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缔造中国富豪:盛大成功之谜-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档剑舜紊虾V凶畲蟮氖栈瘢茄У搅斯釩EO们是怎样决策的。
把决策失败列为中国企业家的头号失败原因应该是可以成立的,飞龙总裁姜伟闭门思过、修炼内功,反省出的20大失误,头三条赫然是:“决策的浪漫化、决策的模糊性、决策的急躁化。”可见决策失误给姜伟带来的切肤之痛,而其他国内企业家在反思失败时,也无一例外地检讨自己的决策错误。
三株的创始人吴炳新眼里,导致三株失败的原因就是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他说,过去,我们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制,决策权过分集中,缺少“智囊团”,所以决策出现了一些失误,对公司的整体影响很大。
爱多1998年,销售额高达20个亿,企业规模从40多人发展到4000余人,短短不到一年时间,爱多从偏居中山一隅的小厂,迅速成为为一个知名企业,但爱多却因为连续性的决策失误,最后导致失败。胡志标说,爱多最大的失败就是在决策的无理性,有太多即兴性、随意性。比尔·盖茨又宣布辞去微软公司CEO一职时,媒体总结说,造成他让位的首要原因是微软互联网战略的失败。盖茨并没有忽略互联网的重要性,1995年他就发动了进军互联网的“珍珠港”命令,但他的战略核心还是“以软件控制网络”的哲学。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方向性的错误,虽然微软成功地挤掉了网景,夺取了浏览器市场的控制权,而且其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市场份额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但是微软在互联网的控制力,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日趋下降。如今,微软必须改变策略,而首当其冲就是要改变领导者,才可能彻底改变自己。
巨人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时曾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因我一人的失误,给集团整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恰好说明,权力必须有制约。” 不仅是巨人,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决策基本上是独断体制,因此,没有人能够阻止姜伟“决策的浪漫化、决策的模糊性、决策的急躁化”,也没有人能对吴炳新的“三株年销售额在1999年达到900亿”的宏伟目标(按这一目标,三株今年就可跻身世界500强)提出质疑。中国的企业大多集创业者、所有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为一身,董事会形同虚设,下级也只能俯首贴耳。这些条件与权力的结合,必然使我们的企业家个人拥有了全世界最高的经营失误机会和决策错误机会。正如史玉柱所讲:“决策权过度集中在少数高层决策人手中,尤其是一人手中,负面效果同样突出。特别是这个决策人兼具所有权和经营权,而其他人很难干预其决策,危险更大 。”
在讨论中国企业家如何避免失败问题时,有媒体指出:“有不少企业家能创业,但未必会管理,如果企业家能从创业者过渡到管理者,当然最好不过。但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是从‘无产者’一下子发展起来的,又怎能让他心甘情愿地把企业交给别人管理。” 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为什么国外CEO决策失误要少于中国企业家。除去个人素质不讲,他们的决策权力比中国企业家小,受到的约束比中国企业家大,因而犯错误的机率就小。
● 盲目的扩张与多元化的失败
巨人症是中国企业家栽跟头的一大根源,许多民营企业更是因为做大了才失败。看看近年来倒下的中国企业家,在他们最风光的年月里,哪个企业不是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哪个企业没有上演过侏儒变巨人的神话,那些失败的中国企业家对利润的追逐、对财富的渴望、对成功的期盼是毫无节制的、没有止境的,因而无一例外地对发展规模有着特殊的偏好,而在特殊条件下轻易获得的成功,又使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他们因雪片般飞来的订单而欣喜,为几何般增长的人员而自豪,然而,在不经意中,他们似乎才发现,企业已经大到自己无法掌握,总部的一个小办事员,甚至是售货员、文工团员都要被外派做地区经理。也似乎在这时,企业家们才知道一个经济学名词——“超常规扩张”,也似乎在知道这个词不久,他就发现企业已漏洞百出、危机四起。 因此,万科董事长王石有感而发:“缺钱对民营企业并非坏事,因为资金有限,不允许你盲目投资,不允许你犯大错误。如果你的战略目标不清楚,又没有控制能力,钱多了反而是坏事。我常对那些为缺钱而发愁的企业说,恭喜你呀!你犯不了大错误。”
年过六旬的三株总裁吴炳新,曾语重心长地对血气方刚的巨人总裁史玉柱说:“不该挣的钱别去挣,天底下黄金铺地,不可能通吃。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了,但能克制欲望的人却不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人后来分别成了中国企业家中因“超常规扩张”和“超常规多元化”而失败的典型。 请看三株的疯狂扩张速度:
