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丙吉说:“他如果因为醉酒失事而遭辞退,还有哪里会收容他呢?总管你忍一忍吧,不过就是把车上的垫褥弄脏了罢了。”仍然留他作车夫。    
    


待人智谋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谋(5)

    这个车夫家在边疆,经常目睹边疆发生紧急军务的情况。那天出门,恰好看见驿站骑手拿着红白两色的口袋,将边境的紧急文书送来。他就随后跟到皇宫正门负责警卫传达的公车令那里打听,知道敌人已经侵入云中、代郡等地。    
    他马上回到相府,将情况告诉了丙吉,并说:“恐怕敌人所侵犯的边郡中,有些太守和长史已经又老又病,无法胜任用兵打仗的事了,丞相最好是预先查看一下。”    
    丙吉认为他说得很对,就召来负责高级官吏任免事项的官员,查阅边境郡县官员的档案,对每个人都仔细地逐条审查。不久,汉宣帝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敌人所入侵的郡县官员的情况,丙吉一一正确答复。    
    御史大夫仓促间十分窘迫,无言秉告,只得降职让贤。而丙吉能以时时忧虑边疆、忠于职守被称道,全凭车夫的提醒之功。    
    容忍别人的小过失,他必将以白己的一技之长来酬答;宽大自己的仇人,他必将会以死来相报。只因为要报答恩人的感情激荡在胸中,所以他的长处一遇触发的机会就跃跃欲试,他的才干一受到激励,就会尽量发挥。    
    与丙吉和郭进相比,现在那些专门去收集别人的过错、去惩罚报复别人的人,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    
    有一次,楚庄王大宴群臣,命令一个美姬依次为众人斟酒。    
    黄昏时分,个个喝得酒酣耳热,蜡烛也燃尽了。有个臣子趁机牵扯那个美姬的衣服,美姬顺手就拉断了他的帽缨,向楚王哭诉,要求点亮灯辨认。楚庄王听了,下令说:“今天你们来和我饮酒作乐,不拉断帽缨不算玩得痛快。”众人都拉断帽缨投入火中,狂欢作乐,尽兴才罢宴。    
    等到楚国围困郑国的战争开始后,有个将领经常在与敌人交锋的前五个回合取下敌人五个首级大败敌军。围郑之役取得胜利后,楚庄王询问他是何人,才知他就是那天晚上被那个斟酒的美姬拉断了帽缨的人。    
    老子的学生文子在其著作中说:“每个人都有其短处,只要大节不坏,就应该肯定;人有微小的过失,不应因此而拒绝使用。”    
    汉文帝时,袁盎曾经作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有一个从史与他的一个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泄露出去。有人却说了些话吓唬从史。那个从史就逃跑了。袁盎亲自去将他追回来,竟然将侍妾赐给了他,对他仍象过去一样。    
    汉景帝时,袁盎入朝担任太常,重又奉命出使吴国。吴王当时正在谋划反叛朝廷,想将袁盎除掉。他派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却毫无察觉。    
    恰好那个从史在围守袁盎的军队中担任校尉司马,就买来二百石好酒,请五百个兵卒开怀畅饮。围兵们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瘫倒在地。    
    当晚,从史悄悄走进了袁盎的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你赶快走吧,天一亮吴王就会将你斩首。”袁盎问他:“你为什么要救我呢?”    
    校尉司马对他说:“我就是那个偷了你的侍妾的从史呀!”    
    于是袁盎大惊,赶快逃离吴国,终于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待人智谋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谋(6)

    没必要明察秋毫    
    对有才华的人不求全责备,使其才华为我所用。    
    《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如果水一尘不染的话,就不会有鱼在其中游动,人如果真的明察秋毫,把一切都分辩得清清楚楚的话,就不会有人追随。    
    明王晋溪在西北时,修筑花马池一带防墙,命令两个指挥官监督工程。两个人非常效力,防守墙修得很坚固,而且花的时间和财力很少。结果剩下白银二千多两,指挥官持银向晋溪汇报。王说:“这一带城墙确实是西北重要关卡,你们能尽心尽力地完成,这些细碎银两何足挂齿,用来奖赏二位吧。”    
    后来北方胡兵来犯,王就派这两个指挥官领兵抗敌,两个人争先打冲锋,其中一个还战死沙场。    
    王晋溪总管三边时,每次巡察边防,虽然吃的是中等伙食,他也花费百金,从来不打折扣。所到之处,都要摆上供具,烧数头羊。    
    事后,王晋溪也不算供品多少,撤下去都分给随从,即使是最低等小兵,也得到好处。所以西北一带只要一出警报,那里人人都效力、卖命。    
    但这种手段只有在当时豪杰四起必须自行其事的情况下使用,后来法度越来越严格,这种事如果被人揭发,立刻就会被罢免,所以梅衡湘到播州视察军队,行时请求批金三千两,准备犒赏官兵用,等办完事只用四百两金,登记报上剩余部分,没有妄用分毫。    
    一般用人,常常不能摆脱道德的屏障。这有它的合理之处,无论怎么说,品德总是用人的标准之一。但是,第一并不是一切。如果是唯品德论,而看不到人的其它长处,或者是选拔任用了有德而无才的人,对任何一项事业都是有害的。    
    我们先以苏秦为例来分析。    
    他先是到秦国游说秦惠王,出谋划策让他去统一天下。当苏秦游说失败后,又转而到秦国的敌人那一方去游说,先是去燕国说服燕文候,继而又说服了赵。齐、韩、魏、楚等国,身挂六国相印。象这种四处卖好的人,可说是没有“笃行”的无德之人。但是,他却可以使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秦,六国也的确平安了几年。燕王如果不首先任用苏秦,以燕国的弱小,恐怕早就成了秦王菜板上的鱼肉了。    
    如果有人胸怀平九州岛、救危国的大志,不让他去成就大事,反而拿类似三从四德的礼仪来要求他,让他学习遵守民情风俗,这就好比拿斧头割汗毛,用宝刀伐树木一样不近情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陈平的例子。    
    陈平是西汉河南原阳人,年少时家里很穷,同哥哥嫂嫂在一起生活,只有三十亩薄田。他哥哥陈伯宽厚仁慈,靠辛勤劳动供陈平外出游手好闲,甚至连老婆都没处讨。后来,陈平娶了一个妻子,妻子曾经五次出嫁,五次都死了丈夫,但家里很富有。陈平的出山,多亏了妻子家的帮助。    
    


