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阀-第3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哥哥,咱们不说这话。”徐卫正色道。“有病咱就治,泾原大夫不行,咱在秦州找,不行,我派人去成都请。再不行,我上书行在,请天子派御医来。”

紫金虎这话不是矫情,尽管两兄弟在公事上有些冲突,倒说到底,还是一个祖父传下来的。徐大都到这地步了,徐九这时也只记得他的好。比如紫金山援手,比如当年替他守陕华……

这话让徐大的脸上有了一丝笑意,浑浊的眼睛里也有了一丝生气。可他终究还是念着儿子的前程,吃力道:“徐严……”

紫金虎沉默了,其实这个问题避也避不开,大哥一直想让徐严作泾原帅,但这事……

沉思良久,徐卫叹了口气,直言道:“哥哥,我知道你的心意。我也是当爹的人,作父母的,哪个不希望儿女好?我晓得,你想让徐严将来接掌泾原的帅位。”

徐大使劲地点头。

“但是,大哥,恕兄弟直言,这事真,不成。”徐九一边说,一边注意着堂兄的反应。见他听到这话时,也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动作。这才放心继续道“先在绵州方面就通不过,我虽是个制置使,看起来好像握着陕西兵权,但这毕竟是涉及到帅守之位,只有徐宣抚才有权力定夺。你想想,他怎么可能容许泾原大帅直接世袭?再说了,西军中也没有这个先例朝廷的政策不须多说,你也清楚。”

徐大听到这里,直把眼睛望向上空,什么反应也没有。他知道,九弟此时此刻,把话说得这么明了,那也就意味着,这事没有半点可能了。

“大伯和大哥在泾原几十年,声威暴于西北,这泾原一路肯定还是离不开咱家。哥哥放心,对于嫂嫂和两个侄儿,弟一定尽力帮扶。虽然作不得经略安抚使,但我会尽力给徐严安排合适的位置,还是让他有个前程吧。”

徐大轻轻点了一下下巴,算是认可了堂弟的意思。

徐九双手撑着膝盖,盯着地皮想了片刻,又道:“至于徐成……哥哥,别怪兄弟多嘴,你这个二郎绝不比老大差,只是你和嫂嫂看不到他的长处。不信到我帅司去问问,就算是吴玠杨彦这样的人物,哪个不称赞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而且临危不惧,遇事不慌,有大将之风。哥哥,现在我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将来,倘若王禀执掌泾原帅印,我想把徐成擢升为经略安抚副使兼兵马副总管,你意下如何?”

说到这里,也不等堂兄表态,解释道:“我是这样想的,徐成是你的儿子,他作副帅不论是对你的旧部,还是边境诸夷,都有一定的威慑。再加上徐成本身的能力,将来会有所发展的。”

其实,当徐卫给徐成加了一个“制置司干办公事”的差遣时,徐大就料到堂弟有这种想法。当时他很矛盾,徐成也是自己亲生的,手心手背都是肉,老九能这么安排,说明他还是顾念亲情的。只是,为什么徐严就不入不了他这个堂叔的法眼呢?

但现在想这些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以自己对这个堂弟的了解,他决定的事,就没有更改的可能。罢了,都是我的儿子,有一个能出头也好,老九已经算是帮了大忙了。

想到这里,又颤颤巍巍地把手从被窝里伸出来,扭头看向了堂弟。徐九见状,一把握住,只听堂兄道:“那,费心……”

“好大哥放心,我会安排。”徐卫紧了紧对方的手,郑重地说道。随后,见左右无人,门也闭着,他起身上前,俯下去,在徐大耳边说道“哥哥,将来若有机会,我会培养徐成接王禀的位子,你放心吧。”

徐大闭上了眼睛,用力点了点头,忽又睁开,手指指向门口,徐卫不解其意,让我走还是怎地?遂问道:“大哥,作甚?”

