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舍我其谁:胡适-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7'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全集》,18:61。
'8' Hu Shi,“My Credo and Its Evolution,”《胡适全集》,37:179。
'9' 胡适,《禅宗的方法:道不可告,告即不得》,《胡适全集》,9:767;胡适,《中国禅学的起来》,《胡适全集》,9:98100。
'10' 胡适,《中国禅学的发展》,《胡适全集》,9:268。
'11' Shingo Minamizuka,〃Teaching World History in the Meiji Era in Japan:Examination of the〃Bankokushi〃Textbooks,〃。history。l。chibau。jp/……/Teaching_World_History_in_the_Meiji_Era_in_Japan。pdf,2009年10月12日上网。
'12' Peter Parley'Samuel Goodrich',Peter Parley’s Universal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Geography(New York and Chicago:Ivison; Blakeman; Taylor&pany,1869)。
'13'《胡适日记全集》,1:6。
'14'《胡适日记全集》,1:6。
'15' William Swinton; Outlines of the World’s History; Ancient; Medi?val; and Modern; with Special Relation to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Mankind(New York:Ivison; Blakeman; Taylor and pany,1874),pp。12。
'16' William Swinton; Outlines of the World’s History; pp。24。
'17' Shingo Minamizuka,“Teaching World History in the Meiji Era in Japan:Examination of the”Bankokushi“Textbooks,”pp。48。,。history。l。chibau。jp/……/Teaching_World_History_in_the_Meiji_Era_in_Japan。pdf,2009年10月12日上网。
'18' Philip Van Ness Myers; General History for Colleges and High Schools(Boston;London:Ginn&Co。,1889),pp。23。
'19' 以下有关本书的讨论,请参阅H。O。ArnoldForster; The Citizen Reader(London:Cassell and pany,1904)。
'20'《胡适日记全集》,1:39。
'21'《胡适日记全集》,1:1617。
'22'《胡适日记全集》,1:4142。
'23'《胡适日记全集》,1:15。
'24' 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How to Bee One(New York:American Book pany,1900)。
'25' 胡适,《六百男儿行》,《胡适全集》,42:457458;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p。2527。
'26' 胡适,《金玉之言》,《胡适全集》,42:472;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p。150151。
'27' 胡适,《金玉之言》,《胡适全集》,42:472;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157。
'28'① 胡适,《金玉之言》,《胡适全集》,42:473;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200。
'29' 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239。
'30' 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48。
'31' 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188。
'32' 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193。
'33' 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p。206207。
'34' Robert Culp; Articulating Citizenship; pp。277300。
'35' 胡适,《金玉之言》,《胡适全集》,42:468469;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55。
'36' 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200。
'37'《胡适日记全集》,8:221222;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182。
'38' 胡适,《金玉之言》,《胡适全集》,42:474;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235。
'39' 胡适,《金玉之言》,《胡适全集》,42:471;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144。