待人智谋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谋(7)

    当时正逢乱世,陈平离家后,先投奔魏王咎,又投奔项羽。项羽很重用他,官到都尉,后来因与刘邦作战失败,陈平怕被项羽处罚,又转而投奔了刘邦。    
    经过魏无知的推荐,刘邦接见了他。言谈之中,论及天下大事,刘邦觉得十分投机,便将陈平提拔为都尉,留在自己身边当参乘,并监护三军将校。    
    大将周勃和灌婴对刘邦的做法也不满,对刘邦说:“听说陈平在家里曾经同嫂嫂通奸。离家后又两次出逃,三次选择主人。现在大王授与他高官,让他监护将士。凡是给他贿赂多的人,他就将好处给与。他完全是个反复无常、目无法规的人,希望大王认真考察。”    
    刘邦听了这些话,心里产生了疑虑,叫魏无知和陈平来问个究竟。魏无知说:“只要有建功立业的本领,即使与嫂嫂通奸、受贿,又有什么妨碍呢?”    
    刘邦没有因此而小看陈平,相反却比项羽还重用他。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刘邦的许多奇谋妙计都出自陈平,而且,在刘邦死后,陈平协助周勃诛灭诸吕,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的基业。    
    如果被用的人确有真才实学,并且那些真才实学又确实是自己所需要的,然后再看他的毛病缺点对事业是否致命,是否积习难改,是否是不可救药的恶习。    
    比如,有吃喝嫖赌恶习的人,是绝不能用作政府官员的。有偷摸劣迹的人,绝不可用来看守财物。极端自私的人,绝不可用来从事慈善活动。刘邦用陈平,是为了出谋划策、将兵打仗。他是否勾搭过嫂子,是否收受过将士的财物,大概无碍大业。况且事已过去,并非年深日久的恶习,况且这些也是传闻,并非铁证如山的事实。    
    可以说,在用人这一点上,人没有好坏,只有短长。正象黄石公所说的,如果审时度势地加以使用,什么人都可能很好地发挥他的作用。    
    王猛是前秦王符坚的重臣,他曾率领重兵十六万讨伐前燕国。前燕太傅慕容评统领大军屯据潞州,王猛的军队迅速推进,在潞州城外与他相持。    
    王猛派遣将军徐成去侦察燕军虚实,命令他在太阳当顶的时候回来报告,但徐成到黄昏时才返回。    
    王猛发怒了,要将徐成斩首。邓羌为徐成求情说:“敌众我寡,明天早晨就要打仗,最好是宽恕了他。”王猛说:“如果不斩徐成这个小兔崽子,军法的威严就会丧失。”    
    邓羌坚持请求说:“徐成是我的部将,虽然他违令该斩,但我愿意与他一起拼死作战,以求赎罪。”王猛还是不同意。    
    邓羌怒发冲冠,回到他的兵营,擂响战鼓集合部队,要攻打王猛。王猛看邓羌既讲义气又刚勇非常,就派人告诉他:“将军不要动武,我现在就赦免徐成。”    
    徐成被赦免,邓羌亲自来向王猛道谢请罪。王猛拉着邓羌的手笑着说:“我不过是想试探一下将军罢了,将军对手下部将尚且如此,对于国家还有什么说的呢?”    
    


