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伟大的传歌者 -梁茂春-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主讲人简介:
梁茂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0年生于上海,1964年6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
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发表专题论文及音乐评论文章200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音乐》、《百年音乐之声》、《香港音乐家》等。
内容简介: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艺术歌曲比喻成一顶艺术的皇冠的话,那么王洛宾的那首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可以说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不仅在中国,也可以说在华人所在的地方,就会流传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声。这是王洛宾一生创作中间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给中国人民留下的一份最宝贵的音乐的遗产。
王洛宾是最早开始下工夫挖掘西部民间音乐的人,特别是挖掘西部民歌的,挖掘少数民族音乐宝库的作曲家。
《达坂城》是他到了兰州以后改编的第一首民歌。这一首民歌改编成功,对王洛宾的鼓舞很大。从此,他就在西部扎下了根。
王洛宾对中国音乐的一个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他贡献了一批西部歌曲风格的作品,有创作的,大量地是记录和改编、整理、译配的。他在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这个特殊贡献,他的传奇的一生,我们今天都知道,他是“西部歌王”,是那么一系列优秀歌曲的编创者。他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像“出土文物”一样,被重新发现,重新理解,重新又达到了他的一个人生的一个新的境界。
他通过在兰州学习西部民歌,然后在甘肃的地方上宣传的时候,一路上学习维吾尔族的、哈萨克族的民歌。那么,填了多少东西呢?填了《达坂城》、填了《掀起你的盖头来》,搜集、整理了《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流浪之歌》、《我等你到天明》等等歌曲。这些歌曲是他1938年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下子有这么多的作品出现了。
那么,这些精彩绝伦的西部民歌,以独特的热情、奔放、粗犷、热烈、坦率的这种音乐气质,跟汉族民歌决然不一样的,这样一种审美的特点,很快就受到了汉族人民的喜欢。同时,它有一种特殊的音阶,特殊的调式。这个音阶、调式,它七声音阶的,它带有大、小调的这种风格,非常独特,以淳朴、热烈的音乐的表达,与巨大的审美的力量,为中国音乐的宝库增添了一份异彩。
但是,王洛宾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建国初期,他由于历史的原因,就受到了审查。他是从1960年开始入狱的,1975年出狱。1981年恢复军籍,让他担任乌鲁木齐部队文工团的艺术顾问。这个时候,王洛宾已进入老年时候。从1986年开始,在乌鲁木齐开王洛宾作品音乐会,上海开,北京开,深圳开,广州开,一直台湾开,香港开,新加坡开,美国开他的作品音乐会。所到之处,人们都是为他的这些传奇式的遭遇而非常地同情。同时,他也是当时身体非常好,每到演出,还在台上又唱又跳,非常活跃的一个阶段,是他人生的一个辉煌的时期。
王洛宾为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传歌者,他的这个历史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将永远地活在我们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和人民的心里。
《伟大的传歌者》 (全文)
今天,我讲的题目叫《伟大的传歌者》。如果我们把中国的艺术歌曲比喻成一顶艺术的皇冠的话,那么王洛宾的那首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可以说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是永远闪耀着艺术光芒的一首精美的作品,它又像是产生在草原上的,开放在草原上的一朵野花,永远散发着静静的幽香。我们纪念王洛宾,怀念王洛宾,了解王洛宾的创作,我想,就从他的这首歌曲开始。
这首歌曲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遥远的地方,也就是在青海这个地方产生之后,很快就传唱全国。今天可以说,不单是全中国,也可以说在华人所在的地方,就会流传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声。这是王洛宾一生创作中间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给中国人民留下的一份最宝贵的音乐的遗产。
但是,这首歌曲,我们一直在流传中间只知道它是一首民歌,一首青海的民歌,不知道它作者是王洛宾。因为王洛宾是有一个特殊的遭遇,这个遭遇当然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在他创作的时候,(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并没有这种强烈的版权意识,或者是这首歌是我的。当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大家知道,还是在抗战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的时期。但是,这是一首纯情的歌曲,一首爱情歌曲。
