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孙策-第4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自埋怨自己失了先锋的张飞。一听到陈登说城头战事正激烈。一双豹眼立即放光,跳将起来从身边的战马上取下了备用的大斧,冲向城头,做他的黑旋风去了。
  原本守在孙策身边的周仓自然也不甘示弱,但到主公的允许之后。也是呱呱叫着,紧追的张飞的奔上了城头。
  随着张飞、周仓等猛将的加入。还在城头困兽犹斗的豹骑们,立即被两人为首的生力军纷纷斩杀。
  这种对于双方都算是最后决战的时候,不降者必死,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杀性狂暴的张飞等将,带着一千援军杀了一路下来。
  近千豹骑士卒能站着的,也不过区区两百余人。这还是因为这些人已经完全被张飞凶悍的屠杀吓呆了,围拢在曹纯身边,不敢再上前动手的缘故。
  反被江南军包围的残兵们,见到杀了一个来回的张飞大步走来。都紧张的握紧了自己手中的兵器,仿佛张飞再上前一步,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扑。
  但他们的动作只是换来张飞一道轻蔑的眼神:“呸,一群胆小如鼠的废物!若是想要投降,那就放下兵器!若是老子数三声若是还拿着兵器者,死!一、二、三!”
  三字的话音未落,城头的角落里已经响起了一片缳刀落地的声响。这遍地的残肢碎肉,真正的吓破了这些残兵的胆,没有会在无法抵抗的强大力量面前,想要白白的去送死。
  何况能战的几个军候、队率,都已经在张飞的大斧之下化为了碎块。主将曹纯更是因为四肢缺了其三,早已流血过多晕死过去。没有了主心骨的士卒,根本没有了战斗的勇气。
  看着城上的战斗也平息下来,周瑜有些感慨的对着孙策说道:“兄长!看来这豹骑还真是精锐非常!居然能抵抗到十丧七八才肯选择投降!这天下也就只有咱们的江南军能与之一战了!”
  “呵呵!是啊!”孙策微笑道:“据说这些士卒,可是曹操从伍长以上的将领中选拨出来精锐。他自然分外看重,对他们的忠心与勇气,必然也是加强了教育的。
  公瑾,莫忘记他还有一支更凶悍的虎骑。他们的装备与本事,可不差与咱们的骑兵。那才是咱们最强的对手。可惜了,估计那些擅战的虎骑一个也不会投降呢!”
  “是啊!兄长,若不是咱们的骑兵换装了最新打造的战刀与铠甲,对上这些虎骑也根本不占便宜。不过如今,咱们却不必担心他们了。
  有了匠营新近送来的破甲箭,任他曹军虎骑再勇猛,还不是一样能乱箭射杀嘛!兄长所言,技术就是战斗力,果然是至理!能未雨绸缪的重用马均、蒲元等人。小弟真心拜服!”
  “哈哈,公瑾。看不出来,你的年纪渐长,拍马屁的水平也是日渐高明啊!”