1994年,吴炳新设定的发展目标为1994年销售达1亿,1995年保3亿争6亿,1996年保9亿争16亿。但1995年制订的第一个“5年计划”却将这一发展目标翻了几倍:1995年将争6亿改为争20亿,而1996年要达到100亿,1999年则要达到令人瞠目的900亿。按照这一宏伟的构想,三株的年增长速度最高可达1600~2000%,甚至在达到600亿年销售额后,最低增长率也要达到50%。
第三章:盛大猜想:会否重蹈死掉企业的覆辙(3)
而以软件起家的巨人集团,在其辉煌期,业务曾横跨电脑、保健品和房地产三大领域,最终却因规模太大、战线太宽而陷入资金危机不能自拔。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在分析中国企业多元化现象如此普遍的原因时,指出他们主要受以下三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在80年代的特殊情况下,经营某几种产品同时获得成功,就误认为多元化是企业的成功之道;二是看到别的行业赚钱,就见异思迁,恨不得这个世界上的钱都由自己一个人来赚;三是自己取得一点成就,就过分地夸大自己的能量,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无往不胜,进入哪个行业,都可以获得成功。
其实,扩张和多元化,在企业家们看来实际上都是发展。没有发展,企业就没有竞争力,甚至不能自下而上。“发展是硬道理”,每一个企业家都会有扩张情结,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家和国外的CEO们没有任何差异,在所有决策失败的层面中,也只有这一点,中外企业家最为相像。国外的CEO们可能比中国企业家们更冷静一些、更有节制,但他们为了企业的发展也必须扩张,即使这种扩张是被动的。企业家不论中外,都有扩张情结,因而都在犯着发展中的错误,因为发展即意味着在新的领域内拓展,或利用新的手段扩大原有的市场,而这些尝试都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企业盲目扩张的恶果显露无遗,以韩国为例,1997年韩国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宝钢铁公司、起亚集团、真露公司等一系列巨型企业破产和倒闭,经济学家在分析时指出,这些企业倒闭自然有种种原因,但“盲目扩张”是最根本的病因。韩国集团企业对规模和多元化的热衷,几乎到了非理性的地步。韩国最大的5个财团平均都介入了140多个行业,其扩张速度令人吃惊。同样,日本八佰伴公司的破产也是盲目快速扩张的结果。
另一些典型的例子就是90年代初期,日本公司在美国的娱乐业和房地产业的扩张。索尼公司曾投巨资收购美国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和影视公司,但对美国的影视业却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结果索尼在1994年成了世界上亏损最多的公司,而日本房地产公司更是血本无归。中国企业家应该记住吴炳新的那句话:“不该自己赚的钱就不赚。”还要向国外的CEO们学另一项本领:会扩张也会退出。近年来,世界著名大公司不断传来“退出”的信息:西门子公司忍痛卖掉彩电生产线;飞利浦出让生产大家电的子公司,百事可乐为集中精力打败对手,不得不放弃饭店和快餐业。去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着手拍卖“非核心业务”,并进行裁员和重新整合;通用汽车公司也将出售15家零件厂,以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 企业迅猛发展后管理的失败
可以说,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还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创下三株公司曾有过的成长奇迹。成立于1994年的三株公司,注册资金仅为30万元,而到了1997年底,当年的销售额高达80亿,其净资产已高达48亿,4年间增长了16000倍,且资产负债率为零。这一速度是其他企业望尘莫及的。
但三株的失败也是非常快的,表面原因是因为一场官司,但深入看却发现三株的管理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
三株在1994年时只有几十人,而到了1997年的时候人员已经猛增到15万人,在全国县级以上的城市里都有三株的销售队伍。三株组织上的不适应症早在其快速成长的1995年就已初露端倪。当时,公司内部的贪污与浪费已十分严重,据三株公司审计部门发现,在1995年投入的3个亿广告费中,有1个亿因无效而浪费掉了。在不少基层机构中,宣传品的投放到位率不足20%,甚至一些执行经理干脆把宣传品当废纸卖掉。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机构日益庞大,层级逐渐增多,总部的许多指令在层层下达中被歪曲或变形,甚至石沉大海。
上令难以下达,下情难以上传,政府中的官僚主义在三株公司得以繁衍。三株总裁吴柄新不是没有看到这一点,但他没有采取类似比尔·盖茨的“重建组织”的做法,而是开展自上而下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在一次又一次的“三查三反”和“一打五反”的运动之后,三株公司的“大企业病”不但没有得到遏止,反而在不断蔓延。
他在后来自我总结时说,三株当时的大企业“恐龙症”严重,机构臃肿,部门林立,等级森严,层次繁多,程序复杂,官僚主义严重,信息流通不畅,反应迟钝。在公司总部,几大体系是大中心套小中心,各体系之间,各中心之间画地为牢,互成壁垒,各自扩充人员,增加职能,争权夺利,形成了一个个割据分立的小诸侯。
当时的分配制度也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在转轨以前,是“干的不如坐的,坐的不如躺的,躺的不如睡大觉的”;转轨以后,虽然情况有所转变,但分配不公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有的公司经理和财务部长的岗位工资是3000元,在5%~10%的范围内浮动,一线市场员工的工资是300元,在50%~60%的范围内浮动,员工一二百元钱的收入,生活都无法保证,谁还去干工作?他后来说,在整个1997年,思想政治工作大大淡化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少了,企业理念没有了,激励机制畸形发展。这是我们应深刻总结的教训。
