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舍我其谁:胡适-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圃俚ゴ坎还墓适拢尤幌窈谠竺鞯佳莸摹奥奚拧币谎卸嘀匕姹荆颐扛霭姹镜淖髡叨际呛首约骸5谝桓霭姹揪褪恰端氖允觥罚婵隙诵∈焙蚨链嘲谆靶∷档暮么Α�
胡适在《四十自述》里惟妙惟肖地描写他如何在意外中发现小说的经过:
当我九岁时,有一天我在四叔家东边小屋里玩耍。这小屋前面是我们的学堂,后边有一间卧房,有客便住在这里。这一天没有课,我偶然走进那卧房里去,偶然看见桌子下一只美孚煤油'美国洛克斐勒家族的企业,原来叫Standard Oil,即现在的ExxonMobil'板箱里的废纸堆中露出一本破书。我偶然捡起了这本书,两头都被老鼠咬坏了,书面也扯破了。但这一本破书忽然为我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忽然在我的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这本破书原来是一本小字木板的《第五才子》,我记得很清楚,开始便是“李逵打死殷天锡”一回。我在戏台上早已认得李逵是谁了,便站在那只美孚破板箱边,把这本《水浒传》残本一口气看完了。不看尚可,看了之后,我的心里很不好过:这一本的前面是些什么?后面是些什么?这两个问题,我都不能回答,却最急要一个回答。'1'
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来终于让胡适找到了《水浒传》的全部。此后,他到处去借小说来看。借他小说,帮他找小说的好几个人,像他不长进的大哥、五叔、宋焕哥、三姊夫都是吸鸦片烟的,这是因为小说是烟榻上最好的伴侣。连他的大嫂都是帮他搜小说的人,因为他的大嫂认得一些字,嫁妆里带来了好几种弹词小说,如《双珠凤》之类。“这些书不久都成了我的藏书的一部分。”二哥、三哥在这方面给他的帮助不大。他的三哥得了肺病,在家乡时多,但由于“他同二哥都进过梅溪书院,都做过南洋公学的师范生,旧学都有根柢,故三哥看小说很有选择。我在他书架上只寻得三部小说:一部《红楼梦》,一部《儒林外史》,一部《聊斋志异》”。他二哥在这方面的帮助,则在于把外国小说引介给胡适:“二哥有一次回家,带了一部新译出的《经国美谈》,讲的是希腊的爱国志士的故事,是日本人做的。这是我读外国小说的第一步。”胡适说在所有的人里,帮他借小说最出力的是他的族叔胡近仁,他只比胡适大五岁,是胡适成长阶段最好的朋友。胡适说胡近仁家中颇有藏书。他看过的小说,常借给胡适看;胡适借到的小说,也常借给胡近仁看。“我们两人各有一个小手折,把看过的小说都记在上面,时时交换比较,看谁看的书多。”可惜这两个折子后来都不见了,但胡适记得在1904年他十二岁离开家乡到上海读书时,他的折子上好像已有三十多部小说了。'2'
胡适说他小时候所看的这三十多部小说,包括弹词、传奇及笔记小说在内。有《双珠凤》、《琵琶记》;也有《聊斋》、《夜雨秋灯录》、《夜谭随笔》、《兰苕馆外史》、《寄园寄所寄》、《虞初新志》等等,种类不同,品位也天差地别。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西》、《粉妆楼》一类最无意义的小说”,也有“《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一类的第一流作品”。胡适在《四十自述》里只提了他小时读旧小说的好处,他说由于这些小说都是白话小说,“我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了不少的白话散文的训练,在十几年后于我很有用处”。他又说:“看小说还有一桩绝大的好处,就是帮助我把文字弄通顺了。”读白话的旧小说不但帮他把文字弄通顺了,也回过头来帮他更了解古文的文理。这是因为他变成了他那些堂姐妹、侄女们巴结说故事的对象。从前是胡适跟这些本家姐妹们请五叔讲故事,巴结他,替他点火、装旱烟、替他捶背。到了胡适十二三岁的时候,他自己成了气候,已经能够对本家姊妹们讲说《聊斋》的故事了。于是,轮到胡适受人巴结了。他说:“我不用人装烟捶背,她们听我说完故事,总去泡炒米,或做蛋炒饭来请我吃。她们绣花做鞋,我讲《凤仙》,《莲香》,《张鸿渐》,《江城》。这样的讲书,逼我把古文的故事翻译成绩溪土话,使我更了解古文的文理。所以我到十四岁来上海开始作古文时,就能做很像样的文字了。”'3'
胡适看小说这个“罗生门”故事的第二个版本,是他《四十自述》的增订版。在这个增订版里,胡适说看小说“比月下稻田里做武戏要有害的多多”。他说他母亲所以没有禁止他看旧小说,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胡适在看什么。虽然他母亲在父亲在世的时候,教了她认得了将近一千个字。然而,“我父亲死后很少温习的机会,有时候她晚上督责我温习那几匣方字,她借此温习她认过的字。但她从不曾有机会读书,又从不敢让别人知道她认得字,故她认得的字渐渐荒疏了”。其次,望子成龙的她,总以为看书就是好事。“因此,她见我看书,总是欢喜的,不管我看的是什么书,
她从不干涉我。”胡适接着说:“可怜她从不知道我看的小说。”可惜这句话没写完就被他用笔删掉了。'4'