  城里城外的战斗,都随着江南军的进城,完全平息了下来。孙策等人终于进入城中,掌控了广陵太守府,正式接受了广陵太守陈登的投降。
  主动投靠的陈登,自然是奉圣旨依旧留任广陵郡太守。不过按照大汉最新制定的律法。城中所有还残存的郡兵都被收编。或者打发回家种田,或者转为府衙差役。
  真正还有资格留下当兵,并送去舒县的新兵营,重新集训的不过百余人。广陵,这个封锁了江南的吴郡想要北上渡口的重要地盘,正式归属于江南军。
  太守府的大堂之上,终于得偿所愿的陈登。激动不已。向着孙策拜倒:“臣广陵太守陈登,谢主隆恩!”这才接过正式任命他为广陵太守的圣旨,仔细的看了几遍。
  明黃的圣旨上,鲜红的各式玺印一个不少。一张细腻的丝绢,就如同皇帝亲至一般。这使得心情激动的陈登,对于没有了兵权。也不是那样的抵触了。
  聪明的陈登心中自我安慰着:“既然选择投靠了他们,那就应当诚心的服人家的管制!至少在广陵郡中的事务,还是由我陈登一言而断,这也算是不错的安排了。”
  ~~~~
  就在孙策等人忙于接收广陵郡的军权之时,并不算遥远的江南金陵城。那金碧辉煌的皇宫之中。勤政殿内。面色平静的献帝高高的坐在自己崭新的宝座之上,正看着一群突然入宫求见的老臣子们。
  不论是国舅董承。还是太尉杨彪、太仆韩融,大中大夫孔融,御史中丞钟繇等人此时都是齐聚于此。这些大多都是当初跟随献帝迁都路上不离不弃的忠诚之士。
  也是献帝最后能够信任的力量了。此时的董承因为江南军主导的军制改革,已经被收回了车骑将军之位。
  只是因他的护驾之功,被封了一个定国公的闲职。虽然品秩上是提升了一大截,但此时他的手中却是毫无实权。
  见献帝一脸的疑问的看着众人,董承却是一脸喜色的上前,压低了声音奏道:“皇上!时机到了!十日之前,江南军大举出动,据报,其前军如今已经渡过江水。
  那孙伯符与其义弟周公瑾亲领前军渡江,准备突袭攻打广陵。江南军其他的大将与军师郭嘉则率领中军十万人,会在随后渡江接应。
  如今金陵城中只有不到一万人马的守卫,领兵的主将也不过是两个都尉。一个叫潘璋,一个叫魏延。两人都是不过二十来岁的青年将领,又能有什么大本事。此时正是咱们行动良机啊!”
  “啊!”献帝的脸上突然涌起一片潮红,但心中却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下意识的问道:“果真如此?这,这孙策怎会如此放心大胆的离去!这会不会是一个针对咱们的陷阱?”
  听到皇上的担心,董承的心中越发得意的笑道:“皇上放心,这是臣下吩咐了数名最为精干的密探,多方查探分析后才得出的结论,必然不会有诈。
  而且咱们还有许将军的支持。他探听来的消息,经过验证也与臣得到的消息一致。故尔此事决不会有假,皇上只管放心,下令行动就是!”
  太仆韩融也是一脸的信心满满的上前道:“皇上,要说那孙伯符自以为武艺强横,与当年在长安时的李、郭二贼何其相似,这些将领皆是行事刚愎自用之辈。
  他们这些武夫,根本不曾将我们这些文臣放在眼里。再说他新定之律法,大汉臣子身为文臣官员者,不得掌军,更无调兵之权。
  他此次将手下的兵马全都调走,必然会认为咱们手中无兵,不敢亦不能做出什么大事来!”
  不等韩融说完,激动的董承马上接道:“太仆言之有理,那孙伯符定是如此想法。可他偏偏漏了一点,没有他的兵,却是更方便了咱们的行事。
  哈哈,皇上,这些年来你带着臣下们卧薪尝胆,千里回转。苦苦支撑之下,终于守得云开日重现啊!皇上重掌天下大权,就在今日了!我皇万岁。万万岁!”
  来到殿中的众位臣子,都跟着董承这个国舅一起向皇帝拜了下去。山呼万岁起来。
  被董承越来越激动的一番话语,说的仿佛大汉中兴已经来到,献帝也猝然从皇位上立起。为了等待反击的这一天,献帝已经付出了太多,等待了太久。
  而这一天终于来到,又怎么能不让人激动万分呢。
  “好,好!朕知道,诸位与朕相伴多年。皆是忠心仁孝之人。只要朕拿回了我大汉的皇权,诸位就都是我大汉朝的中兴名臣,朕定然不会薄待诸位。
  待事成之后,朕要下令为诸位建千古流芳碑。将诸位的名字都刻在碑上,让大汉的百姓们在千古之后,都要世世代代都牢记着诸位的大名,敬仰你们。纪念你们!”
  压抑了许久的献帝越发的激动起来,一时间声震殿顶。董承急忙低声阻止道:“皇上,大事尚未成功,为防机密泄漏,还宜轻声!慎重,慎重啊!”
