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育儿百科-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于心脏位置放在枕头上睡下就不容易再出了。
无论白天、晚上总是一侧鼻子出淡淡的血丝,可以考虑是有异物堵在鼻子里,要请耳鼻喉科医生检查。吃了巧克力或油炸花生米这些零食后,有时也流鼻血。对流鼻血的孩子,要给他新鲜的水果吃。
早晨起来发现鼻血的话,要脱去睡衣查看一下孩子的全身,皮下如有紫色似被殴打后留下的斑痕(皮下出血),就不要忽视,必须去医院诊查。可能是一种叫紫癜的病,不能掉以轻心(见570紫癜)。
流鼻血的原因并非只有一种,网此,其发作会到什么时间,很难预测。由病毒感染所致鼻血时,一二次就好了,空气干燥引起的鼻血可能会持续1个月左右。
401。认生
8~9个月的时候就开始认生的孩子,母亲以为长大了就可以好起来,可过了2岁之后,认生却越来越严重,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少见。除了父母,谁都不让抱。去儿童公园就是到了有同龄小朋友玩的地方,也不想参与进去。只要是不认识的人到家坐来,就害怕得要哭。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在家里每天只跟母亲在一起生活是一个原因,而且本来他就是一个敏感的孩子,稍有什么事就哭。母亲不必认为是自己的指导方法不好。就是这样的孩子也会不久就能加入到其他孩子中间去玩。因为这是孩子的性格,不是急着批评、锻炼就能好转的事。
敏感的孩子,在幼儿期往往不容易抚养,但长大了,却会具有别的孩子所不具备的长处。责备孩子认生是不可取的,因为害怕是为了要保护自己,因此要尽量让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感觉到小朋友并不可怕。因为这种孩子很多,所以母亲不要认为只有自己才有这么认生的孩子。
402。口吃
这个年龄出现口吃的孩子是很多的,特别是男孩居多。刚开始孩子并没在意,而母亲则吃惊不小,慌忙给孩子纠正或批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也开始紧张起来。如果是已经掌握了很多话的孩子,试着避开难说的音符,还可以用其他语言来表达。母亲矫正得太严厉,孩子会完全张不开嘴。另外,孩子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所以一着急就扔东西、跺脚。
口吃的原因,有的也很清楚。如本来是左撇子,硬想让孩子改成右撇子;让孩子换拿勺子的左手为右手,或把左手拿着的粉笔抢过来;严厉批评了孩子的尿床以后;恩爱的夫妻突然不和打起架来;在朋友或姐妹里有个非常能说的人,本人想说点什么时,被他们抢先说了;下边又多了个宝宝等等;这些情况都可以导致口吃的发生。但大多数都是不管怎么也寻找不出引起孩子“情绪障碍”的原因。
这个年龄孩子出现的口吃,即使不做矫正,有的快点有的慢点,早晚是能完全治好的。最重要的是父母的乐观态度。孩子口吃那可了不得,母亲紧张得不得
了,这种心情传染给孩子就难治了。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口吃,必须像是没事儿一样对待。孩子说话时,不管是口吃不口吃,最忌讳的是战战兢兢地看孩子说话的嘴巴。孩子不论是口吃还是流利,都要以孩子没口吃之前的态度对待孩子。要让孩子感到母子的交流还保持着,让孩子感到安心。让孩子重新说一遍,孩子会因此感到犹豫而口吃。
领孩子去医生那儿或儿童咨询所,在众多人中让孩子实际表演口吃,对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耻辱;这样,孩子还没等发音就已经忐忑不安了,当然要口吃了。本来3个月就能治好,这样用半年的时间也治不好了。
不要让孩子吃特殊的药物,领3岁的孩子到“口吃矫正学校”去,只会使孩子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口吃。
403。“肩脱位”(桡骨头半脱位)