胡适虽然没有解释为什么看小说那么有害,但我们不难推测其原因何在。小说有好有坏,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会对读者有益。就像他在《四十自述》里说的,他自己小时候所看的小说里,有像《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西》、《粉妆楼》那一类最无意义的小说,也有像《红楼梦》和《儒林外史》那一类第一流的作品。然而小说不管好坏,它之所以会让人入迷,常常就因为在情节取胜,让读者不由自已地随之起舞,可以为了想知道下文如何而废寝忘食。胡适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就发现他自己中毒太深,好几次立志要改掉这个恶习,但就是做不到。最有意思的,是他1906年春天在澄衷学堂的两篇日记。4月21日的日记说:“连日考试,惫甚。予最嗜小说,近已五日未看矣。考毕,阅《战血余腥记》一帙,竟之,使稍愈。”从“使稍愈”这个词的使用,可以知道他是用病态,或者说,像毒瘾一样,来形容他对小说着迷的程度。十天以后,5月1日的日记说得更为沉痛:“予幼嗜小说,惟家居未得新小说,惟看中国旧小说,故受害滋深,今日脑神经中种种劣根性皆此之由,虽竭力以新智识、新学术相挹注,不能泯尽也。且看浅易文言,久成习惯,今日看高等之艰深国文,辄不能卒读。缘恶果以溯恶因,吾痛恨,吾切齿而痛恨。因立誓,此后除星期日及假期外,不得看小说。惟此等日,亦有限制:看小说之时限,不得逾三小时;而所看除新智识之小说,亦不得看也。”'5'
他在这篇日记里,是以全称的方式来批判所有的旧小说,说旧小说与新智识、新学术相抵触,把旧小说当成是他自己脑神经中种种劣根性的由来。不但如此,他甚至把旧小说的浅易文言——白话,也就是他在提倡新文化运动以后所称道的“活文字”——归罪为因为他常“看浅易文言,久成习惯”,而使他“看高等之艰深国文,辄不能卒读”的罪魁祸首。三年以后,也就是1909年9月13日,当时他已辍学,在中国新公学教英文。他在家信里说他听二哥说他的长子思聪已能勉强看小说,他就特别提醒他母亲和二嫂:“此
大好事,惟小说中有一种淫书,切不可看。又有石印字太小之书,亦切不可看。聪儿眼目已有毛病,千万不可令以小说之故,又受损伤,望大人及二嫂时时留意。”'6'
胡适看小说这个“罗生门”故事的第三个版本是第一、第二版的混合版,既肯定他看小说的好处,也指出旧小说里有淫书的害处。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个版本里,胡适小时候看小说,并不是自由自在的,而是被塾师和家人处处禁止、摧残他在这方面的兴趣。这个版本写作的时间是在1916年3月6日,已经到了他在美国留学的后期。我们必须注意这个版本形成的时代背景。他早在一年前,也就是1915年的夏天,就已经下了结论,说白话是活文字,古文是半死的文字。1916年,已经到了他跟他在美国的几个朋友为了白话、古文争得最白热化的时候。他在《逼上梁山》里说:“从二月到三月,我的思想上起了一个根本的新觉悟。我曾彻底想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7'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什么第三版是第一、第二版的混合版了。他在当天的札记里说:
余幼时酷嗜小说,家人禁抑甚力,然所读小说尚不少。后来之文学观念未必非小说之功。此种兴趣所以未为家人塾师之阻力所摧残者,盖有二因:一以小说易得。余以一童子处于穷乡,乃能得读四五十种小说'注意:胡适在第一个版本里说是三十多部',其易求可见。二则以有近仁之助力。近仁与余每以所得小说互传观之,又各作一手折记所读小说,每相见,辄互稽所读多寡以相夸焉。
然以家人干涉之故,所读小说皆偷读者也。其流毒所及盖有二害,终身不能挽救也。一则所得小说良莠不齐,中多淫书,如《肉蒲团》之类,害余不浅。傥家人不以小说为禁物而善为选择,则此害可免矣。二则余常于夜深人静后偷读小说,其石印小字之书伤目力最深,至今受其影响。'8'
我们把这三个版本拿来对比,《四十自述》是最晚出的,他在《四十自述》里写他小时候看小说的这篇是在1930年底写的。当时,新文学运动已经成功,白话文及传统白话文学的地位已经奠定。胡适在第一个版本里,强调他小时候看小说的“绝大的好处”、说那是帮助他“把文字弄通”。同时,又由于他为本家姐妹们讲故事,必须要把小说里的古文故事翻成徽州土话来讲,这又回过头来帮忙他“更能了解古文的文理”。这是白话文运动收功、功成名满的胡适要人相信的“故事”,这也几乎可以说是所有读过《四十自述》的读者,都会拿来当作胡适小时候因为看小说而得益的定论。然而,在第二个版本,也就是《四十自述》增订稿以及他在上海写的日记里,胡适却说看小说,比他母亲禁止他在月下的稻田里演戏的害处要大得多。更鲜明对比的,是成长阶段的胡适对自己耽于小说的罪恶感,以及他害怕看惯了旧小说的白话,会使他进不了古文的堂奥的疑惧。留学日记里的第三个版本夹在中间,正是他在美国独排众议、被逼上梁山,就在他要揭起白话文运动大旗的前夕。
