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法学作业-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眉吐气。它,有时绝对不是钱可以买来的。所以,对“成本计算说”的第二个反批评,不好对付。
  但是,这又使我们返回想到国人的和众息讼传统。
  和众息讼有时是有理由的。
  国人在纠纷上喜欢和解、和稀泥,或者各打五十大板,这盖缘于社会中总有结构蛮稳定的熟人社群。熟人之间,要么因为生于斯长于斯,要么因为利益一段时间之内联结在一起(比如合伙做个小买卖),要么因为其他别的什么缘由而彼此朝夕相处,这样,低头不见抬头见,成为了生活常项。此常项提出一个问题:死咬眼前的是非好,还是想想将来的彼此关系好?如果因为讲清了是非,彼此之间的熟人情义断了,致使日后的合作泡汤,这恐怕就是顾此失彼了。死判硬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因小失大。
  自然,和解、和稀泥,或者各打五十大板,并不意味着全然不讲是非道理。只是讲道理的方式躲避“生硬”两字。是非对错有时要分清,分清之后怎样了断,可以掺入柔性。并且,如果是非实在不易分清,和稀泥就是方便而且最后的选择。不论怎样,解决纠纷的机制,应该瞄向未来。毕竟日后的合作才是打紧的。一元钱纠纷的“模糊”解决,如果增加了关系的和睦,大家更为笑脸相迎,何乐不为?
  和众息讼还有另外的意思。这便是,在日常“博弈”交往中,磨合秩序规则。人人时而关心自己的得失,小算盘总要拨拉拨拉。如此,每次纠纷之后,人们便会总结经验,彼此暗中发出“交易规则需求”的信号,避免两败俱伤。于是,一种秩序也就慢慢出现了。今日书店不掏出一元钱补偿一下,明日,买书者就不会来了,其他买书者也会忧忧郁郁。书店的生意,可能因此冷清凋落。日子常了,书店自会晓得利害。当再出现一元钱的问题,其为了信誉,拿出钱来便不会含糊。多次重复,结果就是规矩立在交往之中了。
  打这瞧去,伤了和气,非要用判决的法子释放“气”,似乎在熟人的社群中,不易造成更好的局面。这点可能需要看到。
  接下来,还有自我心理调节的问题。
  活在世上,糟心的事儿或大或小,总会一个接着一个。事事要求社会来消化,可能性不大。前儿人家骂了一句,昨儿人家碰了一下,今儿人家踩了一下,明儿人家可能顶一下……这些可能是不断的。社会没精力也没时间,个个处理。于是,偶尔自我消化就是免不了的。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是外人帮你消化,叫你让一步。自我消化就是自助,自让。概括起来讲,总有事是需要自让的。这对自己当然有个好处。不然,日子过得就会太辛苦,别人也会说你“不嫌累?!”。再者,在熟人社群中,自让也可能带来他让,“彼此往来”、和气生财。这个结局,也当是不错的。
  一句话,一元钱的小纠纷,解决的方式蛮多的,并非要死盯着对薄公堂。其他方式的解决,可能会换来更有意义的舒畅。
  依此来讲,硬要以官司方式来释放“气”,有时并不一定可取。
  到这,可发现,“成本计算说”不能对付的批评,国人传统中早已就有了部分化解的招数。而且,这招数暗中接通了“成本计算说”的理路:在熟人社群中非要斗气花大钱打官司,钱财上入不敷出的同时,还会丢失彼此和气过活的前景。
  二、写字小额官司——几类思考的理路(4 )
  四提到“部分化解”,意味着另有问题需要继续纠缠。
  小额纠纷,有时,不是出现在熟人社群之中,而是出现在陌生人之间。像一元钱官司中的买书者和书店,实际上,正是陌生人的关系。买书者住在陕西,书店开在北京。双方各自的面孔,对对方都是新鲜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顶有意思,“机会”两字,可插其间。他们彼此的交易,兴许是一锤子的买卖,日后永不重复。
  如果是陌生人,大家的关系总处在流动之间,而且社会总体人数多而又多,那么,前边提到的“熟人关系更重未来”的道道儿,便要大打折扣。
  一来,陌生人彼此既无过去关系的记忆,又无将来关系的期待,凡事类似过眼烟云。假设相信人人大体会有一类的利己动机,那么,便要基本断定,人人都会攥住眼前交易的要害。他们一是一,二是二。过数看清,从不含糊。大家不会而且也不大可能惦记将来的“和睦关系”。就算骂脏话,撕破脸,一溜烟儿跑掉作数,仍无大碍。打这浮出的社际关系,交易没有反复性,从而,不会磨合出熟人之间的“行动中”的秩序规则。
