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清〕侯方域-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仆窃闻君子处己,不欲自恕而苛责他人以非其道。今执事(1)之于仆,乃有不然者,愿为执事陈之。
执事,仆之父行(2)也。神宗(3)之末,与大人(4)同朝,相得甚欢。其后乃有欲终事执事而不能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大人削官归(5),仆时方少,每侍,未尝不念执事之才,而嗟惜者弥日。及仆稍长,知读书,求友金陵,将戒途,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6),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汝至,当以为师。又有老友方公孔炤(7),汝当持刺拜于床下。”语不及执事。及至金陵,则成公已得罪去(8),仅见方公,而其子以智者(9),仆之夙交也,以此晨夕过从。执事与方公,同为父行,理当谒。然而不敢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今执事乃责仆与方公厚,而与执事薄。噫,亦过矣。
忽一日,有王将军过仆甚恭。每一至,必邀仆为诗歌,既得之,必喜。而为仆贳酒奏伎,招游舫,携山屐,殷殷积旬不倦。仆初不解,既而疑,以问将军。将军乃屏人以告仆曰:“是皆阮光禄(10)所愿纳交于君者也,光禄方为诸君所诟,愿更以道之君之友陈君定生、吴君次尾(11),庶稍湔乎。”仆敛容谢之曰:“光禄身为贵卿,又不少佳宾客,足自娱,安用此二三书生为哉。仆道之两君,必重为两君所绝。若仆独私从光禄游,又窃恐无益光禄。辱相款八日,意良厚,然不得不绝矣。”凡此皆仆平心称量,自以为未甚太过,而执事顾含怒不已,仆诚无所逃罪矣。 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12)叩门过仆曰:“左将军(13)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14),云子与有旧(15),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与左诚有旧,亦已奉熊尚书(16)之教,驰书止之,其心事尚不可知。若其犯顺,则贼也;仆诚应之于内,亦贼也。士君子稍知礼义,何至甘心作贼。万一有焉,此必日暮途穷,倒行而逆施(17),若昔日干儿义孙之徒(18),计无复之,容出于此。而仆岂其人耶!何执事文织之深也。
窃怪执事常愿下交天下士,而展转蹉跎,乃至嫁祸而灭人之族,亦甚违其本念。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之故,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果悔且改,静待之数年,心事未必不暴白。心事果暴白,天下士未必不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仆果见天下士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亦必且随属其后,长揖谢过,岂为晚乎?而奈何阴毒左计一至于此!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独惜执事忮机一动,长伏草莽则已,万一复得志,必至杀尽天下士以酬其宿所不快。则是使天下士终不复至执事之门,而后世操简书以议执事者,不能如仆之词微而义婉也。
仆且去,可以不言,然恐执事不察,终谓仆于长者傲,故敢述其区区,不宣。
——选自《四部备要》本《壮悔堂文集》
注释:
