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左手参禅,右手修佛-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形容仁爱的君主;用“慈佑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形容慈悲的菩萨。可见,一个人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就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慈悲之念。如果能够做到待人慈悲仁厚,不仅能受到他人的敬仰,自己的人格道德也会因此而得到升华。所以说,以一颗仁爱之心待人,能让自己变得更加高贵。
在我们的生活中,圣人是很少的,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这个世界也正是普通人的世界,是我们大家的世界,是靠我们每个人来维护的。我们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片土地,每个人之间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爱是伟大的,高尚的,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爱,才能驱逐黑暗,驱逐痛苦,从而照亮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心灵,让世界充满快乐,充满欢声笑语,让笑声响彻天地,让世界变成“天上人间”。
读禅悟人生
以仁爱之心待人,就是爱人。人要爱人,这个世界也要充满爱。有爱,整个世界才会生机盎然;懂得爱人,我们才能从中品尝到快乐,才会对生活有更多的热情。
4.施比受更为有福
禅的智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施往往比受更有福。生命的升华总是缘于助人、救困、放生、布施。以善念济世,以积德解脱,是悟禅、修禅之要义,是大慈大悲之表现。
一直以来,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施”与“受”,哪种行为更能让人感到幸福。幸福,仿佛一缕飘渺于空中的轻烟,美丽、轻柔却又无法触摸。倘若你一心想要追寻幸福,就会发现它难以捉摸;但如果你将幸福带给其他人,那么幸福自然就会来到。所以说,获得幸福最好的方法就是奉献你的力量,努力让他人获得快乐,要始终记得:施比受更有福。
施比受更有福
从前,有一个很虔诚的补鞋匠。一天晚上,他梦到耶稣第二天要来拜访他的家,于是,便在第二天一大早准备了很多东西来迎接和招待耶稣。然而,就在这时,突然有一个老人来到他的家,说他很疲倦,要在他的家中歇一会儿,鞋匠欣然答应了。当鞋匠看到老人的鞋已经破烂时,就把一双最好的鞋子送给了他。老人休息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到了下午,他又看到一个老妇人,身上背着沉重的柴,刚好路过他家,老妇人看起来非常饥饿、疲乏,于是,鞋匠就请她到他家休息,并给了她饭吃。老妇人吃完饭后,精神好多了,也就离开了。
晚上,一个迷路的小孩来到鞋匠的家中。通过询问,他知道这个小孩住在对面的那个村子里,于是,他就送小孩回了家。
等到他回到家中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这时,他心想:为什么耶稣没来拜访我家呢?会不会是他忘了呢?想着想着,他就睡着了。在梦里,耶稣对他说:“今天,我三次到访你家,我的影子也在这里出现了三次。而这三次,你都有招待我。”
施就是付出,包括物质和灵性方面;受就是接受,同样也包括物质和灵性方面。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愿意“受”而不愿意“施”,因为人人都有私欲。殊不知,当你慷慨地帮助别人而不图任何回报时,就会感到幸福,从而会使自己更加乐观向上,所以说,肯施予的人总是有一颗喜乐的心,性格也都很活泼、开朗,浑身充满着活力。
事实上,把关爱施予世人,就如同播种一粒种子,会开花结果,感染他人。另外,在施予的同时,自己也在获得。总之,施予不仅不会使人贫穷,反而会使其一生变得丰富多彩。这便是“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施予,让人生道路更光明
曾经,在德肋撒姆姆的修院里,一个四岁的印度小孩听说那些孩子都很缺乏糖,回到家后便告诉父母:“我以后不再吃糖了,我想把这些糖拿去给那些没有糖的孩子们。”
又一次,德肋撒姆姆听说有一个母亲带了八个孩子,家中的米缸已经见底了,于是他就给这家送去了一袋米。不料,这位母亲却又拿着米出去了。等她回来后,德肋撒姆姆问她:“为什么不给孩子们做饭吃呢?”这位母亲说:“虽然我们急着要米,但邻居家比我们还要困难,已经好多天都没吃饭了,我把米分给他们了一半。”
德肋撒姆姆说:“施予并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是否肯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故事中的小孩子和那位母亲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身边人。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用一些小小的牺牲换来别人的一些快乐,尽管自己心里有些难过,有些不舒服,但当看到别人的微笑,当我们的满足大于损失的时候,也正印证了我们常说的“施比受更有福”。
施比受更为有福。确实如此,人若一味地贪图占便宜,想要收受别人的好处,那么,他的人生道路就会越来越窄;与之相反,若心里经常想着别人,时刻为别人着想,向大众施舍,他的道路便会越走越光明。
读禅悟人生
给予是一种幸福,只要我们愿意付出一份力量,带着和平与喜乐进入这个世界、社会、人群,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的未来也将会更加美好。
5.善良,但不做东郭先生
禅的智慧:对人仁慈宽容是正确的,但一定要分清楚对象,对朋友宽容可以换来更多的友谊和温暖,但如果对敌人宽容,则可能让敌人更加肆无忌惮。
马克·吐温说:“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可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为善也是现代交际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很多成功人士也许能力并不那么好,但就是因为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和尊重。古今中外,无数养生学家也都把“乐善好施”作为养生长寿的秘诀。不过,善良也是需要前提的,东郭先生万万不可做。
