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同人)盛唐之情深不寿-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清的期望,经营了两年时间,便已经是乐州的长史了。
  说了这么多小伙伴们的变化,再来看看李清自己。这七年里,李清一边在国子监学习,一边也没有断了与郭子仪的联系。随着他的成长,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事也慢慢向他开放。玄宗又十分疼爱这个儿子,即使这几年后宫中陆陆续续也有不少皇子出生,但总归最受宠的还是李清。
  每年国子监的院士来向玄宗汇报皇子们的学习状况时,玄宗总是要特意问问他们对李清的看法。李清自己也争气,整个一“别人家的小孩”,搞得玄宗一天到晚的向臣子们炫耀自己的宝贝儿子。
  现在已经周岁十二的李清也快要离开国子监了,玄宗早就在考虑再过两年就让这个宝贝儿子到哪里锻炼锻炼,他初步的考虑是让李清到吏部熟悉一下大唐的官员制度。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没有确认下来。
  对于玄宗对李清的喜爱,大臣们都是有目共睹,看在眼里的。一开始,还有些自诩卫道士的官员极力反对玄宗不顾太子,宠信其他皇子的行为。其中领头的就是检校中书侍郎张九龄。
  可惜不管官员们有多反对,太子自己也没有任何表示,玄宗更夸张,直接无视这些奏折。慢慢的大部分反对者也就消停下去了。
  可是张九龄却不服输,依然活跃在对抗的第一线,甚至还鼓动太子站出来支持自己。但到底他也没能如愿,反而惹恼了玄宗。
  要说张九龄也是大唐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历史上他被誉为是开元时期最后一位贤相,可是他与玄宗的关系却一直很紧张。
  这个人为官的始末也很有争议,他是张说的宗族兄弟,刚入官场的时候是依附于张说一系的。张说那时候也愿意支持这个有才干的族弟。
  可惜后来两人意见出了分歧,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张九龄不理解为什么张说要支持李清而放弃太子。随后两人分道扬镳,等到张说被罢相又一度复起,张九龄也慢慢爬到了工部侍郎的位子,成了张说敌对的一系。最后张说主动辞官,张九龄靠着与张说不同的政治观念渐渐入了玄宗的眼,被提到了中书侍郎这个位子。
  而这个中书侍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中书令的继承人,只等现任中书令下台就可以被扶正成为三大宰相之首。
  可是现在玄宗被他惹恼了,张九龄想要被扶正估计还得等不少时间罢!
  再来说说太子为什么不敢站出来。原因很简单,玄宗已经知道了太子做的那些好事。先是陷害嫡母,后是把亲娘推出去顶罪,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玄宗怎么忍得了?这个在政治上杀伐果断的皇帝当即就将太子的势力拔出了,虽然没有做到最后一步——废太子,可是也彻底厌弃了这个儿子,权当他不存在似得过日子,双方的关系恶劣到除了年关时节,玄宗根本不见太子李鸿,东宫上下却都是玄宗派去的眼线。
  就是在这样又有机遇又充满危险的复杂情况下,李清要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还不能被玄宗厌弃,可想而知是多么困难。还好他主要培养的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安插的位子也不高,不然早被人弹劾了!
  前朝如此形势严峻,后宫的争斗也是如火如荼。七年前高力士进献的四个美人如今只剩下三个了。其中那个江采萍异军突起,坐火箭似得不断往上升位分,最后玄宗还特地封她为梅妃。另外两个裴君珂和林妙悠倒是也颇受宠,两人依附武皇后,一个成了正二品馨昭仪,一个是正二品妍昭容。
  不过就是可怜高力士白白辛苦一场,到最后,成功的果实却被武皇后摘了。为什么?你看梅妃虽然得宠可是最看不得那些宫廷争斗,自然不会让自己成为高力士的传声筒;馨昭仪裴君珂心眼最多,看着李清得宠,当机立断依附武皇后,自然也不会帮高力士;至于妍昭容,她和死去的莫雨琦关系最好,所以始终记恨着当初没有帮莫雨琦一把,间接害死她的高力士。于是她就跟着裴君珂到了武皇后麾下。
  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武皇后和高力士的关系早就不复以前的和谐了,要不是李清现在形势不错,高力士早就在玄宗面前打小报告了!