'40'胡适,《金玉之言》,《胡适全集》,42:469;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62。
'41' 胡适,《敬告中国的女子》,《胡适全集》,21:10。
'42' 胡适,《金玉之言》,《胡适全集》,42:473;W。F。Markwick and W。A。Smith; The True Citizen; p。213。
'43' Archibald Alison; History of Europe from the mencement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1879 to Restoration of the Bourbons in 1815(Edinburgh and London; William Blackwood and Sons,1853),Vol。I; p。119。
'44'胡适,《时闻》,《胡适全集》,21:1213,8283,90,92,120121。
'45'《胡适日记全集》,6。730。
'46' Benjamin Schwartz;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47' Jerome Grieder; 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p。92。
'48' 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饮冰室文集》(台北:同光出版社,1980),页45。
'49' Hao Chang; 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18901907(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296307。
'50' 中国一青年译,《青年论》,《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1915年9月15日),页15'无连续编页'。
'51' 中国一青年译,《青年论(接前号)》,《新青年》第一卷第三号(1915年11月15日),页18'无连续编页'。
'52'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页325327。
修身进德的焦虑
胡适在上海求学的时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格特征,一直持续到他留美初期为止,那就是他对反躬自省的执著,或者用本节的标题来说,修身进德的焦虑。我认为这个修身的焦虑,就是使他在留美之始几乎皈依基督教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这是后话,暂且不表。胡适的修身焦虑,在在流露于他在澄衷学堂所写的日记里。这本现在藏在北京大学的日记,显然是澄衷学堂印的,因为封面有铅印的《澄衷中学日记》的字样。同时,这可能也是当时的学校所通用的日记,因为它在内页也印有“学界用丙午年'1906'自治日记”的字样。这种制式的日记本,格式划一,一天一页。最顶端的横栏是日期,周日的称呼不是用星期或周一、二、三、四、五、六、日,而是用当时所流行的“来复”一、“来复”二、“来复”三、“来复”四、“来复”五、“来复”六、“来复”日'《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当时被用来翻译西洋的星期周期的算法'。日期栏下是格言栏,选的是历史上哲人的语录或警句,宋朝的二程子、朱子、陆九渊的最多,但也选有东、西洋的格言和谚语,拉丁、德、法、英文皆有。英文以外的格言都附有中英文的翻译。日期、格言横栏之下,有三个直栏,其中两个所占的篇幅较大,右栏是“记学”,左栏是“记事”。最左边较窄的直栏又分为二:上栏是“接人”,又分“往”与“来”二栏;下栏是“通信”,也分“往”与“来”两栏。胡适的这本《澄衷中学日记》显然是学校统一订购的,因为上面有铅印的胡适当时用的名字“胡洪骍”。胡适在日记的内页里自题:“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他也。丙午夏五月适之录陆子语以自警。”这表示在1906年六七月间,胡适已经开始使用他的新名字了。这本日记始于1906年2月13日,止于同年7月26日,是他在澄衷第二个学期的日记。'1'
我们读胡适的《澄衷中学日记》,可以看到当时的新学堂鼓励学生组织社团、学习自治的风气。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本日记看到一个热心参与学校社团、潜心学习学生自治的胡适。澄衷学生所组织的社团,光是胡适在日记里所提到的,就相当五花八门:有阅书社、集益会、讲书会、算术研究会、理化研究会、英语研究会、球会、运动会等。此外,胡适还参加了安徽旅沪学会及跨校的化学游艺会。在自治方面,胡适除了担任他自己班上的自治会的会长以外,还被本班自治会推选为代表,指导最低班所组织的读书会,为他们拟定章程。我们在前节里已经描述了胡适是从《国民读本》,学到西方选举制度里候选人必须经由提名、竞选,以及无记名投票的过程。他1906年4月29日在班上的自治会所作的演讲,很可能就是他读《国民读本》的心得:“予演说三事:‘释治字之义’;‘论同学宜于学问上德性上着力竞争’;‘论选举时被选者及选人者之权利义务’。”'2'他在这本日记里还有一段非常有意味的记载。首先,这则1906年5月8日的日记让我们知道《国民读本》可能是澄衷学堂课内的读物。其次,《国民读本》在解释英国的审判制度时,列了六条金科玉律。胡适在日记里转录,并把它们翻成中文:
余等近日所读之《国民读本》所论法律之功力六条甚切,当译之。1。Everyone is equal before the law(凡人对于法律皆平等);2。Every man is held to be innocent until he is proved to be guilty(凡人未为他人证其有罪之前,皆当以无辜待之);3。No one can be tried twice for the same offence(同一罪名不能经二次之裁制);4。All courts of justice are open to the public(公堂皆洞开,恣人观审);5。No one is a judge in his own cause(凡人不能裁制关切己身之讼事);6。No one has the right to take the law in his hands(法律不能以一人私之)。以上六条,惟第三则'原文缺'。'3'