“进,进……”徐大说道。

“让谁进?嫂嫂?”徐卫问道。

徐大摇头,让徐严徐成两兄弟进?徐大这才点头。

徐卫起身至门口,见徐吴氏和两个儿子都在外边等着,有意思的是,徐吴氏和徐严站在一处,徐成却离了一截。当下喊道:“徐严,徐成,你两个进来。”

徐严一怔,看了母亲一眼,随后快步上前,稍远一点的徐成却不假思索,匆匆而来。两兄弟入室之后,徐大手指椅子,让堂弟坐下。又指着两个儿子,口中吃力道:“跪,跪。”

两兄弟如言跪下,却向着父亲的病榻,徐大努力摇摇头,一直指着徐九。徐严徐成这才明白,父帅是让他们给九叔下跪。遂挪动膝盖,面朝徐卫。

“我,死后,你……”徐大说话实在吃力,以至于徐九心中不忍,劝道“哥哥,算了,我明白你的意思。”

徐大却摇头,十分坚持,继续道:“你兄弟,要,要以父事,堂叔。”短短一句话,他说了许久才说明白。

徐严徐成都应下,而后郑重其事地徐卫磕头。看着他们行完礼后,徐大才如释重负,长长舒出一口气,闭上了眼睛。徐九见状,便嘱咐堂兄好生休养,而后引两个侄儿出了房去。

徐吴氏随后进来,得到丈夫一句嘱咐,他死后,无论公事家事,都听老九发话。徐大这等是是把一切都托付给堂弟了。

在往渭州探望了堂兄,并接受其托付以后,徐卫回到秦州,遍访名医,甚至派人入蜀,往成都各地求访。当时,徐处仁也有些陈年旧疾,因为他身份显赫,杭州行在派了御医替他诊治,闻听此消息后,即请宣抚判官徐良带着御医赶赴渭州,替徐原治病。

然而,徐六和御医刚出川,未至凤翔,徐原即于建武三年三月十四去世,死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因为他已经把一切托付给一个信任的人了。

徐原在泾原几十年,威望极高,他去世的消息一传开,营中的将领和士兵就蜂拥而至,哭拜于府外。境内的少数民族闻听消息,也为之哀悼,各部落首领,要么亲至,要么派遣子侄到渭州,祭拜这位“小帅”。

徐卫终究还是忘却了堂兄的不是,只记得他的好,一听其辞世的消息,也为之涕下。随后,与赶来的徐四、徐五、徐六,并其妻与子,同往渭州祭拜,主持后事。

身在绵州的徐处仁因疾不能亲往,派宣抚副使王庶代表宣抚处置司前往致哀,并就抚恤养后等事宜,与徐卫及徐原遗孀商量。

徐原统兵几十年,威震西北,且有勤王之功,徐处仁亲自上表行在,上报消息。把持大权的徐绍闻听侄子去世,可能因为自己也身患顽疾的原因,就不计较此前的种种了,得到皇帝许可以后,以诏书的形式下发陕西,高度评价徐原的功绩,隐去他“跋扈”“违节”等事,追赠少保,谥烈武,赐丧葬及抚恤等资二十万贯,授其长孙,也就是徐严的长子从九品的官阶,表示了朝廷的优容。

一般来说,大臣去世,都要由其子孙扶棺归葬故里。但因为徐家祖籍大名府如今沦为金人领土,无法魂归故里,朝廷明令,就近安葬于渭州。

英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川陕宣抚处置使徐处仁亲自替徐原撰写“神道碑”,记述徐原一生的事迹。

建武三年三月下旬,陕西制置使徐卫和川陕宣抚副使王庶共同主持,葬徐原于渭州城南的铜城山下,参加葬礼的除亲属和宣抚制置两司高官外,尚有其旧部士卒,不期而至者,达千人之多,极尽哀荣。

正如同徐处仁在神道碑里称赞徐原那样,“功在朝廷,名在四夷”,尽管这位泾原大帅有些毛病,但也不能抹杀他的功绩。

徐原的去世,是西军的一大损失,因为他的辞世,标志着西军老一辈的将帅们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谢幕而去。尽管尚在人世的折可求、刘延庆、姚古等人都是西军元老级别的人物,但他们都已不在陕西,且并不统率西军,因此,以徐卫为代表的少壮派,完全掌握了西军的兵柄。