  而李清能知道这些事还是武皇后告诉他的,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眼光逐渐都放到了前朝,对于后宫的事除了关系到德福宫的,他很少主动去关心。
  不过现在有件大事却是李清必须关心的,他姐姐咸宜公主今年已经十五了,及笄礼也就安排在两个月后。武皇后早就在给自家女儿相看对象了,今日就是找两个儿女来看看她选的哪个比较适合。
  武皇后挑的三个人里一个是长宁长公主的嫡次子杨洄,一个是正二品光禄大夫周庆嫡长子周元杰,最后一个是张九龄的侄子张珏。
  这三个人每个都有自己的优势,杨洄是长公主之子,生来就属于统治阶级,出身高人一等,在贵公子圈里很吃得开,长得是三人中最俊美的;周元杰出身书香世家,今年刚下场考取功名,已经是个探花了,走的是文臣路线,前途大大的有;最后一个张珏可能是三人中优势最不能明显的,可是他和张九龄有亲,把咸宜嫁给他有助于拉拢张九龄,对李清很有帮助。
  武皇后把这三人的优点一一列了出来,然后问李清和咸宜公主的意见。咸宜公主自然是一句:“但凭母后做主!”羞红了脸,李清却认真思索起了这三人的为人。                    
作者有话要说:  !!~~

  ☆、谁是未来姐夫

  咸宜公主甘愿当个透明人,于是屋里就只有武皇后和李清开始讨论咸宜的婚事。
  依武皇后的意思,她最中意杨洄。因为杨姓是继李姓和武姓后最大的姓氏,而且这个杨洄又在圈子里吃得开,从身份上来讲他与咸宜最相配,咸宜嫁过去至少不用担心如何维持生活。
  可是李清却不这么认为。李清虽然不太清楚杨洄历史上做的事,可是就平时的观察来看,杨洄妥妥的是个墙头草,两边倒。几年前这人还是□□呢,现在却围在他身边打转,这样的人收作下手尚且不放心,又如何让李清安心把姐姐交给他?
  如果李清知道历史上杨洄确实帮助当时的武惠妃扳倒了太子李鸿,可是在武惠妃死后立刻转变立场不搭理失宠的李帽。估计李清现在就会把这个人划入黑名单。。。。
  可是要让姐姐为自己牺牲嫁给张珏,以拉拢张九龄,这是李清更忍受不了的。
  若是张珏这个人自己也有本事那李清还可以考虑看看,可是这丫的就是一个普通书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与学习一道也没什么前途,连个进士说不定都考不到。人长得也就那样,李清还记得上次小军子在说到张家的事的时候,还提了一嘴说这个张珏最爱贪小便宜。要姐姐嫁给他那真是太跌份了!
