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外交-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芄灰允牡慵苹男问郊又钆分蓿豢夏岬险蚕胧谟柙侥厦朗焦嬖颍盟怯靡灾卫碜约骸H绻显降谋┚鼙煌品⑶医⒚裰髦贫龋心习氲悍兹诺某逋槐厝换峄汉拖吕础�
每一届美国新政府都在增加对南越援助时,将其改革绩效为先决条件。1954年艾森豪威尔是如此;肯尼迪于1961年更加坚持,非得南越答应在所有各阶层政府都聘美国人当顾问的前提之下,才肯大规模增加美援。可以料想得到,吴庭艳立刻拒绝。独立斗争的领袖很少能接受训政指导。曼斯菲尔德参议员在1962年底访问越南,扭转他自己早先的判断(详见本书第二十五章),并且同意吴庭艳政府“显得不像向全民负责、有效能的政府”的说法。
这个判断正确无误。不过,关键问题是这些状况有多少是因政府无能,因美、越之间文化差距,或因游击队肆虐所致?美国政府与吴庭艳的关系在1963年一年里日益恶化。发自西贡的媒体报道在此之前还都支持美国介入,现在也开始有了敌意。批评的言论此时尚未质疑美国的目标(日后就会),只是质疑在南越拥护吴庭艳这样的高压领导人,能够促成民主、非共的政体吗?吴庭艳甚至被怀疑在考虑与河内妥协——怪的是若干年之后,阮文绍总统却被谴责不肯跟北越妥协!
最后美国与西贡决裂是因为南越佛教徒与吴庭艳之间爆发冲突而导致的,冲突起于吴庭艳政府颁布命令,禁止会党、宗教团体或政党树起任何旗帜。为了贯彻执行这道命令,部队在1963年5月8日于顺化,朝抗议的佛教僧侣示威者开枪,造成若干示威者死亡。抗议群众的确冤屈难伸,立刻被国际媒体广为报道——不过,越南缺乏民主却不在报道热点之列。佛教僧侣和吴庭艳一样充满威权性格,拒绝列出任何条件与吴庭艳谈判。总而言之,问题不在民主与否,而是权力作祟。吴庭艳一则受困于游击队猖獗,一则因本身无能,拒绝做任何退让。华府对吴庭艳增大压力迫他退让,并且力促吴庭艳将其主掌南越自欺而相信美国能与吴庭艳的后任一起赢得胜利。从政变之后种种事态发展来看,美国听任吴庭艳因无能而垮台,自己也借势退出,或者至少别去碍着吴庭艳涉嫌计划与河内谈判,是最容易的事。肯尼迪经分析后,拒绝谈判,因为谈判无可避免地将导致共产党掌控南越,这项分析也正确无误,问题是美国既不预备面对困局,拿出解放方案,放手一搏,又不预备听任事态自由发展,去接受其可能的结果。
若干曾经供职肯尼迪政府的官员,在1964年总统大选后说,他们的总统有意撤出美军(这个议题当时还在争论不休)。且有同等地位的其他人士曾否认这个说法。我们对此只能说,此后连续每次增兵到越南,都使他越来越难做抉择,并且不管是要投入或撤军,其后果都更痛苦、代价也更高。时间月复一月地流逝,美国起初只是军事代价益增,后来连美国的国际名声也赔进去。
肯尼迪遇刺,使得美国更难退出越南。如果肯尼迪的确因为体会到美国已走上无法久撑的路线之痛楚,他只需要反转自己下的决定即可;可是,约翰逊就必须抛弃一位受敬爱的前任之政策!尤其是,他接收自肯尼迪的策士没有人劝他撤军,特别叫他为难——副国务卿鲍尔( Gee Ball)是例外,但是他并非肯尼迪内圈亲信。一位领袖必须具备格外的自信和知识,才能在刚接任不久就做出这么大规模的撤退。但是一谈到外交政策,约翰逊对自己又格外没有自信。
回想起来,约翰逊总统应该好好分析:美国已经投资偌大努力的军事、政治目标是否能达成、用什么方法可以达成、要花多少时间去达成——也就是美国做下这些种种承诺的假设前提是否正确?除了约翰逊发现他继承自肯尼迪的这些前朝策士一致赞同在越南力求胜利的事实(鲍尔是例外)之外,我们很怀疑,即使做了这些分析,结果会有何重大区别。麦克纳马拉的国防部和邦迪的白宫幕僚,都是搞分析的高手,都是非常有才华的人士。他们只缺如何去评估与美国经验、美国意识形态大异其趣的挑战之标准。
美国最初介入南越的动机是因为顾虑到越南一旦沦陷将导致非共产党的亚洲国家会覆灭、日本也会接受共产主义。基于这样的分析,保卫南越,美国等于是为本身安危而战,也不管南越是否是民主国家或是否可能建设成为民主国家。然而这样的分析就美国人而言太以地缘政治和权力角度出发,不久就被威尔逊式的理想主义取代。一个又一个的政府试图兼顾双重任务。可是每项任务本身都很难单独成功:要想击溃在广泛的周边地区建有安全基地的游击部队,岂是易事?毫无多元主义传统的社会,要建立民主化,谈何容易?
