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08年6月-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像一家人在一起,谝
回家的人掏出胸口焐热的馒头
就着金灿灿流油的夕阳
一口口品尝
故乡的滋味,
回家的人在黄昏的河边
想唱一首歌
就是唱不出来
苜蓿烽
苜蓿,歇了
雨润泽的根,躺在沙丘上
它越来越干枯的身子
久别了蓝茵茵的花丛中
迎风摇摆的童年
站在高处,张望
回忆,早已是
一堆干草
燃烧起来,飘散四处
不知道,远方的苜蓿
能不能看到
长城地带
风吹过,留下雪
千堆雪
一丛草的积蓄
风吹过,云飘落
一汪水
一匹骆驼在一里之外
就知道了
风吹过,黄土夯墙泛起浮土
坚硬的部分
瞬间突出
石头磨砺了
风的叫声
卷起更多的绵羊的毛色
向远处去了
玉门关没有柳笛
羌笛是羌人的秘密
可能是用鹰的骨头做的
也可能就是鲜嫩的芦管
吹出来的声音
飘在风上,比一朵花开在枝头上更轻盈
汉人更简单
塞上的春天,折柳的人
坐在沙丘
想用春风浸染荒芜
他们的心情
整个儿就绿了
玉门关,如果有人吹柳笛
那他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可惜,储满春风的柳笛
一半漏音,一半在干热风中
枯萎
葡萄园的秋天
秋天从沙漠上看不出来它的柔韧
像葡萄藤那样的柔韧
从一簇绿叶中看不出
它的鲜亮和光滑
从一串葡萄上看不出
它的甜蜜和虚幻
那个在葡萄藤下散步的老人
步履轻快,他是骆驼客的后裔
知道一颗葡萄在驼峰间颠簸
如何会漾出芬芳
这样,秋天的芬芳
就一点点弥散于
他的肌肉和骨骼,就像一串葡萄一样
自足和光滑,自足而鲜亮
红柳滩
红柳最多的地方就是红柳滩
红柳野了,一棵挨着一棵
红柳疯了,从坡上到坡下
从沟里到沟外
一群红柳
一群冲刺的红鬃马
比马顽强,枝叶枯萎了
根,在地下突围
就在一处陡峭的崖壁
也迎风矗立
瘦弱的身子
开一丛粉红的花
我宁愿它是不死的霞光
而不是苦熬的植物
一直上升到天空
最鲜亮的位置
河谷里的胡杨树
鸟的粪便包裹了这些顽固的种子
一次次被雨水浸泡
又被酷烈的阳光引爆
就有了这童趣不冥的树
众树开花了,它做叶的梦
一身浓稠的叶子,让万木肃杀的仲秋
羞涩
戈壁的凶狠中,它捉迷藏般粲然一笑
风沙里,它披挂金色的盔甲
哗啦啦一片
整个河谷都亮了
敦煌的河谷
游人看见一丛胡杨树
都说:
那是佛的前生
是人的来世
拜谒阳关博物馆
喝水的陶碗,装水的皮带
一路上,谁喊了一声水!