(1)执事:书信中用以称对方,谓不敢直陈,故向侍从左右供使令的人陈述,意示尊敬。与“阁下”、“左右”等同一用意。(2)父行:与父亲同一辈分。(3)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4)大人:谓其父侯恂,当时任御史等职。(5)大人削官归:熹宗天启四年(1624),侯恂以反对阉党魏忠贤,被削官归里。(6)成勇:字仁有,天启五年进士,崇祯时官南京御史。(7)方孔炤:字潜夫,号仁植,安徽桐城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时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明亡后隐居桐城白鹿山。(8)成公已得罪去:成勇上疏诋兵部尚书杨嗣昌,被削籍戍宁波卫。(9)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方孔炤之子。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曾参加复社活动,为四公子之一。入清,出家为僧,法名大智,字无可。(10)阮光禄: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怀宁(今安徽安庆)人,万历四十四年与马士英同中会试,天启时依附阉党魏忠贤,任光禄寺卿。阉党败后,名列逆案,被革职为民。崇祯末又依附权奸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任兵部尚书。后降清,从清军攻仙霞关,死于山上。(11)陈定生:陈贞慧,字定生,宜兴(今属江苏)人,复社四公子之一,曾与吴应箕等抨击阉党余孽阮大铖等。明亡,隐居不出。吴次尾:吴应箕,字次尾,复社四公子之一。明亡,起兵抗清,兵败被俘,不屈死。(12)杨令君文骢:令君,汉末以来称尚书令及郎中令为“令君”后亦以为县令的尊称。杨文骢,字龙友,贵州人。崇祯时,历任青田、永嘉、江宁知县,因故夺职。弘光时任兵备副使,巡抚常、镇,兼辖扬州沿海地方。南京陷,隆武帝立,任兵部右侍郎,在浙江衢州抵抗清兵,隆武二年(1646)兵败被执,不屈而死。(13)左将军:左良玉,子昆山,临清(今属山东)人,明末大将,弘光时封宁南侯。(14)清议堂:当时朝廷大臣商议军政大事之所。(15)子与有旧:左良玉曾隶昌平督师侯恂(侯方域父)麾下,为恂所识拔。左尝三过商丘侯府,拜伏如家人。崇祯十五年,左又再度隶属起自狱中、任中原督师的侯恂麾下。有旧,犹言有关系。(16)熊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17)日暮途穷,倒行而逆施:《史记·伍子胥列传》载:伍子胥引吴兵入楚,掘发楚平王墓,鞭其尸。申包胥使人责子胥。“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18)干儿义孙之徒:魏忠贤专政时,干儿义孙甚多,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阮曾依附魏忠贤,造《百官图》,构陷杨涟、左光斗等,与魏之“干儿义孙”无异,故侯方域以此诋讥之。
★3:48
翻译:
我私下听说,有德行的人处世立身,不应自我宽容而对别人却苛求责备,从而反对别人的政治主张。如今阁下对于我,可不是这样,愿为阁下陈述之。
阁下是我的父辈,神宗末年,跟家父一起在朝廷任职,想处得颇为融洽。而后虽然始终想为阁下效劳而不能,阁下自己应当追忆其中的原委,不必我再赘述。家父被削职归里时,我还年少,每次侍奉左右,家父没有不忆念阁下的才华,而整日嗟叹惋惜不已。到我年纪稍大一些,开始懂得读书上进,便前往金陵寻朋访友。临上路时,家父为我送行并叮嘱说:“金陵有位御史名叫成勇,虽然对我来说是后辈,但我内心却很器重他。你到金陵后,应当以他为师。还有一位老朋友方孔炤,你应当带上名片去拜访他于床前。”谈话中未提及阁下。待我到了金陵,成勇公已因得罪朝廷而离开了,仅见到方公,而他的儿子方以智,是我的故交,因此朝夕相处,过往密切。阁下和方公都是我的父辈,理应前往拜谒,然而我却不敢,阁下应当自己追忆其中的原因,不必我多言。如今阁下却责备我与方公情深意厚,而对阁下疏远。噫,也太过份了!
有一天,忽然有位王将军来拜访,态度十分谦恭。以后每次来到,总要邀我写诗,得到之后,总显得那样高兴,然后为我买酒和邀请歌妓演奏,并呼来游船,带上登山的鞋,一起游山玩水。态度极其恳切,连续多天而无倦色。起初我不了解他的目的,后来因生疑而追问王将军。于是,王将军屏退左右告诉我说:“这都是因为阮大铖希望与你结交的缘故。阮大铖近来正受到诸位的辱骂,希望你再和好友陈定生君、吴次尾君说情,幸能略加洗刷。”我严肃地辞谢他说:“阮大铖身居高位,又不缺少贵宾佳客,足以供自己玩乐,哪里需要用上这二、三位书生呢?如果我把你们的要求说给陈定生、吴次尾听,一定会再次被他们两位所拒绝。假若我私下独自和阮大铖交游,只怕对阮大铖又毫无益处。八天来承蒙尽心款待,可谓情深意厚,然而却不得不一刀两断。”这一切我平心思量,自以为并无过份之处,而阁下却一直感到怨怒不已,那我的确无法逃避其罪责了!
