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育儿百科-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搜巍R蛭逃椭泻醒畏郑栽诩膊〕跗谟κ秤貌缓逞蔚哪逃汀D蛄康陀�200毫升的时候,应限制钾的摄入。新鲜水果、肉类、鱼、生蔬菜、土豆、卷心菜、茶、咖啡、橘子汁、西红柿汁、牛奶中都含有大量的钾;水果罐头、煮的蔬菜、白糖、大米含钾较少。
虽然在饮食限制上,肾炎患儿同易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大人相比要宽一些,但从减少其正常肾小球负担的角度考虑,也不应无限制地食用蛋白质。如果病情有进展倾向时,则应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的蛋白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千克体重0。5克以下。
水的摄入在其水肿期间也要限制。为了计算出每日应给的水量,首先应收集尿,计算出全天的尿量。给水量等于全天的尿量加上从肺及皮肤排出的水量(幼儿为每千克体重20毫升、学生为15毫升)。称一下体重就会知道水肿是否减轻。
通常儿童急性肾炎,尿中的蛋白在1个月内会逐渐消失。只是红细胞消失得较慢,有时需要数月,有的可持续1年,这样情况,就不能上学。如果坚持上学的话,医生会建议患儿家长,不能做体操、不能参加郊游、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等。在发病1个月内,患了感冒,有时尿中带血,但可自然痊愈。
如果发病2周后仍不见好转,则应行肾穿刺活检。这样可以知道肾脏受损害的程度。有时我们认为是急性肾炎的病例,通过这项检查才发现原来是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
慢性肾炎并非是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有以血尿、蛋白尿、水肿突然发病的,也有在不知不觉中患病,而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尿检时才发现的。病因及经过各种各样。所说的慢性肾炎不过是指难治的肾炎。最初发现时血压不高,血中的尿素氮也不高。尿中蛋白含量较高,镜下可见红细胞。肾穿活检证实组织结构有变化,根据其变化分成各种不同类型。但并不是对不同的分类就有相应的特殊的治疗方法。如出现高血压及水肿,则给予对症治疗。从其病程经过看,有时会出现类似肾病的症状(有血尿者除外)。X线检查,可见患侧肾脏变小。
得了慢性肾炎,治疗并不在于药物,而是要无论如何尽量保证孩子的正常生活。因为运动并不能使病情恶化,故应让其上学。对饮食中蛋白质应进行限制,以减轻肾脏负担。也应按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要每月1次,有时也可每学期1次,到医院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只有在出现异常症状时,才让其住院。肾脏功能急剧恶化时,可考虑肾移植。如果找到组织配型合适的供体,成活率几乎是100%。如果是死者提供肾源,则成活率就会降低。
移植成功后,孩子长个的速度会稍稍减慢,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经常应用肾上腺激素的缘故。移植非常成功的病人,可以结婚生育。
如果得不到肾源,则必须进行透析治疗。血液透析如不在医院则很难进行,而腹膜透析在家里也可进行。因为这需要母亲具有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一天只
能做这一件事,所以在日本仍未普及。腹膜透析有更接近自然、不易引发贫血、而且可在家里进行等优点,但其有引发腹膜炎的危险。
