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左手参禅,右手修佛-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读禅悟人生
事实上,幸福的感觉不是由外在条件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其内在的心灵。试想一下我们曾得到的爱,哪怕它并不多;试想一下亲人、朋友乃至毫不相干的人对我们的付出,哪怕它仅仅只是举手之劳;试想一下早晨扑鼻而来的空气,试想一下掠过发丝的调皮风儿……我们还有何种理由不感谢生活呢?只有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心存喜乐,才能静心地面对风平浪静,积极应付困难挫折;只有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心存喜乐,才能在春风里感受到丝丝暖意,在风雨中体会到阵阵幸福。
第八章运用禅学,具备大悲悯与大爱心
人本有善,世事动迁,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悲悯和大爱心才是生活、行事的根本和原则。仁、义、礼、信、智,能够让世界澄澈、祥和,澄澈、祥和的世界是世间生命体的乐土。
1.何为真正的慈悲
禅的智慧:真正的慈悲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提到禅教,很多人都会说:“禅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孺皆知的名词,“慈悲为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但如果进一步探讨,就会发现有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何为真正的慈悲。
真正的慈悲,是一种责任感
在一条山间树林的溪水边,一个修行人经常坐在石头山打坐。后来,人们发现他很少真正地坐上一段时间,他总是不断地起来,用一根树枝救起落入水中正在挣扎的昆虫。于是,有人便建议他换一个清净的地方去打坐修行,但他却说:“我怎么能够对这些生命见死不救,而躲在一个角落里去念大悲咒呢?”
真正的慈悲是看到他人苦痛的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人一点帮助。
慈悲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由自主地希望众生脱离痛苦,你不能忍受他们受苦,希望解除他们的苦难;第二种慈悲是不仅希望他们获得快乐,还是一种真正的责任感,一种解除他们苦难的承诺,使他们脱离困境。当你觉悟众生都处于不恒常的状态,却又执着有一个坚实的自我,因此,他们既困惑又受苦,你也就由此加深了这种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引发出为他人谋福利的责任感,鼓励我们将责任担负在自己身上。当我们觉悟众生在本质上是相互依赖的,但他们却依然紧抓自我存在的观念,这种理解就加强了第三种的慈悲心。慈悲中包含着这份理解,便是最高层次的慈悲,是真正的慈悲。
帮助每一个人,才是真正的慈悲
秋天,一株果树上挂满了累累金果。一只八哥飞了过来,对着果树高声称赞:“多英挺的果树啊,又有那么好的果子。”果树听后,说道:“朋友,你在我这里住下吧。”后来,又飞来了一只画眉鸟,对着果树唱起赞歌来:“这株果树叶儿绿,果儿香,真好!”果树听后,满心欢喜地说道:“朋友,你想要果子,就尽管摘吧。”
随后,一只啄木鸟飞了过来,它在果树上啄来啄去,果树觉得钻心的疼痛,便大声对啄木鸟叫了起来。啄木鸟说:“我发现你身子里面有一条小虫子,想要将它啄出来,否则,你就会害病的。”果树生气地说道:“胡说,你这样啄我,存心想把我害死,快点走吧。”啄木鸟无奈地飞走了。
不久以后,果树就害起病,枝叶变黄,枝条枯萎,再也结不出果子。八哥飞走了,画眉鸟也不来唱歌了。就在这时,啄木鸟飞了回来,不管果树怎么喊痛,它都在果树上一个劲儿地啄来啄去,最后终于把果树身子里面的虫子一条条啄了出来。
又过了一些日子,果树恢复了青春,重新长出了绿叶,并且结了果子。此时,果树深有感慨地说道:“给你高唱赞歌的不一定是你的朋友,而能指出你的缺点,还愿意帮助你的,才是真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慈悲。”
真正的爱心无偏无私,真正的慈悲无所取舍,若心有所取,就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慈悲不是做给别人的“花衣裳”,而是源自内心最柔软的情愫,使其产生的自然而然的举动;真正的慈悲不是做秀,而是真心将自己的所有报答他人;真正的慈悲,是巧妙地让人从尴尬中解脱出来而不露痕迹;真正的慈悲,是睿智地帮助那些失足者而不损其自尊自信;真正的慈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怕众生轮回苦海;真正的慈悲,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禅要你去生活,全然地生活,强烈地生活,生命要洋溢,你的喜乐和祝福,就不应该像一颗种子一样,仅仅包含在你自己里面。它必须要像一朵绽放的花朵一样,将芬芳散布到周围的每一个人,不仅是朋友,还包括陌生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慈悲。
读禅悟人生
真正的慈悲,就是面对苦难的众生所产生的一种大爱。它既不是一种贪欲,也不是一种感情,而是真心生出来的智慧。它既不是为了希求什么,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这样的慈悲才是永恒不变的。
2.慈是浊世一盏灯
禅的智慧:平平淡淡才是真,慈是浊世一盏灯。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将“慈”尊为三宝之首,足以证明“慈”对于处世者的重要性。老子认为,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当效法天道不寄责于人,而要善待众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均在证明人们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来待人接物,若要成人之美,就要与人为善。宽厚仁慈,既是爱人,也是爱己,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慈爱,犹如黑夜的明灯
兄弟三人,虽然他们均没出家,但却喜欢打坐参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他们相约一起外出云游。
