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格斯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智商相近的10个学
生均分为两组:第一组在屋里只有5张椅子和5本《圣经》;第二组
在室内除5本《圣经》之外,还有几本宗教故事画集,并播放宗教音
乐。然后要求两组被试者都背诵《圣经》,结果他发现第二组被试者
成绩远远优于第一组。如今的电化教学(视听教学)的优越之处也在于
此,就是可以使声者与画面相结合,生动形象与情绪感染相结合,而
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记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多次记忆比一次
记忆效果要好。
假定在散步的时候,大家都很欣赏迷人的景色。一位同伴感叹
道:“多么好的景致啊!我真想好好地把它记住。”你瞧了又瞧,可是
只要一闭上眼睛,在记忆中所产生的仅仅是浅薄的、模糊的和不完整
的映象。”在回忆的时候,表象总是比知觉要淡薄些,完整性差些。假
如你想识记得更好,那你就这样做:仔细凝视景色,连续几次闭眼和
睁眼,与此同时把你所看到的东西同你所产生的表象加以比较。你的
表象将会一次比一次更加鲜明、丰富、清晰。
背英语单词也是这样,比如在一个月内计划学会500个单词。我
们从头到尾使劲地背一遍,不如把时间分5份,从头到尾背5遍记忆
深刻。
34灵感的酝酿:
思维卡壳时,可以先放一放
古希腊时,阿基米德奉国王之命,鉴定工匠制作的金王冠是否掺
有白银。但当时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为此日思夜想,也没有想
出好的办法。
有一天,他在家里洗澡,他跳进浴盆时,有许多水一下子溢了出
来。这使他一下子醒悟到:当容器装满了水,把物体再放进去,那么
溢出的水的体积,和这个物体的体积是相等的。由此他联想到,比金
子轻的白银如果要达到同样重量,它的体积必然超过金子。
于是,他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把与原先国王交给工匠的相
同重量的金子和那顶金王冠,分别放在注满水的容器中,然后比较它
们分别排出的水的容量,就能够知道答案了。这也是物理学上著名的
“阿基米德定律”的来源。
其实在科学发展史上,创造性活动往往就像阿基米德定律,是灵
感突然进发的结果。在苦思冥想下,阿基米德没有找到答案,没想到
洗澡时偶然遇到的现象提示了它,使答案跳了出来。
每个人的思维恐怕都遇到过卡壳的情况。比如对一些比较艰涩难
懂的知识,第一次学习,很难理解、把握;或者,遇到一个难题,想
破脑袋也想不出解决办法。这种时候,继续想下去,可能只是干耗时
间,因为灵感似乎离我们远去了,要么就是我们的路子不对。这时,
也许我们暂时把问题放一放,不去想它,做点别的事情,把脑筋换一
换,再回来想这个问题,或者不刻意地想它,等待灵感自己出现,就
真的能等到灵感。就像诗里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
夫。”
这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当我们遇到某个问题不能马上解决的时
候,暂时放一下,即使不去想它,潜意识还是在不断地对我们的知识
结构进行整合、更新。当整合接近解决问题时,在某个点上,会被突
然触发。这个暂停的过程叫酝酿,它尤其对于高难度的问题比较有
效。
灵感尽管是很玄妙的东西,然而,概而述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几种类型:
(l)思想点化型
指在平日阅读或交谈中,偶然得到他人思想启示而出现的灵感。
例如,前苏联火箭专家库佐寥夫为解决火箭上天的推力问题,苦
恼万分,食不甘味。妻子问明了他苦恼的原因,就说:“这有何难呢,
像吃面包一样,一个不够再加一个,还不够,继续增加。”他一听,茅
塞顿开,采用三节火箭捆绑在一起进行接力的办法,终于解决了火箭
上天的推力难题。
再如,相传我国著名书法家郑板桥未成名时,成天琢磨前辈书法
大家的体势,总想写得与前辈大家一模一样。一天晚上睡觉,手指先
在自己身上练字,朦胧之中手指写到妻子身上。妻子被惊醒,生气地
说:“我有我体,你有你体,你为何写我体?”他从妻子的话中马上
得到启示:应该写自己的一体,不能一味学人。在这个思想作用下,
他刻苦用功,朝夕揣摩,终于成了自成一家的一代名书法家。
(2)原型启示型
就是通过某种事件或现象原型的启示,激发创造性灵感。比如科
研人员从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描绘的机器岛原形得到启示,产生了
研制潜水艇的设想,并获得了成功。
(3)创造性梦幻型
就是从梦中情景获得有益的答案,推动创造的进程。人在睡眠之
时,常常也有灵感出现。格拉茨大学药物学教授洛伊在一天夜里醒
来,想到一个极女介勺设想,他马上拿过纸笔简单地记录下来。第二天
早上醒来他知道昨夜里产生了灵感,但使他惊愕不已的是:怎么也看
不清自己所做的笔记。他在实验室里整整坐了一天,面对熟悉的仪
器,总是回想不起那个设想,到晚上睡觉之时,仍然一无所得。但是
到了夜间,他又一次从梦中醒来,还是同样的顿悟,他高兴极了,做
了细致的记录后,才回去睡觉。第二天,他走进实验室,以生物史上
少有的利落、简单、肯定的实验方法,证明了神经搏动的化学媒介作
用。
(4)无意识遐想型
就是紧张工作之余,大脑处于无意识的宽松休闲情况下而产生灵
感。有人曾对821名发明家作过调查,发现在休闲场合,产生灵感的
比例比较高。从科学史看,在乘车,坐船,钓鱼,散步中都可能会涌
现灵感,给人提供新的设想。
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说:“在对问题作了各方面的研究以