577。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是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的恶性肿瘤。1岁以内更为多见。胎儿期常从肾上腺和交感神经节发病。孩子大一些后,腹部会出现巨大的包块。因为肿瘤细胞产生的分解产物会在尿中出现,故用试纸检测尿液是简单可行的办法。在婴儿3个月时的健康体检时就能够发现。母亲一般是在孩子的一只眼睛突出时才发现。这是颈部的交感神经节被侵犯,进而转移到眼眶周围的骨质的缘故。
治疗方法,可手术切除腹腔内的肿瘤,其后做放疗和化疗。最近有报道说,如果是不到1岁的病例,都会奏效。2年以上如无复发,就可以说是痊愈了。有在手术时仅切除了肿瘤的一部分也获得痊愈的病例,所以最好不要放弃治疗。
578。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道闭锁
从出生后第1~3周开始发生黄疸,且逐渐加重。去医院就诊,被医生诊断为新生儿肝炎,或新生儿胆道闭锁。以前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现在清楚了这两种病是由相同病因引起的。病因一般认为是多种病毒(如风疹、疱疹、水痘、乙型肝炎病毒)和弓形体的胎内感染。
黄疸发生的原因,肝内及肝外原因(胆道缺如或胆道阻塞)各占半数。肝内病因中肝炎占大多数,多半可自愈。而肝外病因中的大多数可通过手术治愈,手术必须在2个月以内进行。
可以通过超声检查来确定胆囊的有无,通过色素或放射性物质的排泄试验来确定胆道的有无。但确切的诊断有赖于肝脏活检。
虽说生后立即发生的黄疸,是肝炎的可能性大;而2~3周以后发生的黄疸,则以胆道闭锁居多;但也不尽然。因为有两者并发的可能性。多数情况下,都是进行剖腹探查以确定病因,但这对肝炎患儿来说,只能加重损害。尽管如此,却也不能不当机立断,因为拖延下去,有胆道闭塞时,就会失去手术时机。虽然医生在诊断上也无法下定论,但亦必须在8周内施行手术。在等待期间内,如黄疸减轻,则自愈的可能性较大。通过手术治愈的也很多。也有即使开腹了,也无法手术的情况。这样的患儿在无法分泌胆汁的情况下,只能存活2年。因为脂肪吸收差,所以应补充维生素A、D、E、K。对这种患儿来说,肝脏移植是惟一治疗方法。
579。新生儿痉挛
在出生后10天内,新生儿可因多种原因发生痉挛。因难产严重地压迫头部或是由于窒息而产生的痉挛多发生于生后4天。其病因可能为大脑缺血缺氧,也可能为脑出血。是缺血还是出血,可通过CT来判定。如需要手术,应立即进行。
体重较轻或母亲有糖尿病的婴儿,有时因低血糖而导致痉挛,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出生2天以后。如果血糖低,注射葡萄糖就可痊愈。
婴儿吃奶后(大约1周以后)所发生的痉挛与血液中钙含量减少有关。因为功能还不成熟的肾脏无法充分排泄奶中的磷酸,由于中和磷酸而使血液中的含钙量下降。可通过口服或静脉补钙来治疗。
1周以后所发生的痉挛,有时是由脑膜炎引起的。虽然进行脑脊液检查可立即做出诊断,但患儿往往仅仅是不吃奶,而无发热,所以也很难想到是脑膜炎。选择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可痊愈。
如果做了各种检查仍无法做出诊断,可试验性地注射维生素B6,如痉挛缓解,则可断定患儿为先天性的维生素B6缺乏,必须持续给予维生素B6。
对于体温低的婴儿进行快速复温可导致痉挛,这一点也应当记住。如果是足月婴儿,脑电波正常的话则预后良好。
580。新生儿重症黄疸(血型不合)
听说过有出生后立即就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的事吧。这是在父母血型不合时发生的。人类的血型,除了我们熟知的A型、B型、O型外,还有具有Rh(D)抗原的Rh阳性型。Rh阳性在白种人中约占15%,而在日本人中则不到1%。
偶尔父亲是Rh(+),母亲是Rh(),如果他们的胎儿同其父亲一样是Rh(+)的话,在其红细胞表面就有D抗原。如果母亲产生了针对D抗原的抗体,而这种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内,就破坏了胎儿的红细胞。
如果没有D抗原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内,就不会产生D抗体,所以,即使父亲是Rh(+)而母亲是Rh(),只要无抗体,胎儿就会平安无事。