徐原一走,泾原帅位悬空,这是川陕两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宣抚副使王庶、宣抚判官徐良、制置使徐卫,在处理完徐原的后事之后,都滞留渭州。为什么?一是要镇住地方,不能有任何“不稳定”的因素出现。二是尽快决定谁来继任。

这个却好办,此前徐九已经跟徐处仁商量过,下一任泾原帅不作他想,就是现任“泾原路经略安抚副使兼兵马副总管”的王禀。

三月末,王庶代表宣抚处置司,正式任命王禀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但王禀并不是出身于西军,他早年是河东的武官,曾在时任太原知府张孝纯的领导下,坚持太原城大半年,顶住了金军疯狂的进攻以及不厌其烦的诱降,功劳很大。后来,种师中救太原,他因此隶属于种家军,这才算跟西军搭上了关系。

尽管王禀功劳不小,能力很强,名声也大,但是,西军是一支讲派系,讲宗族,讲山头的武装力量。徐卫、姚平仲、刘光世、哪一个不是有深厚的家族背景?他们的长辈和先人,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奋战了多年的,王禀,以一个“外来人口”的身份,想当好这个泾原帅,显然难度很大。

旁的不说,那边境上的党项、回鹘、藏擦勒等少数民族的首领认识你是谁啊?还有,泾原帅司的部队,先受徐茂统率,后受徐原节制,倒不说它就成了私人武装,但“徐家军”这个称呼应该是合适的,你王禀凭什么来发号司令?就凭上头的委派?呵呵,还差点意思吧?

有鉴于此,王庶根据徐卫的举荐,任命徐原次子徐成为“泾原路经略安抚副使兼兵马副总管”。有议这事的时候,有人提出,徐成资历浅,在军中威望不高,不如他兄长徐严。但是徐六和徐九力排众议,都认为徐成是最合适的人选。

首先,他是徐原的儿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这没说的。其次,徐成在此前的反击韩军作战中战功显赫,且俘虏伪朝齐王高孝恭之子高宛,并代表西军赴行在献俘,受到了天子赐见,获擢观察使。就凭这一点,谁能跟他比?

至于徐严,两司长官暂时没动他的位置,仍任泾原帅司都统制,并把他的官阶拔了一级,以示对忠良之后的照顾吧。

泾原帅司人事变动尘埃落定,也就代表着“西军大团结”的时代降临了。

'w  w  w  。bxwx  b  o  o  k  。c  o  m'



第五百四十三章发兵潼关

第五百四十三章发兵潼关

建武三年五月,川陕大稔,且不说物产丰盛的四川,便在陕西,只徐卫的防区里,就收获了粮食四十余万斛,扣除了乡兵百姓的口粮之后,上交帅司的也有近十万斛。再加上宣抚处置司下拨的军粮,以及前两年的储备,紫金虎是绝对的兵精粮足

在其他诸路,杨彦的永兴帅司因为刚刚成立,许多事务还没有跟秦凤帅司完全分割,因此他的粮也暂时由制置司下拨。此外,除两兴安抚司王彦在汉中盆地当阔佬以外,环庆刘光世、泾原王禀、熙河姚平仲受限于地理环境,营田所得有限,必须要靠宣抚和制置两司周济,才够敷用。

总的来说,西军缺粮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只要不打大仗,三年之内吃穿不愁。除了吃以外,军饷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得益于局势的日趋稳定,陕西也能贡献一定的税收,虽然无法跟四川相比,但总能补贴补贴。再说了,今年宣抚司又准备在泾原军连开两处榷场,跟党项人作买卖,四川境内也通过各项改革,增加财源,经济情况相信会持续改善。

有钱、有粮、有兵,且士气旺,民心强,川陕最高长官徐处仁就合计着,西军恐怕得动一动了,不能总让襄汉战区死撑着。

在襄汉,宋金两军打了多久?断断续续,已经七个月了。这在宋金战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局面,仅仅一个地区,甚至可以说就是襄阳一座城,七个月反复争夺,两军死磕不让,这在从前是很难想象的。

金军志在必得,因为这是经历了重大政治变动以后,金国权贵将注意力往外引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灭宋的新战略,如果不能成功,你让兀术一班人的脸往哪放?