在越南这个大热锅里,美国得到即使最神圣的信念也有其限制的教训,被迫要承认权力与原则之间可能产生的差距。也正因为美国不愿接受与其历史经验相反的教训,它在必须壮士断腕时会那么痛苦。因此,伴随着这两项挫折的痛苦,乃是其最佳特质而非最糟特质的后果。美国不肯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础,使它在道德汪洋中浮沉,不得其解。
1964年8月,美国驱逐舰麦道克思号( Maddox)据信受到北越攻击,导致美国对北越展开报复攻击,参议院更以几近无异议的票数通过所谓“东京湾决议案”( Gulf of Tonkin Resolution)支持报复。这项决议案认定数月前的空袭报复是合法行为。1965年2月,越南中央高原城市波来古的美军顾问营区遭到攻击,引发美国对北越报复攻击,后来升级为有系统的空袭行动,密码代号是“滚雷” ( RollingThunder)行动。到了1965年7月,美军作战部队已完全投入,美军人数日益上升,到了1969年初,总数已达543000人。
接下来,约翰逊政府就麦道克思号遭攻击事件是否向美国百姓说了实话,变成日益炽热的有关越南的大辩论之一部分。有人用它来攻讦东京湾决议案和美国参与作战。坦白地说,即使允许因为战斗难免的混乱因素,东京湾决议案也不是基于充分的事实报告所做的决议。但是这已经都不是美国介入地面战斗的主要因素。鉴于美国所有主要领导人的信念,它只是美国迟早必走的命运之路的一小步而已。
用以获致东京湾决议案通过的方法,在今天已经不复可能,因为美国的民主已经更有进步。同时,容我们说,约翰逊的权术或坦诚与罗斯福造成美国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玩的手法,没有重大区别——美国在1941年介人大西洋海战,用的理由是驱逐舰葛丽尔号( Greer)遭到鱼雷攻击,罗斯福并未完全坦诚地交代实情。这两个案例里,总统都是片面界定美国绝对不能容忍的事:20世纪40年代是不容德国胜利;20世纪60年代则不容中南半岛沦陷。两位总统都准备把美国的军力置于险地,一旦他们遭到伤害就立予攻击。这两个案例里,最后决定参战的依据的考虑都远超过当前即时的事件。
越南之所以成为梦魇,不是美国参战的方式,而是美国为何不再更仔细评估可能的代价与结果就投入战争。一个国家不应该派出五十多万青年子弟到遥远的大陆作战,或拿其国际地位和国内的团结冒险,除非其领袖能说清楚其政治目标,并且提出达成目标的务实策略——布什总统日后在海湾战争时,就做到这一点。华府应该问自己两个基本问题:可能同时建立民主体制和达成军事胜利吗?历任总统和策士们,把美军投入越南地面战斗,因为他们视之为理所当然,殆无疑义。
游击战争要成功,需要灵活地混合运用军事和政治策略。然而,美国军事领袖从来就不太乐意以军事为政治目标效劳。整个越战期间,手段根本不足以达成既定目标,而且倘若想达成目标,必须承担的风险又是华府还未必预备接受!
