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1 世纪中叶的二个世纪里成为一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治势力和宗教 势力。伊斯兰教也从中获得了一种彻底捍卫古来信仰的坚韧力量。在此 期间对政治和宗教异己者进行了残酷迫害。穆尔太齐赖派的著作也被有 组织地销毁了。
(2)艾什尔里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穆尔太齐赖派在神学斗争的逆境之中,内部发生分化。穆尔太齐赖 派后来的领袖祝巴仪的高足和养子艾什尔里(?—935/936)在巴士拉清 真寺公开宣布脱离穆尔太齐赖派,成为后来艾什尔里派的创始人。
艾什尔里发现,理性主义教义学不能满足从前那样的信仰,因此, 他站到传统信仰的立场上,反对穆尔太齐赖派强调理性,贬低启示的观 点,坚持以经训为根据,抬高启示的地位,把理性当作为信仰辩护的工 具,企图调和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因而,他一边坚持伊本·罕百勒 的精神,一边充分利用思辩教义学的方法,成为伊斯兰教正统教义学的 真正奠基人。
不过,起初艾什尔里为了对抗穆尔太齐赖派的理性主义,彻底遵循 的是极端保守的伊本·罕百勒的路线,他坚持“无方式”信条,主张勿 需深究《古兰经》的真实含义。企图把《古兰经》从理性的随意解释的 弊端中挽救出来,使伊斯兰教回到原初状态。但是,他并非没有意识到, 自己固守的罕百勒阵地实际上正在崩溃。当宗教改向后的狂热冷却下 来,他仍然是一个赋有优秀理性的人。因此,艾什尔里开始确立了一条 “中间路线”。他主张,“安拉的信仰”是无始的存在,“人类的信仰” 是人创造的;《古兰经》作为安拉的语言是永恒的,其文字或纸墨等则 是人类创造的,既不赞成关于安拉形象化的粗俗拟人观,也反对穆尔太 齐赖派否定安拉属性论,认为安拉有知识有能力、有视听觉,但都不是 人类那样的。甚至指出,对于安拉的信仰如果不是基于对于安拉的正确 的认识,它就是不正确的。在此,艾什尔里的思想同穆尔太齐赖派几乎 完全一致。二者的区别仅在于,穆尔太齐赖派坚持进行逻辑推理,即使 达到与《古兰经》相反的结论也毫不在意。艾什尔里则把理性自由限定 在不反对《古兰经》的程度内。所以,艾什尔里的伊斯兰改良运动与正 统派之间还有相当距离,只是到了安萨里,正统派教义方具有了决定性 的形态。因此,当时在罕百里派占据统治地位并本能反感凯拉姆的情况 下,艾什尔里及其追随者依然被视为穆尔太齐赖派或异端,在公众中也 未得到承认。
但是,艾什尔里的教义学思想对后来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采用的“无 方式”信条后成为官方教义和正统派要求穆斯林公开信奉的原则;他力 图协调理性与信仰,宗教信条与希腊思想的做法,为后来的教义学家所 效仿,成为伊斯兰文化生活最主要的一个特征。随着艾什尔里“新凯拉 姆”的诞生,凯拉姆后终于为正统派所接受,成为伊斯兰教的教义学, “穆台凯拉姆”也就通称为教义学家。因此,艾什尔里真正开创了正统 派教义的端绪。
4.什叶派及其各支派的形成
(1)什叶派及其基本教义
什叶派意为阿里的“追随者”,是以承认阿里为穆罕默德合法继承 人为标志的各个派别的总称,是伊斯兰教内与正统逊尼派相对立的两大 派别之一。680 年侯赛因惨案在阿里党人内部掀起的宗教运动是阿里派由 政治派别转化为宗教派别——什叶派的真正开端。由于什叶派长期以来 在政治上处于逆境,因而到阿巴斯王朝时期,许多什叶派人转向了神学 研究,使什叶派获得大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义学思想及其众多支 派,从而也更加加剧了伊斯兰教的分化。