可在南朝来说,丢了襄汉,江南就将受到直接威胁。说得严重一点,襄阳丢了,整个南方都完蛋,敢不用心么?因此,尽管朝中不断有人弹劾徐绍,说他权力过大,说他专横,说他擅权,说他军政一把抓,可不论皇帝还是太上皇,都闷着不作声。反而不断地给徐绍加官,眼下已经加到正一品,三公之列的“太师”,再往上都没法加,只能封王。

襄阳的战事虽然胶着,但宋军为什么一反常态,如此坚挺?其一,因为多年的征战,人口本来就少的女真人已经力不从心了,不得不从契丹人、汉儿、汉人中来补充兵源。这些人是什么性质?被征服的民族,他们能跟女真人一样用心么?

此次兀术征发十五万大军,女真人才几个?大多数,都是从前的韩军,就这帮臭鸡蛋烂黄瓜,宋军就算再烂,也烂不管他们吧?

其二,徐绍的策略正确。先狠抓经济,让军队的后勤没有顾虑,而且前线任用的帅臣,如折家何家,无一不是熟知军事的行家,他们麾下的张家兄弟、岳飞韩世忠,哪一个不是能将?再有,皇帝对徐绍的大力支持也是重要因素。朝中反对的声音不小,最盛之时,一天之内弹劾徐绍的奏本就有七八件,这在大宋历代宰相身上,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皇帝丝毫不为所动,还是难能可贵。不过话说回来,赵谌现在也没法动,他本来就是徐绍一帮人拥立的。

徐绍等人打击政敌,虽然不象耿南仲那么下作,但还是不遗余力,统统赶出朝廷,放到地方上,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到了建武三年五月,兀术已经在襄汉发起了两次大的攻势,都没能取得突破。眼下,第三次打得正火热,南朝方面,荆湖和江西两个宣抚司精锐齐出,总兵力达九万人,这还不算保障后勤的十几万厢军,依托着坚固城池,跟金军抗争到底。

到了五月下旬,噩耗传来。杀红了眼的兀术铁了心跟襄阳干到底,金军在他指挥之下,付出数以万计的伤亡,总算是攻破了襄阳城,张伯奋被逼无奈,引军突围南下,襄阳宣告失守江南震动亡国之虞,笼罩在大宋君臣军民的头上

六月初十,秦州。

一支数百人的卫队,簇拥着几辆马车驶入城内,随行人员中,不乏身着各色公服的官员。仔细一看,这些人竟都是宣抚处置司的幕僚佐官

如此庞大的阵容,引得城里的百姓纷纷驻足观望。刚进城不久,前头蹄声大作,尘土飞扬,但见制置司参议官刘子羽引数名官中飞马而来,至队伍前头勒停战马,刘彦修在马背上拱手高声道:“下官奉制置相公之命,前来迎候诸位长官,请”

一辆马车的帘子掀出,露出一张满面忧虑的脸来,不是徐处仁是谁?

“彦修不必多礼,速往制置司”徐处仁朗声回道。当下,两支人马合作一处,同往制置司。到衙门前,徐卫已经率领佐官立在门前迎候。

“我说宣抚相公,你身上有疾,但有事召人来唤,卑职去绵州便是,你怎么还亲来?”徐卫接住徐处仁,连声“责怪”道。

徐处仁拉着紫金虎的手,拍了又拍:“制置相公,本相哪里还呆得住?罢罢罢,咱们进去说,进去说。”

一行官员都入制置司,在大堂依官阶坐定,徐处仁自然坐在主位上。没有寒暄,没有客套,直奔主题。

徐处仁有眼疾,严重的时候看东西就是个影子,经过御医诊治之后,稍有好转,但还是看不太清楚。因此,他让徐卫坐在他旁边,未语先叹:“徐制置,此番祸事了。”

徐卫和徐处仁,一文一武,关系为什么融洽?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徐处仁几乎从来不直呼徐卫的名讳,连表字都很少叫,一直以职衔敬称。这当然是他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