朝鲜战争的主要教训之一是,旷日持久、胜负难决的战争会粉碎美国国内共识。可是,华府却似乎在收集正好相反的教训——朝鲜战争挫折的源头是麦克阿瑟挥师进军到鸭绿江畔,并且想争取全面胜利。因此,朝鲜战争的结果被重新诠释为成功地阻止了中共胜利。美国介入越南战局也是清醒地局限在一个相同的目标:在不要刺激中共介入之前提下,向北越展示,绝不允许它占领南越,因此,北越的唯一选择是谈判。但是谈判的目标是什么?尤其是当前的敌人把妥协视同战败,抵死不从!美国领袖显然忘掉,朝鲜战争的最后两年以及麦卡锡时期,已经几乎把不耐久战未决的美国社会扯烂了!
理论上,只有两种策略在游击战中有机会奏效。第一是基本上采取守势,设法不使敌人掌控老百姓。这个策略要求替尽可能多数的百姓建立完整的安全,使得游击队在其余百姓中之所获,不足供给其政治基地需求。泰勒将军似乎有此一策略,他建议建立一系列村落,由美军保护,至于南越部队就不必日日夜夜守住每一村镇,可以出动扫荡,阻止越共切实建立共产党基地地区。第二个策略是攻游击队必守的目标,如他们的庇护所、补给站和本土基地——譬如,借由地面部队封锁胡志明小道,并且封锁为这些庇护所服务的北越、柬埔寨港口。这项策略,至少在观念上或许可以催生美国军方渴望的相当快速的消耗战,迫使双方谈判。约翰逊与圣安东尼方式
不会有效的策略却成为美方事实上奉行的办法:幻想在百分之百的领土上建立百分之百的安全,并且以扫荡战来耗竭游击队。不管远征军兵力多雄厚,都不足以剿灭补给逃躲在越南境外、并且具有大量的庇护所和强悍的意志之敌人。1966年底,北越总理范文同告诉《纽约时报》资深记者索尔兹伯理( Harrison Salisbury):虽然美国军事上强过北越太多,最后却必输无疑,因为愿意为越南捐躯的越南人远多于美国人,而且更有决心要耗下去打一场持久战。他的评估完全正确。
约翰逊非常坚定,拒绝“扩大”战争。华府认为,中南半岛四个国家是四个单独的实体,可是共产党20年来把她们视为一个单一战场,在她们国境内进行着协同作战的策略。甚至,华府对整体国际脉络的评估,也过于注重中共可能介入,而忽略了林彪声明中国军队不会出国作战这段话。毛泽东也对同情中共的美国记者斯诺重述林彪的讲话;毛泽东告诉斯诺,中国在自己国境之外没有驻军,除非本身领土受到侵犯,也没有意愿与任何人作战。因此可以说,在相隔十五年的这两场战争中;美国因为不把中共的话当真而付出代价:在朝鲜,美国没理会中共的警告,向鸭绿江进军,惹来中共参战;在越南,美国又不理会中共声言不介入的保证,使得美国错失唯一可能达成胜利的策略。
既担心中共介入,又决心维持与苏联纾缓紧张,更盼望对国内“伟大社会”政策凝聚共识,约翰逊样样采取折中办法,赔上的美国的国际地位却未达成已宣明的目标。美国既想击溃全球大阴谋,又盼望避免全球大冲突,想两全其事,只使得自己显得笨拙愚蠢。
如果游击队可以选择在何时、何地作战,消耗战就不会有效。针对北越实施空袭,旨在使它痛苦加剧,此计也没有效果;因为北越的交通系统本来就只略具雏形,没什么好破坏的,也派不上用场,不能以它为神经中枢目标加以痛击。僵持停滞最合河内的意思——尤其是局限在南越境内僵持,造成美军重大伤亡最好。以上种种挫折,导致美国国内反战之风大盛——反战之声起初以中止轰炸北越为诉求重点,而轰炸北越原本目的是要让河内明了,它毫无胜算。