什叶派的基本教义之一是伊玛目教义。什叶派称其宗教领袖为伊玛 目。第六世伊玛目加法尔·萨迪克(约 702—765)是伊斯兰教史上,尤 其是什叶派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本人是个宗教学者,座下有不少 弟子是重要的教法学家和圣训学家。他对于什叶派的贡献就是从理论上 确立了伊玛目教义的基本思想,认为伊玛目由安拉命定而不是人选择 的;前任伊玛目知道下任伊玛目,从而指定其为继任者;伊玛目具有来 自先知的特殊知识,具有免罪性或不谬性。由于什叶派肯定伊玛目的神 圣地位,信仰伊玛目便形成什叶派信仰安拉独一和信仰穆罕默德是先 知、使者以外的第三个信条。在一般穆斯林看来,源自安拉的《古兰经》 是伊斯兰教的基础,而什叶派由伊玛目教义出发,则认为获得先知全部 启示奥秘的伊玛目是伊斯兰教的基础,先知的奥秘由伊玛目代代相袭。 什叶派在神学上的这种发展以及各个支派在组织上的相对定型,使伊斯 兰教的内部分裂再也无法弥合。
马赫迪教义是什叶派的另一基本教义。什叶派在政治上一直处于受 迫害地位,其伊玛目在残酷的斗争中或被杀死或被毒死,都成了殉道者。 传到第 12 代后继无人,于是认为最后一位伊玛目没有死,只是暂时隐遁 起来。隐遁的伊玛目将作为救世主(马赫迪)重返人世。由于什叶派在 伊玛目的人数和最后一位伊玛目问题上发生分歧,于是形成众多的支 派。
塔基亚教义是什叶派的又一重要教义。什叶派由于累遭挫折,因而 从斗争需要出发,允许教徒在特定条件下运用“塔基亚”(意为“谨防”、 “掩饰”)原则,即采取内心保留,对外暂时隐瞒自己的信仰,以利在 困难处境中保护自己。在哈里发曼苏尔时期,加法尔、萨迪克被监禁, 其追随者采取隐瞒信仰的办法逃避追捕。于是宗教上早已存在的谨防原 则即塔基亚原则在这时迅速发展起来,以后逐渐成为什叶派的一条重要 教义。
(2)栽德派的形成及其温和教义
740 年阿里第四代孙栽德领导的反倭马亚统治的起义失败后,其追随 者并未停止斗争。阿巴斯人掌权后,又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其统治。 起初栽德追随者们并不是一个统一教派。9 世纪下半叶因取得了一直为此 斗争的圣职伊玛目,获得了真正的宗教领袖的地位,才最终形成统一的 派别栽德派。栽德派奉栽德为第 5 代伊玛目,所以又称“五伊玛目派”。
栽德派主张,只要是阿里后裔,博学善战,有个人成就者,不论世 系皆可继任伊玛目;不相信“隐遁伊玛目”说,反对神化宗教领袖;承 认无伊玛目的可能性,也容许几个伊玛目并存;不赞成塔基亚原则;承 认 3 位正统哈里发的合法性;提出“逊色的伊玛目”说,认为阿里是最 优秀的伊玛目,其它 3 位正统哈里发较之阿里要逊色。栽德派是什叶派 中的温和派,其教义思想比较接近逊尼派。
864 年栽德派在伊朗北部地区建立起神权国家(864—1126),在北 非建立了易德里斯王朝(788—974),10 世纪初又在也门建立起统治, 直至 1962 年也门革命。
(3)伊斯玛仪派的形成
第 6 代伊玛目加法尔·萨迪克最初指定长子伊斯玛仪(~760)为继 任伊玛目,因其酗酒和早逝,便另立次子穆沙·卡西姆(约 745~799) 为第 7 代伊玛目,遂引起内部分裂。伊斯玛仪的追随者拒绝这种更换, 或认为他没有死,将作为马赫迪重临世上,或认为他已去世,将伊玛目 位传给儿子穆罕默德,伊斯玛仪派由此形成。因坚持可见的伊玛目只有 七位,故又称“七伊玛目派”。
伊斯玛仪派由于王朝迫害一直处于地下进行秘密布道活动,约 9 世 纪中叶才走向公开。据说阿布杜拉·伊本·买依蒙(?—874)确立了伊 斯玛仪派政治宗教体系,宣称伊玛目伊斯玛仪已经隐遁,不久将作为马 赫迪再世治理大地。伊玛目隐遁期间由“胡加”(宣传领袖)领导宣传 运动,巴士拉秘密布道活动总部向各地派遣传教师,传播该派教义。