善良,是人性中的光辉
从前,一个村里住着一位道行高深的禅师——白隐禅师,他生性淡泊,看透世事,得到了村里人的信任和尊重。有一次,村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少女未婚先孕。村民们纷纷责问女子,肚子里的孩子到底是谁的,如果她不说就要用大火烧死她。女子无法忍受众人的逼问,最后居然把矛头指向了白隐禅师,说孩子是他的。村民们听后都目瞪口呆,他们谁也想不到得高望众的白隐禅师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情!村民们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愚弄,纷纷把鄙夷的目光投向白隐禅师,但是禅师看起来却十分平静,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后来,那名女人将孩子生了下来,村民们便将孩子丢给了白隐禅师。那个时候,他的英名已经完全被毁了,可他仍然神态平和,行卧如常,从未对村民做出任何解释,对孩子更像是对亲生的一样。白隐禅师的生活过得很辛苦,但没有人同情他,大家都认为他这是自作自受。
直到有一天,那个女子和她的情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们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双双跪在了禅师的面前。村民们这才知道,原来冤枉了好人。不过,禅师并没有生气,反而微笑地扶起他们,还替他们向村民求情,请大家成全他们,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所有人都会为白隐禅师的善良所感动,他的胸襟之大实在令人佩服。这种仁慈之心,可以对整个社会环境起到优化作用。一个人一旦产生了仁爱之情,就会自觉承担起对这个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遇难而相帮,遇危而相助。善良的人就像一棵对,既可以洁净空气,又能够供人乘凉,还能给大自然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不过,善良并不是没有底线的,也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在关键的时候,还是不要“将善良进行到底”。
不要做东郭先生
对于东郭先生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东郭先生是一位呆板的书生,每天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满口之乎者也,十分迂腐。有一天,他赶着一头小毛驴,背着一个装满了书的口袋,前去一个叫“中山国”的地方谋求官职。突然,一只受了轻伤的狼来到他的面前,用哀求的语气说道:“先生,求求你救救我吧!我正在被一个猎人追赶,他刚才用箭射中了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求你行行好吧,我将来会好好报答你的。”东郭先生看他实在是可怜,便一口答应下来,他让狼尽量蜷曲四肢,将它装进了那个装书的口袋里,最后用蝇子绑住了口。
不一会儿,猎人便追了上来,他问东郭先生:“请问先生,有没有看见一只受伤的狼?”东郭先生忙说:“没有看见,这里岔路这么多,也许它从别的路上逃走了。”猎人信了东郭先生的话,便朝着别的方向逃跑了。东郭先生便将狼放了出来,不料此时的狼却变了一副容貌,它凶神恶煞地说道:“先生救了我一命,可真是个好人呀!那不就如将好人做到底吧,我现在有些饿了,你就让我把你吃了吧!”说着,狼就向东郭先生扑去。就在这时,一位扛着锄头的农民走了过来,东郭先生连忙向他求救。农民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便对狼说道:“这只口袋这么小,怎么能装一只狼呢?不如你们再示范一下让我看看,我才知道应该站在哪边。”狼同意了,它钻进了口袋,农民立即把口袋扎紧,对东郭先生说:“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你太善良了,也太糊涂了。”说完,就抡着锄头把狼打死了。
中国向来崇尚儒家学说,而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理念便是“仁”,先人认为只有以“仁”待人,才能换回别人对自己的“仁”,甚至还主张“以德抱怨”,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恶意。但事实上,绝对的“仁”和“以德抱怨”是非常不明智的,一定要认清对方是否值得你对他“仁”,倘若你也遇见到一只狼,那么是不是也会像东郭先生那样幸运遇到一位好心的农夫呢?如果不幸被狼反咬一口,只能说明自己的愚蠢和无知。
小时候初读这个故事时,或许很多人会感觉东郭先生实在是太傻了。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就会发现古人想告诉人们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意思,更在于教人们如何识别善恶。生活中有太多披着羊皮的狼,谁又能保证自己一次也不会失手呢?如今,“东郭先生”已经成为过度善良的代名词,专指那些不明是非却滥施同情心的人。
读禅悟人生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过度的善良会摧毁它的本身,正像一个人因充血而死去一样。凡事都有两面性,正所谓过犹而不及,盲目的善良只会带自己带给无穷无尽的麻烦,身心疲惫。做人善良固然是没有错的,但如果善良过度,黑白不分,那就不值得人们称道了,东郭先生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第九章切莫放纵,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凡念扰人心,放纵人自为,人性有缺,人们常因自己的“放纵”而痛苦、而烦恼、而心碎。所以,佛曰:“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其实,禅师无意灭贪嗔,实愿勿负梵行、不负己。莫“放纵”,人生已多艰。
1.在忍辱中培养人格道德
禅的智慧: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
