗天子的命令,在王位继承人问题上提出别的不同说法吗?”说完,拥着太子到了福宁宫,派人严加保护。    
    宋真宗登上王位后,在举行登基仪式时,天于座位前垂着帷帘接见群臣。吕端平静地站在殿下,先不拜天子,而是请求天子卷起帷帘,他上殿仔细看过,认清了的确是原太子,然后才下台阶,带领群臣拜见天子,高呼万岁。    
    接着,吕端大刀阔斧地把几个反对派驱逐出权力中心:将李继勋派赴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司马,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于均州,把胡旦流放到浔州,家产充公。    
    吕端设思深远,态度镇静,老谋深算,在预知王继恩等人的计谋后,审慎防备,先果断锁住王继恩,防止节外生枝。然后以先帝的名义和顾全大体的理由说服李太后,到真宗即位后,还想到卷帘验明正身,虽属犯上之举,但却是非常时期不可忽视的一道程序。    
    最后,为真宗清除异己,稳固其地位,也是政治斗争的必经程序。    
    从这一系列步骤来看,吕端的确不愧“大事不胡涂”的美誉。小事不胡涂,不能说是有见识;大事一定不肯胡涂过去,这就是智慧加决断。    
    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宓不齐作单父县长,齐国人攻打鲁国,单父是必经之地。    
    单父的老人们向宓子请求说:“地里的麦子已经熟了,请你任凭人们出去收割吧!不要管是不是他种的。让单父的百姓增加些粮食,总比留在地里,让敌人获得资助强些。”他们请求了三次,宓子都不同意。    
    不多久,齐兵就来了,抢走了麦子。季孙氏听说以后很心疼,派人去把宓子拐弯抹角地骂了一顿。    
    宓子生气地皱着眉头说:“今年没有收到麦子,明年可以再种。如果让不耕种的人趁机获得粮食,就会使他们越发希望有敌人入侵。单父一年的小麦能否收到,并不影响鲁国的强弱。如果使老百姓有了侥幸获取的心理,世风坏了,对鲁国所带来的损害几代人都恢复不过来。”    
    季孙氏听了十分惭愧,他说:“如果入地有门,我难道还有脸去见宓子吗?”宓子的做法对于解救危难似乎有点迂腐,但对于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则关系甚大。    
    像宓子这样,有了长远和总体的把握,就如多了一只眼睛。这只眼睛长在身外,高屋建瓴,从上往下俯视。这样,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能看到自己,也看到对方,看到事件之内,也看到事件之外,看到现在,也看到过去将来,因此能做出英明的决策。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5)

    秉要执本抓关键    
    有人说:聪明而懒惰的人可以做将军,聪明而勤奋的人可以做参谋,又笨又懒的人可以做士兵,又笨又勤奋的人只会添乱。将军之所以能够懒惰,是因为他很聪明,这种聪明在很大程度是因为他懂得选拔利用人才,而不去亲自做应该下属做的事,这是秉要执本。    
    《汉书·艺文志》:“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秉要执本是统治的权谋,领导的艺术。那些不会做领导的人,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结果越是管不好单位,做不出成绩,因为他不懂得秉要执本,没有抓住根本。    
    宋朝时,御史台衙门有一名老仆役,他不仅刚强正直,还有一个怪异的举动:每逢御史有过失,他就把梃棍(一根象征性惩罚棍子)竖直。后来,衙门中的人就把梃棍作为验证贤与不贤的标志。    
    后来,范讽担任了御史。有一天,他接待客人,亲自嘱咐厨师做饭,一连叮嘱好几遍。厨师刚离开又叫他回来,一再叮咛。    
    这时,范讽突然发现老仆役手中的梃棍竖起来了,他奇怪地问他为什么。    
    老仆役回答说:“凡是指使下属,只要教给他方法,然后要求他完成任务就够了。如果不按法去做,自然有常刑去处罚,何必亲自喋喋不休呢。假使让您掌管天下,你能做到每一个人都去告诉他怎么做吗?”    
    范讽听后既惭愧又佩服。    
    一个厨师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那么饭店经理则是以无味调和五味。下属以自己能胜任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