在抗战时期,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同样是很广泛的。爱情歌曲也能够接受,老百姓也能够喜欢的。当然,当时的主旋律是抗战歌曲,就像《义勇军进行曲》,像《游击队歌》,像《保卫黄河》,像《八路军进行曲》这样一些威武雄壮的歌曲。但是,抗日战争的时期,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情的、非常美丽的抒情歌曲,像《松花江上》,像《嘉陵江上》、《长城谣》。这首歌曲在当时来讲,也是一首比较特殊的歌曲,它看起来好像游离在时代之外,在抗战时期,在遥远的地方产生了这么一首纯的爱情歌曲。
当然,我讲,民歌的背后是什么?民歌的背后就是一种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我们演唱民歌,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发扬!这是一个音乐的深刻的道理。
还有,就是说,当这首歌曲产生之后,王洛宾还把它用在一部抗日的歌剧里头。这就是他在四十年代初编的,这部歌剧叫做《沙漠之歌》。表现的是一个汉族青年,到少数民族地区去,通过生活、动员,发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抗日的队伍,成了一部抗日内容的爱国题材的一部歌剧。
那么,这首歌曲本身也跟抗战直接地联系起来了。当然,还有一层道理,大家记住,就是所有的爱情歌曲,它在内容上不单单是表现爱情,都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的。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我们可以想像爱情、爱人,但是也可以表现友情,也可以把她——“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她”当成我们祖国。因此,它这个理解都是可以广泛的。
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姑娘,完全可以理解成为一个可爱的祖国这样的一个形象。所以,所有的爱情歌曲,它并不是仅仅表现爱情的,它深层次,它也有民族的情绪,也有爱国的内容的这种表述。那么,王洛宾所以不在歌曲上署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说,王洛宾在解放以后,他的命运也是很曲折艰难的,他在监狱里面就呆了15年之久。作为“反革命”,在新疆监狱里头一住15年,从1960年一直到1975年才出来。这个期间,当然,作为“反革命”是不允许署名的。所以,很自然地,这是一首民歌了。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王洛宾的身上,很多被打成右派的,被抓起来的,在歌上都不能署名了。因此,都成为民歌了。
那么,王洛宾后来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如果一首歌能够像民歌一样被流传,那么对作曲家来讲,这是最好的一个奖品,一个最好的奖励。所以,这首歌曲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才知道。噢,这还是,原来是作曲家王洛宾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作品。这是跟王洛宾生平,他的传奇性生平和曲折性的经历有关系的。那王洛宾是最早开始下工夫挖掘民间音乐的人。特别是挖掘西部民歌的,挖掘少数民族音乐宝库的作曲家,他在中国音乐史上的这个特殊的贡献,在这方面是一个。
关于《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产生的时间,说得不是很清楚。王洛宾自己留下的手稿,他有时候说1938年,有时候手稿上说1939年,有时候说1941年,光他自己说的时间至少得有三个。根据我的这种考证,我把它定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就是1940年左右。依据呢,就是说,他是去参加了一个电影导演叫郑君里拍摄一部纪录片,郑君里请他去做一个群众演员,这样到了青海湖的北边,海北草原上。郑君里拍这部片子叫《民族万岁》,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在抗战时期的,他是记录了抗战时期的少数民族,为了抗战的胜利而贡献力量的这么一部片子。到那里去拍,是为了拍藏族的当时开展抗日的活动。是王洛宾随着这个拍摄组到了海北草原,在那里遇上了藏族的千户长的女儿,叫卓玛。开始,王洛宾也没提这个事情,一直到了晚年,他非常喜欢这个藏族的卓玛,这个姑娘,这个千户长的女儿。拍摄的时间,也就两三天的时间嘛,产生一种神奇的、很强烈的感情,一种好感吧,也说不上什么其他的感情,一种强烈的好感。于是,就在骑着骆驼的过程中间,哼出了这么一首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这首歌曲,讲它是草原上开放的一朵野花,我觉得,还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这首歌曲确实具有民歌的特点,民歌的风采。它简单,非常简单,简单到真像民歌一样。它的结构就是一个上、下句,我们最简单的音乐段落,在专业音乐讲,叫做“两个乐句的乐段”,也就是民歌中间的那上、下句。上句就是“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上句;下句就是“人们走过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的上、下句的结构。那么,如果可以细分的话,上句可以分成两个小句,下句可以分成两个小句,音域只有八度。这么一首优秀的歌曲,音乐只在一个八度之内,哒,哒,哒,这是最高音;嘀,嘀,嘀,哒,这是它的最低音,在一个八度之内。我们并不感觉到它的音域多窄,也并不感觉它的音结构多短。在最窄的音区中间,在最小的结构中间,它容纳了无限的感情。这在创作上一种高的境界和高的水平,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我感觉到,也是在创作中间最难的,最能够获得的也许就是这种境界了。就是他用最简单的手法来表达了人类最丰富的感情。《在那遥远的地方》做到了。往往做到这种歌曲创作的时候,他一定需要神来之笔,好像有如像神助的一样,灵感的喷发偶然得之,这样的优秀的作品。
