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和李世民的大唐帝国、李存勖的后唐帝国区别开来,李昪建构的这个“唐”国,史称“南唐”。史称“南唐先主李昪”,以区别于“南唐中主李璟”和“南唐后主李煜”。
“先主李昪”,有些书里也称为“烈主李昪”。在五代十国历史叙事中,“先主”“烈主”“李昪”“徐知诰”都是指同一个人。
南唐建立,是公元937年发生的事。赵匡胤这一年十岁。
南唐“鬼才”宋齐丘
徐知诰也即李昪,后来自称是大唐宪宗的儿子建王李恪之后。据说,他的祖父做过徐州判官,并死在任所。李昪曾流落江湖,岁数大点以后,曾来投靠杨行密。杨行密很喜欢他的气度,收为养子。但杨氏子弟不能容他,估计是担心来分财产之类,杨行密将他送给大将徐温为养子,更名徐知诰。
徐知诰壮年之后,是大个子,宽额头,高鼻梁,史称为人“温厚有谋”。
徐温也不是凡人,杨行密死后,很快独掌吴国大权。而徐知诰则在辅佐徐温的同时,培植起自己的党羽。
徐知诰的方法是:对杨氏旧臣施行怀柔政策,许诺给各位高位重爵;对北来的知识分子,则施行封赏政策,给予超拔奖励;无论南人北人,徐知诰一律推诚相待。很快,他身边聚集起一批名流。
正是这一批名流,帮助徐知诰得到了天下。
也正是这一批名流,有些延续到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时代,成为大帝柴荣和赵匡胤需要面对的不可忽略的力量。老赵平潞州、下扬州、征荆州、扫南平、伐南汉、定西蜀,碰到的名流不多,他几乎是在极度轻蔑中完成南征北讨的;但平定南唐时,需要面对的名流却要多方考虑——武力征服南唐没有问题,但收拾人心,却需要江南名流。得罪了这一大堆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宋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老赵正在完成一件圣贤事业,他不愿意像五代诸君那样,不择手段地追求纯粹暴力下的堂皇胜利。老赵在推演以道义为核心的天下文明,而不是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权政制。
对徐知诰助力最大的名流就是宋齐丘。
此人乃是南唐早期人物中的一个“鬼才”。他辅佐徐知诰,有如赵普辅佐大宋太祖。
据说,他曾有诗献给徐知诰,诗曰:
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松竹无时衰,蒲柳先秋落。
诗味一般,已经带着“以理入诗”的模样,但诗旨却有嫉恶如仇的意思。史称“烈祖奇其志,待以国士”。烈祖李昪很惊异他的远大志向,以国士规格对待他。“国士”,是昔日知识分子奔走于权贵府邸,带有知音性质的待遇,宋齐丘很高兴,更为忠实地为徐知诰谋划“大事”。
宋齐丘一直在徐知诰手下做秘书,关于行典礼、敬贤能、明赏罚、宽征赋之类意见,徐知诰“多见听用”,大多采纳,可谓言听计从。俩人很多话,越说越机密,徐知诰甚至为宋齐丘专门建了座小亭子,在水池中央,有桥可渡。他亲自去看宋齐丘时,将桥撤掉,俩人坐在亭内论天下事,常到深夜。又曾经在高堂中,不设屏障,中间置一个灰炉,但不生火。俩人拥炉而谈,有些机密意见,就在灰炉中手写,写后把灰抹平。所以俩人讨论了什么内容,无人知晓。但根据后来的故实逻辑推断,俩人在一起“研究讨论”的,很可能是与“建国大纲”相关的“远猷”。宋齐丘在为徐知诰谋天下。
这位宋齐丘,性情急躁,脾气大,与烈祖有议论不合之处,常常拂衣而起,不告别直接就走,以至于要烈祖多次赔了好话挽留他,他才勉强留下。由此可见,宋齐丘在池塘亭子里,在灰炉手谈中,应该是为烈祖贡献了重大谋略,不然不可能得到烈祖如此敬重。
徐温的辣手罪恶
徐知诰镇守润州时,就有人看出徐知诰不是善茬儿,就对徐温多次进言,要他重点任用徐氏嫡亲子执掌国政,不要交给机心难测的养子徐知诰。
开始,徐温不过听听而已,因为他对养子徐知诰太信任了,此外,自从徐知训被朱瑾杀掉之后,他另外的几个儿子也实在是太不争气啦!