后……巧妙的设想不费吹灰之力意外地到来,犹如灵感。”他发现这
些思想,不是在精神疲惫或是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往往是在一夜酣睡
之后的早上,或是当天气晴朗缓步攀登树木葱笼的小山之时。
达尔文在有了进化论的基本概念之后的一天,正在阅读马尔萨斯
的人口论作为休息,这时,他突然想到:在生存竟争的条件下,有利
的变异可能被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则被淘汰。他把这个想法记了下
来,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未得解释,即由同一原种繁衍的机体在变异
的过程中有趋异的倾向。而这个问题是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解决的:
“我能记得路上那个地方。当时我坐在马车里,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
的答案,高兴极了。”
灵感产生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首先它需要人有较强的行为动机,并为此进行长时间的探索。而
在长时期连续思考后,人还没有找到答案,就可能转人休息或进行其
他休闲活动。这个阶段就是酝酿阶段。
人的意识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叫“显意识”,藏于水中的
是“潜意识”。前者能被人觉察,如人们的思考、讨论,而后者却不
能,灵感思维通常就是潜意识活动的结果。科学家认为,潜意识的能
力要比显意识更强,显意识受常规思维的影响,难以自由发挥,而灵
感则往往需要突破常规,是一种顿悟。
人们对一个问题经过长时期的冥思苦想,在多次尝试反复失败
后,会暂时抛开这个问题,去休息、娱乐、锻炼,这时,人的思维反
而排除了外界事物的干扰,显意识活动下降了,潜意识思考活动的信
息就可能突然冒出来,灵感就是这样产生的。
为了迎接灵感的到来,我们在酝酿阶段最好准备一个笔记本,记
下脑中闪现的一些思维火花,这其中可能就有你需要的答案。
我们要知道的是,灵感并不是天才和智商高者的专利,生活中每
个人都会有灵感。而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发现自己的灵感,其实并不是
他没有,只是他没有把灵感固定下来。
就像一位企业家说的:“一旦有了感觉,你就要立刻抓住它,深
入地展开。把一个很缥缈的东西,迅速变成实在的纸上的东西,然后,
再变成实际行动。迅速地把灵感固定下来最重要。每个人都会有很多
灵感,不是没有灵感,而是你没有把灵感固定下来。为什么你没有把
灵感固定下来?观念在起作用,没有先进的观念指导,你总觉得自己
的灵感有些虚,不可思议,就不往下想了,更谈不上抓住,其实灵感
就是那些不可思议的东西。”
灵感和创意其实就是我们日后伟大事业的素材和砖瓦。我们每个
人都可能在突然的某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极为不错的创
意,可是有的人在早餐的时候有可能就把它给忘了,可是有的人就在
创意出现的时候把它快速地用笔给记录下来,提醒自己今天又有一个
伟大的创意、一个伟大的发现。
35紫格尼克效应:
调节你的心理张力
如果我们到过一些画家的工作室,往往看到这样的情景:零乱的
东西、不整洁的环境、未完成的作品、素描草稿、打开的颜料盆、散
落的绘画等等。如果我们问画家,工作室为什么这么散乱?是艺术家
“浪漫”精神的表现吗?还是珍惜时间没有工夫收拾?画家可能多半也
回答不出。
其实这种现象可以用心理学的“紫格尼克效应”来解释。
美国有一位叫布鲁玛·紫格尼克的心理学家,给128个孩子布置
了一系列作业,让孩子们完成一部分作业,另一部分则令其中途停
顿。一小时后测试结果发现,有110个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
新。
紫格尼克的结论是:人们对业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
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这就
是“紫格尼克效应”。
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
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
等,这就叫“心理张力”。比如,你一笔画个圆圈,在交接处有意留
出一小段空白。回头再瞧一下这个圆,此刻你脑子里必定会闪现出要
填补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因为你总有一种出于未完成感的心态,竭
力寻求终结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任何人都企图满足自己的需要,完成自己的动作。比如说渴了就
要喝水,饿了就要吃东西,或者想得到一辆新款的汽车或是大一点的
房子。每一个人所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个张力系
统,决定着这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一旦产生了张力
系统,就可以使一个人采取达到目标的行动。没有完成的任务使得没
有解决的张力系统永远存在,当任务完成之后,与之并存的张力系统
也将随之消失。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紫格尼
克效应”的心理机制。