一天,日落时分,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刚好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一大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三弟突然对两位哥哥说:“你们先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哥哥对弟弟的这一做法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了心,想要留下来。于是,两人非常气愤地拂袖而去。
妇人见三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三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如果我们马上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你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三年后,妇人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弟再次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妇人又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弟又委婉地拒绝道:“为了我们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就共同为你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就这样,经过了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也都长大成人了,三弟觉得他助人的心意已经完成,便和妇人道别,独自走上了求道的路。
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养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易,幸好这位三弟自愿帮助她。这位三弟虽然不入山打坐,但却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影响,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他是真正懂得禅机的。所谓禅者,如果能活用,就好比是苦海的行舟,黑夜的明灯,救世的良方。
生活中,我们应以热诚对待冷漠。“冷漠”二字看似并不是什么大错,但如果整个社会都变得非常冷漠,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不适合人们居住,因为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心灵不但得不到成长,反而还会向负面发展。人们之所以会对事物和生命持冷漠的态度,大多都是由于后天缺陷的环境所造成的。若要化解心灵的寒冷,就应该像阳光能融化冰雪一样,始终用热诚来对待。
生活中,我们应以温柔对待倔强。从云、水、冰的本质来看,其元素成分都是相同的,只是水遇到酷寒的气流,很快就会凝结成固体的冰块。要想使冰雪融化,还需要暖洋洋的大气流。倘若再遇到热情普照的阳光,水就会很快升华为云朵,能够在蓝天上漂浮。同样,对于一个倔强的人,就应该以温柔的心对待,这样,他便会卸下刚硬的外壳,流露出内在的美好本质。
宽厚仁慈,安心立命之根本
傍晚时分,一位禅师在返寺途中,突然遇到滂沱的大雨。禅师想要找个避雨的地方,等雨停了再赶路。四处张望,他发现不远处有一座庄园,便拔起脚步,准备求宿一晚。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禅师敲门,问明来意后,冷冷地说道:“我家老爷向来都和禅道无缘,你最好还是另做打算吧。禅师恳求说:“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他小店人家,还是请您行个方便吧。”仆人说:“我不能擅自做主,等我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吧。”不一会儿,仆人出来了,依然不肯答应。禅师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仆人依旧摇头拒绝了。禅师很是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庄园主人的名号,然后冒着大雨,奔回了寺里。
几年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对其宠爱有加。一天,小妾想要到寺里上香祈福,老爷便陪着一起去了。到了寺里,老爷忽然看到一块很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心中特别纳闷,于是找到一个正在打扫的小禅师,向他打听这是怎么一回事。那名小禅师笑了笑,说道:“这是师父几年前写上的,一次,他淋着大雨回来了,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就为他写了一块长生禄位。此后,师父就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够和那位施主解除冤结,添些善缘,至于其中的详情,我们也都不是很清楚……”
听了小禅师的话语,刹那间庄园老爷不禁忆起当时的情景,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就成了这座寺里虔诚供养的功调,香火终年不绝。
生活中,我们应以宽容对待刻薄的人。一般来讲,刻薄人的心田都比较贫瘠,一时之间也生长不出好的作物,只要给他养分,自然就会变得宽容、厚道。人们常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听起来仿佛挺有道理,但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严重。因此,只有打开胸怀,宽心包容,才能化育有情。
生活中,我们应以慈悲对待恼恨。通常,那些恼恨之心太重的人,仿佛身上带着有毒的火焰,每个人都害怕受到恼恨之火的焚烧。但既然恼恨之心已经发作,若还遇不到善人来引导,这个人则会变本加厉,一路残酷下去,那样,受害的人就会增多。因此,我们应以慈悲柔软的心怀,为那些有病的心灵拔除痛苦的病根。
慈爱之心犹如春天的太阳,不仅能够给他人以欢喜和光明,还能滋润他人的心田。人生在世,应该以宽厚仁慈的心来待人接物,爱人又爱己,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根本。
读禅悟人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我们能够将此作为成长的标杆之一,那么,其道路自然就无限宽广。
3.待人要有仁爱之心