最后,又有人提出这个意见。徐温已经在垂暮之年,开始点头称是,准备在自己不争气的儿子中选择略略像样的,替代养子徐知诰。
徐知诰听说后,开始时不想与徐氏诸子争权,就想不在朝内主政,可以外放到地方做藩镇。宋齐丘这时又像此前要他“守润州”一样,又给了他一个富有前瞻性智慧的意见:“请徐之”。
慢慢来,别着急,少安毋躁。
几天后,徐温死。
徐温在杨行密之后,控制了吴国;徐知诰在徐温之后,控制了吴国。而后,吴国转型为南唐。阴阳秘运中,等于杨行密、徐温在为南唐的出现培植元气,千辛万苦中,一切做好,于是拱手让与徐知诰。
徐温一生恶事不少,但他也有几件善事,值得表彰。
有一次,他跟着杨行密攻打宣州,旷日持久中,宣州城内粮草已尽,开始人吃人,最后城破,各位将领开始乘机掠夺财货,只有徐温迅即占领城内粮仓,将有限的粮食拿出来,做成粥,给城内饥饿的人吃。读史至此,为徐温的善举长久地受到感动。
徐温关心民生,母亲周氏去世,将吏们前往祭奠,制做了很多木偶人,像真人一样,高数尺,都穿着用罗锦做的衣服。徐温说:“这些布帛都出于百姓之力,怎能将它在这里烧掉呢?应解下来给贫苦的人穿用。”理解徐温对民生的温情需要一点想象力,想象一下饥饿风景,想象一下人在可能的劫掠中,不去发财,却去周济最需要活下去的饥民,想象一下一个将军,将自己的权力努力用在至弱的人群方向上,想象一下,他在历史现场,望着满目疮痍的破败之城,那种源于人之为人和圣贤教诲而来的恻隐之心,就知道:徐温此举,不简单。这是传统中国,吾土吾民最可珍贵的品质之一。
史称徐温为人性情沉稳坚毅,生活简朴。他不识字,但常让人阅读诉讼案件的口供。他会根据这些口供做出判决,一般还都入情入理,而不会徇私枉法。在此之前,别人主政,案件的判决并不如此,往往都用极为残酷的刑罚。徐温对部下说:“大事已定,我们应该力行善政,让人们能够睡上安稳觉。”这也是乱世中难得的公正治理理念在起作用。
他还能知错必改。有个将军有功,但得到的奖赏却不多。过了一年多,这个将军喝酒时跟众将争论,发牢骚,说主帅徐温待自己不公。有人就将这事给汇报上去,说这位将军有怨恨,为防万一,主张将此人处理掉。徐温说:“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擢升这位将军为刺史。笼络那些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不难,难得是笼络那些反对自己反对对了的人。后者,需要一点襟怀。
但是也要看到,徐温辣手处,与五代十国的其他藩镇一样,也往往具有“反人类”的性质。那是乱世中最悲惨的风景。
在一次攻打宣州城的时候,宣州守将有个儿子,在外地做着牙将。宣州守将特别钟爱这个儿子。徐温设法将这个儿子捉来,押到宣州城下。这个儿子吓得战战兢兢,哭着向城楼上的父亲求生。守将于是不忍再战,最后开城投降。但徐温斩杀了守将的全家,史称“夷其族”。徐温此举有向诸将“立威”的意图,但杀俘乃是任何文明都反对的行为,徐温于是不免,是他一生无可豁免的罪恶。
“一言兴邦”的大计
不过徐温尽管大权在握,但他始终没有试图取代杨氏而自立为帝的意图。
有一次,杨隆演需要预立太子,徐温就从金陵回到京师扬州,与大臣们商议谁当为继承王位。
这时,有人揣摩徐温的心思,对他说:“当年蜀国先主刘备曾对武侯诸葛孔明有言:‘嗣子无能,您可以自代王位。’”
徐温闻言正色道:“我如真有此心取代王位,早就有机会这么干了,哪能等到今日!即使杨氏没有儿子,哪怕有个女儿也应立她为王!再有敢胡言乱语者,斩!”