9 世纪末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伊斯玛仪派内部分裂,一些秘密会社 形成以哈姆丹·卡尔马特为首的卡尔马特派,成为伊斯马仪派的一个著 名支派。该派继续进行秘传活动,主张财产公有,平等宽容,对宗教仪 式十分淡漠。卡尔马特派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一度控制了叙利亚和伊拉 克的中心城市。899 年在波斯湾西岸建立巴林国家,史称“卡尔马特共 和国”,持续至 11 世纪。卡尔马特的神学主张奠定了以后伊斯玛仪派内 学教义的基础。
10 世纪初伊斯玛仪派推翻逊尼派在北非的统治,于突尼斯建立法蒂 玛王朝(909—1171),中国史称“绿衣大食”。
(4)十二伊玛目派的形成及其教义思想
从 8 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了所谓“拉斐德”派或“拒绝”派,大约从 900 年起该派又自称为伊玛目派,亦即十二伊玛目派。以伊朗为中心的十 二伊玛目派是什叶派的主体,它主张以阿里为第1代伊玛目,穆罕默德·马 赫迪为第 12 代伊玛目,即“隐遁伊玛目”。该派的伊玛目大多死于非命, 或被毒死,或战死,或被杀死。第 12 伊玛目,年幼的穆罕默德·马赫迪 于 878 年在萨马腊清真寺山洞失踪,再无后人,变成了“隐遁伊玛目”。 不过,该派的伊玛目传系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这是由后来的神学家上溯 而成的。由于该派在政治上拒绝伊斯玛仪派武装夺取政权,而确立伊玛 目的神权;在神学上拒绝栽德派关于承认阿本·伯克尔、欧麦尔及先知 其他门弟子所传圣训的合法性,此正为逊尼派的基础,因而又有“拉斐 德”派或“拒绝”派之称。
作为什叶派主体的十二伊玛目派在相当长时期里内部并不统一,有 着多种小宗派和神学主张。据传,800 年前后阿里·伊本·米塔姆首次阐 述了伊玛目派的教义。10 世纪初,伊玛目派的神学家们对 8 世纪以来什 叶派内已经出现的灵魂转宿观、隐遁观、再世观、神灵降入人体观、拟 人观、神旨变换观等各种神学主张予以审核,除隐遁观和再世观外,都 被认为是极端的而予以排除。其神学审核的结果意味着十二伊玛目派的 真正形成。什叶派内重要的诺伯赫特家族成员,著名神学家哈桑·伊本·穆 萨、诺伯赫特(?—922)所著《什叶派诸宗派之书》为十二伊玛目派奠 定了政治和神学的理论基础,另一名重要的宗教学者穆罕默德·伊本·雅 库布·库拉尼(?—939/940)花 20 年时间写成的《宗教大全》则为该 派奠定了教法学基础。于是,各敌对的小宗派陆续消失,逐渐形成统一 的教义主张。
十二伊玛目派的基本教义是隐遁说和再世说。隐遁又分小隐遁期和 大隐遁期。小隐遁期伊玛目通过代理人及代理网给信徒下达旨意。由于 第十和第十一伊玛目长期受到阿巴斯人的监禁,因而伊玛目便通过代理 人与代理网联系,进而向信徒秘密下达旨意。奥斯曼·阿慕里(?—约 873)原是第十和第十一伊玛目的代理,控制着什叶派的代理网。他宣称 第十一伊玛目确有个儿子处于隐遁之中,他继续被任命为隐遁伊玛目的 特别代理。其子阿布·加法尔·穆罕默德(?—917)被他指定为继任代 理。阿布·卡西姆·侯赛因·伊本·鲁赫、诺伯赫特(?—938)为第三 任代理,第四任代理是阿布·侯赛因·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萨马里 (?—941)。他去世前宣称,根据隐遁伊玛目圣喻,另一个隐遁期来临, 勿需再指定代理。这就是所谓小隐遁期的结束和大隐遁期的开始,它一 直延续至今。由于伊玛目的四位代理人在十二伊玛目派形成和巩固时期 起过重要作用,因而被尊称为十二隐遁伊玛目的“四门”(四位代理)。