虽然胡适的这则日记没写完,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胡适对这六条金科玉律里的第三则不敢苟同。换句话说,从年轻的他的角度来看,有罪就该受罚,如果审判不易,就应该再接再厉,怎么可以一次没有断案,就让罪犯给逍遥法外了!这并不是凭空推论。胡适在两年以后,也就是1908年9月第27期的《竞业旬报》里有一篇《时闻》的短评,《停止刑讯》:“我们中国讯官司的时候,专用各种刑法,屈打成招,往往有之。所谓三木之下,何求不得也?要晓得这用刑讯案一事,是文明各国所没有的,所以前年便有上谕,要停止刑罚,如今法部又行文到给各省的地方官,一律停止刑讯。唉!这是狠好的,只是太便宜了那班大盗老贼了。”'4'
胡适的《澄衷中学日记》里,还有另外一则很有意味的日记。他在1906年4月13日的日记里说:
集益会开第七次常会,余'成仁'君演说,提议会员不到会逾三次者即令出会之法,众皆赞成。继白雅余先生演“泰否”二字之义。继
由汪立贤君演说南昌教案事,言佛教入中国千年无教案,景教一入则教案纷起,病民祸国云云。继严君佐情演说光学、李君世桂演说算术九试法。余闻诸君演说,辄生无数感情,乃登坛演说,总论各人之演说,于余君则深明法律与道德之关系,并以治己治人及被治于人之义相勖;于汪君则就佛教景教发一爱国之论,谓佛教无国力以保护之,故不敢生事,近世景教则一教士俨然一国也,故敢生事;于严君则辨其“隔墙不能见光为光线屈折之故”,为光线反射之故;于李君则加说“七试”法,皆得会员欢迎云。'5'
胡适年轻时好为人师的个性,在这则日记里表露无遗。五个同学所作的报告,题目范围各异,胡适听完以后,居然上台为大家作总结!更值得指出的是,汪立贤说佛教传入中国千年而无教案,反之,基督教一入则教案纷起。胡适上台,就把佛教、基督教的对比,演绎成“爱国之论”,同时又把佛教的和平与基督教的滋生事端,归结为前者没有国家的武力作为后盾,后者则动辄施以船坚炮利的颜色。这就是胡适1927年1月在美国纽约所作的演讲的一个重要论点。当时,他对北伐中的国民党寄予厚望,在英国、美国处处为国民党辩护。他呼吁英美政府要了解中国的情况,不要动辄把中国反帝国主义的行动诬蔑成赤化、或者是苏联的国际阴谋。他说英美国家与其去责怪苏联的赤化野心,不如先反躬自省,看自己有没有像苏联一样,能给中国人提供一个他们自己会心甘情愿去接受的援助计划。他用的例子就是佛教。胡适说我们该去鼓励的,是让西方和平地用文化征服中国。他说这有历史的前例:印度在两千年前用佛教征服中国的时候,并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而中国在宗教上却彻彻底底地让印度征服宰制了两千多年。他要美国记取这个不用一兵一卒征服中国的教训。'6'
胡适学习、参与自治的活动,跟他对修身进德的要求是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说,从胡适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修身进德作为基础,自治就将只是虚有其表,而不得其实。比如说,1906年4月29日,他被选为他们班自治会会长的那天,他在日记里抱怨说,当天的自治会,全体会员之所以会都出了席,是因为班导师杨千里在前一天宣布:“‘不到者,将扣去品行分数’,故也。”他说:“予每于道德上设辞谆谆诰诫,令其每次到会,终无效;今乃惧法律上之处罚,不敢不来,岂程度之浅、资格之低欤,抑办理之道未尽善欤?为之三叹!”'7'
我们在本节启始,描写了胡适这本澄衷的《自治日记》的印刷格式,说明了它每天都印有一句格言。这些格言,胡适常加以圈点,表示那句格言对他是受用的。我们略把这些格言归类,各举一些他所圈点的,以便管窥他所关切的修己之德:
自省:“才觉退,便是进;才觉病,便是药”(陈白沙);“心似菩提树,意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学始于不欺暗室”(大程子);“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销磨得尽,以是知克己之难”(薛文清);“不能克己者,志不胜气也”(薛敬轩);“自视为无过,过之最大者也”(The greatest of faults; I should say; is to be conscious of none)(卡黎尔
莱尔',Carlyle);“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曾文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惜时:“古人云,一刻千金,一年间有许多金子!既不卖人,又不受用,不知放在何处,只是花费无存,可惜”(邹东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武穆);“一事失诸晚,万事随而晚”(si unam rem sero feceris; omnia opera sero facies:If you do one thing too late; you do everything too late)(卡陀,Cato the Elder);'8'
勤:“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滞矣”(曾文正);“懈心一生,便是自暴自弃”(小程子);
恒与专:“凡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文正);“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荀子);
为学:“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知”(张子);“杀人须在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王阳明);“学者须占定第一义做工夫,方是有本领学问;此后自然歇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