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左手参禅,右手修佛-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震撼它敢于面对“苦难”的决心和毅力。
读禅悟人生
面对曲折迂回的道路,有人将它当作自己的拦路虎,也有人把它看成是成长的踏脚石,踌躇满志地跨过它。所以,在我们通向成功的彼岸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苦难时,要会摆渡自己,在绝望中重生,展向美好的未来。
6.忘我无我的大彻大悟
禅的智慧:只有在忘我无我的境界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忘我无我,是一种境界,一种超高的境界,一种难得的境界,一种有益的增界,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谓忘我无我的增界,就是能够忘记身边的一切功和利,忘掉一切烦恼的琐事,可以忍受反复的枯燥与乏味,承受失败的压力和折磨,自如地应对各种流言蜚语,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如果你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那么成功就已经在彼岸向你招手了。
忘我无我,禅者的大修为
古时候有位禅师,修行参禅时往往是专心致志,达到忘我的境界,四方禅者纷纷慕名前来拜访。可是,每当弟子前来通报有人来向他学禅时,他总是反问道:“谁是禅师?”就连吃饭的时候,这位禅师也是专注于禅理,经常拿着碗筷不动,出神地思考着,弟子提醒他:“师父吃饱了吗?”他居然会忘记自己是在吃饭,反问:“你说什么?谁在吃饭?”由此可以看出他专注的程度了。坐禅是当时修炼的重要方法,这位禅师每每坐禅时,总是全神贯注,从不分心。有一次,弟子担心他这样身体会受不了,便提醒他:“师父,您真是太辛苦了。”禅师却反问道:“谁太辛苦了?”
有一天,禅师的弟子大喜从外面参学回来,向师父汇报了自己的见识和体会,还关心了一下禅师:“我在外20年,师父在这里生活得可好?”禅师十分轻松地说道:“好,很好,我每天诵经修道,说法著述,就像是在海洋里遨游,神清气爽。”两人谈至深夜,禅师让大喜去休息。第二天天亮时,大喜一醒来便听到师父的阵阵诵经声,看来昨天一夜他都没有休息。但禅师看起来却十分精神,除了接待禅客外,就是执笔阅改弟子的撰写讲稿。大喜问道:“师父,这20年来您都是这么生活吗?为什么不见您有衰老的迹象呢?”佛光禅师笑了笑说:“我可没有时间去想到老啊!”大喜终于心有所悟:“原来一个人具备了忘我精神,就能够让自己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禅师的“忘我”精神着实有些可笑,但这的确确是一种大境界。修禅者的最大修为莫过于达到这种“忘我无我”的境界,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容易到达的高峰,它需要禅者得具有相当大的定力、耐心及悟性。也许很多人都会问:到达这样一种境界究竟有没有捷径可寻?答案是否定的。唯一有效、简单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执着,做到大彻大悟。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无心”,黄檗禅师曾说过:“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可以看出,无心是多么重要。
为官者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能够公正无私,多为百姓办实事儿;为商者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能够不计私利,成就一番真事业;为人者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可以看透人世的短暂和自然,获得真快乐与真享受。
大彻大悟,人生的最高峰
南塔光涌禅师初次拜见仰山禅师时,仰山问道:“你此次来要做什么?”
光涌答:“是来拜见禅师的。”
仰山禅师又问:“那你见到他了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禅师再问:“那你看清楚禅师的样子了吗?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并不像佛!”
仰山禅师进一步追问:“既不像佛,那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说道:“若有所像,那又与驴马有什么区别?”
仰山禅师听了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我相信在20年当中,再也没有人能够胜于你了,你好好保重。”
这件事过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便称赞道:“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个故事到底告诉了人们什么呢?其实就是一种“大境界”。光涌禅师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金刚经》中曾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的,佛不像佛,也不像驴,那它究竟像什么呢?像它自己。只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见到无相的真理。当你修到忘我无我的境界时,你就进入了“道”,道是永恒的,你在道中也同时得到了永恒。就是武侠小说中写的那样:高手的较量往往不是真枪实刀地比较,而是以无招胜有招,这才是最高境界。一切都在无形当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
那些大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曾经将自己“忘掉”。明代的戏剧大师汤显祖在写《牡丹亭》时,有一天突然消失不见,家人四处寻找不见。后来才发现他躺在柴堆上,蒙脸痛哭。家人在追问之下才得知,原来他在写到悲伤的环节时,忍不住也跟着戏剧中的人物一起动容,泪如泉涌。科学家安培在出门之前,在自家大门挂了“安培不在家”的牌子。可是当他外出回来看到这块牌子时,却误以为自己走错了门,忘记安培就是他自己的名字,于是转身离去。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专门找一些闹市区来作为看书的场所,就是想让自己练就一番心无旁骛的功力,令人不得不服。这些事实,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忘我无我”境界的伟大吗?