那些陶碗清亮起来
那些皮带敲击如鼓
刀子太血腥
箭矢是从肉里抠出来的
一步三回头的人
头回了一半,就凝固了
我想到突然降临的沙尘
也是这样埋葬了新鲜的笑容
边塞
一脚跨过黄河
另一脚
就踩稳了边塞
前一脚收回来
屁股就坐上了马背
有苜蓿的地方
有水的地方
是马群聚集的地方
有烽火的地方
有呐喊和厮杀的地方
马革裹着的身体
无处疗伤
五月雪
骆驼刺上的叶片被雪打落
而返青的枝头上
披着星星点点的雪
戈壁上,风吹不到的地方
雪躲藏着
五月雪,牧人留在肩上
羊皮坎肩和雪一样白
五月雪,大一点,密集一点
它就是一片羊群啊
阳关三叠
一座沙包下,有草
草上
能看见昨天雨水的大小
一座沙包下,有枯萎的树
树枝上
能看见叶片和种子
沿着水的方向
迅速逃跑
一座沙包下,有凌乱的骨头
骨头上
能看见一个人或一头骆驼的
天荒地老
烽火台下
一座烽火台,背阴的地方
积了一洼雨水
我趴在地上看雨水
这个动作绝对有人重复过
那个守卫者
那个孤单的戍卒
对着一洼雨水
照出了一张怎样的脸
酒泉
夜晚的灯光迷离,一群羊正赶往羊圈
一路上,一堆凌乱的蹄声
无力而庞大
是这一眼泉,是这芳香的泉
羊们咩咩地叫了
夜晚的草应声而起
刷刷刷地长高了
榆林河
榆树的种子在风中飘
被一场雨打落
又在水中飘
水干枯了
水在榆树上飘
这数不清的绿叶
哗啦啦清点秋风
那是水流动的声音啊
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白唇鹿
一只鹿怯生生地站在红柳边
一只鹿慢慢地向人靠近
我接受你的信赖
我发抖的手抚摩你的柔嫩的棕毛
我把我一周的蔬菜交给你纯白的嘴唇
我把你的纯白
理解为忠诚和善良
理解为巴丹吉林对于一个孤独男人
的慈爱
使至塞上
有朋友来,沙尘迷了眼
有朋友来
赶紧折柳相迎
可惜,陈年老柳
枝粗叶疏
举起来,是一根发芽的木棍
有朋友来,月下豪饮
说自己有千顷良田
一囤又一囤的小米
全部酿酒
有朋友来,问起故乡的亲人
泪水扑簌簌
别提多高兴
祁连雪
去年的雪,今年的雪
几百年以前的雪
说不清。是哪一年的雪
我是从河西走廊的绿洲
攀登每一个阶梯
走上雪的阶梯的
白杨树、麦田和稻谷
野草、灌木丛
次松林以及雪莲花
一层层堆积
把雪堆到高处
堆到我们看见那白白的晶粒
我的步伐
实际上是踩过了雪的阶梯
雪的层次啊
我的面容
实际上是沐浴了
去年的雪,今年的雪
几百年以前的雪的
光泽啊
焉支山下
焉支山下放马
人在山坡看花
一丛油菜开到天涯
焉支山下放马
匈奴的弯刀,砍下几颗松塔
掉在水中
溅起一河的青蛙
眼看着一匹纵身悬崖
稳稳地站在一块石头上
当时我来不及祈祷
奇迹就出现了
焉支马
踢雪,跑沙
人没草中
草在云下
责任编辑 何 安
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作者:汗 漫
1 上海,这座城市的名字本意也许就是“到大海上去”。所以上海雅称“海上”——在大海之上,万类自由,梦寐开阔。所以,这座城市的街道有着船舷的陡峭和甲板的动荡。浩瀚灯火如同渔火,含盐燃烧。力量四溢。
我所在的研究院,地处上海市静安区(一艘船的中心部位?)。附近有著名的静安寺。寺门前的金铸匾额上镌刻寺名,从左向右念:“寺安静……”之所以强调“安”“静”二字,大约是为了平衡,平衡周围无边无际的繁华和闹市。
2 我的职位是院长秘书。办公桌位于上世纪初期一个英国人所建的别墅式两层小楼。