  二来,一锤子买卖势必引发“短期视界”。加之人多,一辈子撞上一回已是“幸运”的了。于是,做生意,打交道,便易产生“宰一刀”、“骗一回”的行动策略。书店会设想,自己出错了,但不赔一元钱,这并不会导致其他买书者不再光顾。即便蒙上一回,也不大可能生意全砸。换句话说,供需平衡不会因为“短视”甚至坑蒙拐骗的行动策略而被打破。到这里,对个人,已不是“行动中规则”是否可建立的问题,而是如何逃避陷阱。作为一个个人,擦过“陌生”关系,或许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当然,从外在“高处”视角切入,社会管理人的角色,自然难免要积极、强硬,而且事先用文字规则制约陌生人的交易,不能放任。否则,社会交易在大面上,就会混沌无序。在此,官司的意义,应该淹没了和解、和稀泥,或者各打五十大板。
  但是,无论怎样,此处并未留给“个人张扬权利”话语的辩理空间。因为,个人通过官司张扬权利,面对的仍是多数利己者,效果多大,还是疑问。个人即便豁出来,勇敢“现身说法”,众人还是静悄悄地喜欢“搭便车”。打这,前述的“成本计算说”的反驳道道儿,从另一方面,又可再次露脸了。起码它是提醒“现身说法”的个人:钱财不划算时,更要琢磨“现身说法”的效果。
  其实,更为重要的,这里涉及国家管理角色和个人生活角色的分离定位。其中要害,需做简论。面对陌生人之间的“短期视界”、坑蒙拐骗甚至“搭便车”的行动策略,国家需要推出制度安排。国家的角色,决定其不得坐山观虎斗。国家的符号──官府,其滋养来源,大体出自纳税人的腰包。以“社会契约论”的根据而言,纳税的目的之一,正是希冀政府管理的回报。依此来看,国家设计制度,来疏导甚至抑制陌生人之间的行动策略,是“正当性”、“合法性”的要求。不做,似乎不成。
  对个人来讲,就另当别论了。个人,尤其是低层小民,其生计来源,大抵要靠自为。而且,他们的生活是片段、琐碎、日常的。他们没有国家式的责任,而且也无力去做一类“大工作”。由此,其角色定位便与国家分开了。自然,如果个人自己社会道德责任太强,非要演绎权利宣言式的示范作用(“现身说法”),也未尝不可。可也不必非究成本不对称的小额官司。拿大额官司来说事,已经足够。前边提过这点。
  角色定位的细节清楚了,就要回头再看“自我消化”的问题。
  前边说了,活在世上,糟心事儿会接续不断。其接续不断使自我消化,在熟人社群中有用。不仅如此,在陌生人关系中那也许更可派上用场。陌生而且人多,遭遇烦心事的机率便会高些。这里,有个正比例的关系。啥事都要较真儿,自然不会如愿以偿。所以,咽口“气”,可能也是顺当过活的一个方式。
  当然,反过来,正因为陌生人的关系不存有将来的“和睦前景”、“彼此共处”的问题,于是,出“气”,将“气”以官司的方式释放出来,也就没有熟人社会中的顾虑了。“气”,其原因蛮多。可在出气之前,总要看看能否化解。这般化解,不是为了外人,而是为了自己。如果不能化解,算清成本之后再作理论,未尝不可。进而言之,到了节骨眼儿上,没辙,不出气就是过不去,自然需要拎出钱来,不惜血本,在官司上决一雌雄,大踏步地“走向法庭”,断清子丑寅卯。反之,则需另寻思路。
  二、写字小额官司——几类思考的理路(5 )
  五在陌生人的关系中,用官司出“气”,有时的确是个可理解的办法。但是,还要看到一个与此略微沾边的问题。这个问题,顶要紧。
  “气”,有时是单纯的“气”,比如被人踩了一脚,心里就是别扭,或者瞧见苍蝇满屋飞,硬是不舒服。这里没有直接显眼的“宏大”问题。有时却不同,它和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有关。比如,为了本土气节,偏是不买舶来货品;为了男权自尊,决不向女性低头,而是“宁折不弯”……等等。此处便有一目了然的“宏大”问题。在一元钱的官司里,就有“宏大”意识形态话语这一茬儿。买书者宣称,为了自己权利以及其他消费者的权利,为了“法”字照遍大地,必须向书店挑战,即使比例悬殊地花上许多钱,也要讨回象征“自己心中澳门”的一元钱。
  意识形态话语的操纵,显现了。
  问题的关键倒在于,当“气”和意识形态话语挂钩时,在某些情形中,真正“气”的成份少了,直接的自身利益驱动少了。在一元钱的官司里,买书者的“气”并不多,直接的自身利益驱动也不多(否则便不会拿出许多钱来追一元钱)。如果真是为了“气”,为了自身利益,前面说过,这是可理解的。转过来,如果大部分动机裹挟于意识形态话语之中,倒需要仔细琢磨一下了。
  其一,对具体的个人,意识形态话语有时并不一定带来好日子,它可能使生活变得失望。这有历史为证。解放初年,小民百姓本可一点一滴地过上自足的小日子,可一种“宏大叙事”的东西,将人们不知不觉地牵引进了“彼岸”轨道。一上轨道,便刹车不急。而时隔不久,小民百姓才发现生活似乎越来越困苦,自己的生活,远比想象来得糟糕。这是多年以后人们才反省的一个例子。其实,就算在一元钱官司里,买书者也是为一元钱,最后花去了两千元左右。这当然是损失了。在通常情况下,对买书者个人,两千元自然要比一元钱更能带来好日子。但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不知不觉地将这逆转了,将两千元“扔掉”了。