  正慷慨激昂的献帝猛然止住自己的演讲。一口气险些呛在了喉咙里。顿时引起一阵激烈的咳嗽声:“咳咳咳,对,对要慎重!如此就按之前的计划行事!”
  太尉杨彪同样一脸的郑重,这才上前道:“皇上,夺权事大。不宜迟缓,还请下旨吧!”
  在面对即将重新回到手中的权力之时。早已心如止水的献帝再也装不出镇定的情绪来。有些磕巴的应道:“对,对,嗯嗯,朕这就下旨,这就下旨!召天下忠诚之将士,进京勤王!”
  皇位之前宽大的御案之上,崭新的圣旨与代表着皇帝的玺印,都整齐的排放在那里。献帝离开自己的座椅,上前大一步,正好立在御案之前。
  手脚微微有些颤抖的亲自铺平了一张黄绫,提笔就开始写下自己心中酝酿了几年的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汉镇东将军、兖州牧曹操。大汉冀州牧袁绍,本因眦睚小事,数年相争不休。今特旨调停两军休战,双方务必罢兵言和。
  旨意到日,加封曹操镇国公,大将军。封袁绍为辅国公,大司马,即日进京勤王!入京之日,两位再有封赏!钦此!”
  写完圣旨,献帝就开始用上自己的各个相关玺印。本来这些都是掌玺太监的任务,只是事关重大,此时献帝却是不辞辛苦的,亲力亲为起来。
  在董承等人的计划里,只要将曹操与袁绍这实力相近的两军,同时调入京中。加上掌握在手中的一点力量,皇上就能采取中庸之道,掌握真正的大权。
  谁若是想挑事,忠于皇上的人马,就会联合另一方消灭并收编他们。而江南军就算再强,有袁绍与曹操联合,自然也就能克制住了。
  何况只要皇帝重新掌了权,自然可以将江南军先前做出的不合理的律法废除。到时天下又在皇上的手中,立即在江南征兵百万,他孙策不过区区十万人马,还能翻上天去不成。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上次在洛阳城外,只来了孙策一家的乌龙。董承早已派出了数路精干的使者与正在交战中的曹操、袁绍双方进行过多次的接触、磋商,终于议定了合作的条款。
  早已被战争拖的精疲力竭,都想要休战的袁曹双方,正好有个停战的台阶可下。加上对孙策独掌朝廷的不满意,双方不约而同的同意了董承的提议,休战,带兵进京。
  当然他们的条件中自然不会少了对江南军资源的瓜分。反正只要是孙策如今拥有的,他们每人都要分上三分。不论是权力,粮食,物资,军械,还是人口等等。
  至于孙策会不会同意,那就由不得他了。反正袁曹双方会全力以赴,到时加上皇帝三方至少有二十万的精锐兵马,掌握了京城,掌握了朝廷。就不信孙策还能说出个不字来。
  而且董承生怕联系的实力不够,更是派出了数路密使。许以重金与巨量的粮草,联系了羌胡与鲜卑等各族胡骑共三万人马,令其暗中潜来了金陵。如今已经到了江北,潜伏在隐蔽之处。
  只要有了多方势力的相互制约,就是皇上权力重建的最好契机。等皇上重新有了权力,在全大汉范围内调集些金银,铁器交给胡人,那根本不算什么难事。
  至于胡人最渴望的粮草嘛,那算什么。江南军在各地成千上万的库房里,那可是堆满了如山般的存粮。更何况每年两季丰收的粮食,如今根本吃不了,有许多都用来喂养牲畜了。
  这么多剩余的粮食放在库房里霉烂掉,给那些胡人百万,千万斛的又有什么大不了。
  对急于翻身做主人的董承等人来说,拿江南军的东西去招来援兵,再用于对付江南军。这绝对是一步妙到豪巅的好棋,不论是提出此议的董承还是在商议之中的众位大臣,都是如此想法。
  看到献帝写完了圣旨,晾干墨汁之后。最是亲信的董承也上前,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同样材质的黄绫封套。将圣旨卷起,小心翼翼的装入其中。
