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幸福的方法-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可以称为“享乐主义型”。“享乐主义型”的格言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食用这类汉堡的确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我会吃得很痛苦。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我称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我们全部的选择。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与第一种一样好吃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呢?会不会有一个平衡了即时和长久益处的汉堡呢?
最后这一种汉堡就叫作“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图21 幸福的汉堡模型
图21解说了四种类型在现在和未来的获益。纵轴代表未来,正面影响在上,负面影响在下。横线代表现在,正面影响向右,负面影响向左。
我介绍的这些不同类型的汉堡,只是理论上的分类,并不代表任何具体的人。其实在某些程度和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各种类型的一些特点。为了能更清晰具体解释每一种类型,下面的部分有点像寓言,不过我们强调的只是主人公所代表的类型而不是他本身。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蒂姆,一起来看看他不同的人生阶段。
反思:
回顾你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你经常处于哪一个或者哪两个象限呢?
忙碌奔波型——痛苦的消除不是幸福的来临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一直过着开心的生活,但从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一生就开始了。他的父母和老师经常说,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他们并没有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或者说,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协调现在与未来(2)
由于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极大的焦虑和压力。他每天所盼望的只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因为只有那时他才不需要为学校的事情烦恼。
蒂姆逐渐开始接受大人的价值观(成绩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他还是在努力学习。当他成绩优秀时,父母和老师都会夸奖他,被灌输了同样观念的同学们也非常羡慕他。当升入高中时,蒂姆已经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无苦,无获。虽然他对学业和生活并无好感,他还是全力前进着。头衔和荣耀的力量推动着他,当压力大到无法忍受时,他开始安慰自己说:“上大学后一切都会变好的。”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轻松和喜悦,让蒂姆激动落泪。他郑重地告诉自己,他终于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事与愿违,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卷土重来。他担心不能在和同学的竞争中取胜,因为如果无法击败他们,将来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在四年大学生涯里,他继续忙碌地奔波着,努力地为自己未来的履历表增添光彩: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以及参加多种运动项目。他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完全不是出于兴趣,仅是为了选这些科目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当然这其中蒂姆也有开心的时候,特别是在完成了一些艰难的任务之后。但这些快乐完全来自于如释重负的感觉,它们并不持久,焦虑很快又会如影随形地降临。
在大四那年的春天,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终于可以开始享受生活了。但他很快发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让人充满了压力。他说服自己,现在小小的牺牲没关系,必须努力地工作,这样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会更快地晋升。像读大学时一样,他也会偶尔开心一下,因为加薪、奖金或升职。但这些满足感同样很快消退了。
在多年的努力之后,公司邀请他成为合伙人。他依稀记得当初曾认为如果有一天可以成为合伙人的话,一定会非常幸福。但是,现在当这一天真的来临,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快乐。
蒂姆在大学里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现在是一个知名公司的合伙人,在高级住宅区里和爱人拥有一栋豪宅,他开着名牌跑车,银行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但是他并没有感受到幸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蒂姆被身边所有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们把他当作偶像,教育小孩时都会以蒂姆为榜样。但是蒂姆为可能和他拥有一样命运的孩子们感到悲哀,但又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变。他甚至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告诉他们,在学校不用努力,不用上好大学,不需要找好的工作?到底是不是想成功就必须忍受痛苦呢?