昨天夜里刚刚睡下,杨文骢县令敲门进来对我说:“左良玉的部队将要到来,都城里人们惶惶不安,阮大铖在清议堂扬言说,你跟他是老交情,而且和他内外相接应。你为何不赶快离开!”我才晓得阁下不单怨怒而已,而且怀恨在心,欲使我灭族而后快。我和左良玉固然是老相识,但已遵照熊尚书的教诲,写信制止他东下,可他的心事尚不得而知。倘使他冒犯朝廷,那就是贼;如果我的确在内接应,也同样是贼。有志节操守的人都略知礼义,何至于心甘情愿作贼!万一有这样的人,必定是那些日暮途穷、倒行逆施,犹如往昔魏忠贤的干儿义孙之流,无计可施,或许出此下策,而我岂是这种人?为何阁下给我罗织如此深重的罪名!
我私下感到奇怪的是,阁下常常表示希望结交天下名士,却反复无常坐失机会,以至于嫁祸于人使之灭族,这是很违背初衷的。倘使一旦回忆天下名士之所以远离阁下的缘故,未必不感到后悔,感到后悔则未必不改。果真感到后悔而加以改正,只要静待数年,阁下的心事未必不会显露出来。心事果真显露之后,天下名士未必不会接踵而来。我果真见到天下名士接踵投靠到阁下的门下来,也一定尾随在后,陪礼谢罪,恐怕还不为晚。阁下何至于筹划出如此阴险毒辣的下策!由于遭受战乱,我如今已无家可归。如乘上小舟浪迹江湖,安置一己之身并不难。只痛惜阁下已萌生忌恨之心,要是长久隐居民间则已,万一又得志上台,必将杀尽天下之名士,来报复你以往的积怨,那末这就使天下名士终于不再投奔阁下之门。而后代操笔著书以评论阁下的人,也不可能象我这样写得文词谦恭而意思委婉了。我暂且离开这里,可以什么也不说,然而只恐阁下不能明察原委,以为我对长者态度傲慢,所以才敢于向阁下坦露自己的恳切之情,言不尽意。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号雪苑,商丘人。清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祖侯执蒲官太常寺卿,其父侯恂曾先后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二叔侯恪官国子监祭酒。
侯方域生有异质,侍父京师,多为贤公卿所赏识,称他“强记可比汉张安世,干局可比唐李文饶。胡介祉在《侯朝宗公子传》中称他“生而颖异,读书尝兼数人”“为文若不经思,下笔千万言立就”。他与魏禧、江琬被称为清初三大文学家,其文恢奇雄健,被誉为宋以来“中州数百年一人而已”。侯方域倜傥任侠,与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被誉为“为天下持大义者”的“南明四公子”。他与陈贞慧、吴次尾作《留都防乱公揭》,历列阮大铖之罪,声震南都。曾醉登金山,指评当世,临江悲歌,被誉为周瑜、王猛。他与同里贾开宗、徐作肃、徐邻唐、徐世琛、宋荦组织雪苑文学社,切磋文事,被誉为“雪苑六子”。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22岁的侯方域去南京应试,经张溥、夏允彝和陈贞慧介绍,与秦淮名伎李香君相识。香君以身相许,“设誓最苦”,誓词由陈贞慧保存。方域作诗赠李香君,香君自歌以偿之。
魏忠贤的干儿子阮大铖因《留都防乱公揭》而敛迹牛首,恨无出头日。知方域至南京,以方域与复社名士陈贞慧、吴次尾友善,且大铖与侯恂为同年进士,借世交,想结交侯方域,并通过王将军去拉拢方域,请方域为之说项,此事被香君识破,阮大铖阴谋未能得逞,从此阮大铖对侯方域、李香君一直怀恨在心。
七月,侯方域人试,举南雍第三人,以策语触讳而落第。冬,侯方域还里,李香君在桃叶渡为侯方域弹歌送行。返里后,以高阳酒徒自居,与吴伯裔、吴伯胤、徐作霖举社事,饮酒赋诗,感愤时政,啸傲乡里。
