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毁掉自身。



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人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富贵和保持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既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根源。



荀子对李斯从政意愿和理想表白是什么态度?《史记》没有写,但据汉朝人桓宽编写的《盐铁论·毁学》记载,“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而荀卿为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 意思是,当李斯做秦国的宰相时,秦始皇重用他,大臣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然而荀卿却预见到李斯将要遭到不测之祸,因而替他担心,饭也吃不下去。荀子认为李斯此去会罹不测之祸。看来荀卿是了解这位这位趋炎附势、急功近利的学生的,并有一种不祥之兆。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了秦国国都咸阳。这时,正赶上庄襄王嬴子楚(异人)病逝,秦王嬴政刚刚即位,(前246年,为秦王政元年。)嬴政当时13岁,由吕不韦辅政,秦国大权全掌握在吕不韦手中。吕不韦为召纳各国贤才,也效仿东方的四公子,养了许多士。李斯看到吕不韦在朝中权势很大,决定投到吕不韦门下,做了一名舍人。什么是舍人呢?舍人是战国时期高官显贵的侍从或亲信,类似宾客,而不是一种官员。汉代以后成为正式职官。但也有大臣养舍人的,如卫青就私养舍人百余人。(图片:咸阳位置图)



李斯做舍人不久,吕不韦发现他很有才干,《史记》说“不韦贤之”,就是很赏识他。把他提拔为郎。所谓郎,是郎官的泛称,担任君主的侍从官,负责宿卫宫廷,虽是一个小官,但有接触国君的机会。



有一次,吕不韦带着李斯觐见了嬴政,李斯感到是展示自己才干的机会,便趁机向嬴政进献了他的“帝王之术”——纵论天下形势,指明强秦之路。《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了李斯说的话。



李斯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决心。从前秦穆公虽然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当时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国运还没有衰落,所以春秋五霸崛起,以尊从周朝的名义,相互攻打。



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开始衰落,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攻伐他们,已经六代了。现如今诸侯害怕秦国,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



李斯还说:“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扫平诸侯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容易,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这件事情,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希望大王抓住时机,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



李斯的话从秦穆公讲到秦孝公,又讲到眼下的秦王,分析问题有理有据,令嬴政心服口服。不过,此时嬴政还没有亲政,吕不韦把持秦国大权,所以,李斯的话实际是说给吕不韦听的。吕不韦很重视李斯的主张,认为李斯真是难得的人才,又任命他为长史,长史负责顾问参谋,是一个有实权的官。李斯从这时起开始进入政坛。



李斯除了在宏观上规划秦统一天下的蓝图,还多次向秦王献计,提出削弱、瓦解六国的计谋。具体方法是:



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这个计谋的意思是,秘密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游说诸侯国的权贵们,施反间之计,对掌权的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使其君臣关系分崩离析,然后再挥兵直取,里应外合,让他们防不胜防、攻无力攻,将他们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36节:第二讲 力谏逐客 陷害韩非(1)




人们常说,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在战争中,从内部瓦解敌人可以用较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胜利,避免杀人盈野,血流成河的恶战,减少人员损失。李斯的主张适应了秦灭六国战争的需要,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他的作战谋略指导下,一个著名的战例是秦破五国盟军的故事。



公元前247年,秦军攻打魏国,魏军节节败退,在危急时刻,魏王想到了足智多谋的信陵君。信陵君10年前因窃符救赵得罪了魏王,不敢回国,住在赵国。魏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开始不答应,使者反复劝说,信陵君感到自己是魏国人,还应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重,他打消了顾虑,随使者回到魏国。魏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主持抗秦战争。



信陵君领命后,决定实行联合诸侯抗秦的策略,他派出使者向各国求援,说服各国君主联合抗秦。由于信陵君在各国威信很高,都愿意参加联军,于是赵、韩、魏、楚、燕五国联合起来。他们的联合说明秦的确对东方各国的威胁很大,各国都害怕秦国。对秦国而言,打败五国联军也确实不容易。结果一交战秦军被联军打得大败,退回函谷关。秦感到,想要破除东方抗秦力量,必须除掉联军的主谋信陵君。经过精心谋划,想出了一个计谋。什么计谋呢?



就是挑拨离间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就如同当年在长平之战是挑拨廉颇与赵王的关系一样。吕不韦派人,带着大量财物到魏国活动,他们买通魏国有关人士,让他们散布信陵君的坏话,有人说:“魏公子在国外呆了十年,现在统帅魏国军队,魏国军队都成了魏公子的私家武装了。”



还有人说:“魏公子不仅统帅魏国军队,这次还统帅五国军队,各诸侯都知道有魏国公子无忌,哪里知道有魏国的国王!”甚至还有人说:“如果魏公子趁此时机自立为王;各诸侯国都畏惧魏公子,一定会帮助他夺权的!”



秦为了使这些谣言广为传播,多次派人去魏国活动,还假装问在秦国的魏国使者,魏无忌什么时候时当上魏王了?可喜可贺!