  这薄薄的几份圣旨,就是整个大汉再次中兴的希望。亦是献帝忍辱负重重掌大权的希望,更是他们这些大汉最后的忠义臣子的希望。


 第一七二章孔融献计

  圣旨上的文字廖廖无几,这其中却承载着献帝以下,众官所有的期望。字数不多,却已经言简意赅的将天下将来的利益,做出了大致的划分。
  损失的只是江南军一方,得利的却是参与图谋的四方势力了。这次的传达圣旨之人,都是经过董承精心考察的老御林军卫士。他们曾跟着献帝西行长安,又东迁洛阳。
  这来回数年之间行程何止千里之遥,其中又有多少的艰难困苦与生死一线。这样的遭遇对他们的忠诚就是最好的考验,必竟不似和平时期的大内侍卫那般的风光无限。
  在这样的遭遇下,这些人也没有背叛皇帝。他们也就不太可能背叛从小就被教导,要一世对之忠诚不移的皇帝陛下。对这些人,献帝是也是与董承等人一样,引以为心腹的。
  殿中众官看着背着圣旨,迅速领命出殿的三名大汉将军,不约而同的轻松了一口气。希望已经送出,接下来的就是短暂却让人心焦的等待了。
  自从入朝以来,一直都静静观看各方形势的孔融,在此刻终于有了决断。开始了遵从他自己本心的支持皇帝的行动。上前躬身为礼道:“皇上,臣有事启奏!”
  对这个名声在外的孔门子孙,献帝与董承当然明白孔氏孙子,在当今士人与世家心目中的影响力。而大权旁落之下,极为弱势的皇权当然需要这样重量级的人物来帮扶。
  虽然不知道孔融能帮皇帝达到何种程度,但自从孔融从青州来到金陵。并投入朝廷之后。献帝这个小团体就早已有了默契,对他都是十分的敬重。
  当然没有人会逼迫他做出什么表态。不过众人所有重大事件的商议,对孔融来说几乎都是毫不设防。这样的氛围,在无形中已经将孔融拉入了保皇一党之中。
  加上此时大事已经办妥,心中心情大好的献帝,急忙做出激动的样子道:“孔先生对朝廷忠义之心,世所皆知!此刻在这殿中的皆是朕最忠义的贤臣,孔先生不必多礼!
  孔先生可知,朕等你的金玉良言。可是等到心亦苦了!还请先生能对朕知无不言,助我大汉朝廷一臂之力!朕代前朝历代先皇,感谢孔先生!”
  说着,献帝居然向着孔融端正的鞠了一躬!深感朝廷势单力薄的献帝,已经没有了别的办法与渠道,来拯救日渐衰落的皇权。但日渐长大的献帝,又怎么能甘心就此做一世的傀儡。
  对于野心隐隐膨胀的献帝来说。处于绝对弱势的朝廷,想要做些不宜的动作都是十分的危险的。因为在朝廷中的任何人,都是有可能将自己出卖给江南军来换取功绩。
  他如今能相信的除了董承这有限的老人之外,也只有眼前这个儒家的领军人物了。这样的世道,也只有书香传家的孔家子弟,会真正的还将汉室正统的皇权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献帝如此折节下拜。孔融顿时感动不已:“皇上怎能如此,这,这可真是折杀臣下了!尊奉朝廷正朔,本就是臣与天下读过圣贤书的士人一世坚持的道义所在,这是谁也不能违背的!”
  献帝与董承极为迅速的相视一眼。只能是无奈的苦笑摇头:“这天下还有几个士子,到了这个地步。还会将毫无作为的落没朝廷与皇帝,真正的放在心上。”
  就连身为儒家正统代表人物的孔融自己,也同样是观望许久,才做出的决断。又怎能要求他人冒死投效呢!加上群贤阁配合着江南军宣传队,刊行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书籍与宣传资料。
  极大的收拢了士民的心。最重要的还是科举制度的施行,使得江南军的政治制度,在如今江南的士子与民众中,早已是深得人心。就算是那那些世家中还有一部分会反对这样的制度。
  但目前来说,世家依旧占据着更多的教育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