禅的智慧: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便会从中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仁爱,既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一种和谐的道德理念。仁爱所提倡的是尊人、爱人。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将“仁”视为道德思想的核心,于是,“仁”就成了儒学的“全德”,仁的精华就在于爱人。爱人,是伟大人格的基本品质,是以人为本的思维基点,正是有了仁爱之心,人们才如此幸福愉悦。
以仁爱之心待人,是做人的原则
孔子主张的“君子周急不济富”,是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他认为,周济的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因而就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他的这种思想,也恰恰符合我们现在的生活。
从前,有一个国王每天都思考着三个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对于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出具体的回答。为此,国王非常苦闷。
后来有一天,他出去微服私访,来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晚上便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半夜,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了,起身一看,发现有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了老汉家。那人对老汉说:“后边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里避一避吧。”于是就将他藏了起来。看到这种情况,国王吓得不敢睡觉。不一会儿,追兵来了,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汉回答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向老汉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匆忙离开了。老汉就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难道你不怕惹上杀身之祸么?再说,你就这么放他走了,也不问问他是谁么?老汉淡淡地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都不能拖延。”
国王听后,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也瞬间得到了解决。
对于我们来说,老汉的言行有着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有位哲人曾说:“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这则故事也正是告诫我们要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有爱,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以“仁爱之心”待人,这也是禅教的传统美德。禅教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其富有同情心的做法。禅教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会受到重用。
一位哲人曾说:“一种良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以仁爱之心待人,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一天夜里,天色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妇走进一家旅馆,想要在此住宿。前台侍者抱歉地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没有一间空房。”看着这对夫妇疲惫的神情,侍者想了想,便又说:“让我来想想办法吧。”不一会儿,侍者将这对夫妇领到了一个房间中,说:“或许这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这对夫妇看到眼前是一间既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很愉快地住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说:“不用了,因为我只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侍者整整一晚上都没睡,而是在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夜班。这对夫妇知道后,非常感动,并说道:“孩子,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你一定会得到好报的。”侍者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随后,他送这对夫妇出了门,转身接着忙自己的事,把这件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没想到的是,后来,侍者收到了一封信函,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和一张简短附言,要聘请他去做另一份工作。于是,他乘飞机来到了纽约,找到了信中所标明的地方,站在那里,他抬眼一看,面前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原来,不久前的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正是一个有着亿万资产的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这座大酒店,坚信他能够将其管理好。
故事中的侍者,正是因仁爱之心才创造了人生的奇迹。这也正印证了“一个人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收获的就越多”这句话。
仁慈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仁慈能够使我们获得高贵。我们常用“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等词来形容仁爱的君主;用“慈佑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