然而有很多情况下,都会有D抗原进入母体血循环。如从前输过血,由于当时未经细致检查,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输入了Rh(+)的血;在流产及死胎时,胎儿是Rh(+),其具有D抗原的血液进入母体血循环时;进行羊水诊断时由于不小心,而使胎儿的具有D抗原的血进入母体。最多见的是第1胎为Rh(+)胎儿,但却无任何异常的情况发生。
正常情况下,胎儿的血液由于受到胎盘的屏障,所以无法进入母体。然而在临近生产时,有时会有少量的血液进入母体。但因为在还未产生足够量的抗体时孩子就生出来了,所以即使父母的血型不合,第1胎也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母亲体内却留下了D抗体,这样当怀了第2个Rh(+)的胎儿时,就会出问题了。
如果因某种原因,使母体内的D抗体效价升高,就会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的红细胞。另外,出生后,如果婴儿的血液中仍残留D抗体的话,就会继续破坏红细胞而产生贫血及黄疸。
因此,Rh()的母亲怀第2胎时,必须检查血液中是否有D抗体。如果存在,则应继续检查其效价的变化情况。在其高于一定值的时候,就应在超声的引导下穿脐带血,以检查其贫血程度。如果胎儿的贫血十分严重,则应向胎儿的脐带血管内输入Rh()的血液。
如果母体的抗体效价虽然很高,而胎儿状况良好,则应在33~34周时行剖宫产,使胎儿脱离母体。在母体D抗体效价很高时产下胎儿,应对胎儿进行换血治疗,以除去其从母体中带来的D抗体。
如果知道有这样的异常变化之后,丈夫是Rh(+),而自己是Rh()的孕妇就不能不注意。虽然是这种情况,只要没输过血,也没有流产史,是第1胎一般就没事。如果正常地产下第1胎Rh(+)的胎儿后,第2胎Rh(+)胎儿发生异常的机率为6%左右。
如果母亲是O型,而父亲是A型或B型血时,由于O型人天生具有溶解A型、B型红细胞的抗体,所以即便有红细胞从胎儿进入母体内,也会被溶解,从而防止了D抗体的产生。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所以即使父母的血型不合,也能防止发病。
通常新生儿发生黄疸,都是在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之后。母体内的D抗体会在产前急剧升高,这些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就会将红细胞团团围住,这样,红细胞就遭到了破坏。红细胞被破坏后,血红蛋白就释放出来,并在肝脏内转化为胆红素。如果肝脏完全成熟的话,可将胆红素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直接胆红素,然后从尿中排出。但是,在婴儿刚出生时,肝脏功能很弱,只能将胆红素转化为不溶于水的间接胆红素。由于其易溶于脂肪,所以能够进入脑神经核,而妨碍这些器官对氧的摄取,这样脑细胞的一部分就会死亡,从而导致功能障碍(核黄疸)。
因此,血型不合对于新生儿的损害,在于其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以前认为,只要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低于15毫克,就不会发生核黄疸。但近来的研究表明,单单是血液中间接胆红素的浓度,并不能决定核黄疸是否发生。
血脑屏障能够防止血液中的各种物质进入脑内,但如果血脑屏障不能正常工作的话,即使是与蛋白质结合的直接胆红素也可进入脑内,而导致核黄疸。败血症、呼吸困难及早产都会导致血脑屏障开放。
因为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的D抗体,附着于胎儿红细胞上而导致溶血,所以进行换血治疗,将这种危险的红细胞从孩子体内排出,从而就从根本上杜绝了间接胆红素的产生。进行换血时,最好用与胎儿血型相同的Rh()的血液。但如果找不到的话,也可用O型的Rh()的血液。