常有这种事情发生,即在拉着孩子的手散步时,突然从旁边开来了汽车,母亲被吓得慌忙把孩子拉向自己,孩子会“痛、痛、痛”地一个劲地叫,被母亲拽过的胳膊搭拉着;在床上翻来滚去的孩子不愿起来,母亲拉起一只胳膊叫孩子“快起来”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孩子的胳膊完全不能动,稍一碰就痛。这叫桡骨头半脱位,是桡骨头从肘关节韧带处脱离而发生的。
带孩子到外科就诊,很容易被医生当场复位。易发这种病的孩子,以后也会多次发生,到了5岁时就会好了。
因为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又总是能轻易治好,最后母亲也就记住了它的复位方法。手法关键是伸肘旋臂。一手托住患儿肘部,拇指压在桡骨头部位(与肘关节尖部平齐的另一个突起处),将肘关节屈曲90度,另一只手握住患儿腕部,慢慢伸肘,同时前臂做旋后旋前活动即可复位。让孩子换衬衣就能治好的说法,是因为在换衣服的过程中恰巧进行了这些操作。
桡骨头半脱位是接骨师最常见到的病,它维系着接骨师的声誉。去医院外科就诊,恐怕每次都得让拍片子,不如直接去接骨师那儿给孩子治疗更方便、安全。
404。自己用头撞地板
有这种孩子,母亲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就趴在地板上哐哐地撞头。母亲以为是孩子撒娇打算置之不理,但他一撞头却不能不管了。母亲过去抱起孩子,孩子于是会哇哇地大哭,直到母亲满足了他的要求。母亲想孩子的要求也太过分了,就把孩子放回地上,于是孩子又把头往地上撞。母亲想撞痛了就会停下来的,可不但不停,还撞得越来越重。母亲担心这样撞下去,不是会把脑子撞坏了吗?没办法只得屈服于孩子的要求。
发明这种手段的是一些倔强的孩子,早一点的1岁半时就开始了。其中,仰卧躺倒地上用后脑勺撞地的也有。与癫痫不同,他不像棒子似直直地躺下去,而是先屁股着地,横过来倒下后再转为仰脸朝天。
作为纠正这种毛病的方法来说,刚一开始的处置很重要。如果是知道这是孩子常用的招法,就要在第1次这样做时,迅速抱起孩子,将他带到户外或是到其他场所玩点别的,或是给孩子不是刚才要求的喜悦,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刚才的要求引开,让孩子忘记哐哐撞头这件事。
不能充分在户外玩的结果,就让孩子想出这种“反抗”的招术,因此要尽量让孩子到户外去运动,让孩子的能量得以发散。
如果孩子用这种方法常常获得成功而成为他惯用手段的话,就不好办了。要在房间的地板上铺上东西,使孩子的撞头不起作用。还可以给孩子戴上毛织的睡帽。撞头虽不会把大脑撞坏,但也不该让孩子持续时间太长。
与此非常相似,已经能够告诉母亲说要小便的孩子,当他的某种要求没被母亲采纳时,孩子就一边哭一边原地不动把尿尿在地板上。这件事的处理也是一样,第1次发生后,最重要的或是不打不骂默默地领孩子去卫生间,或是迅速把内裤给孩子脱掉,不要理睬他。
烫伤参阅〃266婴儿的烫伤”。
吞食了异物参阅〃284吞食了异物时”。
发热抽搐参阅〃348抽搐”。
孩子的痛哭参阅〃349屏气哭死过去”。
从高处坠落参阅〃366防止事故”。
集体保育
405。培养生气勃勃的孩子
保育工作的目标是建立快乐集体,在这里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玩耍,对任何事情都有积极参与、自己动手的愿望。
孩子满2周岁,就变得越来越有主意了。“这事不用别人帮助,自己能做”这种自立倾向已经出现,这时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自立的乐趣。让孩子明白,自己爬上秋千荡秋千,比保育员把他抱上秋千再玩更有意思。
能够随心所欲地做力所能及的事,这种快乐会给孩子增添活力。但是集体生活归根结底是不允许个人自由主义泛滥的。集体生活要有秩序,个人则要遵守纪律。2岁的孩子在享受自由的快乐时,会存在与纪律协调的问题。为了达到孩子的自由活动与集体纪律相互协调,就应该侧重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不要把纪律当作束缚手脚的网,硬罩在孩子身上。既要引导孩子服从集体纪律,又要防止孩子产生抵触心理,最好利用这个年龄的显著特点——模仿,让孩子有意识去想“这事自己也能做吧”。模仿是最简单的自我能力测验。