待人智谋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谋(8)

    违犯了法令而请求宽宥,是讲私情;擂响战鼓集合部队反抗上级,是无礼地显示强悍,部下将要攻打我,我因此赦免了违法的下级,不大大损害了主帅的威信吗?然而事实上邓羌却与徐成大败了燕军,以此还报主帅之恩。这与王猛显示一下主帅的成风相比,哪一样更值得呢?军法是很威严的,但何必非要用它来惩罚奋勇杀敌的将军呢?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仔细辨别、斟酌“瑕疵”,谨防被披着羊皮的狼们钻了空子,以免过后悔恨交加,只要瑕疵无伤大雅,就可以大胆地用。有的可以长久地用,有的只可用一会儿;有的可以全面地用,有的只用一个方面;有的可以全心全意地用,有的需要提防着用。    
    何必与人争闲气    
    与人交往同样需要容忍,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人为善于己为善。有一句话叫“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菜根潭》里有一句话说:“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晋代有周伯仁和周仲智兄弟两个,哥哥周伯仁为人有才气雅量,名气很大,弟弟周仲智很不服气。    
    有一次,周仲智喝醉了,红着眼珠子回到家,迎面骂周伯仁:“你的才能不如我,不过是浪得虚名而已。”    
    周伯仁一笑,没有回答。不料周仲智越说越气:“举起蜡烛向周伯仁投过来。周伯仁一边向旁边闪开,一边笑着说:“你小子用火攻我,真是下策。”    
    理解包容别人,看淡得与失,不仅能因这份平和而获得宁静和从容而且也是避免得罪小人而保全自己的一种方法。    
    齐国中大夫夷射,有一天晚上侍候齐王喝酒,感到有些醉,就悄悄端着酒到走廊去休息一下。这时候,有一个曾经受过刑的门房走上前道:“您把剩下的酒赐给我喝吧!”    
    夷射不仅没有给他,反而大怒,厉声地斥责道:“你这样犯过罪的下贱刑徒,也敢向大夫要酒喝!”    
    门房羞愧地悄然退下去,等到夷射走了以后,又回到原地,在走廊的柱子上浇了一些水,好像有人在此小便。    
    第二天,齐王看见后非常气愤,问道:“是谁,竟然敢在这里小便!”    
    “臣不知道,不过昨天晚上,中大夫夷射曾在这里站过。”    
    就这样,因为一件小事,夷射稀里胡涂地就被处死了。    
    人的一生,惹气动怒的事不计其数,倘若斤斤计较这些芝麻琐事,不仅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反而可能招来无妄之灾。反之,只要有自己的原则,对于这些小事一笑置之,得饶人处且饶人,以闲适的心态,从容不迫地去面对,可能会避免很多麻烦。    
    江阴一带大户望族夏翁,一次乘船过市桥,有人挑着粪从桥上往下面的船中倒,粪溅到夏翁衣服上。这人与夏家是旧相识,仆人们怒不可遏地要揍他,夏翁说:“此事是他不知道,他若知道是我们,怎肯来触犯呢!”    
    于是好言好语遣散了大家。回到家中夏翁翻阅账本,查出这人原来欠了三十两银钱没还。夏翁想他原来是借机寻衅,似求一死,于是有意为他减了债务。    
    再大的祸事,起因都由于一时的不能忍。所以凡事不可不谨慎。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忍。忍的首要是“冷静”二字,无论任何事情,如果情绪激动,都容易坏事。    
    


待人智谋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谋(9)

    长州尤翁开三个典当铺。年底某天,忽听门外一片暄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舍。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不给,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吗?”那人仍气势汹汹,不肯认错。    
    尤翁从容地对他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渡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命店员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道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它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留在这儿。”    
    那人拿到二件衣服,无话可说,立刻离去。当天夜里,他竟死在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贵,想敲笔钱,结果一无所获,就转移到另外一家。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预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原因。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立刻就会来了。”人们听了这话很佩服他的见识。    
    包容畜牲又何妨    
    看任何问题,必须要看本质。如果是为着长远的目标或国家的利益,别说包容奉承恶人,就是包容畜牲也在所不辞。如果为了自身的高洁把要实施的大计丢弃一边,这是有志为天下的人所不忍做的。    
    无论局势如何,宁可牺牲一切都要保证清白和谨慎的名声,这是妇女式的检点拘束和庸人的看法。    
    明代王振当权时,周忱奉命巡抚江南,很担心王振会阻碍他工作。    
    当时正遇上王振刚开始修筑自家宅第,周忱就暗地里命令人丈量王的斋阁内部大小,然后派人到松江订作一块剪绒毯赠送给他。尺寸大小正好合适,王振更是喜上加喜。    
    后来南方发生水灾,王振主动向捐粟米千石时,周忱旌表其门,又为其儿子纳马取得官位,以此表明:为国家多缴纳和为灾民多捐献,看做是应好事,公开地告诉人们因捐粟而旌表其门是光荣的,为此当官也不是耻辱。他想以这种风气鼓励百姓。    
    此后,凡是周忱向朝廷申报有利于当地建设的项目,都有王振从中赞助,江南一带至今受益于此。当各地纷纷报告灾情时,周忱奏请朝廷免去江南苛税若干万,王振也促成了这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