华府力图证明侵略得不偿失,而且游击战不会是未来新潮流。但是它却不了解其敌人如何计算其成本效益。约翰逊认为,解套之道是展示出温和立场,向河内再次保证,并且提出折中妥协方案。可是,这些特质反倒都鼓励河内抗拒不从,这个过程告诉美国人,以温和立场而败,不会有好结果。约翰逊以如下的谈话解释美国的目标:
“我们不是要消灭北越。我们也不是要改变他们的政府。我们也不是试图在南越建立永久基地。……我们之所以雀那儿,因为我们想使北越共产党不再开枪射击邻人,……展示由一国煽动去攻打另一国的游击战争,决不会成功,……我们必须持久下去,直到北越共产党体会到侵略的代价太高——要么就得同意和平解决,要么就中止其作战。”他希望河内的共产党领导阶层能从中了解:
“啊,你了解军事胜利已经不可能,你就会放弃运用武力,你也将发现我们乐意回报互惠。……我们只要越南光荣和平。你手中掌握着和平的钥匙。你只需要稍为扭转一下即可。”
约翰逊不应当遭到那般的仇恨与讪笑。他只是重申传统的美国真理罢了。但是,约翰逊和美国社会都没有了解,敌人把这种信誓旦旦的保证认为太可笑;甚至,敌人把美国人界定的妥协,认为是招降的呼声!
就河内的强悍、死硬的领导人而言,安定的观念毫无意义。他们成年以后一辈子都在为胜利而作战,起先是对付法国,现在则和一个超级大国对抗。以信奉共产主义的名义,他们已经给人民带来难以想象的苦难。“别去招惹邻国的事”绝非河内领导人能做的事。俾斯麦曾经说,德国统一决不能靠谈出来,必须透过“铁与血”;河内看待越南统一问题也的确具同样观点。
美国各派主张的人士不断吁请河内接受某种民主的结果,绞尽脑汁要设计可行的大选方案。然而,美国国际事务思想的主干,毫无任何部分能吸引河内注意,除了想以它为工具去混淆美国人民的视听之外。既然已建立起全世界最严厉的独裁政权,河内政治局决不会接受屈居南越众多政党中之一员的地位。没有任何可令河内信服的诱因去使它停止使用武力;毕竟,只要它不输,挺下去就必然会赢;而且很显然,它还未居劣势——的确,美国的策略明明白白是以求僵持为目标,河内怎么会输?约翰逊建议,大规模的重建计划,人人都可以纳入,包括北越亦不例外,而北越来个充耳不闻。河内要胜利,不要开发援助,因此摆出它那套傲慢跋扈的态度,仿佛它根本不需要在两者之间做选择。
美国舆论浪潮转向反战之后,批评约翰逊的人士更加大肆抨击他在外交上陷入僵局,毫无作为。这些指摘称约翰逊不愿谈判,此说并不公允。约翰逊之渴望谈判,已经明显到饥不择食的地步。河内因而认为,再延宕下来或许可能引出更宽厚的条件。约翰逊一而再、再而三地下令暂停空袭北越(他自己在回忆录中一共提到16次),使人毫不怀疑他已经不惜代价,只盼望早早谈判;河内当然处心积虑要让美国付出越高越好的代价。
我个人参与到一项和平议案里,这个故事一则显示出约翰逊政府渴望谈判,一则显示出河内利用美国渴望心理以服务其目的的技巧,已是炉火纯青。我自己涉人越南有关的过程,可谓逐步演进。整个20世纪50年代,我对外交政策的研究集中在欧洲问题与核战略问题上面。肯尼迪政府延揽了许多我敬佩的人士,我对它的中南半岛政策,没有深入思考,但大体上持赞同立场。我开始认真思考越南问题,是在1965、1966年,三度访问越南回国之后。当时我是以洛奇大使绥靖事务顾问的身份往访,借此机会我得以踏遍南越许多省份,并且有机会与大使馆派到各省的所谓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