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缺乏“完成欲”,没有由“心理张力”产
生的“紫格尼克效应”,就会表现出马虎、懒惰的不良特征。学习也
好,干工作也好,都会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做事没长性,最后往往一
事无成。
就像古时候乐羊子出去求学,后来想念妻子,就跑回家来。妻子
听说他学业没有完成就中途跑回来,就到织机前面,就把正在织的布
割断。乐羊子非常吃惊,问她这是为什么?妻子说,你要是半途中断
学业,就像我织布织半截就割断一样,是不会有所成就的。乐羊子才
明白妻子的苦心,又离开家继续求学,一直到学有所成。
心理学家建议,如果想要培养这种做事做到底的决心,可以从小
事着手,例如除草浇花、整理抽屉、读完一本书等等,强迫自己完成
规定的角色任务,达到既定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完成欲”,得
来“紫格尼克效应”。
但这决不是说“紫格尼克效应”越强越好。就像任何事都以适度
为好,如果“心理张力”、“完成欲”过分强烈,对身心健康、精神
状态的平衡协调会起不利作用。比如,有些人一开始着手某项工作,
便不问环境、条件是否可行,非要一下子干到底,他们总以为自己的
规划、打算是尽善尽美的,不一下子完成、实现,就得不到心理上的
满足,就感到遗憾。这种过度的“完成欲”,是受“至善论”所驱使
的。
所谓“至善论”崇奉者,经常是“非此即彼”或“不全则完”,不
能容忍“一般”、“尚好”、“遗憾”这样的字眼。他们对自己的行动只
有两种结果:不是凯旋,就是惨败,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至善的境
界。一旦他们被人批评为没有完成、不够完善,便急于表白、陈述自
己的想法,竭尽全力抵制他人的指责。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孤寂冷漠、
不近人情,很难与人融洽相处。
美国宾州大学一位心理学家发现,有过度“完成欲”的人,极易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恐慌心理,反而导致能力下降,不能真正
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务,而且会使情绪失常,甚至健康受损。
下面的故事就描述了具有这种特征的人。甲要在客厅里钉一幅
画,请邻居乙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砸钉子,乙说:“这
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甲就遵从乙的意见,让他
帮着去找木块。木次很快找来了,正要钉,乙说:“等一等,木块有
点大,最好能锯掉一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
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乙说,“得磨一磨。”他家有一把锉
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
去校园边上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甲那把
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
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
匠,说他家有一个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来。当然了,
那幅画,还是甲自己用一个钉子把它钉在墙上。下午甲看见到乙的时
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交化商店里往外架一台笨重的电
锯。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美这个词恐怕只适用于上帝,而不
适合于人类。一个人如果奉行过分的完美主义,恐怕就要寸步难行
了。如果不分主次轻重,追求一切都完美,会使事情永远都无法及时
完成。
〃就像温斯敦·丘吉尔说的:‘唯尽善尽美者为上’,这句格言的〃
含义就是两个字:瘫痪。”事事追求尽善尽美,都要拚命做好,会妨
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失去生活的乐趣,陷人心理上的“瘫痪”状
态。
美国《独立宣言》的文稿是一份不朽的文献,但是,这份文献上
竟有两个字是在字行以外,而不在字行之内,这对整个文献的书写格
式来说,无疑有损于通篇结构的美感,但是这点毛病并不能有损于
《独立宣言》的价值,它将永远存放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内。
当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无论从制造、结构、性能等方
面都是粗糙的、低劣的,但他们还是将这架不能上天的飞机公诸于
世,揭开了人类航空史的光辉一页。试想,假如莱特兄弟放弃这架粗
糙的飞机,受过度的“完成欲”支配,绞尽脑汁去追求尽善尽美,不
是会推迟人类征服天空的时间吗?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那些有过度“完成欲”的人,不妨从小事着
手予以调整过来。比如,你不必一口气读完《战争与和平》,不必见
到房间里有一点灰尘就马上放下手中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