  思来想去,只能先观察一下武皇后挑的最后一个人选——周元杰,若是这个人还不能让李清满意,那只能重新挑选了。
  对于儿子不认同自己的眼光,武皇后心里多少还是会有点不舒服,毕竟她会挑这三个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都是为了帮助李清在前朝站稳脚跟。当然也不是说她没有考虑过咸宜以后的幸福,但是能在保证女儿日后生活的基础上给儿子带来助力,这样两全其美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武皇后忽略了李清并不想用姐姐的婚姻替自己谋利的那颗心。李清心里清楚即使这个时代对女子的束缚已经大大降低了,可是一个真心疼爱她们的丈夫依然很重要。这些年来,李清自问时时都在忙自己的发展,难免忽略了自己这个亲姐姐。所以在咸宜的婚事上,李清是尽了十二分的心在张罗,就是想要给咸宜找个靠得住的男人。
  不过李清也没武皇后心里想的那么矫情,不愿意借助自己未来姐夫的帮助什么的,简直太圣母了!但是所有事的前提,还是得要姐姐咸宜能够幸福。
  再说了,不说咸宜真嫁给杨洄或者张珏能不能拉拢到长宁长公主和张九龄,就是真的拉拢到了,李清也不觉得这两股势力对自己有多大的帮助。
  长宁长公主虽然是“长公主”,但是在宗室里声誉一直不高,她母亲可是意图谋杀亲夫,改朝换代的韦皇后,也因此玄宗登基后虽然没有过多为难这位堂姐,可是也没有优待她。
  这个长公主背后的韦氏也早已败落了,真要说政治能量的话,估计还没有光禄大夫周庆能量大。
  还有那个张九龄,李清虽然也认同他的一部分改革观点,可是这个人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自视甚高。要不是因缘际会,他绝对没机会做到中书侍郎这个位子。
  而且武皇后会看重他也不过是因为张九龄有机会坐上宰相位子。可是现在玄宗明显不待见他,他能坐上那个位子的概率真是不高。
  当然,李清不考虑这两个人还有最后一个原因。虽然满朝上下都明白武皇后不见得会放弃赤手可得的太子之位,可是明白归明白,只要自己一日没明说,就没人可以对自己有异议。但如果自己借着咸宜的婚事和杨、张两家搭上关系,恐怕就会引起很多人的警惕,真有心去要查的话,自己的势力就会面临全盘暴露的威胁。
  不过李清也不可能为了低调就让咸宜随便找个人嫁了,这个光禄大夫的地位不高不低,倒是挺合适,就是不知道周元杰这个人怎么样。
  ————————————————————————————————————————— 
  所以最后的最后,李清手下的小军子就有了新任务,——打探周元杰的家室为人。话说这几年小军子凭借着自己的那股灵巧劲越来越受到李清的重视,包揽了大部分的打探任务不说,还成了李清某些非正式场合的传话筒,是越来越有向靠拢高力士的趋势了。
  —————————————————————————————————————————
  今年的春闱刚过去,周元杰这枚刚出炉的新鲜探花郎人气还没散呢!这几个月光禄大夫周家的门就没断过人,不是有同届考取进士的学子上门拜访,就是亲朋好友过来庆贺,当然也有不少媒婆上门提亲。
  可是周夫人眼光高,挑了这么久就是每个合适的。这位周夫人说起来还是一位县主的孙女儿呢!怎么说也是和皇室有点血缘关系,所以给自己最看重的嫡长子挑媳妇自然是又要看对方家室,又要挑姑娘自身条件了!
  弄到最后不是嫌弃人家家室不够,就是嫌弃人家才华不显,再来还要看看姑娘长得端不端正,结果真正符合她条件的是一个都没有。要知道在长安比光禄大夫官位高的大有人在,真要有周夫人看好的女子,也不会轮到你周家来挑啊!