  其二,意识形态话语在“放逐”一种利益的时候,有时暗中却输出了他者利益。这话语有时所以具有不可阻挡的显赫操纵力,正是因为,它与某些阶层集团的需求动力具有“同谋”关系。在一元钱官司的运行中,买书者请了律师,在法院所在地吃住了,实际上还不断地通过交通工具穿梭于路途之间,这其中就有了律师费、食宿费、交通费……等等。显然,一些阶层集团正在等待这些财富的进账。而意识形态话语的推波助澜,的确可以使财富从一处流向另一处。现在深层困惑问题不能回避了:在财富流动的背景中,对买书者个人,怎能说“官司权利”意识可以通过经济学的“外部性”,实现公平正义的伸张?意识形态话语,有时实际上在做另外一种不太光彩的事情。
  当然,这世上,也会出现律师放弃代理费,餐馆免去饮食费,旅店放弃住宿费,汽车、火车甚至飞机放弃交通费,来张扬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景观。可是这等作为的前提,依然是这些阶层集团基本存活不成问题,而且效益有余。在大面上,它们不会让小的“得不偿失”破坏了自己的“整体前景”。生活,对它们,总是实在的。
  话说到这里,可以想见,“成本计算说”、国人传统中的自让和个人的社会角色定位(相对国家),无形中又可帮助买书者个人,去抵御意识形态话语的负面操纵。
  六最后再唠两下。
  在大媒体的清谈节目之中,不少人赞扬买书者的小额官司行动,说精神可嘉。而在下不以为然,泼了一点凉水,说这官司兴许没有必要去打。在下总在设想,在推行现代性法律方案及话语的时候,“官司成本计算说”、国人传统中的一些过活方式,以及个人社会角色定位的自我意识,对低层的小民个人究竟具有何种意义。兴许,对他们(她),法治的目的不单是“法治”,而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二、写字村学乡学(1 )
  ——一种乡村制度的话语构建民国那阵儿,梁漱溟曾为山东邹平县的乡下人做了两次演讲。之后,有人将其合成了《乡村建设大意》。演讲的末了,梁漱溟提到一类乡村组织——村学乡学,并以为,它是乡村制度建设的“清醒”进路。这组织,蛮有意思。套用梁漱溟自己的隐喻来说,它可讲“是棵新树,但它是从原来的老树根上生长出来的,仍和老树为同根,不是另外一棵树” 。当年演讲的历史语境,和眼下有些近似,一来中西制度话语相互浸溶而又相互抵制,二来都见有“自治制度”在乡村的发育涌动。这样,解读“村学乡学”,也就不免有了一点意义。
  一中国太大,而且主要是“积乡而成” 。广袤且主要是乡村,便使沾染不少城市色彩(民国时期)的国家法律制度运作起来不太灵便,或说鞭长莫及,直至形同虚设。国家法律用文字写了出来,自然需要人力传送下去,执行下去,并且,需要一种大背景的文化意识形态作为潜层支撑。可是那阵儿的民国,正像许多人认识到的,在传统经济的产出能力上捉襟见肘,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所需的钱财支持。在文化意识形态上,也是一准的叫人头痛犯愁:乡民村民在灰色的幕后一方面拨拉着小算盘,另一方面,抱守着人情礼治的陈年老套。于是,政府到底像不少朝代皇权所做的,推出了“地方自治”策略:留出相当政治空间交由地方自己了断。
  “地方自治”,在乡村就是乡村自治。
  乡村自治的基本路数,是今人熟悉的。毕竟眼下也开始了“村民自治”的运动。
  自治的头条,兴许是多数议决。大凡村事乡事,大家要开会表决,之后,立下文字规矩。无论怎样,不能一人说了算。否则,可说是“政治侵权”——侵犯了村民乡民的自治权利。二是对领路人有个制约。领路人,比如村长乡长,出了毛病,村民乡民不喜欢他了就可以罢免废掉。这是外部制约。另有内部制约。像乡里有乡公所、监委会(在民国时期)一类的组织角色,它们相互看守,盯着彼此一言一行。而监委会还瞅着乡长的一举一动,发现腐败苗头,立刻揪出公布于众。三是,村社头头可以将犯事儿的村民乡民拿下。只要有人不把国家法律当回事,或者,硬顶县区的命令规章,视自治公约及公众决议如儿戏,头头就可以按住扭送,交由官办。再下来第四,还有一个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几乎是我们今天基层最熟悉的了。这委员会的用意,是想在村民乡民打官司之前,便将纠纷的势头压下去。委员会有个机构,还规定了一些手续,虽讲不提“判决”两字,但要分清是非,按部就班地劝说各方各让一步。
  说来,这些基本路数,都和法治或法律的劲头有些相合。其实,至少就头两项来说,那可是一类在西方国家并不少见的政治设计。如此,在中国的各个乡村,人们似乎就看到了星罗棋布的小型“准法治国”的影子。民国政府,有这个意思。
  梁漱溟不以为然。
  他说,乡村自治的路向不错,只是路数不对。大一统的国家法律秩序肯定会是费力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