马赫迪再世的思想为什叶派和逊尼派共有,区别在于谁为再世者。 十二伊玛目派主张当世界充满不义时,马赫迪将再世恢复正义与和平, 宣称第十二伊玛目没死,受安拉之命隐遁起来。在小隐遁期通过“四门” 与信徒联系;在大隐遁期不再有直接联系,但仍为“时代之主”统治着 人间事务,直至安拉在末日审判时下达再世命令,将作为马赫迪重返人 间,铲除罪恶,建立太平盛世。并认为,什叶派信徒只要虔诚,无论何 时何地都能够与之秘密交往。
5.逊尼派的正统理论和苏非派的神秘主义
(1)逊尼派的形成及其正统理论
逊尼派全称为逊奈与大众派,意为“遵守逊奈者”,即遵循和仿效 穆罕默德的言行或道路的人。穆罕默德死后,在争夺哈里发的斗争中, 穆斯林公社内部发生分裂,逐渐形成什叶派。什叶派独立分离出去以后, 大部分信徒仍留在社团之内,即成为逊尼派。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由 于承认所有哈里发的合法性,因而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支持,被奉为正统 派。但逊尼派作为一个宗教派别正式形成及其名称的确定则是 10 世纪的 事情。10 世纪时伊斯兰教思想界的分化日益明显。什叶派内部,栽德派 和伊斯玛仪派分别形成并获得独立发展,其它众多小宗派则接受了十二 伊玛目派的伊玛目教义,形成以十二伊玛目派为主体的什叶派。从整体 上说,十叶派的神学思想已基本完备。与此相比,被奉为正统派的罕百 里派由于偏激和极端的保守主义,很难团结广大的穆斯林与什叶派做斗 争。面对什叶派神学体系的挑战,有必要为公众提供一个统一的,相对 温和与宽容的神学思想。于是,在穆塔瓦基勒采取的扶持正统派的宗教 政策之下,称为逊奈与大众派的逊尼派便正式形成。
这时,在教法学上,逊尼派内于 9 世纪形成的四大教法学派已在公 众中取得权威地位。由于公议原则的确立,也使伊斯兰教史上许多争论 不休的问题获得了比较一致的解决。在圣训学上公众也接受了由著名圣 训学家汇集的“六大圣训集”,确定了其在教法创制中仅次于《古兰经》 的地位。为了与什叶派的伊玛目相互区别,法治理论家巴韦尔迪(— 1058)还制定了哈里发应具有的资格、特权和职责。在诵经学方面,七 大诵经家传下的诵经法也被承认了合法性。这样,逊尼派的内部分歧达 到最低限度,大体上取得了统一。
在教义神学方面,由于伊斯兰教从早年起就未发展起能为各大教派 接受的教义,而是历来特别强调信仰安拉独一和遵奉教法实践,因此, 逊尼派内部的教义或信条很不完善并存在分歧。这时期已经形成的,真 正为逊尼派奠定了理论基础的艾什尔里的神学思想,由于采用逊尼派的 主要对手穆尔太齐赖派的方法论证逊尼派的观点,而依然受到逊尼派的 指责。不过,10 世纪末 11 世纪初时,逊尼派的乌里玛阶层终于接受了凯 拉姆,他们不再固执于经训,也采用理性或思辩的方法论证神学信条。 于是,艾什尔里的理论后来终于被逊尼派世界接受为官方信条。
(2)苏非派的神秘主义
苏非派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发源于 7 世纪末 8 世纪初。 当时一部分虔敬教徒厌弃世俗虚华和奢侈,遵奉《古兰经》的教导,实 行克己守贫,苦行禁欲,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因穿着粗织羊毛(苏非), 四处行乞,被称为苏非派。这是苏非派发展的早期阶段,守贫、苦行、 禁欲是其主要特征。8 世纪中叶以后苏非派思想发生明显变化,进入神秘 主义发展阶段。在外来诺斯替教、新柏拉图主义以及波斯和印度思想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