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侯执蒲病故,侯恂因父丧,带罪出狱,丁忧家居。秋,侯方域奉父命前往江南建德乞铭于原刑部尚书郑三俊。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侯恂归京师狱。三月二十七,李自成农民军破归德。从兄侯方岩率家丁斩关逃出,后又伪袭起义军旗号,出人城中,救城中亲属。侯方域得免。祖母田氏、三叔忭妻刘氏、四叔恕及妻朱氏、五叔虑被杀。从祖侯执中及从叔忻、恒、棕、怡、恬、怙及兄弟辈方镇、方弼、方将、方度、侄方来子睃等皆死于战乱。侯氏一门死加余人。社友吴伯裔、伯胤、徐作霖、张渭、刘伯愚亦被杀。方域所刊文章数百篇及西园翰墨尽焚于兵火。方域随家人北渡黄河,避乱曹南。未几,移居南京。
六月,侯恂出狱,以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丁启睿总督保定、山东、河北、湖北等七镇军务,解汴围。方域由南京回河南随父军中。至开封北陈桥,侯恂召诸将来会,或至或不至。侯方域向侯恂献计曰:“今赐剑久虚不用,愿破文法。斩许定国以明军法,事办威立。令保定巡抚杨文岳,山东巡抚王永吉率师扼黄河,使李白成不能北渡;风阳抚臣马士英、淮徐抚臣史可法率师扼江淮,遏李白成南冲;陕西督臣孙传庭塞潼关,遏李自成归路;父帅赴左良玉军鼓励将士出师,与孙传庭合兵夹击,使李白成腹背受敌。进,无所拔;退,无所据。以百万之众蚕食中原千里无人烟之地,不出一年,内变必作,大功可成。”侯恂大骇,斥曰:“如此是我先跋扈矣。小子多言,不宜在军。”于是将侯方域赶走。冬末,以侯恂不即救汴而罢官。侯恂买舟南下,避难扬州。方域与兄方夏携家迁往嘉兴,方域还寓南京。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左良玉避李自成军,拥兵二十万由武昌东下九江,以粮尽,欲趋南京就食,南都大震。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知方域与左良玉有世谊,请方域去良玉军止之。方域以为不可,仍假借父名写信派人至左良玉军。左良玉得书止其军。阮大铖借机陷害侯方域,方域作《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诋大铖,遂携妻儿流寓宜兴,依陈贞慧而居。与陈贞慧常同读于陈氏“文杏斋”。同年夏,岳父常维翰下葬,方域返里,为岳父撰《明东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铭》。八月,侯恂被逮入狱。仲兄方夏去北京营救父亲,侯方域由吴人越,省亲于嘉兴。是年,方域妻常氏生女于宜兴,后嫁于陈贞慧四子陈宗石。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北京。五月,清兵人北京,五月十日福王在南京即位。秋,马士英、阮大铖向东林、复社人士进行报复,缉捕方域父子,侯恂逃往徽州。九月,侯方域潜人南京,时值阮大铖大兴党人狱,逮复社诸子,造“十八罗汉”、“七十二金刚”之目,妄图将异己一网打尽。吴次尾因锦衣卫梅惠连事先报信,逃离南京。方域送至燕子矶,并有《腕子矶送吴次尾》诗。阮大铖复逮方域,方域避练国事官邸匿夹墙中得免。与练国事少子练贞吉订交。逃离南京日,练贞吉置酒送别,方域慷慨悲歌,醉后留诗为别,遂流亡吴越。冬十月,清世祖福临即位于北京。命多铎经略江南。南明治“从贼之狱”,仿唐制六等治罪,侯恂列四等。其间刘泽清多次上疏,请严缉方域父子。方域流亡浙江。十二月,阮大铖令缇骑下吴、越捕方域,方域匿于苏、松巡抚张凤翔幕府得脱。不久又去扬州依史可法。史可法署方域为高杰军之监纪推官,从高杰军北征,经略中原。
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