为此应准备孩子能够独自活动的环境,2~3岁孩子保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创建良好的保育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保育设施,根本就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2岁的孩子正玩玩具时,比他大点的孩子如果拿走他的玩具,那么这孩子就只好中断了独立活动。这个年龄的孩子总是想要别人的东西,例如一位2岁的儿童,当妈妈又生了1个弟弟时,他会要求母亲像对待弟弟一样,给自己奶瓶,并由妈妈来给自己换尿布。这种对平等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是不能完全克服的。因此,保育园应当有足够多的玩具,年龄相同的孩子组成一组,每个孩子人手一件玩具。在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如推三轮车、荡秋千、洗手时),保育员可以让孩子们排队,说“按顺序来,按顺序来”,让孩子遵守纪律等待轮到自己。同时应该考虑一下,在排队等待过程中,把孩子的活跃气氛控制在什么程度为好。如果保育的时间一大部分都消耗在排队等待的话,会出现厌烦排队的孩子,而且抑制孩子的创造性。
如果1名保育园要照看数量较多的异龄儿童,那么就很难单独把2~3岁的儿童组成1个小组;儿童也就难以进行自立活动。他们只好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后面进行模仿学习。应该准备发挥儿童创造性的冒险环境。所以,混合保育,应安排2名保育员,把2~3岁的孩子5人或6人随时组成“创造小组”。
混合保育时,小孩子容易疲劳,为了消除疲劳,可让他们在午睡室安静睡眠。另外,2—3岁的孩子多数可坐在桌前画画、捏橡皮泥、看画册等,桌子和椅子的高度如果不适合孩子的身高,他会感到疲劳。
孩子不应只局限在保育园内,相同年龄的孩子手拉手,一起在园外散步,孩子也会体验到一种解放感。
为了培养生气勃勃的孩子,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按自己意愿同小朋友玩耍的自由天地。所以集体保育今后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不受大人束缚、管理的安全空间。
406。让孩子学会自理
满2岁以后,孩子自己动手的欲望更加强烈。可是如果他产生厌倦情绪,就不愿继续去做了。愚蠢的方法是命令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孩子养成良好的吃饭、排便、脱衣等基本生活习惯,对保育员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但切莫忘记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是保育工作的着眼点。
集体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指一种和大家保持一致的从众行为,就像向右看齐一样,尽管内心讨厌还是做了。这种在园内基本生活全都自理的“好孩子”,一回到家,反而有一种解放的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干了,全让母亲代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人格独立的标志,为让孩子达到这一目标,园内的训练必须让孩子感到自由,惟有自愿去做才能实现自理。
为了使孩子养成自己用勺和碗吃饭的习惯,就要给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如果是他主动想吃的东西,孩子就愿意自己拿勺。如果是他迫切期待的食物,吃饭是件愉快的事,就容易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
吃饭因人而异,快慢不同,不要追求速度。进餐时间,一般要占30分钟。饭前要说:“我开始吃了”,希望那是一种欢快的声音。对于那些进餐太快的孩子可以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使他适当放慢速度。进餐较慢的孩子,落在后面,在大