读禅悟人生
通常情况下,人类所做的事情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的,但是一个真正有修为的人却不从自己出发,而是要“忘我无我”,事事以别人为出发点。其实,也只有“忘我无我”,才能成全自我,发扬自我,成就自我,还原真我。
7.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的智慧:世间万事的产生皆起源于虚无,只要心灵澄净空彻,一切便超然地存在。
花非花,其实本没有花,只因为人们看它是花;雾非雾,其实也本没有雾,只因为人们叫他为雾。一个修行高深的禅者能够做到心无一物,无执无着,无念无我,自然也就无树无台无尘埃。世人需要做的是,不论世界怎么变幻,环境怎么动摇,始终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不惊,不乱,不惧,不移。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当时他手中弟子众多,约有500多人,其中以大弟子神秀大师为佼佼者。弘忍大师年事已高,想要在众弟子当中寻找一个继承人,便让他的弟子们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谁做的好就将衣钵传于谁。大弟子神秀很想成为继承人,但是如果自己出于这个目的而去做畿子,又怕违背禅学的“无为而作”。一番苦思冥想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这天半夜他来到院子里,在院墙上做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要时时刻刻修练自己的心境,来抗拒外界的诱惑,意在强调修行的作用。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因此,当第二天大家都看到这个畿子都说发好的时候,且也猜到了是神秀作作,弘忍大师却没有做任何评价,他认为神秀还没有顿悟。
此时,厨房里的一个禅师慧能听到了这首畿子,当即便说此人还没有领悟到禅家的学说。于是他自己便做了一个畿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说,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空的,心也是如此,那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因为任何事物从心而过,都不会留下痕迹。这个理解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后,更将慧能叫了过来,当着众人的面说:这首畿子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说完还将它擦掉,并在慧能的头上敲了三下,让他走了。众人都以为慧能的确境界不够,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五祖的意思。晚上三更的时候,他来到了弘忍的禅房,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将衣钵传于他。然后让慧能连夜逃走,防止神秀的人伤害他,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
是的,人世万物本来就是空的,又何来诱惑之说呢?世人不能摆脱世俗的烦恼,其实就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够“空”。禅宗认为,假如众生不能悟出“空”的智慧,便不能认清自己,认清这个世界,即使有再美好的愿望也是空想。结果是“处处惹尘埃”,不但自己无法解脱,也度不了别人。
但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忙的时候想休息一下,休息多了又想忙碌起来;贫穷的时候渴望富有,富有的时候又回味过去的苦难;该做决定的时候,害怕结果不如自己所愿;当一切都看明白了,又后悔当初没有及时下决心,反复犹豫的过程之中,不知不觉已经浪费了许多大好的年华。
(此标题与第五章1节重)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古时候有一个妇人,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生气,弄得和邻里关系很不好,她自己也常常为此而烦恼。有一天,为了彻底改变自己,这个妇人便去求一位老禅师为自己谈禅说法,好让自己开阔心胸。禅师得知她的来意之后,一言不发地将她带到了一座禅房中,然后反锁上房门,径自离去。
刚开始,妇人以为禅师一定是另有玄机,便在禅房中耐心地等着,可等了许久,也不见有人来开门,妇人气得破口大骂,但禅师并不多加理会。妇人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开始向禅师苦苦哀求,可禅师依然置若罔闻。最后,妇人终于沉默了,于是禅师来到门外问道:“你现在还生气吗?”妇人回答说:“我是生我自己的气,我真是不长眼,怎么会来到这儿白白受这份罪?”
“对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如何会心静如水呢?”禅师说完,便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禅师又一次问道:“还在生气吗?”“不生气了,气也没有办法呀!”妇人回答。“看来你的气并没有消,你只不过将它压在了心里,倘若爆发将会更加猛烈。”说完禅师又离开了。第三次,禅师又来到门前,妇人说道:“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禅师笑着说:“你说不值得,可见心中还在衡量,心中还是有气根。”直到夕阳落山时,妇人问禅师:“大师,究竟什么是气?”禅师并不作答,只是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沉思良久,终于有所感悟,叩谢而去。
是呀,到底什么是气?所有的人都生过气,但恐怕没有几个人真正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气”就是禅师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它就会消失不见,但如果你苦苦抓住不放,它也足以将你淹没。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大部分似乎都逃脱不了一个“俗”字,经常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作是人生大事来处理,还喜欢想太多,不遗余力地分析别人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实在是没有必要!