这就是为什么要对Rh型不合的婴儿,进行换血治疗的理由。并不是所有的Rh(+)丈夫与Rh()妻子的婴儿均需进行换血治疗,只有在新生儿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时才进行。每隔2~4小时测1次脐带血,如间接胆红素呈上升趋势,则需行换血治疗。
也许有人会担心在胎内会不会发生异常?但一般只要母体内Rh抗体的浓度不高,胎儿就没事,问题多发生在其出生后。
如果丈夫为Rh(+)、妻子为Rh(),那么他们的第2胎(流产也计算在内)以后的生产就要在能够进行换血疗法的医院进行。并且,在孩子出生后,要及时对婴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进行定量检查。
如果以婴儿2倍的血量进行交换输血,那么大部分危险的红细胞都会被除
去。
为了预防血型不合症的发生,最近,对Rh()的母亲,在妊娠28周左右时注射抗D人体免疫球蛋白。在正常情况下,胎盘阻止胎儿的红细胞进入母体,所以第1胎的孩子不发生血型不合症。但也有很少的情况下,胎儿的红细胞漏入母体,使母体产生Rh抗体,注射免疫球蛋白就是对此进行预防的。在日本,在第1胎生下72小时内,给母亲注射抗D人体免疫球蛋白,以防止抗体产生,保护下一胎。
新生儿重症黄疸,不都是因Rh血型不合而产生,也有极少一部分是因为ABO血型不合引起的。多发生于丈夫是A型,妻子是0型,或丈夫是B型,妻子是O型的情况。不过同Rh不合所致溶血相比要轻得多。
因为换血疗法治愈血型不合所致黄疸,故用同样方法,也可预防早产儿(特别是小于1。5千克)的核黄疸。
不过,最近治疗方法进步了,不用换血疗法,而用光线疗法(用荧光灯照射全身)治疗。换血疗法操作繁杂,有不良反应和导致感染的危险,光线法与之相比,操作简单也无不良反应。检查间接胆红素也由过去的抽血检查,变为经皮用间接胆红素计就可测得。据世界各地的报告,换血疗法的使用次数,在这30年间已下降到不足过去的1/10。
581。水痘
在日本几乎没有没得过水痘的人。水痘是一种十分易传染的疾病。但在生后3个月内很少发生。水痘一般病情较轻,所以如果清楚患的是水痘,可以不用请医生治疗。不过,中学生以上年龄段的水痘患者,往往是热度较高,水痘出的也多,而且会留下瘢痕。
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儿时患过水痘、具有免疫力的人,成年后再感染水痘病毒发病,就叫带状疱疹。它沿着身体一侧神经的径路分布,出现伴有神经痛的疱疹。
被传染上水痘病毒,在其后的14~17天左右,开始在腹部或背部出现像被蚊子叮咬了似的红色疹子。开始时是1~2个,数小时内就会扩展至胳膊、腿等部位。一部分变为水疱(从小米到小豆大小)。
出疹24小时后,在脸、背、四肢、腹部,就会看到红疹、水疱以及水疱破溃后所形成的结痂混在一起。轻轻地拨开头发仔细观察,就会在发际处发现水疱。有这个症状,再加上张开嘴时看到的上腭部位有红疹,就可确诊是水痘无疑。
10岁以下的患儿,可见1~2天持续发热,一般在37~38℃之间。重症患者水痘数量多,而且高热。水痘虽然很痒,但要注意尽量不要搔抓。也有的患儿因口腔内出疹,而出现疼痛。还偶尔可以见到眼睑及结膜出疹的,但一般可自然痊愈。
当没有新的红色皮疹出现,水疱渐渐成痂时就算痊愈了。并不是所有的红色疹子都会变为水疱。从成痂到脱落需要20天之多,但痂中已不含病毒。
如果是大孩子,出疹前全身的皮肤会变红,因而容易误诊为猩红热。这叫做闪现,并不是什么不好的征兆。
发热的患儿应使其卧床。重症病例应使用对水痘病毒敏感的药物。不能服用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可以引发瑞氏综合征(呕吐、乏力、昏迷或者兴奋),此综合征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如果去看医生的话,医生会建议用一些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化脓)。但如果在家治疗,不与带有化脓菌的人接触,就可不服抗生素。经常剪指甲、洗手,衬衣和短裤也要每天换1次。在饮食上不必限制,如果嘴里出疹有触痛时,可以吃牛奶或面条。
极少的情况下,也有由水痘而引发脑炎的,这多在出疹1周以内发生。在出现头痛、高热、行走障碍等症状时,要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