英国人雷士德,一八六○年出生于英国的南安普顿,建筑学学士,三个哥哥都因一种神秘疾病而死去。医生指点雷士德:“离开家乡,离开英国。越远越好……”一八八七年,雷士德乘货轮来到上海。这位摆脱了死亡阴影的英国学者终老斯地,埋葬于静安公园。由他出资兴建的雷士德医学院——我现在供职的这家研究院的前身——就以我目前所在的这座别墅式两层小楼为核心。小楼,红砖砌成,窗呈拱型,墙覆青藤。内部楼梯及地板全为木质,行走其上,有细微颤动——一种历史感由脚部自下而上悄然涌现。在上海,这座曾经被殖民主义统治的城市,异国风格的小楼众多,皆被视为保护性建筑,不能拆除或改变原貌。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电视台的多部电影电视曾在我们这座小楼内取景,使我常常产生错觉:“我也生活在一部无头无尾的影视剧中?何时出现高潮?”戏剧学院的一位教授精辟阐述:“所谓高潮,就是往事历历在目。”也许,这座小楼之所以处于被保护的状态,就在于有历历往事萦回其间?它应当拥有高潮——墙壁上密集攀缘的风中青藤,如水面涟漪荡漾。
市政府文物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每年一次进入小楼察看、记录、警告或赞许。雷士德的后人若干年前漂洋过海,重返这座童年的天堂。抚摸客厅中的壁炉、阳台上的木栏杆,眼含泪水,喃喃低语:“还是老样子,没变,没变……”二楼当年客厅,如今成为我所在的办公室。雷士德的卧室,现在是院长们的工作间。曾经制作西餐的侧房,目前成为文印室。一楼仆人居住过的房间,成为几个职能部门的办公地。小楼后侧英国人的药物试验房改造成职工餐厅。楼前私人花园作为保护建筑的一部分,维持早年格局:花木,绿地,伦敦风格的灯柱,供小鸟饮水的烛台形状锈迹斑驳的铁器……物是,人非。由黄发蓝眼的英语,转换为黑发黑眼的汉语;由英国学者的私人空间,转换为一家药物研究机构首脑层的办公楼——小楼被置换了内脏和灵魂。反复置换内脏和灵魂。同事透露: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某个夜晚,一个生物学家因不堪凌辱,在这座小楼的一楼自尽。他在给儿子的遗书上写着:“回老家,回到乡下。种地。儿子。种地去吧……”
我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往往木然。像一个忘记了台词和情节的拙劣演员。办公桌旁已经消失了木柴和火焰的壁炉内,摆有一大盆花——花朵似乎模仿着火焰的形状和热量。壁炉上面的酒柜内。消失了早年的英国咖啡、酒具,放满新世纪的书籍、文件。临窗,应该是雷士德先生与夫人当年听唱片、读书的位置,如今放着同事奚先生的办公桌。每次打电话,他都这样自我介绍:“我姓奚,奚秀兰的奚,唱《阿里山的姑娘》的那个台湾人的奚……”我笑了。每个出生于六十年代、苏醒于八十年代的男人,都曾暗暗喜爱过这个台湾女人。一支流行歌曲,一个异性歌星,往往成为我们回忆往事的索引和路标。我和奚是同代人,但电话线另一端的对话者却常常不知道奚秀兰、阿里山,大概比我们年轻或更苍老,大概热爱着的是九十年代的王菲、杰克逊,或者是五十年代的《小路》、《深深的海洋》。于是,奚最近开始这样自我介绍:“我姓奚,山间小溪的溪去掉三点水……”——山间小溪被一条鱼或一阵风去掉三点水,似乎还应当是一条小溪嘛。奚爱抽烟,头颅在烟雾腾腾中沉浮,如溪水中的石头。即使他短暂离去,那支烟仍侧放在烟灰缸旁继续袅袅,仿佛有一个隐形人,坐在那里,抽!——当年,雷士德先生大概也爱抽烟吧?用中国雕花烟斗,在窗前薄暮里凝望上海灯火,懵懂倾听周璇的歌曲,同时用老式电话机与远在英国南安普顿的亲友谈谈天气……
来来往往的院长、院士、厂长、经理、广告商。来来往往的电话、传真、文件、报表。来来往往的英语、韩语、日语、汉语尤其是沪语……我所在的办公室作为这家拥有上市公司的研究院的核心,繁忙,芜杂。若干年后,当我、奚以及其他同事离开这座小楼,新一代的面孔、背影、姓氏、主题词、引文、脚注,又将充盈其间——青藤缠绕、红砖结构的小楼躯体之内,是否依然飘渺着一缕与英国学者雷士德、自尽的学者、奚、我等人有关的思绪和梦呓?小楼是否会因重重叠叠的记忆沉积而疲倦,在人去楼空的静夜时分,悄悄于花园周围散步,天亮,又不动声色地返回原处?它,体验过多少次的高潮和低谷?