魏王每天几乎都听到这样的话,起初不信,后来越传越多,越传风声越大,使得他也信以为真了。于是大怒,下令免去信陵君将军的职务。



信陵君内心非常痛苦,有口难辩,他伤透了心,无意再找魏王申辩,也没有用行动取得魏王的信任。于是称病不朝,整日在家中与宾客彻夜饮酒,与妻妾厮混,花天酒地,自暴自弃,身体也搞坏了。前243年,在一次痛饮之后,醉酒身亡。



秦国得到信陵君死去的消息,感到心腹之患已除,急忙派军队攻打魏国,拔二十城,并于前242年设置了东郡。东郡是秦国东面的一个郡,治所(地方长官办事的处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已包括了现在山东的一部分。秦国势力迅速向东方发展。



秦国采用李斯的计谋,在运用军事手段打击六国的同时,辅之以挖心战略,如派人行贿、施离间计,人为制造内部混乱,果然奏效。李斯献策有功,受到秦王赏识,又任命李斯为客卿。客卿是战国的一种官职,级别为卿,客卿本身无具体执掌,爵位也是中等,但此官弹性很大,可以得到升迁。商鞅入秦初期也做过客卿。至此,李斯凭借自己的能力从当舍人开始已跳了三级台阶,从舍人开始,后为郎、长史、客卿,他的才能已为秦王和吕不韦知晓,为进一步施展才干、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讲 力谏逐客 陷害韩非







李斯到秦国后,先在吕不韦门下做舍人,后在秦王政面前崭露头角,纵论天下大势,献计献策,显示了出众的才华,被任为客卿,成为谋臣。然而,一个突发事件,使他失去了信任,并被驱除出秦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东方各国看到秦国日益强大,都非常恐慌,为了保存自身,想尽办法拖住秦国,不让秦国出兵。韩国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本国著名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表示愿意帮助秦国修建一条水渠,灌溉关中东部的土地。





第37节:第二讲 力谏逐客 陷害韩非(2)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既然郑国有意帮助秦国修建水利工程,秦国自然高兴,于是开工。然而秦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多,修了好几年,工程却进展缓慢。秦国终于察觉到韩国的目的,是想拖住秦国,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以达到其阻止或延缓秦国东征六国的目的,这叫“疲秦”之术。于是将郑国抓起来,要杀他。郑国见阴谋败露,反而很镇静,他不慌不忙,坦然地对秦王说:



“没错,臣开始是作为韩国的奸细而来到秦国的。但是这条水渠修成后将会对秦国有利。而对韩国只不过能拖延几年寿命而已,水渠修成后,可以为秦建万代之功。”



秦王感觉这话有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指挥把水渠修完。这条水渠被命名为郑国渠,——坏事变成了好事。



虽然这件事没有使秦受到伤害,但是秦对于外来的客卿却产生了戒心。秦国的王族和大臣趁机对秦王说:“从东方诸侯国来到秦做客卿的人,大都只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为目的,请求大王将外来到客卿一律驱除出秦国。”——这就是著名的逐客事件。这件事发生在秦王政十年。



导致秦王嬴政发布逐客令的原因,还有在他亲政的那一年,即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粉碎了嫪毐的叛乱,仲父吕不韦因与其母赵姬私通,又对叛乱态度暧昧,被嬴政免去了丞相的职务。由于嫪毐、吕不韦也是从东方来到秦国的(嫪毐来自赵国、吕不韦来自卫国),使秦对客卿没有好感。



逐客令颁布后,在来自各国的客卿、谋士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有人愤懑,有人无可奈何,许多人只好整理行装,默默地离开秦国。李斯是楚国人,自然也在驱逐之列,他在离开秦国途中,经过反复思考,认为秦王逐客是不明智的举动,是因噎废食,极不利于秦国的发展。于是愤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议论文。文章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全文800多字,可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指出逐客令是错误的。李斯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意思是: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李斯的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个层次,回顾历史,用事实说话,李斯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为秦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秦国强盛离不开外来人才的帮助。



秦国哪四位国君主善于用人呢?李斯逐个列举:



第一位,秦穆公。这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强盛就从他开始的。李斯说:“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意思是: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有余,祖先为晋人,后在戎(秦西面的少数族政权)任职。后入秦被重用。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后在楚国,被秦穆公以五张牡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后被称为五羖(黑色的公羊)大夫。



蹇叔,宋国人,百里奚推荐入秦,任上大夫,此三人对秦穆公称霸帮助很大。



第二位是秦孝公。他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是从魏国到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强大起来,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李斯的原话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意思是: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第三位是秦惠王,他任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意思是: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图片:张仪像)





第38节:第二讲 力谏逐客 陷害韩非(3)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入秦,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第四位是秦昭王。李斯写道:“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意思是 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秦昭王在位时间最长,达56年。他通过改革稳定了秦国的政治;又通过成功的外交策略和凌厉的军事打击,使秦疆域扩大,昭王时,秦统一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这个时代是秦的强盛期和决胜期,



秦昭王礼贤下士非常有名,他引进范睢的故事是历史上重视人才的美谈。据《史记·范睢列传》记载:范睢是魏国人,精通兵法,很有谋略,他到秦国游说,受到秦昭王重视,为了得到他的强秦计策,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睢,竟在范睢面前五次下跪。第一次,秦昭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下跪,对范睢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未置可否。过了一会儿,秦昭王第二次下跪,又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还是范睢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秦昭王第三次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睢,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范睢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指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睢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睢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睢鞠躬尽瘁地辅佐秦昭王成就霸业,而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图片:范睢像)



李斯在历数了秦国历史上大力引进人才,使秦国强盛的实例后,指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