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讲究人格。品格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人若不讲究品格、道德,那就和禽兽没什么差别了。培养我们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比如说,我们可以参禅,从中培养我们的道德;我们可以奉持戒律,从戒律中培养我们的品格;禅教讲慈悲喜舍,我们可以在慈悲喜舍中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但是,若要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最有帮助的就是“忍辱”。;
何谓忍辱?忍辱可分为两种:生忍和法忍。生忍即不管对方用什么方法侮辱、加害于己,都能忍心不动;法忍则是对心中的一些习气和烦恼,如贪、痴、慢、疑,以及外在的天灾人祸等境界,能够不起心动念。总而言之,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内在的烦恼还是外在的灾祸,都要忍。
如今,很多人都为了逞一时匹夫之勇,为一件小事儿拔刀相向;一句闲话,往往会记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没有忍辱功夫,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使自己如愿。
学会忍辱,成就美满人生
天平禅师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有一对夫妇在天平禅师的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这对夫妇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有一次,夫妇俩突然发现女儿的肚子慢慢大了起来,这样的事情,让两人恼羞成怒。于是,他们俩便逼问女儿,最终,女儿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天平”两个字。
这对夫妇怒气冲冲地去找天平理论,天平听完对方的辱骂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就是这样吗?”夫妇俩仍不罢休,等到女儿肚子中的孩子降生后,他们竟然毫不犹豫地把孩子送给了天平。这的确是让天平禅师很难堪的事情,外边的人也都议论纷纷。
就这样,天平禅师一下子就名誉扫地,但他并不在意这些,也没有任何辩解,而是认真、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他买来一些婴儿用品,又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要的奶水,尽管经常都会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却依然泰然处之,仿佛他是受人之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他只想让那个孩子在他的照顾下能够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年后,那对夫妇的女儿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便老老实实地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父母。原来,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夫妇俩听后,就羞愧万分地去向天平禅师赔礼道歉,并将孩子抱了回去。
天平禅师依然是淡然如水,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轻地说道:“就是这样么?”
天平禅师的做法,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我们可明显看出,“忍”字头上是一把刀,从这一点也就可以看出忍辱的意义。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想法,也有不同的情绪,所以,就经常会因意见不同而产生摩擦,此时,就必须学会忍耐。倘若每个人都过于放纵自己,总以自我为中心,整个团体也就不能和合。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先退一步,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然后从中沟通讨论,这样也就能够作全盘的考量,进而达成共识,使团体的运作更有效率。能忍,就会有充分的时间、足够的弹性让自己调整想法,就不会因一时冲动而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因为,在忍辱中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
某老禅师在修行的时候,被许许多多爱惹事的人追逐恶骂,不管他走到哪里,那些人就跟着骂到哪里,而老禅师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具慈悲而用观察。他这种忍辱精进的修持,终于得到无上菩提。由此可见,忍辱不仅可以培养世人的人格,还是得道的重要法门。
孟子也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如果我们想要为未来的众生担当重责的话,就应该先学会忍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成就美满人生。
在忍辱中培养人格道德
曾有一位禅师在深山修道。当时,一位名叫歌利王的国王,也带了许多大臣和宫娥宫女到山中游猎,就在国王午睡的时候,宫女们便到四处游览风景,发现了禅师在坐禅,她们很好奇地询问禅师在山中修道的情况,禅师就跟她们说起忍辱行的重要性。当宫女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歌利王醒了过来,他发现宫女们都不见了,就四处寻找起来。等他找到宫女们后,看到她们都坐在禅师面前听讲,比听自己讲话还要认真,因而产生了嫉妒心,大声问宫女们在听什么,宫女们如实回答道:“在听禅师讲忍辱行。”歌利王趁机对禅师说:“好,你修忍辱行,那我来试试你,把你的臂膊斩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