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淘宝人生-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唉,不是说有两幅吗,怎么只带来一幅啊。这样的宝贝,肯定是看了这幅就想着那幅,这不是让人睡不着觉吗。”
“得了吧,两幅都拿来不就重样儿了吗,那个不合规矩的。
反正主在咱自己人手上。啥时候得空了让张辰带来,有的是时间内给你看。”
“他手里居然有柴窑瓷?这可是听说过没见的玩意儿,今儿好好见识见识。”“这年轻人还真是不简单,拿出手的都是顶级重器,真不愧是陈氏门徒,代代出英才啊。”
“切,拿出来不就是要显摆吗,还不是为了个冠军的名头。”
“哼,这小子也就运气好罢了。”各种声音里,有娄慕的,有赞赏的,也有说坏话的……
《兰亭序》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玩意儿的创作地点是一个叫做兰亭的风景所在。
话说当时,王羲之和他的朋友谢安,纠结了四十一个人去到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在河边举行祭祀神灵的非法集会。呃,好像法律规定五十人以上才叫非法集会,人数控制的这么紧,那就当他们是在聚会吧。
总之呢,大家喝酒吃肉,风huā雪月地嗨了一阵子之后,略微有些酒劲儿上头的王羲之就来兴致了,非要当场挥毫泼墨。众人见他喝大了”有些拦不住,就由着他写了一篇三百多字,抒发内心情怀的作文,其中还有因错字而涂改之处若干。
虽然有些涂改”但是也没人会说什么不好的话,再说了,王羲之的字那还真是一等一的漂亮。所以呢,大家就毫不吝啬赞誉之辞,把王右军狠狠地夸了一番。不夸不行啊,王羲之当时也属于是不小的官了,而且他们家可是大豪族,惹不起的;旁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谢安盯着”这厮可是王羲之的铁哥们儿,那是能得罪的吗?
其实在本书前边第十八章里已经说过了,当晚王羲之回到家里睡了一觉之后”第二天醒来就想起前一日自己写过一篇作文,于是让人拿来给他看看。
王羲之做为远近驰名的文人,当然知道像他一样的一些文人的毛病(同样这个毛病的人,后来也有一个名人,那就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喝点酒就管不住自己了,尤其喝大了之后还喜欢抽抽两下,这一抽抽,感觉他就来了,所以呢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创作的机会,很多大才子的佳作就是酒后抽抽出来的。
看过之后,王羲之自认为写的还是不错的,作文的用词和修饰也很到位,唯独美中不足的就是有些涂改的地方。可这即兴之作他就是有这个缺点,这么好的一篇作文,不好好弄出来实在可惜。于是乎,王羲之再次奋笔疾书,写了好些遍之后,终于在第N回找到了感觉,出了一篇没有错字的成稿。
古代人的寿命都比较短,人或七十古来稀嘛。王羲之这时候已经是五十一岁高龄,深知自己也没多久的活头,以后怕是再没机会写出一篇能够超越这《兰亭宴集序》的巅峰之作了。就把这幅完美的作品装潢表起来,等自己挂掉之后”让这幅字长伴自己左右。
而那幅有错字的作品,则是被他的子孙保留了下来。到了唐太宗年间,这玩意儿不知怎么的,就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甚爱王羲之的书法,于是太宗皇帝就用很不光彩的手法,把那幅字从王羲之后代的手中搞走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之后,大呼过瘾,还让人临摹多份,分发给皇亲贵族和大臣们,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好处大家分享嘛。
张辰拿出《兰亭序》来参加斗宝,让很多会员们都双眼发亮,看过的还想再看,没看过的更是抢着要见识一下。尤其是专项收藏书画的,面对这样的千古名作,〖中〗国书法第一帖,那种矜持再也保持不住了。
管他什么前辈不前辈的,会长们还没有动作,一些个书画崭家就已经一窝蜂地用到了展示台前。
张辰站在那里,看着这些好像疯了一样的家伙,心里就忍不住地担忧起来,至于这么疯狂吗,这么多人上手,不小心给损坏了怎么办,谁能赔我啊?赶忙抢到展示台前,伸手挡住众人。
带着一丝无可奈何的笑容,道:“各位前辈,先别着急啊,大家这么挤在一起谁也看不痛快不是,而且各位前辈都是有年纪的人了,万一挤伤了可就不划小算了。咱们还是一个个的来最好,东西就在这里放着是飞不了的,先请几位老会长鉴赏吧。”
这话还真是把众人压了一压,这时候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头了,不说是自家都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沉不住气,在小辈们面前闹了笑话。那边的几位老会长还没动呢,自己这些人就跑上来挤作一团,成何体统啊,还有没有一点规矩。