那么,《在那遥远的地方》了,我讲了,如果分成上、下四个小句的话,它每个小句的开头,都是la do,la do re do si la do la do lai, la do la si la 四句开头都是la do,这在民间歌曲里头叫作做“同头”。头是同的,开头是同的,同头变尾,尾巴变了,就是结尾变了。多简练的手法,达到了多神奇的艺术效果!这是艺术创造的至境——最高的境界。
王洛宾自己说过,他说:“我在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曾经用了一个哈萨克的民歌,叫做《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音调的素材。”那么,这个歌因此很多人也说,这是一首改编的歌曲,改编的原素材,王洛宾都说了嘛:《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那么,我断定它是一首创作歌曲。我分析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之后,就发现了它的变化是很大的,变化是比较大的。也就是,它的创造性是关键,他在调式上,他进行了变化;他在旋律的结构上,进行了变化;在乐句的处理上,也进行了变化。就是融汇了王洛宾自己的很多的创造性在这里头。这个就可以说它是一首王洛宾的创作歌曲,是他在学习了西部民歌两年之后的一个优秀的艺术的结晶。我是这么来认识的。
那么,在这首民歌里头,这首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已经形成一首王洛宾歌曲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一首藏族的歌曲了,他是跟卓玛在一块产生的歌曲嘛,在藏族地区嘛!它也不仅仅是一首哈萨克的民歌了,它应该是融合了西部的少数民族,甚至还有汉族因素的一种多种艺术因素的综合。所以,我说它是一种千锤百炼的一种民歌的境界。它的可贵之处,就是歌曲的深情、真挚的抒情气质。纯真的爱情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痴情的,就像这首歌曲一样。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说,这首歌曲从四十年代初产生,四十年代流传到内地之后,1946年由作曲家成田贺为他编配了一个非常精彩的钢琴伴奏。这个钢琴伴奏,使这首歌曲成为了一首完整的艺术歌曲。这个钢琴伴奏编得非常好,同样也是简单而有艺术效果的。手法非常简练,但是钢琴伴奏和这个民歌体的作品非常地融洽,成为一首完整的艺术作品。从此,它更受到广大歌唱家的喜爱。
那么,这就是王洛宾对中国音乐的一个最突出的贡献,他贡献了一批西部歌曲风格的作品,有创作的,大量地是记录和改编,和整理,和译配的。他在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这个特殊贡献,他的传奇的一生,我们今天都知道,他是“西部歌王”,是那么一系列优秀歌曲的编创者。他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像“出土文物”一样,被重新发现,重新理解,重新又达到了他的一个人生的一个新的境界。
那么,我现在再回过头来讲讲王洛宾。他在北京出生以后,他是受到了北京的民间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庭就是一个贫民的家庭,从小在今天叫做通县的路河中学读书。后来,又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是师范大学里头学习音乐的一个学生。
那么,这个时候,在北京学习的时候,他事实上他已经开始了音乐创作的活动。最初的,像为徐志摩的诗《云游》谱了曲,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中间的一首诗谱了曲,叫做《奴隶之爱》谱了曲。这是他的音乐创作的最初的表现。那么,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就偷偷地离开北京,当北京被日本军队占领之后,他就偷偷地离开了北京,到了河南。从河南到了山西,在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红洞县,他参加了“西战团”,“西战团”就是“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时是丁玲在那里领导的。
那么,到火线上去为军队、为人民演出,进行抗战宣传,这个时候他又写出了一批抗战的歌曲,像《洗衣歌》,像《老乡,上战场》,还有《风陵渡的歌声》。这是他的创作,我觉得,是他的一个创作的开端的事情。
那么,从1938年春天开始,他就和作家萧军和诗人塞克,塞克是一个诗人,同时也是优秀的歌词的作家,好多当时优秀的歌曲是塞克作词的,他和王洛宾也有合作。他们三个就一起离开了西战团到了兰州。从此,开始了王洛宾的一个创作和整理西部民歌的一个新阶段。
他是在兰州开始接触到维吾尔族的民歌。怎么接触到的呢?因为1938年抗战初期,青海当时是盛世财统治底下,苏联有一批物资从西部运过来,是通过新疆的车队送到内地来的。所以,有一些是维吾尔族的司机经常路过“河西走廊”到兰州这个地方。那么,他就是听维吾尔族的司机唱了一首吐鲁番的民歌,记下来填上词,这个词也就是根据汉族的司机给他翻译的。翻译,当时的翻译条件是不太好的,就是初懂维吾尔族文吧,初懂维吾尔族文字。翻译的时候,就是,噢,这是一个西瓜,那儿一个姑娘,辫子长长的,眼睛大大的。他就翻译了几个关键词。那么,重要的工作,是要王洛宾把汉字,把它连接起来,填入维吾尔族的一个民间曲调中间去。
王洛宾,我感觉到他实际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