自从同事告诉了我那个六十年代的生物学家之死的故事和遗言以后,每天下班,走出小楼。我都感觉,一楼那间已转变为档案室的人去灯熄的房间里,依然有眼睛在黑暗中,盯着我的脊背,盯着……
3 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写字:报告,请示,函,通知,条例,论证书,合同,协议,章程,规划,贺词,某某在某某会议上的讲话……为了让这些文字数字从空白中涌现,我必须在办公室、文件室、会议室、实验室、工厂乃至餐馆、酒吧等等地方穿行、观察、请示、聆听,把领导意图体现于自身行动,按照与写字无关的若干规则制约自我:
——头发理短。九年前,我自故乡河南一所高校来到这家研究院接受笔试面试。通过。人事处处长含蓄提醒:“小余啊,作家们是不是头发都很长呀?”妻子当天就把我逼进了理发店。镜子中的头发越来越短,一张进入中年的脸,陌生而茫然。上海生活,从头开始。短发,伪装了我散漫的内心,给人一种钉子般充满进取心的错觉。但错觉的积累和强大,有可能转换为现实——一个头发短暂的家伙每天早晨对着卫生间镜子的时间可以缩短到三分钟,然后用五分钟时间拿起面包、牛奶、公文包冲到公共汽车站,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在汽车内继续困倦和盘算,再用十五分钟时间在北京西路上快步奔走,必须在领导们上班之前到达办公室……显然,一个头发漫长的先生只适合散步于空山野水间,速度可以很慢。倘若他在清晨的上海街头奔跑,势必头发张扬如疯子,不合时宜。从头开始,在上海,每半月理发一次。
——穿西装扎领带。在皮肤的遮盖形式上与西方接轨,可以形成“我是一个具有世界视野、遵守市场规则的人”之幻觉。在上海,一个穿休闲装的秘书紧跟穿西装的老板,是不和谐的。我在院领导们的西装品牌附近稍低的价位上购置了一套西服,挂在办公室衣柜内,在陪他们出席正式场合的时候脱掉夹克、紧急换装。用领带锁紧喉咙,避免内心独白脱口而出。院长看着面目一新的我,宽谅一笑:“小余,转眼间换了一个人似的!难为你了。”院长同时还是一个学者,爱听交响乐,读历史小说,所以对我身上难以彻底消除的书生气能够容忍甚至略带几分欣赏。某日,一个来洽谈合作的小官员腿部奇痒,我买来止痒膏递给他。那家伙眼睛盯着药膏包装盒上的厂址叫嚷:“不行,这是河南的药厂生产的!”我的脸腾的一下汹涌燃烧,领带失效:“亲爱的领导,我这个人也是河南生产的!如果您信得过我,那就请您使用之后再判断是否可以信赖这瓶药膏!”那家伙尴尬地咧开了嘴:“信,怎么不信呢,河南是咱中华民族的摇篮呢!黄河还是母亲河呢!开封还曾经是咱首都呢!”赶忙涂上,果然止痒。晚宴,我给那家伙唱了一段豫剧然后敬酒:“感谢你给了一个河南人一点面子,感谢你使用了河南产品,希望不要流传伤害本人情感的狗屁段子。”满桌宾客哈哈大笑。那家伙后来竟成了我的朋友,连年过节还发个短信问候。院长拍拍我的肩膀:“河南人民的代表,好!”他是一个在西装和夹克之间过渡得比较从容的人。他拍我肩膀的时候一般穿着夹克,心情较好。
——注意平衡。平衡周围同事的感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