众人识相地退到一边,把通道给老会长们让开来,等着这几位老爷子都上去之后,才排在了队伍的后面。剩下坐在座位上的就都是年轻一点的理事和一干会员们了,他们还没有往前面排的资格,论资历还是论名气都轮不上自己,还是别去自找没趣了,反正就像张辰说的,东西就在那里放着,在所有人没有看过之前,是绝对不可能收起来的。
这时候,田乃晃、卢俊义还有石磊和宁琳琅四个人,倒是一点不带着急地坐在那里闲聊着,好像前面的拥挤和他们完全没有关系,压根儿就看不见似的。
他们当然不着急了,宁琳琅是张辰的未婚妻”两个人成天厮混在一起,张辰的东西就是她的,这幅《兰亭序》她早已看过多少遍,临摹都临了百十遍了”这会儿当然不会那么上心。田乃男三人一样也是不急,他们是张辰最亲近的朋友,这幅字也是看过并且摹过多遍的。
王羲之的书法是好,鼎鼎大名的书圣啊,哪怕是一个字,最少也要值个百八十万,整个一幅的那价值就不用说了,说出个价钱来都是在侮辱书圣。只要是搞收藏的”就不会对王羲之的真迹无动于衷,可这玩意儿是张辰的,他们只要想看或者想摹一下过过瘾”随时都可以提出要求,张辰也绝对不会拒绝。
不过话说回来,啥兴趣也是有个限度的,见多了自然也就会淡一点。面且张辰的宝贝有很多,这几位早在张辰那里把眼睛养刁了,现在都有点收货太难的感觉,见着一般的物件压根儿就提不起兴趣来。
石磊就曾经很感慨地提出过,不知道和张辰做朋友是幸运还是悲哀。幸运的是在张辰这里可以经常见识到各种宝贝”完全可以达到养眼的功效;悲哀的是慢慢地把眼睛养刁了,不见正经玩意儿就懒得出手,可真要遇正经好东西,又没有张辰那样的运气。
再说台上正在围着《兰亭序》讨论着的老爷子们”虽然在之前的时候,他们早已经为了这幅字jī烈地辩论过了,最后也通过鉴定,这的确是王羲之的真迹。可这时候再次见到这幅字,还是七嘴八舌地在那里议论着,不过这次不是为真假而辩论,言语之间却是为了自己认为的妙处不被别人认同而愤愤不平。
有的说这里是王右军行书的精楗所在,完全表现了其书法“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气势;那边又说王右军乃是行书第一名家”通篇皆是妙笔,其书法雄秀之气”出于天然,通篇毫无衰迹。
也有人说这幅字笔法、墨气、行款、神韵无一不佳,章法、结构也甚是完美,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气度、襟怀、情愫,当称为古今书画界第一至宝,乃是极品中的极品。
石磊的爷爷石老会长也曾经亲自到张辰家里去临摹过这幅字,可以说是除董老和张辰、宁琳琅之外,对这幅字最为了解的一个人。同时还是收藏协会诸位会长中,惟一一位在书法协会兼任名誉会长的,其书**力深厚,和那位满清后裔的老先生也是莫逆之交,在当代的书法家之中也是排得上前三名的,这个时候他最有发言权。
众位老爷子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大会长开口打断了大家的争论,这样争来辩去的也不过是为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还不如让石老来个权威的定论呢。
“大家都静一静吧,在字画方面,我们这些老头子当中,也就石老最有发言权,不如让石老来点评一下吧。”
大会长虽说是公派的会长,但是在收藏界也是很有些名声的,而且又是正牌的会长,他的话还是有作用的。一帮老头子们也觉得,这么争论不休的实在有失脸面,就都看着石老,等他给一个最权威的评价。
石老笑了一笑,缓缓地道:“呵呵,既然大家看得起,那我就来说一说吧。王羲之行书点画秀美,行气流畅,道媚劲健,贵越群品,古往今来无出其右者,之所以被后人成为“书圣”就是源于这《兰亭序》被米芾定义为1〖中〗国行书第一帖,。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初稿之后,曾经敕令赵模、冯承素等人摹制数本,此外还有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的摹本若干,以及后人的诸多摹本,至今还有流传于世的,可见这《兰亭序》的魅力之所在。”
“可是,不论是何朝何代,哪个人的摹本,包括神龙本、天历本、武定本等等在内,有纸本的,也有绢本墨迹的。其中虽然也有些临摹得惟妙惟肖,得了几分王羲之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韵;但是却要差这蚕茧纸本的王右军真迹太多了,这行书才是真正称得上1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绝代所无,的“天下第一行书,。曾有人评价王羲之的行书“故古今以为师法”如今看来,果真是不负大名!”