这三个版本的对比,可以提醒我们:自传与自述都是建构的结晶。胡适在《四十自述》里并没有说谎。为了不影响白话文运动的气势,为了不削弱他把白话文学缔造成为中国文学正宗的努力,他只是在画布上,渲染了用传统小说来学习白话文的好处,而淡出了旧小说良莠不齐的事实;他只是一笔带过地说:传统文学里,也“有像《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西》、《粉妆楼》那一类最无意义的小说”。他在《四十自述》增订稿里也没说谎,只不过他所渲染的,是看坏小说的害处。他在上海读书时,在日记里写下来的对看小说的罪恶感及疑惧,当然是最真实的,因为那是他当下的感受。然而,一个人当下的感受也不一定是对的。西方俗谚说:“事后看问题,秋毫躲不过。”(Hindsight is 20/20)胡适青少年时候的感受当然是真实的,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它所反映的,不过是当时文言为正宗、小说属末流的传统心态,以及一个一心上进、为前途焦虑的年轻人的自省自励。
'1'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全集》,18:31。
'2'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全集》,18:32。
'3'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全集》,18:34。
'4' 胡适,《四十自述残稿六件》,《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5:525526。
'5' 胡适,《胡适日记全集》,1:19,23。
'6' 胡适致母亲,1909年9月13日,《胡适全集》,23:14。
'7' 胡适,《逼上梁山》,《胡适全集》,18:108。
'8' 胡适,《胡适日记全集》,2:287。
谁怕牛头马面?
胡适在《四十自述》里,还有另一个同样具有典范意义的“渲染”与“淡出”的例子,那就是《从拜神到无神》那一节。这一节名称里的“拜神”这个词是具有深意的,但他的写作策略,就有意让人把他“拜神”的这个阶段给忽略过去了。胡适在这一节一开头,就引了他父亲胡传在河南郑州办河工时嘲讽传统河工祀典的诗句,来说明他父亲反迷信的思想。这四句诗是:“纷纷歌舞赛蛇虫,酒醴牲牢告洁丰。果有神灵来护佑,天寒何故不临工?”胡传自己有注说:“霜雪既降,凡俗所谓‘大王’、‘将军’化身临工者,皆绝迹不复见矣。”这些所谓的“大王”、“将军”也者,就是河工区域内的水蛇虾蟆。它们被认为是大王或将军的化身,是传统进行河工时被礼拜的河神。胡传这四句诗,就在嘲讽这些河神怎么霜雪一降,就失去踪迹?既然是河神,怎么天一冷,就怕冷不来保护河工的进行了?接着,胡适说他父亲深受宋朝理学家程颐、朱熹的自然主义宇宙观的影响。比如说,胡传所作的《原学》的启始说:“天地氲氤,万物化生。”胡适说这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与近世科学的态度若合符节。最后,他引了胡传《学为人诗》的结论:“为人之道,非有他术:穷理致知,反躬践实,黾勉于学,守道勿失。”他说这是程朱“格物穷理”的态度。'1'
胡适紧接着说,虽然父亲早逝,但他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熟读他父亲的《原学》与《学为人诗》了。他又说虽然当时先生怎么解释,他已经不记得了;虽然他当时大概也不完全懂得这些话的意思,但他仍然强调,说他父亲对他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遗传,因为我是‘我父亲的儿子’。一方面是他留下了一点程朱理学的遗风;我小时跟着四叔念朱子的《小学》,就是理学的遗风;四叔家和我家的大门上都贴着‘僧道无缘’的条子,也就是理学家庭的一个招牌。”胡适在这里说“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这句话乍读起来有点不通,虽然意思明白。几经寻思,发现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原来胡适在写《四十自述》以前,用英文写了一篇《四十自述》的前身,那就是他在1931年美国一家出版社所出版的《当代名人哲理》(Living Philosophies)《胡适篇》里的文章。这篇英文自述,胡适自己在同一年,以《我的信念及其演化》为题印了单行本,分送给朋友。胡适在这篇文章里用了“I am my father’s son”这句话,他后来写《四十自述》的时候,就把它直译成“我是我父亲的儿子”了。这句话比较顺口而且达意的中文翻译应该是:“我是我父亲的种。”'2'
大多数读者在读了这么一长段自然主义的宇宙观、程朱“格物穷理”的态度、“僧道无缘”的论述以后,大概那“无神论”的结论已经都到了嘴边了。在这一长段的渲染策略的运用以后,下一段的描述虽然可能更为生动——因为它描述的,是胡适大家族中,由“女眷”所带领的迷信的大反扑——但由于前一段已经先入为主地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下一段的描述基本上等于是淡出,等于是背景。它所要衬托的,是等待“我毕竟是我父亲的种”的胡适,来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