家注视之下也很难受。对于这样的孩子,即使费时间也得尽量让他练习用筷子吃,洒了饭菜也是不得已的,唠唠叨叨地责怪,吃饭就没乐趣了。餐厅和游戏室分别设立时,孩子进餐完毕要说“我吃好了”,并把筷子放回指定地点,然后再让他去游戏室。
孩子接近3岁,进餐时可以安排孩子轮留值班,值班的孩子发餐具。保育员根据每个孩子的饭量给他盛上相当的食物。同时还要记住孩子的喜好,不要给他太多他讨厌的食物。
衣服的穿脱,也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做。2岁的孩子,可帮他解一部分扣子,不管怎么样能脱下来就行。3岁时,除了最上面的扣子,都应该让他自己解开。衣服穿与脱的训练,如果设定一个愉快的目标,也能很快学会。例如夏天为了洗澡,或者为了去园外锻炼,要换衣服了,孩子们就愿意自己动手。再如不喜欢午睡的孩子,是不肯轻易动手脱衣服的。混合保育时,如果把大孩子做为看齐的目标,小孩子因为自己穿脱衣服速度跟不上,他就会放弃自己动手。另外不要让大孩子帮助小孩子穿脱成为惯例,那会造成大孩子的心理负担。
一般的保育园,2~3岁之间的孩子会独自去卫生问。排便次数有着差异,次数多的孩子,学会独立上卫生间相对较晚。
到了2岁还不会明确说出“尿尿”的孩子很多。他们经常尿湿裤子,那么首先要教他学习说“尿尿”。在家里母亲抚育孩子时怎样教孩子尿尿呢,请阅读“363排便训练”。
学会说尿尿至少需要几天时间的训练。母亲不仅要在外面工作,还要在家里训练孩子学习说“尿尿”,实在勉为其难,因此,最好能在保育园进行。然而,如果保育园1个班只配1名保育员,此项训练也难以开展。总而言之,至少要有1名保育员专门陪同孩子进行。
以前就已经会说“尿尿”,并且在家里会坐便盆的孩子,2~3岁这段期间,就应该让他学会去卫生间。如果是混合保育,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一般的保育园都有定点排便时问,一般是午前10点自由活动结束,集体活动开始之前;11点半吃饭之前;下午1点午睡之前;下午3点午睡结束之后。这样的排便时间安排,一是时间容易区分,二是可以让孩子放松一下。
男孩子可在房问内脱掉短裤,然后去卫生间排队,按顺序尿完洗手回到房间,自己再把短裤穿上。保育员要告诉男孩子站着尿尿,以前一直坐便盆的孩子,保育员可扶着他的腰,以缓解他的不安。
对于女孩子排便的训练,保育员应重点训练她们在排便后练习取手纸擦拭会阴部。最初自己不会擦时,保育员可帮她擦,同时告诉她要从前向后擦。如厕后,保育员还要教给孩子按水龙头冲水;2岁的孩子,力量不够,按不动,所以保育员要和他(她)一起按。最初自己洗手,可能洗得不太干净,但尽量不要帮他(她),让孩子自己慢慢学会。
排尿时间间隔较短的孩子,往往还没有学会对保育员说“尿尿”,所以常尿湿裤子。注意不要在其他孩子面前训斥这样的孩子,更不能进行体罚。如果排便好的孩子给画O,排尿不好画×,这样给画×的孩子带来的屈辱感和体罚是一样的,甚至可能因此使孩子的小便次数更多。
大便的排泄,或者在园内进行,或者在家进行,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致。要求每个孩子在保育园内每天都大便1次,无视排便的个体差异,也会给孩子带来痛苦。
为了如厕训练顺利进行,卫生问最好明亮清洁,不要使孩子感到恐怖。瓷砖地面上要铺上木板。如果不铺,穿着脱鞋,性急的孩子就会跌倒。进出卫生问的通道最好不修台阶,要修成和缓斜坡。孩子到了2岁半,要让他练习把自己的东西放入固定的柜子里。3岁之前,多数孩子还不会擦鼻涕,经常流鼻涕的孩子有必要帮他擦。
407。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立的愿望非常强烈。鼓励孩子自立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体验创造的喜悦,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保育应以自由游戏为主。但是单纯自由的游戏,会让孩子的游戏永远停留在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