读禅悟人生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个世界,对待生命中的得与失,去掉浮躁,平静地接受生活给予你的各种考验与磨难,成功终将会与你靠近。
8.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禅的智慧:让自己具备一颗宁静的心,才能看清世间万事。
心如止水可以让人心旷神怡,让心平静一些,就能感到一些久违的舒适。所以,我们要学会看淡一切。
纵观历史长河,空怀一腔热忱的人,能流芳百世但不一定能成就伟业;一味淡泊的人,往往被他人利用而不一定能青史留名。真正成功的人,是兼激情与平静为一体的。激情是年轻人共有的,然,又缺少平静。;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禅宗五祖弘忍将衣钵传给了六祖慧能后,慧能一路南下到达广州的一处山森隐居,直到15年之后才出山,来到了广州法性寺。恰巧碰上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寺前高高地竖起了幡旗。由于印宗禅师的修为远近闻名,因此前来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寺里顿时显得热闹非凡,善男信女席地而坐。正当所有人都在坐禅静思时,忽然吹来了一阵风,把挂在门口幡旗吹得飘舞起来。这一幕被两个和尚看到了,其中一个说道:“是风吹动了旗帜,幡旗本身并没有动。”而另一个和尚却说:“你说的不对,现在根本就没有风,那幡旗是自己在动。”两个僧人为此争论不休,慧能禅师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话一出,四座惊起,皆认为此人修为甚高,两位争论的僧人也立刻恍然大悟,而慧能大师也被印宗大师请上升坛说法。
慧能禅师是个十分有作为的禅者,因此说出如此有深刻哲理的话不足为奇。如果那两个和尚的心没有动,他们怎么会注意到幡旗在动呢?如果心没有动,怎会为此争吵呢?这绝非是他们的修行不够所致,而是杂念所致。慧能所言,不仅道出了他们的争论矛盾所在,也同时告诫他们应该做到心如止水,旁无杂念。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是这样,喜欢以自己的“喜好”来看待事物,如因为某件事而喜欢某个人,但不久之后又因为某件事而讨厌他。同样的人,却因为不同心的作用而呈现不同的面目,其实全是由于我们内心的妄想所产生的。
禅曰:“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唯有心如止水波澜不惊,才能沉下心来致力所求;唯有信念坚定矢志不移,才能安身立命事业有成。”片刻的平静容易得来,自始自终持有一颗平静之心着实不易。平静之心,缘于淡泊的心志,对待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把浮躁沉淀下来,保留一份平静,静静的,淡淡的,做到宠辱莫惊。
守住平静,获得智慧
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卖瓜的王老汉,他身怀绝技:无论任何一只瓜,只要他放在手里掂量一番,就能很快说出瓜的重量,丝毫不差。为此,他在镇上名扬四处。
小镇上有一个小寺院,里面住着几个禅师。有一天,院里的老禅师带着一个小徒弟出来办事,经过王老汉的小摊时,便挑了几个瓜准备带回去。王老汉将他们挑拣出的几只香瓜掂量几下,便眯着眼睛说:“一共二斤六两。”小徒弟见状,不相信他有如此神力,便拿来秤一称,结果令他砸舌:果真一两不差。接下来,禅师又挑了一只香瓜,并向王老汉说道:“如果你还能准确地估计出这个瓜的重量,那么我便将随身带的一锭银子送给您。”禅师拿出的那锭银子,足有二两重,王老汉看到那么多银子,便爽快地答应了。他小心翼翼地托起瓜,掂了掂后沉思一番,却不说话。过了好一会儿,他又掂量一番,还是不语,经过旁人的一再催促,最后王老汉咬着牙说是一斤三两,但用秤一称,那只瓜分明是一斤五两。
王老汉之所以失手,就在于老禅师的二两银子,区区二两银子,却彻底地扰乱了王老汉的心神,导致他难以发挥所拥有的真正技能。
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被许多杂念困扰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被钱困扰,有人被权困扰,还有人被虚名困扰,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想要让自己不受影响,那么就必须做到看淡一切,不为“所谓的事情”而莫名的高兴或者忧伤,更不要为了高兴而高兴,为了烦闷而心烦。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自然状态,我们只有选择去适应、超脱、坦然面对,内心才会平静,才会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完成所追求的理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