虽然蒂姆是如此闷闷不乐地忙碌奔波着,但是仍有很多每星期工作80小时的人们,他们对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享受完全地投入工作之中。从来没有规定,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有很多为了学业、工作每天努力而勤奋的人,他们也过得十分开心。“忙碌奔波型”和这些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享受他们的工作,还坚守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
为何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性地去关注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努力着的人——只看终点,而无视过程。
协调现在与未来(3)
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有这种错觉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就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应该被等同于幸福。
这种幸福可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当痛楚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反思:
回想一下,你是否在某一段时期,曾经忙碌奔波的生活着。如果有,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给自己一些建议。
享乐主义型——无所事事是魔鬼设下的陷阱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地考虑后果。他们认为,一个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让他开心,就值得去做,一直到有更好的乐子再说。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鲜劲过后,他们就会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由于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会让他们失去理智,比如吸毒。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和幸福等同化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冷血的歹徒被警察打死后,天使出现了,对他说可以答应他任何要求。一开始歹徒对自己可以进入天堂感到难以置信,随后他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贪婪地要求——大笔的金钱、山珍海味、美女,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他感觉好极了。但是慢慢地,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于是,他向天使请求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天使回答道:“在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可做。”在没有任何挑战的情况下,他越来越不开心。终于,他向天使提出了离开天堂的请求。他说就算是去地狱,他也要离开。忽然之间,天使变成了魔鬼的样子,魔鬼笑着对他说道:“你早就在地狱了。”
这就是享乐主义者误认为天堂的地狱。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总是逃避挑战和问题,那和一般动物有什么不同呢?但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享乐主义型”的成分,把努力和痛苦等同化,只图享乐而不再追求生命的意义,期待理想中的伊甸园早日出现。
在一个与上述故事类似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付费给一些大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但是禁止进行任何工作。在4~8小时后这些大学生开始感到了沮丧,尽管参与研究的收入非常可观,但他们宁可放弃参与实验而选择那些压力大同时收入也没有这么多的工作。
1996年,我曾为一批南非的政府官员讲授如何培养领导力。他们告诉我,在对抗种族隔离的运动中,他们有着极为清晰的使命感,虽然当时的生活很艰难,甚至危险,却因充满挑战而令人兴奋。当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时,南非人民庆祝了好几个月。当狂欢慢慢消退,许多曾为破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奋不顾身的人,开始感到厌倦、空虚,甚至沮丧。当然,没有人愿意再回到从前,但在全心全力所投入的伟大事业告一段落之后,他们确实感到了无所适从。其中一些人尝试着去找寻新的生活意义,包括家庭生活、社会责任、工作或是个人爱好方面;但也有一些人,即使在多年以后还是无法找到生活的新方向。 。 。。 想看书来
协调现在与未来(4)
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他曾说过:“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美国前任卫生部秘书长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说过:“无论在山谷还是山巅,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奋力攀登,而不是放纵享乐。”
现在让我们回到蒂姆的故事。由于他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决定干脆把注意力放在当下。他开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开始尝试只以快乐为目的滥交。他尽可能地延长假期,在阳光下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发现这样快乐极了,但就像前面故事中的那歹徒一样,蒂姆很*到了厌倦与不快。
反思: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有过作为享乐主义者的经历或者一段享乐主义的生活,这种生活的优点和代价是什么?
虚无主义型——被过去经验击垮的胆小鬼
虚无主义者是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则“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
这种心态在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的研究中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塞里格曼将实验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被轻微地电击,而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也遭受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方法阻止电击。第三组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大箱子,箱子边上有着很矮的栏杆,接着开始进行轻微电击。第一组(曾经被电击,但学会了操纵开关停止电流的狗)和第三组(没有被电击过的狗)很快跳出了栏杆,第二组(之前无法停止遭受电击的狗)则只是在原地哀号。这些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在一个类似的实验里,塞里格曼让两组人听噪音。第一组人有停止噪音的方法,而第二组人则无法阻止噪音。过些时候他再次向两组人施放噪音,这一次大家都有阻止噪音的方法,但先前实验中的第二组人却无动于衷,原因就是“习得性无助”。塞里格曼的实验证明了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所以当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蒂姆做“忙碌奔波型”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他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呢?蒂姆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陷入“沉寂的绝望”,可他又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子女。教他们为了成功去放弃眼前的幸福吗?不行,忙碌奔波太痛苦了。教他们为了快乐去过无忧的日子吗?也不行,享乐主义只会带来空虚。蒂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
反思:
回想一下,某件事情或是一段时期中,你是否曾经也感到堕入虚无主义的漩涡,除了眼前的不幸,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当时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可以给自己一些建议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建议呢?
“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论”,即认为只有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他们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协调现在与未来(5)
幸福型——永远可以更幸福
我在哈佛大学的一个学生在接到一家著名公司的聘请后曾经来找我。她说并不喜欢那份工作,但是又难以拒绝。虽然别的公司有她喜欢的工作,但是没有一家的薪水可与这家公司相比。她问我,要到什么时候她才能开始活得开心,而不用担心未来。我告诉她,不要问自己“何时才能快乐”,而要问“如何才能快乐”。
当然,眼前的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谈恋爱也一样,两人共同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并帮助彼此的成长与发展。还有当我们做自己喜爱的事业时——无论是商业、医学,还是艺术——我们一样可以在享受的过程中取得事业的进步。
但有一点要切记: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现在与未来的幸福。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琐事是无法避免的。就像学习、攒钱、努力工作都不容易,但确实可以带来某种程度的长期成果。重点是,就算当我们必须得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时,也不要忘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不断地去发掘那些能为我们带来即时的和未来的幸福感的行动。
其实,享乐主义也有它一定的好处,只要它不带来任何负面的结果,有时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幸福,可以让自己放松,产生焕然一新的感觉。只要是适度的,有时放松一下自己,什么也不想,投入一下自己的爱好,可以让我们更幸福。
反思:
回想一下,在某一件或两件事情中,你是否曾同时体会到当下和未来的幸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