  不过虽然亲娘如此奇葩,周元杰本人还是很可以的。小军子在长安城中悄悄打听了些许时日,又领着李清逮着个机会在街上亲眼看过这位周公子。最后得出来的结果,都显示周元杰为人稳重的很,长得也不错。
  不过知人知面不知心,李清还是决定找个机会亲自“面试”了这位公子。
  小军子打听到周夫人每月十一都回去城郊万安寺添些香油钱,周元杰十次有八次会陪着母亲同去。所以李清就准备在那天与他们来个“巧遇”。
  到了十一那天,周夫人早早就坐马车去了万安寺,周元杰自然跟随。一行人马轻车熟路地进了山门,早就有万安寺的僧人在门口迎他们。
  进寺后,照例是周元杰陪着母亲行完上香、叩首、添香油的一整套行程,等到周夫人去道客僧那里解签,周元杰才带着小书童独自去了万安寺后山的竹园。
  周元杰没想到自己刚进竹园便看到有人在此处煮茶歇息,他正准备离开,却被在那里煮茶的小公子叫住了:“相逢便是有缘,兄台若是不嫌弃,不如尝尝小弟煮的茶吧。”
  周元杰也没其他去处,只能应下邀请:“多谢公子抬爱,在下叨扰了。”
  等走进,周元杰才认出来那里的小公子分明就是十八殿下李清,忙在行了一个礼:“不知是皇子殿下在此,小生失礼了!”李清本来就是在等他,自然没有怪罪之理,唤他起身:“不用多礼了,你并没有失礼于我。”说着递给他一小杯茶:“本殿下刚煮的茶,你评评。”
  周元杰小心接过茶,一抿,只觉得茶中有种怪味,倒不是难喝,只是茶水变得更加辛辣。他再一看,才发现茶杯里的茶看着并不是纯粹的绿色:“恕小生无知,不知殿下这茶里加了什么,尝起来味道好似不是寻常的茶味。”
  李清笑眯眯的看着周元杰:“你这人可别乱说,这明明是普通的茶,能用有什么怪味?难不成你是在说本殿下捉弄你?”周元杰看着李清带着狡猾的笑眼,感觉自己都开始流汗了,感情这小殿下是没是涮着自己玩罢!只能艰难的开口:“想不是殿下的茶叶不同凡响,所以泡出来的味道才会与众不同。原谅小生跟不上殿下的品味,不能了解这种茶的好处。”
  李清听到这儿,直觉的这个人十分有趣,这话里倒是坚持他自己的观点认为茶有异味,但也没有说死是自己捉弄他。有意思,看来这个人倒不像当年的那个木愣子李硕,不知变通。
  李清也没再纠结茶的话题,反而突然说:“本殿下记得你如今已经是个探花了,怎么还自称是小生啊?”周元杰经过刚才一次交锋,更加不敢小看这个才十二岁的少年了,恭敬的回答:“小生虽然已经考取了功名,可是至今还没有入朝领官职,所以在殿下面前自称小生并没有错。”
  李清又递给了他一杯茶(周元杰:能不能不接啊!亲~),说:“本殿下倒不记得今年出了这样谦逊的一位探花,像周公子这样少年得志的英才很是不该如此小心才对,难道是公子你还在提防我嘛?”说完也不给周元杰插话的机会:“你看我才是个十二岁的孩子,有什么必要在我面前拘谨呢?就把我当成弟弟般相处罢!”
  周元杰T^T,本公子才没有这么可怕的弟弟呢!
  他只能更加小心的开口:“殿下说笑了,您身份尊贵,小生怎么担当的了你的哥哥呢?”李清也没有再逗他:“我只是看着与你投缘才这么说的,你怎么越发小心了?这样吧,不如你给我讲讲春闱的趣事如何?”
  周元杰自然不敢拒绝李清,他向李清叙述了今年有多少学子来长安考试,又说自己算是幸运的,没被分配到靠近茅厕的地方考试,还说了春闱监考有多严。。。。。这个话题是周元杰最熟悉的,说起来自然是滔滔不绝。
  说着说着周元杰自己就放开了,连声调都比之前高了不少。没想到这时李清冷不丁来了句:“周哥哥你既然成了探花,相比有很多家小姐青睐于你吧!不知你定亲没有?”
  正说到兴头上的周元杰来不及思索就脱口而出:“还没呢!家母还未给我定亲呢!”说完周元杰就觉得怪怪的!(我是不是被坑了?(⊙o⊙)…)
  于是李清立马接口:“那不知道周伯母想要找个怎样的女子配给哥哥你啊?”即使稳重如周元杰此时也红了脸,不只是气的还是羞的:“依家母的看法,是家世才貌都需上乘才好。可小生自己知道这样的女子,又怎生是我能够配上的,只求那人性格温顺,能知些诗书就好。”
  额,小伙子挺务实啊!
  李清看着面前还在娇羞的周元杰,只能干干的鼓励道:“总有符合兄台心意的姑娘的。”
  问到了最想问的事,李清也没过多的纠缠周元杰,两人在竹园中也聊了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