石老的这句话,再一次给这《兰亭序》下了定义,天下第一行书法帖的名头,算是坐实了
第一四九章 柴窑当属皇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王羲之早无真迹存世,现在所谓的那些《姨母帖》、《丧乱帖》、《平安贴》等等的,全部都是后世的摹本,之鼻以不在名称后边加一个某代某某人摹本,就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没有真迹存世,而唐宋时期的摹本又都相当精致,尤其是唐代的顶级摹本,已经被人们当作真迹来对待了。
王羲之的真迹现世,其意义非比寻常,要说会在书法界和收藏界掀起一阵狂风,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张辰现在还没有把自己手里这两幅王羲之真迹公诸于世的打算,
真要是造成了轰动,对于张辰来说也是一个麻烦,正经事一天还应付不过来呢,哪有时间招呼这个。
但是为了将来考虑,又得让这玩意儿出来见见人,对于这种最顶级的藏品,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最好的办法。
先在坊间流传,但是绝大多数人见不到实特,但是这东西又〖真〗实存在,等到正式公布的时候,效果才会最好,这个就算是炒作了吧。
现在拿出王羲之的《兰亭序》,所有的人给出的都是肯定的评价,但是在这幅字第一次出现在收藏协会时,那些个捣蛋的经济派,可是唱了一段时间反调的。最后也是经过了碳十四的半衰期鉴定,才让他们比上嘴巴的。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自古文人相轻,文人之间的口舌之争永远都没个穷尽,一相比较,谁都不服谁总认为自己要比别人高一等。
古玩界的人,多数都带那么点儿文人xìng质,所以也一样见不得别人胜出自己。尤其是一些心眼儿比较小,xiōng怀不够宽广的想要他承认别人的成绩,简直难过登天。
所以,张辰的柴窑梅瓶,再次遭遇了一片质疑的声音。
反对的最主要论点,就是谁也没真正见过柴窑瓷器,而且柴窑的窑址也从来没被发现过,连可以确定的碎瓷片都没有。单靠个人对照古籍记载所得的判断,就断定为柴窑瓷器实在是有些过于牵强。
其实这个反对的论点是有小心思在里边的,在古玩市场上,不知道有多少古玩藏品都是靠着个人的经验和古籍上的记载来断代辨伪的为什么偏偏到了这里就不行呢。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柴窑太有名气了。柴窑瓷器是后周柴世宗柴荣的御窑,专门为他一个人烧制的,一出世就有着无比的尊荣。
欧阳修在《归田集》中说柴窑:“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明代的文震亨曾经在《长物志》中这样评价柴窑:“柴窑最贵,世不一见”。由此可见,柴窑在历朝历代,都一直是最为顶级的瓷器藏品。
明宣宗制宣德炉时也是按照柴、汝、钧、官、哥、定等名窑瓷器的款式进行设计的,这是《宣德鼎彝谱》里边记载的:而董其昌的《骨董十三说》里边也对古董瓷器进行了排名,次序为:集、汝、官、
哥、兄如此推论的话,柴窑当属众窑之首。同时还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几百年前的时候钧窑还没有现如今这么大的名声,有时候还排不在名窑里边。
不论从哪方面来说,柴窑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窑。这样一个窑口的瓷器,就被一今后生晚辈给蹙mō着了,这还能受得了吗,不能够啊。于是反对的声音就出来了,不把这只梅瓶说成屡品,怎么能对得起自己呢。
反对声音最大的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马上风了。他的徒弟因为张辰揭穿了质品宣德炉,而失去了本年度进入收藏协会的机会也失去了未来两年竞争的资格;同时还让他永远失去了通过那只宣德炉赚钱的机会,这心里正压着火呢。
看了看展示台上的梅瓶,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这真得柴窑瓷谁也没见过,所以鉴定起来就要慎之又慎,千万马虎不得。而且这只梅瓶也不能wěn合柴窑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特征,是不是真得柴窑瓷,还有待验证啊。”
之前的时候,张辰不是收藏协会的成员,那两幅王羲之真迹的辩论他也就没份儿参与,可现在他已经是理事了,完全可以为自己的藏品辨上一辨。而且马上风可以说是经济派的首领之一,今次的斗宝大会,经济派是折戟沉沙,大败而归,这粱子结的够深了,这时候也没有必要再相互留着脸面。
张辰向前一步,做出一种压人的姿态,道:“你这话就有些偏颇了,柴窑真正的特征,是黄泥土足、天青sè和细玟,所谓的四如只不过是传说而已。古籍中说并窑与柴窑最为相似,甚至汝窑就是仿柴窑制的,可你什么时候见过有四如特征的*窑瓷器?柴窑瓷器均以宝石入粕,所以釉面光洁如镜:所以这四如当中,也只有青如天和明如镜能够挂上,其他两项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张辰刚刚说完,就有一个经济派的理事接口问道:“柴窑的窑址一直都找不到,也没有标准器可以用来参照,连一个可以参考的碎片都没有,你是怎么判定这是柴窑瓷的,难不成你说是就走了?”
这话就有点不合适了,颇有些小孩子打架,输了就坐在地上哭,哭不起就转身去告家长,胡搅蛮缠的味道。
张辰很是不屑地看了这个发问的理事一眼,道:“民国时候的赵汝珍也在《古玩指南》一书中指出:“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据传,严嵩曾经借皇帝之名到处收集柴窑瓷器,得了十几件,这些在后来应该都进入宫廷了:我这次一共收了七件这样的瓷器,都是从一个老年间在皇宫当差的人的后人手里收上来的,这么精美的瓷器,耥面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极其细微的开片和宝石粉末的结晶体”完全符合柴窑瓷细纹,滋润细媚,sè异制精,的特征,这一点就是汝窑都做不到,哪怕是现代工艺都做不到”能够高出汝窑的也就只有柴窑了。再说这宫廷收藏,在民国之前,官窑的概念和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所谓的官窑指的就是御窑,是官窑中的精品,供皇帝使用的才叫官窑,赏赐给大臣们的不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