于是拥立了杨溥代政事。
且说徐温死后,吴国境内,徐知诰环顾四境,发现从此再也没有了可以超越他的势力。
现在来看,宋齐丘“请徐之”三字不过是一个建议性意见。但这类建议性意见,如同此前的建议性意见“守润州”一样,是“一言兴邦”的大计。
古来做大事的人,无人不重视这类看似简单却足以影响历史方向的建议性意见。所谓“用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人的“智慧”——而在所有的“智慧”中,具有方向性的建议,至为珍贵。方向不明时,行动成本高昂,而目标未必达成,甚至有可能倾覆败亡。诸葛孔明如果不给刘玄德“三分天下,据蜀称王”的意见,刘玄德不知道还要在中原诸郡流窜多少年。事后看“三分天下”这个意见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不就是去占据一块地方嘛!可是在现场,当事人就是想不到。“一言兴邦”的方向性建议,也需要“明主”有足够的格局,当下即能迅速明了循此方向的政治方向路线图。当年沮授先生向袁绍进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向性建议时,愚蠢的袁绍对此毫无感觉,无能建构一旦“挟天子”而后的路线图。他拒绝了这个方向性建议。另一人,曹孟德,则在大臣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向性建议中,迅速领悟了循此而后所有政治展开的可能性。“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方向一致的建议性意见。历史上这类故实太多了,但相反的故实,也即不能接纳方向性建议最后导致历史性失败的案例,也同样太多了。读史到此,往往为古人“智慧的痛苦”掬一把同情之泪。
“守润州”“请徐之”,看上去是更简单的建议性意见。单独品味这几个汉字,似乎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意味在内。但徐知诰先生如果不是得到这几个汉字的提示,可能就会有另外的行动,而那时,历史都会改写。徐知诰像历史上的刘玄德、曹孟德一样,懂得“一言兴邦”的智慧含金量。而“守润州”“请徐之”之后的政治路线图,徐知诰已经在一瞬间建构起来。如果将“守润州”“请徐之”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就在那里慢慢地等待,这是还没有参透历史上的“黑色智慧”,更没有懂得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政治动物们可能的政治布局。徐知诰在等待中,一定是做了针脚绵密的细致活儿,不然,他不可能在朱瑾事件后,那么迅速就取得了控制局面的效果,那么容易就得到了徐温的赞赏,那么顺利就在徐知训之后成为最具实力的人物,那么不可思议地在徐温之后,将吴国升格为帝国,随后又逼退吴主杨溥,自立为帝。
徐知诰在得到南北两方士人的辅佐后,在吴天祚三年(937),废吴帝杨溥为“让王”(也称“让皇”),自行践祚,国号大齐。史称“上下顺从,人无异议”,从上到下,都很顺从,没有人有不同意见。甚至“国中夷然无易姓之戚”,国内平平安安,没有任何人有改朝换代的忧戚。
与老赵的陈桥兵变、大宋代周一样,徐知诰的得国也是一次算得上和平的权力交接,“改正朔”这么大的事,能让一国之人,无一人反对,可见徐知诰“得人”有多么深厚,但也可以知道宋齐丘的谋划有多么精湛。当然,在这一事件的背后,密布的刀光剑影不难想象。这一次“践祚”,徐知诰是有预谋的,与赵匡胤在不知情中被人拥戴是不一样的。而杨溥一家在后来的全族遇害,也与赵匡胤始终优待柴荣后人更不一样。
显然,这一预谋的实施,宋齐丘“居功甚伟”。
落魄公子成江南显贵
宋人郑文宝《江表志》记录一事,可以概见宋齐丘在“倒杨”运动中的作用。说杨溥后来全家被害,有一位布衣名叫李匡尧,多次递上名片,要见宋齐丘。宋齐丘知道这“布衣”,别看他无官无职,但有传统读书人的“抗上”派头,就多次找理由,不见他。但有一天宋齐丘自己的儿子死了,办丧事,宋齐丘心疼儿子,哭得很伤心。李匡尧就随着吊客们来吊唁。在宾客席上坐定后,他当场挥笔写了二十八个字,一首七言诗,诗曰:
安排唐祚挫强吴,
尽是先生说庙谟。
今曰丧雏犹自哭,
让王宫眷合何如?