第三章:盛大猜想:会否重蹈死掉企业的覆辙(4)
同时因为管理上的问题,致使浪费问题极为严重。由于财务、法纪的监督制约没有及时跟上,浪费现象在许多子公司表现得极为严重 :首先是广告费上的浪费。(1)由于投入缺少了针对性,缺少了效果分析,广告费打水漂的现象十分严重。(2)广告费的管理出现严重失控。许多子公司巧立名目,向总部套取广告费。(3)吃广告费回扣的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屡禁不止。其次,产业兼并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对兼并企业缺乏认真的论证,尤其是对产品的市场潜力、市场前景缺乏认真的调查分析,导致产业兼并出现较大失误。 再次,人员上的浪费也相当严重,尤其是转轨以前,人员急剧膨胀。有的公司70%的广告费被用作劳务费,哪里还有钱做广告?人员上的增多还造成了许多内耗,相互攀比,公司的团结没有了,战斗力减弱。此外,行政费用上的浪费也十分惊人。有的子公司一年的电话费达39万元,招待费达50万元。轨轨以后,有的子公司招待费仍居高不下,去年8、9两个月就达7万多元,有的子公司外事干部一天报4顿餐费;还有的子公司墨水成箱成箱地买,保温杯一次就买400多个,手机BP机等乱配,司机、甚至工厂管接待的小姑娘都配上BP机了。
亚细亚开业9年竟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外单位向公司借款800万元,只需跟总裁王遂舟打声口头招呼即可,而不需办任何手续。
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可以用海尔集团的“抗斜坡球”理论来说明。海尔的“抗斜坡球”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好比是一个沿着斜坡往上滚动的球,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职工中可能出现的惰性形成对球体向下的内外两种压力。如果没有一个向上的大于这种压力的推力,球就一定会往下滑。对于企业来讲,这个向上的推力就是强化基础管理。为此,海尔要求职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全面地对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海尔之所以能持续地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了类似于这10个企业“猝死”的命运,这种强化基础管理的管理模式功不可没。
● 危机管理的失败
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的因素的管理。——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
按照相关的危机研究,通常把危机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自然危机具有不可抗拒性,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对人类的威胁具有普遍性,因而人们对这类危机的认识、研究相对较早;而且也很深入,并形成了由政府牵头的管理机制,能通过全球性预警、救治系统提前预警和积极救治,把这类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相对而言,人为危机更具偶然性,没有人能够确切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什么样的危机,相应的预警、救治措施也就缺乏应有的力度和系统性。因而人性的因素在这类危机中的作用也就显得格外突出,个人自身的素质往往成了危机突袭时应急反应的决定因素。反过来,危机也成为人性的检测与重塑的最佳机会。
一个优秀的企业越是在危机的时刻,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一个成熟的、健康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也正在于此。这是人们的共识。如果把这句话套用在掌领这些企业经营管理者身上,同样贴切,而且更能切中要害,深入到人性的层面。
在三株和南德的事例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危机管理失败的影子。三株因为湖南一农民服用三株死亡,而被告上了法院,之后被媒体广泛报道,进而使三株陷入了最严重的危机,以此为起点导致三株的失败。秦池在中得标王之后,出现其白酒勾兑的报道,但秦池并没有很好的引导和利用,最后导致全线溃败。而爱多在成为标王之后,内部出现了股东纠纷,传媒大肆渲染,事态不断扩大,银行信心动摇,贷款停止,资金周转困难,公司发生信用危机。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胡志标遭遇了债主上门、法院封楼、员工离弃、 股东反目一系列事件。
因此,如何处理企业危机,也是国内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程。
第四章:盛大的未来之痛(1)
陈天桥31周岁之后的两天,即2004年5月16日,盛大上市纳斯达克,这对于盛大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但对陈天桥而言,他终于可以放下生死,松一口气了,因为上市对他来说简单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