谋划建立(后)唐国基业,终于颠覆强大的吴国;这些都在你宋齐丘先生的战略规划之中啊!现在你自己死了儿子在这儿痛哭流涕,你想想让皇杨溥那里原先的眷属又当如何呢?
宋齐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多种史料中,可以看到奇人宋齐丘的多面性。一面可以看到宋齐丘对南唐建国的战略谋划,可以看到宋齐丘对保有南唐的功绩(史称江南有精兵三十万,其中将士十万,长江天险可当十万,宋齐丘老一人可当十万),但也看到更多资料,说这个人居功自傲,甚至居心叵测,要抢班夺权,各类说法不一而足。宋齐丘,在各种记录者的“重演”中出现了多种面目。
宋齐丘年轻时,家庭没落,生计都没有着落。他空怀一腔经邦治国的韬略,没有人赏识。当时有个叫姚洞天的人,做着骑兵将军,江湖流传此人“好士”,在宋齐丘看来,也许这人能像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豢养门客那样,在走投无路中,很想去“投谒”。但他囊中羞涩,连购买纸笔的钱都没有,整天就坐在旅舍的门口,无计可施。
邻居有个在江湖上耍杂技的女孩子,总是看到他,一天好奇,就问他为何好几天不出门。宋齐丘跟她说了自己的处境。
女孩子来了同情心,叹道:“唉!这是多小个事啊!秀才你说一声不就有了!”于是给了他几吊钱去买纸笔。
宋齐丘写了自己认为得意的诗词和自我介绍,投送给姚洞天。文中介绍自己时,说自己虽然一事无成,但胸怀大志,“有神出鬼没之机”云云。姚洞天不高兴,认为这人太能吹牛,不见。
宋齐丘很难堪,后来又换了帖子,继续上书,这一次说得很诚恳,言辞也老实多了,甚至说自己的日子过得太惨,“有生不如无生,为人不若为鬼”。有这条命还不如没有这条命,做个人还不如做个鬼。说到为何来投奔姚将军,“只为饥寒两字”。姚洞天读到这里,才有了怜悯之心,渐渐地给他一点周济。
宋齐丘从此开始慢慢崭露头角。
徐温后来听到了宋齐丘这个人,就将他召到自己门下。不久,他又与徐知诰有了来往,终于成为江南显贵。
宋齐丘不忘那个表演杂技的风尘女子,做官后,娶了她做妻子。
这个故实说徐温主动召他在门下,但又有故实说,徐温见宋齐丘主动结交徐知诰,不禁对这位来历不明的宾客有了疑心。
徐温门客中还有一个僧人石头大师,徐温对他很信任,宋齐丘就常常住宿在他的精舍之中。有一天徐温对石头大师说:“这个宋措大,在我儿子门下,好像不是什么好鸟!我担心他学的那些玩意儿,不是以‘忠孝’为内容。师傅帮我查看一下,这小子到底什么来历。”石头大师就开始暗暗观察他。这时候宋齐丘正在跟徐知诰“谋划天下”,所以,很警觉。石头大师一动,宋齐丘就有了察觉,于是常常早出晚归,回来必然是大醉的样子,没事还专门哼一些黄色歌曲,让石头大师知道。石头大师一看,啊,原来就是个风流狂生啊!于是告诉徐温,说此人“不足为虑”。徐温听说后,也就没有拿他当回事。
这个故实可以佐证徐知诰跟宋齐丘的密谋,可信度很高。
徐知诰“传禅”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